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3021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考题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

【高考题组】

考点一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2018·全国卷Ⅱ·T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

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

【解析】选B。

材料叙述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进行金融管控的史实,其目的是控制沦陷区的经济,进而为其侵略战争服务,达到“以战养战”的目标,故B正确。

1938年的平、津、鲁、豫等地已被日军占领,是沦陷区而非国统区,故A不正确。

材料中并未涉及日本帝国主义针对抗日根据地的侵略行径,故C不选。

材料说的是日本在沦陷区的金融控制问题,并未提及物资管制问题,故D不正确。

2.(2018·江苏单科·T1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

“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

”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解析】选D。

材料中时间是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A错误;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月属于抗日防御阶段,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主要的作用,故B错误;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基本处于溃败状态,故C不符合史实;“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故D正确。

3.(2018·全国卷Ⅱ·T30)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

“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解析】选A。

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同时也冲击了华盛顿体系,动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亚太地区的国际格局。

代表中国的顾维钧在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主张中,有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的意思,有批评列强对日绥靖的意思,也有敦促列强维护远东和平的意思,但这些不是他的主要目的,从题干中“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可知他的主要目的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争取国际上的支持和帮助。

故A正确。

4.(2018·全国卷Ⅰ·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从抗日战争本身来说,它是一场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的反侵略战争,是中日之间的一场民族战争。

既然是民族战争,就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对它进行研究。

这样写出的抗日战争史,不应该只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和敌后战场的抗战,而应该全面反映包括国民党、国民政府和正面战场的全体中国人的抗战,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

在比例上也不能有所偏重,应该按照实际情况来写,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所占的比例毫无疑问应该更大一些。

答案:

建议:

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

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考点二 人民解放战争

5.(2018·海南单科·T22)据统计,1945年8月,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量累计为5569亿元,三年后增至604.6万亿元。

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 

(  )

A.偿还大量外债B.贪污腐化成风

C.军费开支巨大D.纵容官僚资本膨胀

【解析】选C。

1945年后的三年,中国处于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为蒋介石政权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故A与史实不符;贪污腐化是国民党一贯的问题,不是国民政府大量发行法币的原因,B错;1945年至1948年期间正处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军费开支庞大,是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大量发行法币导致通货膨胀严重的重要原因,C表述正确;滥发纸币是导致官僚资本膨胀的手段之一,D颠倒了因果关系,故D错。

6.(2018·天津文综·T8)毛泽东说: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

”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  )

A.民主主义国家B.新民主主义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D.社会主义国家

【解析】选B。

解题时要抓住“第三种形式”“过渡的形式”等关键信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949-1956年期间,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等都带有明显的新民主主义性质。

A、C、D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拓展延伸】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及制约因素

(1)国共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合作-对抗的过程。

(2)制约因素:

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矛盾斗争直致分裂的根本原因。

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都适时调整政策,结束对抗走向合作。

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

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备选真题】

(2018·安徽文综·T16)下图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 (  )

A.①④③②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D.③②④①

【解析】选B。

①是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属于战略决战时期;②是解放战争中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属于战略转折时期;③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④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

可知按照历史进程顺序是③②①④。

【预测题组】

1.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

“(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这段电文 (  )

A.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实

B.是别有用心的人伪造的史料

C.是研究卢沟桥事变的珍贵素材

D.对研究日本侵华战争有一定价值

【解析】选D。

虽然该史料所体现出的立场是为侵略者提供借口,但其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所以具有一定的价值,故D正确。

2.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抗击日军,并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中国军队入缅作战,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

中国远征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关于这段历史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为了确保滇缅公路而进行的行动

B.入缅远征军是国共合作抗日典范

C.阻滞了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企图

D.历史上中国军队的首次出国作战

【解析】选A。

“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其中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确保滇缅公路通畅,故A正确;入缅远征军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不是国共合作抗日典范,故B错误;太平洋战争发生在1941年12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1942年初,故C错误;历史上中国军队多次出国作战,在甲午中日战争时就曾出国作战,故D错误。

3.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学者对1946-1949年国共之间的战争定性为“人民解放战争”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不过,近些年来也有学者开始以“内战”一词来概括这场战争。

对这一变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前者强调了战争的性质,后者强调了战争的结果

B.前者受革命史观的影响,后者受社会史观的影响

C.前者是对历史的价值评价,后者是对历史的客观评价

D.前者只强调了战争的一方,后者则强调了战争的双方

【解析】选C。

历史价值是指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或者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意义,1946-1949年国共两党的战争,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战争,通过战争,中国人民获得解放,这是战争带来的积极影响,用“人民解放战争”来进行概括是对历史的价值评价,而从历史的客观评价来看,这场战争是国共两党的内战,故C正确。

4.2018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华民族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试从上图关键词中,任选三个,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论述。

(要求:

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解析】第一问主题,六个词语有两种归纳,一种从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贡献出发:

淞沪会战滇缅会战张自忠,第二种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出发:

治外法权开罗会议联合国。

第二问论证,需要围绕每一个关键词叙述史实,最后得出结论。

答案:

示例一:

关键词:

淞沪会战滇缅会战张自忠

主题:

国民党坚持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会战,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推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尽管国民党抗战态度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持抗战,如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等。

正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2年初,国民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开辟境外战场,配合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

从整个抗战过程来看,国民党政府坚持抗战,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示例二:

关键词:

治外法权开罗会议联合国

主题:

中华民族的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和尊重,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声望。

1942年10月9日,鉴于中国是抗击日本的主要力量,美、英两国政府声明,愿即时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

治外法权的废除,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并长期斗争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中国参加了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与盟国共商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战略,并探讨战后处置日本问题和亚洲被压迫民族问题,参与制定并签署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反法西斯的国际法规性文件。

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生效,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形成的大国地位在抗战胜利后通过《联合国宪章》得到国际法的正式确认。

总之,战时中国的大国地位,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赢得的。

【备选习题】

1.下表呈现的情形反映了 (  )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地点

政权头目

“满洲国”

1932年3月

长春

溥仪

“蒙疆联合

自治政府”

1939年9月

张家口

德穆楚

克栋鲁普

“中华民国

革命政府”

1940年3月

南京

汪精卫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汉奸日益增多

C.民族矛盾开始激化

D.“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加强

【解析】选A。

侵华日军在华建立傀儡政权,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本质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故A正确;汉奸日益增多只是表面现象,故B错误;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已经开始激化,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故D错误。

2.下图是《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它反映了 (  )

A.敌后根据地已遍及全国

B.国共两党既合作又斗争

C.晋成为全国抗日主战场

D.敌后战场开始局部反攻

【解析】选B。

图片显示敌后抗日根据地散落在中国大地上,并没有遍及全国,故A错误;图片中显示出国民党侵占了解放区,说明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仍有摩擦,故B正确;图片中显示晋是众多解放区的中心,并不是主战场,故C错误;图片中显示不出敌后战场开始局部反攻的信息,故D错误。

3.毛泽东在1945年8月说:

“中国的局面,联合政府的几种形式,现在是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占相当长时期,我们还是要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即改造),而不是要砍头。

这个弯路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实现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当时中国共产党的设想是 (  )

A.通过重庆谈判,建立国共两党联合执政的政府

B.希望通过和平激进方式争取民主

C.控制联合政府,打破一党专政

D.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

【解析】选B。

从“联合政府的几种形式,现在是独裁加若干民主”体现出要争取民主,从“我们还是要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即改造),而不是要砍头”可知方式不是暴力而是和平方式,故B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