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48018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3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

1 沁园春·雪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革命领袖所具有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4.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认为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那一代领袖心中北国的雪又是何种景象呢?

这一节课,就先让我们一同去领略北国雪的风姿,同时也体会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示范读课文,学生找出诗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分外妖娆(fèn)(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风流人物(shǔ)还看今朝(hái)

稍逊风骚(xùn)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莽莽:

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妖娆:

娇艳美好。

折腰:

弯腰行礼,这里是倾倒的意思。

风骚: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红装素裹:

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大地。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大地。

一代天骄:

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数风流人物:

称得上是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数,点数,数得着,称得上。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2.了解有关文体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

最初称为“曲子词”,是配乐而填写的歌诗。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沁园春”,词牌名。

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

这个词牌名因此而得名。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知识。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这首词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增强了胜利的信心。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分组读,再全班齐读一遍。

3.学生自由朗诵后,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全诗,师生共评。

4.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探究: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

表现了什么?

【交流点拨】描写北国雪景。

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

表现了什么?

【交流点拨】议论历史人物。

歌颂当今英雄,表达了作者作为人民革命领袖的自信。

(二)文本探究

(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分组讨论问题。

1.词的上阕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

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总写北国雪景。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2.作者对雪景的具体描写由哪个字领起?

它统摄的宾语包括哪些句子?

【交流点拨】由“望”字领起,它统摄的句子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

3.上阕末尾三句诗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这三句诗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交流点拨】虚景;从“须”字可以看出;预示着等到革命成功了,再看祖国的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好。

这象征祖国前途的光明灿烂。

4.下阕开头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起过渡作用,前句承上,总括上阕写景,后句启下,总领下文抒情。

5.下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

“惜”字包含着作者的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惜”字肯定了这些英雄人物的功绩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但也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

“惜”字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定信念。

6.词的下阕又是如何评论历史英雄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伟大政治抱负?

【交流点拨】用一个“惜”字,委婉批评了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今朝的风流人物在武功与文治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

这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三)检查背诵

背诵、默写全词。

(以四人为一个小组,互相抽查。

教师巡视并参与检查。

四、板书设计

上阕:

咏雪总写:

北国雪景——壮丽

实写:

望(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虚写:

红装素裹——妖娆

下阕:

抒怀抒情——江山多娇(承上启下)

评古——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论今——赞当代英雄(点主旨)

五、拓展延伸

1.词的下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了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对这种评价你是怎样理解和认识的?

【交流】生甲:

我觉得“惜”字饱含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虽然对上述历史人物长于武功而给予肯定,但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说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文才不足,而“只识”二字则更含嘲讽之意,表现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

这说明诗人对五位英雄人物的评价还是略有区别的。

生乙:

我觉得尽管诗人批评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短于“文治”,但在委婉的批评中,仍然肯定了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佼佼者,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生丙:

我觉得诗人评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是为下文赞扬今朝“风流人物”做铺垫。

在对历史英雄人物不善文治表示可惜的同时,也在“惜”中寓志,蕴含着后来者居上的气概和超越古人的自信。

【教师点拨】要认识诗人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判态度,还需要结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大背景以及诗人作为革命领袖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负的历史使命来理解。

以上三位同学的理解都很有道理,角度各不相同,且有理有据。

2.搜集有关雪的诗句。

【交流】示例: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张谓《早梅》)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问刘十九》)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初步学习《沁园春·雪》,领略了北国之雪的风姿。

同时,也体会到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文本,一起来欣赏词作的语言魅力和艺术特色。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检查复习

开课时,师生一起背诵这首词。

(二)语言品析

请同学们细心揣摩品味下列语句,理解诗句的深长意味。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句中的“折腰”改为“赞美”好吗?

为什么?

【交流点拨】诗句中的“折腰”意为倾倒,展示了英雄人物为祖国山河倾倒的心情,并揭示出为之奋斗的动机。

改为“赞美”,不合词的韵律,且少了形象性。

“娇”是一种女性美,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

一个“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句中的“略输”改为“尽输”,句意表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交流点拨】文采,本指辞采、才华,秦皇、汉武兼有文治,“略输文采”指才华稍差一些,在叹惋中有褒有贬,在肯定中指出不足,改后则变为全盘否定。

3.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句中的“稍逊”能否改为“全无”?

为什么?

【交流点拨】原词贬中含褒,肯定其文治才能并指出不足,而改后完全否定其文采。

4.只识弯弓射大雕。

(“只识”改为“识得”行吗?

为什么?

【交流点拨】对于成吉思汗的评论,词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语带嘲讽。

“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

用“只”限制“识”,意味委婉,贬谪更严厉。

(三)艺术特色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词的上阕在写景的时候用了什么样的顺序和哪些写法?

【交流点拨】先总写后分写,先实写后虚写。

动景和静景相结合,虚景和实景相结合。

2.请指出上阕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

“欲与天公试比高”中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了,十分生动形象。

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地写出“山”“原”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这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雄奇景象,而且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感情。

3.这首词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交流点拨】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

上阕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下阕议论,即上阕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四)主旨探究

既然上述人物都有“略输”“稍逊”“只识”的缺陷,那么谁配称真正的“风流人物”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入组点拨。

【交流点拨】“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

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歌颂,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交流】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

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2 我爱这土地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一、新课导入

土地是一种古老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

这万物生灵的根基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烙下了多深荡气回肠的眷恋情怀。

有谁不热爱这生我养我的肥沃土地?

有谁不依恋这教我护我的祖国母亲?

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爱这土地》,一同感受诗人心中汹涌奔流的爱国激情。

(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的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3.背景链接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齐诵诗歌,说说这首诗歌紧扣“土地”,作了哪些形象性的描述。

【交流点拨】点出土地情结。

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

“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作者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眷恋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倾吐土地情结。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让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做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升华土地情结。

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

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

“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着沉重的省略号。

省略号中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文本探究

朗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鸟儿歌唱了哪些事物?

它们各象征什么?

【交流点拨】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

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

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

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些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人虚拟“我是一只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自己;“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传达出“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这种寓情于物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4.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

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主旨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感的浓缩,喊出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三)语言赏析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加一个“也”字?

“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

为什么?

【交流点拨】“也”字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

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象征着诗人的鸟儿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

“鸟”的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这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

仿照课文试一试,相信你会写得很好。

【交流】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

3 乡 愁

学习目标

1.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愁绪。

2.通过分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理解这些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抓住“小时候”“长大后”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诗歌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结构。

4.体会叠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运用。

一、新课导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大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他们对故乡的眷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情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思乡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愫,“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思乡情感,让漫漫人生多了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

诗人们把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使我们品味到思乡的凄婉哀伤,感受到思亲的绵延悠长。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去体味一个游子对祖国的赤子衷肠。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根据你的积累,完成下面的思乡思亲名句。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2)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作者链接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朗诵全诗,探究问题:

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交流点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诗人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

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二)文本探究

1.诗人借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乡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运用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形象分别寄托了作者在什么年龄段的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邮票——少年——母子深情;船票——青年——夫妻恩爱;坟墓——中年——生死别离;海峡——老年——思乡之愁。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交流点拨】如果去掉第四节,这首诗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将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三)语言品析

1.“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再加上“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是不是说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交流点拨】“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这是正语反说。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

2.找出这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请用“__________美,美在_____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交流点拨】生甲: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生乙: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生丙: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生丁:

对应的诗句字数相同,呈现出一种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层递进。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将抽象的感情物化了。

在许多古典诗歌中,也运用了这种写法,你能说出一两个吗?

【交流】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2.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交流】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故乡那条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那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液,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乡愁是深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4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内涵。

2.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新课导入

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

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新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娉婷(pīng) 鲜妍(yán) 冠冕(miǎn) 呢喃(ní)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娉婷:

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

鲜艳。

呢喃:

本课形容燕子的叫声。

2.作者链接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建筑师、诗人、作家。

“新月派”诗人之一。

生于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

林徽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