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5224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

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

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

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

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

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

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

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

《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

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

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

孔子和孟子的合称。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

老子和庄子的合称。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

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

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

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论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墨子》中的《兼爱》、《孟子》中的《天时不如地利》、《齐人有一妻一妾》、《民为贵》、《庄子》中的《秋水》、《荀子》中的《天论》。

13.淮南子:

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一部的系统论说散文集。

今存《内书》二十一篇,也称《淮南鸿烈》,约完成于武帝即位初。

其编撰的目的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

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诸家,文风不拘一格。

它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

14、骚体赋:

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

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

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

15、散体赋:

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

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

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

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16、“劝百讽一”:

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17、汉赋四大家:

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

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18.骚体赋

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19.乐府:

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

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

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20、《乐府诗集》:

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

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

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

21.《陌上桑》:

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

题名出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

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

22.《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民歌,属杂曲歌辞,五言,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常取诗的首句,称作《孔雀东南飞》。

作于东汉末年。

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酷迫害,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他们为反封建礼教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23,三曹:

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4,建安七子:

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25,建安风骨:

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26.正始文学:

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7.竹林七贤:

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28.《与山巨源绝交书》:

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

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

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

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29,太康体:

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30.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

他们是:

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31.左思风力:

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语出钟嵘《诗品》。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

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32,玄言诗:

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

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33.游仙诗:

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

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郭璞的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气势挺拔,寄兴深远,较之当时盛行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要高出一筹。

34,田园诗:

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

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遂渐渐模糊。

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

35,永明文学

一.永明文学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

二.“永明文学”重文学特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的抒发,而且逐渐由情怀抒发转向重娱乐。

同时创造了一种清新的美的理想。

更重要的,是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

三.“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36,陶谢:

指东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

杜甫有“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之句,即指此二人。

他们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但陶多写田园,而谢多刻划山水;陶诗语言朴实自然,谢诗则讲究词藻与对偶,崇尚绮丽,风格并不相近。

37,元嘉三大家:

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并称。

谢诗富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是谓“宋初三体”,诗风差异明显,共同之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

38,永明体:

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

又称新体诗。

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的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

39,宫体诗:

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

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

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

风气所至,陈时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

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40,北地三才:

指在北朝文人中能自觉学习南朝文化,对南北文学的合流起到推动作用的作家温子升、邢劭和魏收的并称。

总的来说他们都是南朝文风的模仿者。

温子升一部分诗风格清婉,辞藻华丽,讲究对偶,近似南朝,一部分诗受到过北方民歌的影响。

邢劭诗文多模仿魏晋和南朝人。

魏收所长在史传文。

 41,哀江南赋:

赋篇名。

北周庾信作。

作者原仕南朝,后出使西魏,被羁留而仕北朝,虽位尊名显,甚受优待,但常惦念故国,追忆往事,因作此赋以抒怀。

赋篇以作者自身遭遇为线索,写出梁朝由兴到衰的过程,揭露了梁朝统治者的腐朽无能,描写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蒙受的深重灾难。

从艺术风格上看,格律严整而又不失疏放,寓雄健于苍凉沉郁之中,感情奔放,声调铿锵,颇富个性。

42,吴歌:

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一带地区的南朝民歌,今存326首。

现存吴歌多为女子的吟唱,生动而集中地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与坚贞,相思的欢乐和痛苦,婚姻不自由的苦闷,以及对男子负心的怨恨等种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感情和复杂的心态。

43,西曲:

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地区,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

今存142首。

西曲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

44,《敇勒歌》:

乐府杂歌篇名。

北朝民歌。

敕勒歌辞系从鲜卑语译出。

北齐高欢为周军所败,命斛律金唱此歌以激励士气。

这首歌辞歌唱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

风格异常雄浑朴质,不愧为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

45,《洛阳伽蓝记》:

北魏杨衒之著,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书、史书。

主要记载洛阳佛寺情况,同时记录了众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材料,此外,作者在描写洛阳寺院的庄严盛大时,也处处流露出抚今追昔的感慨以及怀恋沉痛的心情。

叙事简明,文笔清新,以散体为主,间以骈偶句式,是一部有特色的散文著作。

46,《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著。

系替相传为汉代桑钦所作的记载全国道的地理书《水经》所作的注。

郦道元引书四百多种,加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注《水经》,叙述了许多河流两岸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对后代山水游记文学有很大影响。

47,骈文:

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

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区别。

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

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48,志怪小说: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

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

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49,志人小说:

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

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

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

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50,《搜神记》:

一部用笔记体裁编写的志怪小说集。

二十卷。

东晋干宝作。

所记多神灵怪异之事,作者意在阐明“神道之不诬”。

但亦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

其中一些作品揭露统治阶级之罪恶,表达人民之愿望,另有一些故事赞美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等优秀品质,还有一些爱情故事表现了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对唐人的传奇和俗体文学有重大影响。

51,《世说新语》:

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

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的遗闻轶事,对当时士族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多所反映。

虽有消极因素,但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赞扬智慧,表彰善良,亦复不少。

语言精炼,韵味隽永。

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52,《文赋》:

西晋陆机以赋体的形式写的文论作品,从分析文学的创作过程入手,论述作文的利弊,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着重阐述创作论。

文章围绕文、意、物三者的矛盾展开论述,通过总结直接或间接的写作经验,企图解决“意不称物,言不逮意”这一在创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53,《昭明文选》:

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

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辞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各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唐代李善注本最有名。

54,上官体一.上官,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为上官体。

二.特点:

细致体察、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

唐传奇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小说文体。

55,馆阁体馆阁体是唐代一种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诗体。

在对于诗律和诗艺的研炼发展上,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56,文章四友:

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57,吴中四士:

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8,沈、宋:

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59.初唐四杰

一.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二.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60.名词解释:

辋川集

一.《辋川集二十首》,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

二.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

61,名词解释:

大历十才子

一.“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二.“十才子”齐名的重要原因是,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三.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成为基本主题;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

四.诗歌艺术:

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62,韩孟诗派:

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孟郊诗颇得韩愈赏识,当时即有“孟诗韩笔”的称誉。

同时二人作诗皆好奇思硬语,诗风相近,故称。

63,以文为诗:

是韩愈的一种创作倾向和自觉的美学追求。

主要特点是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不受韵律、节奏、对称的约束,打破诗歌圆转流利、和谐对称的特点,融叙述、议论为一体。

“以文为诗”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影响极为深远。

64,郊岛:

指中唐诗人孟郊、贾岛,二人并称。

二人诗多愁苦凄清之境,且诗风孤郁悲凉,凄寒局促。

苏轼《祭柳子玉文》用“郊寒岛瘦”概括二人的风格。

65,新乐府运动:

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

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

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新乐府运动。

51

66,张王乐府:

中唐诗人张籍、王建的合称,二人借长于乐府诗,内容多反映民生疾苦,诗风浅近,故齐名。

67,元和体

一.元和体是唐宪宗的年号。

二.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长篇排律、“小碎篇章”、艳体诗统称为“元和体”

三.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呈现出诗歌历史转折时期的写实尚俗特征。

68,长吉体

一.中唐诗人李贺,字长吉,所以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长吉体”。

二.“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瑰丽、冷艳的浪漫风格,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独树一帜。

69,名词解释:

无题诗

一.李商隐用无题为名的爱情诗,称无题诗。

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

二.无题诗的范围,一般认为是作者抒写不原明言的生活遭遇或思想感情的诗篇。

包括以《无题》为题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为题“准无题”近三十首。

主要包括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70.名词解释:

苦吟诗

1.晚唐时期,苦吟诗的早期代表是孟郊,后来有贾岛、姚合。

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苦吟著称所以称苦吟诗。

2.他们的诗风又各有特色特色:

孟郊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

贾岛诗多是寄赠酬唱之作,极少反映但是生活,局度也显得比较狭窄。

姚合与贾岛是诗风相近的诗友。

71,唐传奇

一.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二.在唐代,传奇只是某些单篇作品或小说集的专称,至宋代才开始将传奇用作唐代新体小说的统称,以区别于旧有的志怪小说。

变文

一.“变文”是唐代明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是有说有唱的,为佛教俗讲所借用。

所谓“变文”之“变”,当时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

二.变文的体制是散文与韵文相结合而成。

散文为讲述之用,韵文用来歌唱。

三.变文分为三类:

一是演说佛经故事的宗教性作品;二是演说历史故事讲史作品;三是演说明间传说题材的作品。

72,名词解释:

花间词派

1.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

2.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共十八家词共五百首。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

3.产生与西蜀,多用华丽的字面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

73,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昆体功夫

74,江西诗派

1.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2.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3.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

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4.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

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5.创作主张及特色有:

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芊绵。

75,宋初三体:

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

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此为西昆体。

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76、苏梅:

苏舜钦在诗歌上创作上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

77、半山体:

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

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78、苏黄:

在宋代,黄庭坚被认为是与苏轼并驾齐驱的诗人,称之为“苏黄”。

79、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这是黄庭坚的创作方法,就是对前人的作品加工改造,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