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52901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docx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

走进课程贴近生活走进学生

——2014年教育督导自评报告

浦东新区塘桥第一小学

2011年,学校制订《深度对话,有效管理,有效教育:

2011-2015学年学校发展计划》,制定与此相匹配的《学校自评指标体系》。

在“合作:

共融、共济、共享”的学校精神感召下,学校探索实践,以努力达到发展计划提出的“追求办学的整体性、教育的多样性和发展的独特性”的办学;学校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法规办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办教育,结合校情和社区民意,认真做事,真情育人,促进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促进教师“有个性”地工作,促进学校有效发展。

一、学校概况

浦东新区塘桥第一小学始建于1907年2月,原名塘桥乡立小学,曾历史上曾沿用塘畔小学、塘桥镇第一小学等校名,1987年更名为塘桥第一小学,1999年和原东进小学合并,2012年,原塘桥社区文化中心并归为校,成为今天的塘桥第一小学。

学校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100平方米。

现有在编教职工40名,专任教师36名,任职资格符合率100%。

其中,中小学高级教师1名,中小学一级教师17名,占50%;区骨干教师4名,区骨干后备教师1名,校级骨干教师10名。

35岁及以下年轻教师6人(占16.7%),36-50岁,28人(占77.8%),50岁以上2人(占5.5%)。

学校现有14个教学班,在册学生376名,其中外省市随迁子女占64.2%

历史的传承、文化的积淀和学校对努力,使学校成为一所环境优美学校办学环境整洁优美,教育设备完整、课程教学基础扎实、书法艺术教育特色鲜明的学校。

本计划执行期内,学校获得显性办学成绩列举:

国家级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国家教育部)、上海市依法办学示范学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浦东新区和谐校园(文明)单位(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国家级书法艺术教育实验学校(中国教育学会),上海市书法艺术教育示范学校(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浦东新区一级党支部(浦东新区教育局党工委)、浦东新区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浦东新区教育局)、浦东新区艺术特色学校(浦东新区教育局)、浦东新区科技特色学校(浦东新区教育局)。

二、办学理念和目标

学校精神:

合作:

共融、共济、共享。

学校使命:

服务学生学业发展需要,服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服务社区文化发展需要。

核心理念:

追求办学的整体性,教育的多样性,发展的独特性。

学校教育是一个促进人发展的生态文化系统。

校内,在整体、相融、多样的课程教学和教育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形成独特性的办学特色;校外,是社会的一个小社区,用教育品牌,融入社区文化发展的过程,适合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

书法艺术教育是我校教育特色项目。

书法的结构和布局的整体观,呈现的流派的丰富性和艺术创造的独特意义,铸就成学校的特色教育品牌。

它对形成学校品牌文化,具有现实的指引价值。

三、发展目标

(一)办学目标

“依法治校、以德立校”,坚持“整体、多样、独特”的办学理念。

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实施有效管理、有效教学,全面提升学校领导力。

强化目标的操作性、过程的规范性、主体的责任性、结果的有效性。

深化课程的整体化、个性化、多元化与人文化。

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与反思能力。

管理有清晰的目标,师生有共同的理想,教师有崇高的使命感,成员间能互相信任,态度开放,具有协作精神,能坦诚商讨问题,提出意见,达成共识,大家对学校充满信心的有效学校。

(二)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自信、自律、自强的理想与抱负,成为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与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有效的沟通与交往能力、顽强的意志品质、科学的思维方法、健康的身体与心理,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小公民。

四、自评过程和结论

(一)自评过程

1、组织和准备:

学校行政班子组织3次专题学习,请资深督学辅导、解读新督导方案,根据学校实际进行认真全面的讨论分析,提出问题,汇成学校发展的需求意见,制订学校专项工作计划。

成立学校领导小组和专项评估工作小组,明确具体职责和工作要求。

2、学习和动员:

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和动员,通过召开微型座谈会,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参加调查问卷,及社区及公建单位的交流,征询发展需求意见,从教师、学生和家长中征求对学校各项自评意见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督导工作得以全方位、全员和全过程地参与。

3、信息和自评:

学校以学校发展计划和自评体系为评价基础,结合学年的工作实绩,制订发展性督导自我评估的一、二级指标、超标点和创优点,形成学校自我评估的标准,撰写各专项评估报告。

4、撰写和审议:

学校各专项小组在自评基础上,完成自我评估报告初稿,通过多渠道听取学校教代会、家委会、社区和共建单位意见,完成自我评估报告初稿的修改意见,提交学校第九届一次教代会审议通过。

5、资料和提交:

学校认真负责地完成本次教育督导中有关学校基本情况等各类表格的填写,对相关数据进行认真核实,确保提交督导室的数据正确、文本表述准确。

(二)自评结论

1、自评点:

(1)德育管理:

制定适切的德育计划,把公民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线,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梦想的人。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德育管理网络,注重班主任、团队辅导员的培训、促进专业发展。

深化“两纲”教育,加强团队组织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推进德育活动课程建设,在各类主题活动中渗透“两纲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学生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具备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较强的自主管理能力。

(2)课程管理:

以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方案为指导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计划。

完善教学流程管理,夯实教学常规管理。

开展“教学目标的适切与有效”的研究,开展课程实践活动。

健全学校质量监控体系,注重过程评价,确保学校教学质量。

(3)师资管理:

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道德修养。

借助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专业修养。

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学校管理:

合理设置管理机构,达到条块结合。

注重队伍建设,提高成员工作能力与管理水平。

建设管理制度,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校制度文化。

建立以学校发展计划目标为核心目标管理体系。

完善民主管理,有效推进校务公开。

实施人文管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规范后勤管理工作,使之成为校园管理、安全工作等有力的保障。

2、超标点:

(1)“德育课程化”是学校德育有效实施的途径。

我们从学生生源质量情况出发,结合学校办学特色,选择德育课程化作为德育工作中的突破点,积极开展德育课程化的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围绕主题开发德育专题性课程。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德育专题课程的实施。

随着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各类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2011学年和2012学年我校德育教科研成立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课题研究。

我们组织任课教师编写了德育专题校本课程的教材。

完成了《灿烂的文化》、《做一个诚信的人》、《公益劳动》、《我尊敬的人》等篇目学生读本和教师教案设计的编写和印制。

通过专题课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具有初步的公民意识、安全意识、人际交往意识等成为一个有道德素养的小学生。

2013学年,学校成功完成《做有道德的人》被列为浦东新区重点课题项目实践研究。

(2)开展《小学教学目标适切性与有效性实践研究》,探究教学目标适切性与有效性的途经与方法,使教师能整体认知课程目标的意义,学会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学会教学达标的方法,学会自我教学评价,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有一定提高;使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掌握有效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成效。

“活动式开放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促进有效学习。

我们连续9年以低年级为研究对象,进行开放式的期中质量评价研究。

我们确立“有兴趣地、有目标地、有自信地学习”的活动主题。

评价内容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等学科,测试题目跳出了具体学科,从更广泛意义上的能力来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局限于在校学习的基于课程的已经掌握的单一知识,而是强调知识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和形成面对实际生活挑战的能力。

期中质量评价活动以游园会的形式展开,模拟生活场景,体现开放性、动态性,激励功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

教师们在活动中掌握“绿色指标”评价的理念和方法,使“绿色指标”成为实现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路径。

活动以家长为评价主体,丰富学业评价的方式,深化学业评价的内涵,增强学生成长的综合动力。

为家长科学地指导孩子学习指引了方向,为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提供了平台,开创了“学校—家庭”学力培养一体化新路。

(3)坚持文化共融,行为共济,成果共享。

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精神境界。

完善学校教师培训模式,开展基于教师发展需求与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实践中实际问题的校本研修。

以区校两级骨干教师群体为引领,以“情景式教研活动”为抓手,加强学校教师梯队建设。

强调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不断完善评价机制,促进教师自主发展,使大多数教师能“一专多能”,建设一支善学、善思、善教,具有先进的教育与教学理念、扎实的专业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师资队伍。

坚持以学定教、教学互动、以学促教。

实施有效教学,立足于本校实际建设学校课程,规范课程管理。

以《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为指导,运用课程统整的思想,初步构建现代的、多元的、开放的学校课程体系与框架。

实施课程校本化,突出教学目标设计与评价的研究,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的、综合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使课程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参与,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

“情景式”教研,源发自“蹲式教学”的思想,目的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学生成长,搭建一座使师生在课堂中“教学互动”的平台。

“不能以学生的视角看世界”制约了教研活动有质的提高。

今年,在“课程教学”自评过程中,我们“用活动来验证活动”,看到了教师和学生视角的差异,促成我们能够以一个“真实的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走近学生”有了具体而实在的途径。

(4)“管理重心下移”,促进学校管理的“共融、共济和共享”。

在“整体、多样、独特”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坚持把“深度对话、有效管理、有效教育”的思想渗透于学校各项工作中,针对学校教师队伍及中层人员的变化流动,学校适时适事改革学校管理机制,以“管理重心的下移”为管理策略,借力“下移”为沟通管理渠道的一个着力点,以“下移”式的管理促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人文化和民主化,在营造“共融、共事、有效”的管理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创优点:

追求书法育人价值,形成学校品牌文化。

坚持环境熏陶、活动推进、课程深化。

构建书法艺术教育实践机制,畅通书法艺术教育交流渠道,搭建书法艺术教育展示平台,整合社区优质艺术教育资源,以《书香门第:

书法艺术探究学习活动》项目为载体,构建探究活动课程,从书法艺术学习、探究实践,开拓学生学习视野,加厚学生文化积淀,探究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使校园成为“书香门第”,使书法艺术教育引领学校课程建设,使学生成为“知书达理”的学子,使学校书法艺术特色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把书法教育与学科作整合研究,实现“提笔即练字”的目标,提高学生实用书法水平。

毕业生100%达到市教委规定的书法考级相应等级水平。

提高学校书法教学质量,成立教师书法艺术社团,培养一批精业敬业的书法教学骨干。

语文老师个个能教硬笔学科,全体教师个个都会篆刻。

形成书法教学示范辐射。

筹建周边学校书法教学沙龙,引领周边书法艺术教学的共同发展。

每学期定期组织书画讲座,举办区级书画比赛、书画展,展示学生书画艺术的学习成绩,教师书画艺术的教学风采。

五、督导需求

教育督导需求定义:

关于师资配置问题需求

督导需求:

学校教师人力资源配置存在较严重的不合理性。

班主任队伍性别失衡,男性班主任数为零个;语、数、英学科任课教师男教师数也为零个。

教师资源因教师长期病假等原因造成结构性缺编比较严重,语数英教师岗位缺编,其它学科教师数则有富余。

学校虽然通过从人力资源市场聘用等措施,缓解了岗位缺人的困难,但是,外聘教师来源多样,阶段工作的临时性和到学校岗位后不能参加编制内教师的专业培训,这些原因使学校对外聘教师的培养、培训和使用,都存在不稳定性,因此实际上制约了学校对课程教学的改革、教育的管理的自主改革行为。

结构性缺编的成因,既有学校人力资源配置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有非学校外力因素的制约。

学校需要有主动作为,比如提高岗位设置的兼容性,提高学科整合几率,教师培训更具复合性等。

学校的主动作为,已收到阶段的有效性的鼓励。

但从长看,外聘和校内岗位“流动”的做法可持续的效应有限,因为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如:

师范生在校读书时,受专业学习的限制,进入学校后,转学科教学的几率几乎为零;转学科教学,对专业职务的晋升而言,前面所教学科的工作历程就“清零”,不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学校引进教师,受到学科“结构性”或“整体性”结构超编的限制;近年来,小学教师资格认定,专一地对学科认定,即从原来的“小学教师资格”变为“小学(某一学科)教师资格”的认定。

这些法规性的约束,中断了学校主动对教师人员配置的有效性尝试,也使学校引入人才的自主性尝试受到限制,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校整体编制正常,但用人的结构性缺编依旧,教师队伍性别严重失衡和老龄化的趋势成为教师队伍发展的常态,最后呈现出来的是课程的开发研究和学生学业进步的停滞。

对此,学校的对策有三,一是在现有人事制度可行的范围内,主动地推进人事资源配置改革,从细小的事做起,从可变的事做起,促进从不可行到可行的转变;二是继续推进课程开发研究,用课程的整合,课时的改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使教育岗位资源配置适应课程教学,从“强力的干预”到“自然的匹配”的较理想状态;三是学校要继续完善人事制度的校本化规章制度,使制度的刚性,适应教师自主、主动发展的需求,为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先行先试”提供制度的保障。

学校的本次教育督导的需求,希望对校际间师资配置真正达到“柔性流动”的结果,学校需要有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制度的“刚性保证”,需要有一个更宽广的交流平台,从单一的学校师资配置走向多校的综合配置。

比如:

建立教育署层面,或更高层面的人才资源库,使教师资源从纯“个人需求”与“学校需求”有效结合。

六、主要成绩与经验

(一)加强教学的管理与改革,密切教学与实际的联系

1.细化教学流程管理,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

学校重视教学流程的细节管理,认真执行《塘一小学教师教学规范》,做到教学流程管理,每个环节的目标设定方向明确,内容安排充实,过程设置有重点,目标实施有措施,实施过程操作性强。

(1)突出重点,做精做细

每学期在继续保持发扬已形成传统好的常规做法基础上,确定一至二个教学管理重点。

逐步提高管理要求,提高了课程教学制度的执行力,使教学常规管理常态化,达到管理的精细、精致目标。

将“备课、上课、作业、考核和辅导”各环节的管理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节课,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愉悦感和参与度,切实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

(2)强化过程,提高实效

建立教研组长每周例会制度、组长每月工作汇报制度,及时反馈工作进程。

公开教研组活动信息,加强教研活动过程管理。

各教研组将每次活动主题和活动的概况,在校园网《每周学习和工作安排》上公布。

教研活动概况描述了做了什么,更写了怎么做的,呈现好的做法供其他教研组借鉴。

促使各教研组重视活动前的策划,活动后的反思,增进组际间的学习交流,各教研组不断完善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提高了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共同参与,优势互补

请教师参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针对现状提出管理中的不足、无效管理现象,共同出谋划策,完善管理过程、管理细节,形成规范。

如,备课管理,请教师分析备课中存在的不良现象,针对大家提出的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主的不足,共商管理对策,形成了“同伴评价”、“二次备课”的管理手段,备课质量在有效管理中得到提高。

电子备课,鼓励教师对优质资源的利用,强调个性化的修改。

利用学校校本研修电子备课平台对同伴的教学设计进行点评。

以“二次备课”为抓手,加强了“个人精备+集体讨论+个人修改”的集体备课制度。

各教研组规范了教科书上第二次备课的要求,强调板书设计,课堂练习的设计和突出学生活动(包括动手记笔记,动手尝试,还包括学生思维的活动),从实质上完成了将教案转化为学案的有效尝试,备课质量有较明显提高。

(4)加强检查,及时反馈

建立健全了教学常规检查评价制度。

由中层教学管理人员和教研组长组成的教学常规检查队伍,重点检查了课堂常规、作业批改、备课反思、学生学习习惯等方面,事先我们明确工作目标,评价重点和标准;检查中我们注重管理流程的规范,注重对学生学习行为、教师教学状况的修正指导;检查后我们注重结果的及时反馈,对于常规工作做得好的教师进行表扬,发扬优点。

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评价制度趋于健全和完善。

2.挖掘社会教育资源,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开展小主题教学小实验。

我们研究基础课程教学融入拓展、探究课程的因素,学科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进入课堂,让课堂走进学生生活。

我们融课程学习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之中,开展小主题教学实践。

教师们走进菜场开展实地教研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菜场进行现场教学。

通过活动,学生习得的知识变得丰富而鲜活,过程变得生动而有趣,学法变得具体而有效。

小主题教学实践活动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是学生对知识主动构建的过程,在此活动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不仅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还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实施开放式的评价,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学校教学评价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强调素质教育的导向性,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注重学生家长的参与。

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与未来发展。

关注教师、学生教与学积极性的调动,关注家校教育合力的形成。

教学评价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较客观地体现教学的真实。

学校注重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评价,在学生中开展作业水平自我测试活动。

针对学生的作业现状,制定了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作业自我评测目标,我们把学生作业的各个环节、知识、能力、心情及品德等方面都具体地形成成长的层次,评价知识技能等可以量化的方面外,它更适合于评价兴趣、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合作精神等不宜量化的品质。

为不同程度学生展现出成长的台阶,使同一个教学班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各有奔头,激发了学生作业的兴趣。

通过行为目标的达成,促使学生学习习惯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

学期中、学期末,各学科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学习目标进行阶段自测,对作业习惯和作业行为进行反思,找到自己现阶段所处的目标位置,分析做得好与不足的地方,提出下阶段学习目标,在自我检测中提高对自我学习状态的认识,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提升了学习品质。

在关注学生作业行为水平的基础上,重视预习水平的自我评测。

通过对学业的自我评测,引导学生按照目标逐级递进,促使学生从会简要预习到重点预习,逐步上升成能够问题预习、解析预习,直至探究预习。

学生对预习作业的兴趣明显提高。

我们连续9年以一年级为研究对象,通过“活动式开放式的教学质量评价”的平台,进行开放式的期中质量评价研究。

我们确立“有兴趣地、有目标地、有自信地学习”的活动主题。

评价内容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等学科,测试题目跳出了具体学科,从更广泛意义上的能力来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局限于在校学习的基于课程的已经掌握的单一知识,而是强调知识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和形成面对实际生活挑战的能力。

期中质量评价活动以游园会的形式展开,模拟生活场景,体现开放性、动态性,激励功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

教师们在活动中掌握“绿色指标”评价的理念和方法,使“绿色指标”成为实现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路径。

活动以家长为评价主体,丰富学业评价的方式,深化学业评价的内涵,增强学生成长的综合动力。

为家长科学地指导孩子学习指引了方向,为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提供了平台,开创了“学校—家庭”学力培养一体化新路。

(二)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开展各类主题活动,让学生做有道德的人

随着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各类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2011学年和2012学年我校德育教科研成立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课题研究。

我们组织任课教师编写了德育专题校本课程的教材。

完成了《灿烂的文化》、《做一个诚信的人》、《公益劳动》、《我尊敬的人》等篇目学生读本和教师教案设计的编写和印制。

通过专题课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具有初步的公民意识、安全意识、人际交往意识等成为一个有道德素养的小学生。

学校利用每周升旗仪式讲话为平台,邀请每班一位学生家长,讲述在家庭发生的教育故事,这些发生在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教育故事,生动地诠释了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也真实地演绎了学校教育的真谛:

基于生活的德育是有效的。

在升旗仪式讲坛上,学生真实地发表演讲——我的梦想。

虽然孩子的梦尚处于生活原生态,表达方法也尚稚嫩,但他们的梦无一不显示孩子对将来的追求:

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学校把每年的春秋游活动也作为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活动前,大队部以课程思想为引领对整个春秋游活动进行了整体的规划,使大家明确了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融资料搜集、经费计算、绘画摄影、研究问题、娱乐活动等为一体,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和创新活动的能力。

经过师生们共同讨论设计,各年级精心制订了实践活动记录卡,每一位同学都带着任务出发。

返校后,学生根据本次活动内容,小组合作完成精彩纷呈的实践活动卡。

如学校组织去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开展秋游实践活动。

活动前,各班的任教专题课的老师结合我校专题课课程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我爱家园,让梦想起飞”环保主题探究活动;任教品社学科的老师与所教课程整合,开展了一次生动活泼的“安全伴我行,让梦想起飞”出行安全教育活动;各自然学科与美术学科的老师与本学科整合,不失时机地与同学们进行丰富多彩的“感受秋意,让梦想起飞”学科探究活动。

由于前期工作准备充分,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玩得尽兴,而且收获颇丰。

活动后,同学们饶有兴致地完成了秋游实践活动卡和树叶画的制作。

2.开辟校园的种植园,在动手做中体验生活

《庄稼园》的校本课程设计实施。

安校工程后,我校开辟出了一片“庄稼园”,成了各班级和社团实施德育课程的新天地。

田地,是我们开展实践活动的“基地”;教师、家长、学生都是课程的设计者、参与者、评价者。

各中队种植了自己喜欢的庄稼,一有空就在志愿者指导下,到自留地里实践一番。

农艺社团的同学常常扮演小老师的角色,他们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悉数教给非社团的孩子。

双休日,同学们响应德育室的号召,在种植的过程中,更多地去书本中,互联网上了解相关知识。

在庄稼园农艺劳动中,孩子收获的不仅仅是那些茄子、玉米、花生,还有主动参与、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辛苦劳作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这也带给我们启发,搭建感知体验的学习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生活,让学生的学习更为快乐有趣。

3.德育的常规活动化,着眼学生自主性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是德育工作的生长点。

我校力求将每一次活动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清晰的活动步骤,活动前期、过程中教师有方法的指导,活动后有评价。

我校开展了校园文化进社区,美化社区环境,渗透书法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把美化社区环境和社团的环保教育,少先队的文明教育相结合,让书法文化渗透于社区的每个角落。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社区环境进行参与设计。

在全校范围内征集了有关“爱护树木、爱护鸟类、保护环境、安全出行”等警示语。

筛选出优秀文字进行作者的表彰,并拍照留念。

动员学书法的学生在书法班里进行创作并练习,征集优秀书法作品,完成宣传警示牌的制作,张贴在社区中。

每年,学校德育室组织开展“迎新年送春联送福字”活动。

“小书法家”和街道文化老人们挥毫泼墨为居民们义务写春联,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传承,在他们手中发扬光大。

(三)围绕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