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54401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

《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docx

1920人教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综合测评1

模块综合测评

(一) 

(时间:

150分钟 分值: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节”,形成于战国时期,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

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都会通过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来庆祝重阳。

这一传统中国节,既有助于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也能够涵养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时光易逝,传统不老。

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民族节日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流传下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如今在重阳佳节这一天,很多地方的人们也都会通过朗诵、武术、乐器、歌唱、舞蹈、戏剧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炎黄儿女领悟华夏传统节日的丰富人文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能够让其蕴含的孝思、爱意等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不断滋润我们的道德精神之根,进而让传统美德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重阳节包含着和谐、友好、幸福等内涵,已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现实载体。

尊老敬老是中国自古就有的美德,是永恒不变的优良传统,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

国家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老年节”,在这一天,各地敬老院迎来众多志愿者,很多儿女也想方设法回家看望父母。

文明成果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得到了传承。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而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也是以文化创新形塑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

这种文化自信,堪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弘扬重阳文化,就是在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是在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气神。

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

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互联网+”时代,贴合互联网的传播特点,为传统中国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更能够聚合网络力量,涵养文化自信,不断夯实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扮靓筑梦中国的伟大征程。

(选自杨飞《以传统节日涵养民族文化自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形成于战国时期,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一直沿袭至今。

B.在历史长河中,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因为激活了历史传统,唤起了人们的文化记忆,所以能增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C.要想引导和培养公众涵养传统美德,在人们的心中植入孝思、爱意等思想与情感,就需记住我们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D.在“互联网+”时代,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贴合互联网的传播特点,为中国传统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

【解析】 A项,“每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不准确,应为“农历九月九日”。

B项,强加因果。

原文“既有助于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也能够涵养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C项,说法绝对,原文第三段说“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不是专指重阳节。

【答案】 D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两段采用引证法,引用了古诗文名句,既体现了古人庆祝重阳节的形式多样,也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

B.作者在论证中指出,国家将重阳节定为“敬老节”“老年节”,提倡尊老敬老,赋予了传统节日自古未有的新内涵。

C.文章提出,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弘扬传统节日密不可分。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历数了重阳节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不朽魅力。

【解析】 无中生有,“自古未有的新内涵”错,原文说“文明成果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得到了传承”,“尊老敬老”的美德得以传承。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传统节日所包含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将传统节日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文化传承。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

C.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借助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来推广,内容依托形式,活动形式有继承,也要有创新。

D.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在于我们始终不抛弃传统,不割断文化精神命脉,这一点在今天尤其重要。

【解析】 “必须借助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来推广”,说法绝对,节庆活动要视情形而定,不可一刀切。

【答案】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将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批被誉为“鸟巢一代”的奥运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在奥运会的平台上展现、锻炼和成就了自己。

奥运会服务经历给“鸟巢一代”志愿者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发现,奥运志愿服务的实践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精神素养,志愿者分享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我国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契合。

他们积极投身奥运这一全球性的体育丈化盛典,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展现出这代人的社会担当和国际视野。

因此,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可以作为潜在的精神遗产和志愿遗产,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

(摘编自王艳等(“鸟巢一代”奥运志愿

服务集体记忆与奥运遗产》)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在冬奥背景下的健全与发展将为青少年社会参与提供实现路径。

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地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会提供援助。

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构建了以讨论志愿者行为动机为主的解释范式,比如人们可能因表达个人价值、增强自身意义、增长职业技能和强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志愿服务。

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志愿服务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无私奉献的框架内,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自我成长和公民参与社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心中内化志愿精神,形成一种面对社会,面向人生的个体态度和公民意识,在这种层面上,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才得以彰显。

(摘编自李佳宝等《论冬奥背景下体育志愿

服务与青少年社会参与》)

材料三:

近两年,共享单车成为市民出行的新宠。

然而,在共享单车发展正盛的同时,违规停车、私自上锁、丢弃及破坏单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为了规范使用,共享单车公司也尝试采取一些措施,除了运营人员加强维护之外,公司官方平台也会以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鼓励使用者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以此规范共事单车的使用。

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在城市中涌现出一群单车猎人。

他们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在业余时间他们也会寻找并拍照举报那些破坏共享单车正常使用秩序的行为,并将违规使用的单车搬到公共区域停放以维护共享秩序,他们将此称为“打猎”。

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这一行为也逐渐体现出在消费社会中使用者自下而上地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

作为消费者的单车猎人也逐渐体现出一定的公民意识,他们参与治理并形成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

(摘编自许金凤等《卷入的消费者——以摩族猎人为例》)

4.下列对“志愿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鸟巢一代”志愿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奥运会,量终成就自己。

B.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经历对“鸟巢一代”志愿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将这段经历内化为一种志愿精神。

C.志愿服务不能单纯理解为志愿者只有奉献,没有获得,其实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提升个人价值、增长职业技能等会有所帮助。

D.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可以满足一些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

【答案】 A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鸟巢一代”参加奥运志愿服务形成了集体记忆,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较高。

B.共享单车公司除了让运营人员加强维护外,还尝试通过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帮助解决破坏单车等多种问题。

C.为了推动共享秩序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寻找并拍照举报违规停放、私自上锁和丢弃单车等不文明的行为。

D.单车猎人的群体性行为有助于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构建在共享单车公司之外的民间力量参与治理的新格局。

【答案】 C

6.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单车猎人和志愿者的行为都是一种不求物质回报的利他行为,彰显了“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②二者的行为均属于社会参与,体现了一种公民意识;③“新型”体现在:

单车猎人属于单车的消费者,他们是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打猎”的行为实际上是帮助公司进行运营的维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野 草

丽 尼

①在间壁的牛房中的母牛真安静,惯常在后山吼着的松风,也停止了它的呼吸,狗也没有叫吠。

整个的村庄,甚至整个的平原,该是全都睡熟了吧?

②女孩子感觉得这夜晚是过于寂寞的;而生活,也同样安静而且寂寞。

她才刚刚十六岁,母亲在一年前已经死去了。

只有父亲,而他,却每个晚上把她留在这祖遗的房屋里,自己则到镇上去,一直到午夜以后才醉醺醺地歪歪倒倒跑回来。

③荒唐的父亲啊!

——女孩子叹息着,感觉寂寞和恐怖。

她抖了一抖,拿起火油灯来,走到了间壁牛房里去,好像在这阴惨而寂寞的屋子里,惟有那头母牛才是一个可靠的伴侣似的。

母牛已经衰老了,它安静地躺在那里,虽然明知道有人来到它的身旁,但是,却没有动一动的意思。

它的头伏在地面,眼睛好像已经阖上,而骨瘦的身体,在那安静的躺卧姿态里,似乎更为显得支离了。

年轻的女主人把灯照到它的眼前,端详了一下它的呆滞的眼睛,于是,抚抚它那带着白花的头额,忍不住地有着想要哭泣的抽搐了。

④“母亲……”她模糊地嗫嚅着,一滴眼泪不自主地流下了她的面颊。

她记起来,那母牛是母亲坚持着要买来的。

她自己,那时还不过十岁。

她也爱这只母牛,它驯良,在那时,它还年轻,有些害羞,怕人摸它的脸面和鼻子,同时,却又非常淘气,爱故意扬起头去,让幼小的女主人的手不能顺利地摸到它的犄角。

她把它叫作“傻子”,叫作“蠢货”,而它,则把尾巴一撅,趁着她还不曾把缰绳系到那脱了皮的柏树上面,就如飞地跑开了。

⑤然而,记忆却不能永远这么明朗。

一层黑的阴影罩上来了。

从那时以后,她就被送到城里去,在一处有如修道院的学校里被禁锢起来了。

老处女们的眼睛是严厉的,言语是急促而愠怒的。

人们不再教她唱着山歌,却教她唱着敬神的歌曲。

到这时候,是临到别人来叫她“傻子”,叫她“蠢货”了。

⑥“傻子,敏子,你十二岁了,你可晓得?

年纪不小!

”可是,到明年,别人又来提醒她道:

“蠢货,敏子,你十三岁了,还不会作祷告?

上帝要罚你的!

⑦她轻轻地咽了一口气,从牛房里,照样端着火油灯,再回到堂屋里来。

她有一些幻想,她想着在那遥远的天上,生活应当是快乐的;她想到她的母亲,那个慈祥的妇人,只在三十五岁的时候,就死掉了的。

⑧在村头,忽然传来几声断续的狗吠。

她抬起头来,静听着,也许是父亲回来了吧?

然而,狗吠声立刻又停止下来,整个村子,一时又重归静寂。

⑨“是赶夜路的人从村头经过呢。

”她又低下头来,继续着她的思想。

她有一些秘密,但是,她不知道向什么人去告诉。

在乡村里,她感觉着她该疏远每一个年长的人,而对于少年人们,她更感觉着一种不自主的羞怯。

她孤独着,她不会对人说话,而别人,也同样地用着歧视的眼睛看她,要不然,就是给她嘲笑:

“啊,敏姑,乡下住不惯啊!

”或者,“敏姑,到底是城里人啦!

城里人比乡下人好啊,多斯文!

”她感觉得羞惭,感觉得嫌憎和恨恶,然而有时也感觉得一些自满,可是,有什么可以自满的呢?

⑩她有着许多的秘密,她感觉得无论怎样也要向一个人倾吐出来。

她从那积满灰尘的笔盂里拿出一根细的铅笔来,在一本抄本上轻轻地写下了两个字:

⑪“妈妈——”

⑫而在灯焰里面,妈妈的慈爱的脸面就好像出现了来;仍然是那样含着微笑,眼睛和嘴唇仍然是显示着坚决和良善,头发上面仍然是包着那块印着蓝色条纹的头巾。

女孩子的手指战栗了,她深深地认识那个脸面,她想要捉住它,然而,她知道那不可能,于是,低下头来,在纸上迅速地写了下去。

⑬“妈妈,我看见您在我的眼前!

我在这里是这样寂寞。

这是怎样寂寞的地方啊。

母牛阿黄也老了呢,没有精神,青草和黄草都不高兴吃……”

⑭她望望灯焰,母亲的脸面变得多么模糊啊,好像是有一些泪花挂在她那含笑的眼睫上面,使那慈爱的脸面变成看不清楚的影子了。

她急忙又低下头来,疾疾地写着,好像怕那模糊的影子转眼之间就会消逝。

⑮“……妈,我怎么办呢?

您怎样来安排我呢?

父亲对我什么事也不管,他忘记我了,好像他已经不记得他还有一个女儿。

妈妈,别人瞧不起他,瞧不起我们呢。

在乡下,没有合适的人家做亲,人家不要不会作田的女孩子,人们把我们当作了另外的人。

妈妈,我怎么办呢?

没有人理我——我……我……我是一根野草啊……”

⑯油灯快近熄灭了,只剩有一星如豆的火光,而母亲的影子,也忽地消失了下去。

女孩子把头俯在案上,手里握着笔。

“母亲,您在哪里呢?

”她喃喃着,“我要到您那里去。

……”

⑰在间壁的牛房里,母牛轻轻地叹息着。

在村子的一端,狂吠声传来了,凄厉而且恐怖;然而,父亲还是没有回来呢。

(有删改)

【注】 丽尼,原名郭安仁,1909年生于湖北孝感,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有影响的散文家。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描写村庄没有风吼犬吠,结尾处描写狗吠的凄厉恐怖,表现了村庄乃至社会的死寂,用以衬托女孩的孤独寂寞。

B.作者把笔触伸入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描写了女孩贫穷艰难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深深同情。

C.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拟人的手法,突显了独处家中的女孩孤苦伶仃、备受侮辱和损害的事实,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D.通览全文,女孩的遭遇令人心酸,其孤独的原因是父亲的冷漠、不负责任,村人的讥讽和学校的禁锢。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贫穷”错,文中无此意。

C项,文章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D项,“学校的禁锢”错,而是女孩自身与村里人格格不入。

如第⑨段“有时也感觉得一些自满”,第⑮段“在乡下,没有合适的人家做亲,人家不要不会作田的女孩子,人们把我们当作了另外的人”。

【答案】 A

8.请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

(1)请简要分析第④、⑤段中“傻子”“蠢货”的妙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第⑮段中“我是一根野草啊”一句的含意,并分析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④段是女孩对老牛亲昵的称呼,表现了女孩对老牛的喜爱之情;第(5)段则是学校里的人对女孩的称呼,表现了学校里的人对女孩的讥讽和侮辱。

(2)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女孩对自己像“一根野草”一样无人照顾、无人关爱、任人践踏的不幸命运的深沉慨叹。

照应文章题目。

9.丽尼的散文被称为“内心探索”散文,请根据本文,探究“内心探索”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细腻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

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女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内心独白式的书信,将女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揭示出文章的主题。

②以人物心理意识来构思文章。

文章以女孩的心理意识来联结其遭遇和背景材料。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翛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

“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

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

“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曰: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

“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

”傅曰:

“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

“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使者”是主语,领起下面的句子,排除C、D两项。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意思是“宰相认为他的言论和苏轼的一样,上奏把他贬谪到蕲州”,排除B项。

故选A。

【答案】 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不能指其他儿子。

【答案】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

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

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

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

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解析】 本题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C项,“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有误,原文中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实际上是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和十几个犯了死罪的人,而不是只杀了两个宦官。

以偏概全。

【答案】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涉及词类活用、宾语前置、一词多义。

(1)“帝”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做皇帝,称帝;“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2)“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吾索”即“不索吾”;“俱”,一起,一同;“庶或”,差不多,或许;“济”,成功。

【答案】 

(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

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

当时,蔡翛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