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6016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龙川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5月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命题人:

赖秋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宫书画的鉴藏

中国宫廷书画收藏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

魏晋开始,个人书画创作开始风行,宫廷对书画作品的收藏随之发展。

南朝政权更迭迅速,宫廷藏品几乎成为末代帝王的随葬品。

隋唐时期国家一统,加上帝王的喜好,天下书画名品源源进入皇家“秘府”,然而“安史之乱”则使自太宗朝积累起来的唐内府书画藏品“耗散颇多”。

宋代内府书画收藏在徽宗时达到鼎盛,《宣和画谱》《宣和书谱》是其辉煌的见证,然“靖康之变”,宣和内府中的书画收藏全部散失。

元代宫廷收藏在文宗朝也曾相当可观,后来则每况愈下。

明代宣宗、宪宗、孝宗三朝的书画收藏之盛甚至不亚于宋代宣和与绍兴两朝,但松懈的管理使藏品不断流失,后期更将书画作为发给官吏的薪金,即所谓的“折俸”。

书画收藏历来有官、私收藏(即皇家内府与民间私人收藏)两个方面,又总是时聚时散,官私递藏。

清代皇室书画收藏不仅远胜于私家收藏,而且为前朝各代所不及。

明末清初之际,流散在各地的书画已有一部分为清室所收集,后来梁清标、高士奇、安岐等许多著名私人鉴藏家的藏品亦陆续归入内府。

臣民对帝王的进贡也是清宫书画收藏的组成部分。

逢年过节、万寿大典或外出南巡,臣工往往多有贡献,其中又以进书画、文玩较为讨喜。

清自入关后经四代积累,宫廷书画收藏在乾隆朝蔚为大观。

在清宫书画收藏中,“三希堂”与“四美具”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王羲之的名迹《快雪时晴帖》原放在乾清宫,此为皇帝之正式寝宫。

王献之的《中秋帖》则置于御书房。

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得到王珣的《伯远帖》后,遂在自己办理日常政务的养心殿居所中辟专室存放这三件晋人名迹,并名之为“三希堂”。

他为此写有《三希堂记》,认为这三件书迹不仅是中国书法的“稀世之珍”,而且是历经宋、金、元诸代皇室收藏的“内府秘籍”,三帖的重聚因此就有了非凡的意义。

所谓“四美”,即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和传为宋李公麟的《潇湘卧游图》《蜀川胜概图》《九歌图》。

乾隆年间,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艺术品搜集行动中,这四件名品相继进入清宫,至乾隆十一年夏,“四美”重新团聚。

乾隆皇帝后特在建福宫花园静怡轩辟出专室存放“四美”,并命名曰“四美具”,御题《“四美具”赞》,一再强调“剑合珠还”之意。

此时,存世的唐、宋、元、明名画几乎收罗殆尽。

这是继宋徽宗宣和内府后最全的一次汇集。

据《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记载,乾清宫、重华宫、养心殿、御书房为古书画收藏最集中的殿阁。

清内府所藏的书画作品曾经专人鉴定,尤其是乾隆朝,更进行了全面整理与分类编目,数次组织书画名家和鉴赏家对藏品进行鉴定和品评,区别上等、次等,并分详简著录。

其成果体现在奉敕编纂的《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正编、续编、三编。

全书的编纂过程前后长达74年之久,共收录上起魏晋、下至清代中期近两千年书画作品一万多件。

(节选自郑欣淼《清宫书画鉴藏、佚存与研究述评》,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宫廷书画的收藏是从汉代开始的。

魏晋时期,宫廷书画的收藏随着个人书画创作的风行而发展。

B.政权迅速更迭使南朝宫廷书画藏品几乎成为末代帝王的随葬品,“安史之乱”使唐代宫廷书画藏品散失了很多,“靖康之变”使宋宣和内府的书画藏品大量散失。

C.宫廷书画的收藏,宋代在徽宗时最盛,元代在文宗朝颇为可观,明代则是宣宗、宪宗、孝宗三朝兴盛,而清代在乾隆朝蔚为大观。

D.清代宫廷书画的藏品,有清室收集流散在各地的,有著名私人鉴藏家的归入,也有臣民的进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书画收藏有官藏和私藏两个方面,官藏在很多朝代曾出现过兴盛时期,而最为壮观的则是清朝。

B.很多朝代宫廷书画收藏的鼎盛时期一般都有标志性藏品,如宋代的《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清代的“三希”和“四美”。

C.乾隆认为《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的重聚意义重大,因为这三帖既是中国书法的“稀世之珍”,也都曾是宋、金、元诸代皇室收藏的珍品。

D.乾隆年间,皇室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艺术品搜集行动,“四美”正是在这次行动中陆续归入内府,重新团聚,被存放在建福宫花园静怡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明时期宫廷书画收藏都曾经相当可观,但对存世的藏品进行收集的完整度不如宋徽宗宣和内府,而清宫对存世的名品收集得比较完全。

B.书画收藏总是时聚时散,官私递藏。

官藏兴盛,私藏相对衰落,比如宋宣和年间、清乾隆年间,官藏鼎盛,私藏相对就要寥落。

C.很多朝代皇家书画的收藏在其达到顶峰后就逐渐衰落了,像元代、明代,清代也是如此,乾隆朝之后,大量重要藏品或因战争,或因管理松懈而散佚。

D.《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是皇帝下令编纂的,工程浩大,历时74年,对清室的书画藏品进行了分类编目,还有书画名家和鉴赏家的鉴定。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命题人:

欧小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

明诸生。

生而双瞳,中白边黑。

读书目十行下。

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

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

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

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

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

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

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

谓:

“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

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

”乃定居焉。

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

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

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曹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余,合图经而成者。

精韵学,撰《音论》三卷。

清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学者称为亭林先生。

又广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

(节选自《清史稿·顾炎武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见明季多故  故:

变故B.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  兵:

战乱

C.事不克   克:

成功D.始卜居陕之华阴卜:

占卜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

B.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

C.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

D.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简要介绍炎武的籍贯、名字等,特别突出他不同寻常人的眼睛,以及他的聪颖过人。

B.炎武事亲至孝。

明末时社会动荡,南明灭亡后,他侍奉生身母亲王氏到常熟躲避战祸。

C.母亲临死时告诫炎武不可在清朝做官,顾炎武矢志践行。

他四处奔走,选择定居之处时,也不忘记以有利于复明大业为条件。

D.炎武心怀大志,不忘治学,甚至骑在马鞍上也要默诵诸经注疏。

他一生治学成果丰硕,著述宏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

(5分)

(2)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命题人:

蓝金兰)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

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

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8.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

试结合诗句分析。

(5分)

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命题人:

蓝金兰)

10.名篇名句默写(6分)

(1)《庄子·逍遥游》中,上承对蝉和斑鸠嘲笑大鹏的叙写,下启对朝菌、寒蝉等的论说的句子是“,。

(2)荀子《劝学》中“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琵琶行》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命题人:

魏嘉玲)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善人

老舍

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

她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

不说别的,就先拿上下汽车说,穆女士——也就是穆女士!

——一天得上下多少次。

哪个集会没有她?

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

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

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

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环自由就进来回话。

她嘱咐过自由们不止一次了:

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

丫环就是丫环,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的不知好歹。

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

”穆女士看看钟,已经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不为别的,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是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

“不是,太太,女士!

”自由想解释一下。

“说,有什么事!

别磨磨蹭蹭的!

“方先生要见女士。

“哪个方先生?

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

“老师方先生。

“他又怎样了?

“他说他太太死了!

”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

“不用说,又是要钱!

”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

“去,给他二十,叫他快走;告诉明白,我在吃早饭以前不见人。

自由拿着钱要走,又被主人叫住:

“叫博爱放好洗澡水,回来你开这屋子的窗户。

什么都得我现告诉,真劳人得慌!

自由轻快的走出去后,穆女士又想起来:

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

无缘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学!

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教育的。

“博爱,开饭!

”她赌气似地大喊。

穆女士的早饭很简单:

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草果果酱,一杯加乳咖啡。

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

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二十块钱,不算少。

不过,方先生到底可怜,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

“自由,叫厨子把‘我’的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

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

继而一想,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

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

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不由她,惯了。

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谁体谅她怜爱她呢?

想到这儿,她觉得生命是个空虚的东西。

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与自己的价值,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

秘书冯女士已在书房等一点多钟了。

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二块钱。

穆女士的交际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

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

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叹了口气:

“哎!

今儿个有什么事?

说吧!

”她倒在个大椅子上。

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

“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

“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

“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

“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

“上次汪先生做寿,张家送的是一端寿樟,并不——”

“现在不同了,张先生的地位比原先高了,算了吧,以后再找补吧。

下午一共有几件事?

“五个会呢!

“哼!

甭告诉我,我记不住。

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

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相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

她决定晚去一会儿,正赶上照相才好。

这么决定了,她很想和冯女士再说几句,倒不是因为冯女士有什么可爱的地方,而是她自己觉得空虚,愿意说点什么……解解闷儿。

她想起方先生来:

“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

”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

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

“方先生真可怜!

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

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

“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

“哎!

也许!

”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了些。

“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

”冯女士很关心似的。

“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

“要不我先好歹的教着他?

我可是不很行呀!

“你怎么不行!

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

你先教着他得了,我亏不了你!

“您别又给我报酬,反正就是几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还叫方先生教。

穆女士想了会儿,“冯,简直这么办好不好?

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是很好?

“就是有点对不起方先生!

“那没什么,反正他丧了妻,家中的嚼谷小了;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

我可该走了,哎!

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关于穆女士上下汽车的细节描写,寥寥数语却极富画面感,一位丰腴的太太拖着两条胖腿赶场式地奔忙于各种集会,为救世而不辞辛苦的形象跃然纸上。

B.穆女士因能一气睡到九点而稍稍消解了对“自由”贸然进来回话的怨气,她这种为社会而心疼自己的做法,意在告诉人们为了奉献社会,需要且一定要保证长时间的睡眠。

C.小说主要由穆女士处理方先生丧妻之事,享用早餐并赠予方先生鸡蛋,听取冯女士汇报日程这三个场景构成,情节紧凑,并有助于集中刻画人物形象。

D.穆女士虽然很关心二少爷的学业因方先生妻子去世而要荒废几天,却由衷同情方先生的不幸遭遇,资助他钱,给他送鸡蛋,并在向冯女士谈起他的不幸时湿了眼圈。

E.这篇小说主要以生动鲜活的人物对话和细致深入的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用穆女士自己的言行心理给“善人”这一称号做了最好的注解。

(2)“冯女士”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穆女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极具讽刺意味,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讽刺效果的(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命题人:

魏嘉玲)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王小谟:

75岁不失棱角

邱晨辉

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大会上,无数闪光灯照亮王小谟的那一刻,他半个世纪以来的科技成绩更是被人们反复传颂——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

媒体赋予他的诸多头衔——“中国预警机之父”、著名雷达专家等等。

然而,近些年来,王小谟倒是经常放出些“得罪人”的话,甚至会因为“有个性”“直爽”惹来一些“争议”。

8年前,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北京代表团中,时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的王小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就建议要克服在科学研究上的浮躁情绪,切勿追求短期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王小谟当时话锋直指科技体制,称“要从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入手,才能推动科研健康发展。

在两院院士中,就是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中也不乏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但王小谟的履职方式却颇具个性。

至少,与绝大多数科学家只在科技领域谏言不同,这位“学问最高”的代表群体中的一员,还会从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看待社会问题,并颇有“个性”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在10年前的一次两会上,王小谟揪住“两院”报告就是一连串的问责,他称报告里面列举出很多数字,说明“两院”做了很多工作,具有说服力,但是,“要做的工作不能仅限于此”。

王小谟发言道,对于人民关注的大案要案,要加大审理透明度和报道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实情并受到警示教育。

当然,这样的“敢言”和“个性”,也让王小谟尝到舆论的苦头。

上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让人们看到了国家装备预警机的紧迫性,预警机研制又一次提上了日程。

王小谟主动请缨,与十几位老专家联名上书,要求自主研制预警机。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想法一经提出,迎来的不是技术上的挑战,而是受到了一些质疑。

“我们当然可以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是一旦战争真的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

”王小谟据理力争。

这句话后,王小谟不再发声,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干活儿”去了。

再一次公开露面,已到了2009年。

在10月1日的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分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

有人看到,看台上的王小谟“流泪了”。

王小谟选择的逻辑很简单,他只想要属于科学的答案,却从不愿意随波逐流。

1987年5月,当德国青年鲁斯特驾驶轻型飞机直入苏联领空,突破当时世界上最强大之一的地面雷达防空网后,苏联被吓到了,中国同样震惊了。

低空防御雷达成了一个必须拿下的科技。

那时,已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所长的王小谟跃跃欲试。

然而,国家并没有把低空雷达的研制任务交给38所。

王小谟没有就此放弃。

“不让我们做,我们针对国外出口行不行?

”看似不合组织口味的这一招,却用成果打败了美国、俄罗斯的雷达,并以国际价格卖给了不少对技术要求很“刁”的国家。

王小谟和团队也因此收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今天,他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人民大会堂里,面对前来采访的年轻记者,他不顾工作人员的阻拦,微笑着握手。

王小谟总是对年轻人青睐有加。

这位曾经的中国预警机系统总设计师,先后培养出18位中国预警机系统或雷达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在这一重要领域的事业传承有望!

王小谟,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在50多年的科技生涯中,先后主持研制了多部世界先进的雷达,为我国国土防空网的建设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节选自2013年1月19日《中国青年报》)

【相关链接】

1969年,王小谟接到了一个新的调令:

到三线去。

跟王小谟一起从14所去贵州的有八九百人,他们组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所——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

王小谟带领一批技术骨干,开始了长达十三年的三坐标雷达研究。

以前的雷达车上没空调,四五十度的高温,人在里面就算只穿一个小裤头,也热得汗珠直冒。

经常待在里面做试验的王小谟深知其中的辛苦,于是,他提出在雷达机里装空调器。

这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挑战了当时“以苏联为师”的顽固理念,需要巨大的勇气。

果然,这一理念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王小谟斩钉截铁:

“人是第一战斗力!

人都不行了,你那设备有什么用啊!

”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后来我国预警机的设计中,也得到了贯彻,比如在预警机上装厕所、减噪等。

1986年,王小谟担任38所所长。

此时的38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暴露了很多问题,253名技术人才“南飞”。

地处边远山区,每年分配来的大学生不仅数量少,而且报到率低。

怎么办,对此,王小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工资和住房采取按贡献分配。

对技术尖子给予浮动两级工资的重奖;对长期不干工作的人先是黄牌警告,如不改正就请出所。

经过改革,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38所逐步走向国内一流水平。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撷取王小谟人生的若干片断,叙述了他献身科技、关心国事、关爱青年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伟大情怀。

B.王小谟是中国国产预警机的研制者,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被媒体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

然而,他因“有个性”经常得罪人。

C.王小谟独自开发研制的预警机曾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准确地飞过了天安门广场,这是中国预警机首次公开亮相。

D.王小谟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所长时,积极主动研制低空防御雷达,并以高价把雷达卖给了国外对技术要求很高的国家。

E.德国青年鲁斯特驾驶轻型飞机飞入苏联领空,突破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地面雷达防空网,此事坚定了王小谟向低空防御方面探索的决心。

(2)王小谟为什么主动请缨自主研制预警机?

请简要分析。

(6分)

(3)王小谟在科技工作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说明。

(6分)

(4)王小谟的“不失棱角”常常“得罪人”“惹争议”,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命题人:

彭海燕)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成语,语意最贴切的一组是()(3分)

①事前有周密的规划,遇事有果敢的决心,就不至于、左右为难了。

②要创佳绩,就必须大胆革新,勇于实践,克服的保守思想。

③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坚决地舍弃个人利益,决不应该。

A.犹豫不决畏首畏尾举棋不定

B.畏首畏尾举棋不定犹豫不决

C.举棋不定畏首畏尾犹豫不决

D.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畏首畏尾

14.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电影娱乐化倾向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一九四二》严肃的主题、对历史的追回、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使其成为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品。

B.10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房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

C.现在看来,我国高铁技术是在需求驱动下,以自主创新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了对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掌握,很可能实现对欧美技术的超越。

D.李鹏举捐赠油画作品展日前在民族文化宫举行,34幅油画作品是旅美油画家李鹏举应西藏高山文化发展基金会的邀请,历经两年精心创作完成并捐赠该基金会。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有人认为,“文学反映时代”是一种过时的理念,现代文学更注重对人的个体生存和“内世界”的呈现,追求的是文学的超越性、永恒性而不是时代性。

,。

,。

①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深刻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中国的真实现状

②优秀文学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意义,与反映时代并不矛盾

③“超越时代”不是悬浮在半空中超越

④它们至今仍具有超越性的影响

⑤某种意义上,越是时代的,才越是永恒的

⑥完全脱离现实感的作品无论在现世还是后世都是不会真正受到欢迎的

A.③⑥②⑤①④B.③②①④⑥⑤

C.⑤③⑥④①②D.⑤③⑥①④②

16.某校开展“书香校园·我喜爱的作品”活动,三位同学交流了各自的看法。

请仿照甲同学的表述,将乙、丙同学的发言补写完整。

(5分)

甲同学说:

“我喜欢有丰富知识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乙同学说:

“我喜欢有深刻思想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

丙同学说:

“我喜欢有审美情趣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