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463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解读相关考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①批判目标相同——都指向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

中国思想家激烈批判了程朱理学和君主专制,法国思想家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体系。

②追求目标相同——都提出了变革社会的政治构想:

中国的思想家主张独立思考、个性发展、男女平等、经世致用、工商皆本、言论自由等;

法国思想家主张分权学说、民主政治、信仰自由、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

不同:

中国的批判思想未形成成熟的思想体系,当时未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

而启蒙运动则成为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开启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附表4:

古希腊与古罗马政治文明比较

国家形式

分散的城邦制,邦国林立,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

罗马是庞大的军事帝国;

政治体制与

统治方式

经历了君主专制、贵族集体统治、全民集体统治的演变,建立了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

罗马经历了君主专制、共和国贵族集体统治、帝国君主专制的演变,同时制定法律进行法制建设

政治文明

贡献

见上表,此略

二、整体史观与相关考点

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而整体历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

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整体历史观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

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

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世界市场形成示意图

英国成为霸主

20世纪初 

最终形成

从属于

开始形成

19世 

纪中后

初步形成

世界

市场

附表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知识结构

时间

表现

原因

认识

地理大发现后

早期殖民扩张积累原始资本;

商业革命后市场扩大、商业组织和信贷方式变化;

世界联系加强。

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历史的进步;

但欧美列强居主导,亚非拉殖民地是附庸地位,发展严重不平衡;

列强之间争夺激烈,引发局部战争和世界大战。

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后

①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②人口资本大规模流通;

③便捷的交通通讯方式;

④军事武力扩张;

⑤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⑥亚非拉成为列强经济附庸

最终形成

二次工业革命后

深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

市场的国际化、贸易的国际化、生产的国际化、金融国际化、投资国际化、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日益加强等。

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

新交通通讯方式;

两极格局结束;

各国建立市场体制;

跨国公司、区域集团发展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

趋势无法改变;

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发展;

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全球性问题只有共同协商才能解决。

附表3 

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历史影响

生产力

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政治

国际工运

对外侵略

外交

第一次

蒸汽

时代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建立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度

分化出两大阶级

马克思主义诞生

巴黎公社运动

武力扩张;

商品输出;

掠夺原料殖民体系初成

东方从属西方;

英国建立殖民霸权

第二次

电气

德日俄资本主义改革;

英法美民主制逐步完善;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国际工运新特点

列宁主义诞生

资本输出;

瓜分世界;

殖民体系终成

瓜分世界,争夺激烈,引发一战

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历 

史 

影 

第一次工业革命

政治

两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的社会性质、矛盾、革命任务与性质、对外政策发生巨变;

引发太平天国起义和洋务运动

经济

近代工业产生(洋务、民族企业);

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文化

开眼看世界,西学东渐;

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

第二次工业革命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中国民族危机空前;

引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变法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清政府顺应时代潮流推行“新政”。

列强资本输出扩张加剧;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社会生活变化

立宪共和实业救国思潮;

新文化运动;

社会生活进一步变化

三、现代化史观与相关考点

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动力

能源

特点

发明者

结构

中心

时序

组织

工业布局

思想

蒸汽机

生产经验总结

工人

技师

轻工业为主

英国

从英国向外扩展

工厂制度

股营结合

工厂集中,工业城市兴起

自由主义

第二

电力

内燃机

石油

科学与技术结合

科学家

重工业为主

欧美

多国

俄日等国两次交叉

垄断组织

股营分离

工业城市群兴起

垄断主义

附表2 

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参见表格“古今不同的政治文明与贡献”)

资本主义思想文明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14—16世纪

16世纪上

17—18世纪

意大利

德意志

法国

批判

教会神学体系

罗马天主教会

中世纪封建神权、王权与特权

形式

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宗教异端、挑战教皇权威

公开批判

核心

人文主义

因信称义

理性主义

领域

文学、艺术、科学

宗教

宗哲政经文教美等

影响

文艺成就、思想解放、产生科学、促进宗教和资本主义

思想解放、新教派、民族宗教、促进资本主义

思想解放、革命动员、政治构想、促进科技、影响世界

附表4主要思想家的主张与贡献

对人文主义贡献

认识你自己;

知识即美德;

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他崇尚知识、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丁路德

因信称义;

只有靠信仰才可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孟德斯鸠

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康 

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提出尊重他人的原则。

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附表5 

近现代科学家、文艺家及其贡献

人物

历史地位

理由

伽利略

近代科学之父

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牛顿

经典力学奠基人

确立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定律,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把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的第一次大飞跃。

达尔文

进化论的奠基人

1859年《物种起源》建立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多数人对生物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位置的看法

爱因斯坦

现代物理学奠基人

提出的相对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极大地扩展了物理学应用的领域,为人们提供了辨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普郎克

量子理论奠基人

提出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不仅对物理学和自然科学,而且对人类的思维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爱迪生

发明大王

发明和改进了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1000多项电器,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人类生活从此更加丰富多彩。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培育出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在20个国家和地区推广,被誉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雪莱

天才的预言家

(恩格斯赞美)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将人类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相信丑的现实总会转瞬即逝,真善美则会永存,体现出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西风颂》预言: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贝多芬

乐圣

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为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架起桥梁,发展创新了交响曲,将声乐与器乐相结合,赋予器乐反映社会题材的使命,创作出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传世经典九部交响曲

格里菲斯

现代电影之父

在默片时代对电影制作和摄影技术进行过重大改革

塞尚

现代绘画之父

后现代派绘画代表人物,对运用色彩、造型有新的创造。

附表6世界经典文艺作品及地位

地位

作品

作者

“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浪漫主义长诗《唐璜》

英国的雪莱1822

内容丰富,气势宏伟,对现实批判的锋芒犀利无比

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人间喜剧》

法国的巴尔扎克

1830

由91部小说组成,刻画了2400多个人物,展示了19世纪前期的法国社会,在揭露资本主义金钱罪恶方面入木三分。

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

近代的《伊利亚特》(罗兰)

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俄国的托尔斯泰

1869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描写了俄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场景,赞扬了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展现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的社会画面。

荒诞派戏剧的开山之作

戏剧《等待戈多》

法国的贝克特1952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反传统的,没有鲜明的人物刻画、台词对话、情节结构、完整的主题等,表现了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人们的失望、苦闷和迷茫

印象派绘画代表作

油画《日出·

印象》

法国的莫奈1874

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

追求光与色结合的艺术效果

印象派音乐代表作

《牧神午后·

前奏曲》

法国的德彪西1892

用声音的响度和色彩取代传统音乐的调式和和声体系,不以旋律为中心;

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整体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横向、整体发展的历史,重视交往、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整体史观,一是全球史观,二是要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本专题试图从整体史观的角度探讨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一、知识结构

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二、重点突破

1、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4至16世纪由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开辟的新航路,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速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中国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美洲的外来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

西欧开始对华的殖民侵略;

中国实施闭关锁国政策;

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历程。

2、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

1840年,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将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列强的商品输出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

列强的侵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妨害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引发了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

为了抵抗列强的侵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开明地主阶级开始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2)第二次:

1870年前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

它们加紧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3)第三次: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科技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发达国家利用科技的优势控制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既有机遇,更面临着挑战。

3、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爆发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革命从旧民革向新民革过渡,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日益萎缩。

巴黎和会上,操纵会议的帝国主义国家不顾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的现实,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华盛顿会议上,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九国公约》,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引发了国民大革命运动。

(2)第二次世界大战:

随着世界各国人民和法西斯矛盾的激化,中苏美英等26国于1942年成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大国力量的对比,经济军事实力膨胀的美国妄图称霸世界,扶蒋反共成为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扶助蒋介石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以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征服了广大进步的中国青年,1921年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国情相结合,从幼稚走向成熟,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探索民主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还引起了两次巨大的思想飞跃……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新的出路,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3)共产国际的成立:

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的共产国际作为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帮助中国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共产国际建议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促进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4)苏联模式的形成:

1936年苏联颁布的新宪法,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也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之中,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得不照搬苏联模式,对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后来日益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实施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三、典型题例

(一)举例说明19世纪六七年代世界政治的重大变化。

概括同一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变化情况。

答:

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如:

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

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使无产阶级走向国际联合;

1871年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中国的变化: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无产阶级逐渐成长,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

资本主义产生,资产阶级逐渐成为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

洋务运动开展,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二)20世纪60——90年代,原来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洲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在发展社会经济道路上遭受重大挫折的原因。

3.20世纪70年代,中国为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4.根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

1.有利条件: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扩展,有利于亚洲国家吸收新技术;

西方发达国家向国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亚洲国家可以利用劳动力优势发展经济。

不利条件:

亚洲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侵略,经济基础薄弱;

美苏争霸,亚洲局势不稳定。

2.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经济建设,缺乏国际间经济联系和交流;

轻视知识分子,忽视文化教育;

长期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对内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引进外国资金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

重视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

4.必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

必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必须重视科技教育,走科教兴国之路。

四、知识检测

1. 

西学东渐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C.文艺复兴兴起 

D.欧洲近代科技诞生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包括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对外贸易出现入超D.加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突出表现是

A.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海军B.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

C.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D.学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4.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A.民主共和思想 

B.三权分立学说

C.君主立宪思想 

D.自由主义学说

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崭春天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忙于一战 

B.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C.辛亥革命的鼓舞 

D.群众性反帝斗争的开展

6.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向结合的成果有

①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倡导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探索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④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③④

7.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开始于

A.1937年B.1939年 

C.1941年D.1945年

8.中国收回领土主权最多的一年是

A.1945年B.1949年C.1997年 

D.1999年

9.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外交工作取得突破的原因不包括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世界霸权主义者实力下降

C.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D.毛泽东周恩来的努力

10.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对外关系的突出成就是

A.开始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B.抵制了超级大国的强权外交

C.与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建交 

D.基本实现了周边无敌国的外交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恩来指出:

“中法两个民族都是伟大的民族,有着古老的文化”。

材料二、18世纪中后期,中法两国都出现了一部全书式著作,即《四库全书》与

《百库全书》。

材料三、18世纪时,中国文化在西欧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对很多启蒙思想家都有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被大量介绍到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中华民族在推动世界文化事业传播与发展中作出的最大科技贡献是什么?

(2)据材料二简述以上两部著作各自出现的政治背景,并指出它们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分析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其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

A2.C3.C4.C5.A6.B7.C8.A9.C10.D

11.

(1)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

(2)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法国封建统治陷入全面危机,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以往的救国探索遭受重大挫折;

启蒙思想成功指导了法国大革命和北美独立战争;

适应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分子的要求。

中国先后发生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历史长河一线牵——以文明史观组织历史学习素材 

就高三阶段学生来说,历史学习的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某一知识点的识记、理解之上。

而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