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7480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之令狐采学创编.docx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之令狐采学创编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令狐采学

包丰源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一、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

通常,大多数读这本书的人已经是名义上的父母或者将会成为父母。

但是,您是一位真正的父母吗?

因为为人父母并不是简单的生育孩子,而是更重要意义上的养育孩子!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从小生长在上海的犹太人母亲,在与丈夫结婚后生育了三个孩子。

后来丈夫离她而去,她就独自带着三个孩子生活,并在中以正式建交后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以色列。

刚到以色列的时候,由于语言不通又不懂移民优惠政策,这位母亲一边卖春卷维持日常生活,一边又秉承着中国“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照料着孩子们的衣食住行。

孩子们也理所当然地接受母亲为自己准备的一切。

这种教育理念与犹太人的教育理念是迥然不同的,因此他们一家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邻居们的责难。

看着三个孩子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地等待母亲照顾,一位邻居训斥她家的大儿子说:

“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看着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

”随后又转过头来训斥这位母亲说:

“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

“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这句话乍听起来很伤人,细想之下却发人深省,它在警醒我们重新认知“父母”这两个字。

不可否认,我们很多父母都秉承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来爱孩子。

然而,我们的这种爱却往往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又怎么能够说是真正的父母之爱呢?

后来这位犹太人母亲放手让孩子承担自己该做的事情,三个孩子主动勤工俭学,在帮助家庭的过程中挖掘出自己的商业天赋,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踏上了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

做父母和有孩子是两个概念。

生了孩子只是代表你有了孩子而已,这只是一种物质上的联系,并不能够说明你是在做父母。

做父母是一种智慧,是与孩子的精神链接,是懂得并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更是传承祖先基因和创造家族兴旺的责任。

父母是传承家族能量的通道。

只有父母真正成为通道,才能够通过自己把家族的能量传递给孩子。

透过自己的精神归属来传承家族精神能量,让家族延续,这是人类最为淳朴和基本的传承方式。

也就是说,为人父母对于孩子不只是一种教育、一种艺术,更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事业!

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根本没有意识到这项事业的重要性,直到孩子出现问题,甚至无可挽回才幡然醒悟,后悔不已。

二、孩子的教育无法弥补

在“为人父母”课堂上有一对精明能干的夫妻,一心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孩子一生下来就交给爷爷奶奶带。

经过多年的打拼后,这对夫妻终于如愿以偿地拥有了自己的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企业家。

然而,就当他们以为自己已经获得人生成功的时候,儿子却找不到了。

几经周折,他们才在一个网吧里找到了几天未曾回家的儿子。

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儿子,对他们的话充耳不闻,完全没有耐心理会他们的苦口婆心,整日以网吧为家。

儿子的状况让他们痛心不已,每每提到都会泪流不止,甚至许愿说:

“只要儿子能回来,我们愿意花掉所有的资产与积蓄。

显然,这对父母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职,宁愿用所有的财产来换回儿子的回头。

然而,这世间有很多东西是很难用金钱交换的,就像孩子的品行与健康一样。

这些年来,我遇到了很多这样的父母——在外人看来很成功,自己却觉得很失败,原因就是孩子出了问题。

孩子让他们感受到了人生的至痛,最终醒悟到:

人生最大的事业不是公司,不是业绩,不是资产,而是孩子。

可惜,很多人却在孩子还能被用心“经营”的时候全然投身到所谓的“事业”中,把孩子的教育问题直接扔给了学校、老人或保姆,总是以自己很忙为借口,忽略与孩子的沟通,甚至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伤害,在孩子心里种下分离、恐惧、担忧、害怕等情绪的“种子”。

而这些种植在孩子心灵中的情绪“种子”,当环境适合的时候,就会再次爆发产生负面效力,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每次我问大家有谁从小被父母打过,很多人举手;我再问有谁打过自己的孩子,大多数人还都高举着手。

而且,人们往往会发现,当初父母是怎么打他的,他也会用类似的动作、方式打孩子。

这就是细胞记忆,这就是潜意识的作用。

如果父母不改变,那么孩子以后就会用同样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所以培养孩子需要从改变父母的思想和行为开始。

对于孩子来说,衣服可以换,幼儿园可以换,学校可以换,老师可以换……唯独父母是永远不能换的。

一个孩子将来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孩子在幼年时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

现实中的很多父母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总会以忙碌作为借口回避与孩子的相处。

但是,孩子的教育不可能等待我们去弥补,只要我们稍有忽略,就可能会造成我们和孩子一生的缺憾。

三、为人父母是需要学习的

有的家长过分强调对孩子的智力开发,经常是在孩子刚开始说话甚至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让孩子背唐诗、认数、识字、学英语等,却不曾意识到对孩子人格的培养才是重中之重。

有的家长会过早地对孩子进行专业化训练,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要求孩子练习的强度,却忽略了孩子心灵的痛苦和需要时间玩耍的快乐。

其实不管是乐器还是歌唱,都是对人素质的一种提升,但不能因此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未来的演奏家或歌唱家。

重要的是对孩子灵魂的净化和心灵的滋润,喜悦才能提升能量,寓教于乐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有些家长会不顾孩子的想法,直接替孩子拿主意或做决定。

其实,孩子在两岁以后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家长完全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根据孩子的爱好与孩子一起做一些决定与安排。

然而,现实中的父母常常会以“我都是为了你好”为借口,替孩子做一些自己想要却违背孩子意愿的决定。

有的父母把握不好爱的分寸,溺爱孩子,结果就把自己的爱变成了“碍”。

大人对孩子的过度关注,使孩子在一层层爱的“包裹”下,生长空间和自由度变得越来越小,几乎没有机会去经历一些挫折和磨练。

甚至,很多家长根本就不能够接受孩子在外面受一丁点的委屈。

父母缺少对孩子应有的陪伴。

由于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快,人们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也就造成了很多父母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保姆照顾的现象。

父母教育缺失,往往会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很大的影响。

也许我们做父母的不能够保证时刻都陪在孩子身边,但也绝不可以因事业的忙碌就牺牲对孩子的陪伴。

其实,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链接,特别是跟母亲的链接是天然的,也是独特的。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婴儿在刚出生的时候就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把自己的母亲与别的女性区别开来,而母亲也通常能够通过孩子的哭声准确识别出自己的孩子。

孩子和父母的链接是孩子开始一切社会学习的基础,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最亲密、最重要的启蒙老师。

在同样的社会大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有所作为,而有的人却一事无成?

父母以及家庭成员的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为人父母”课堂上出现的个案:

“我要怎么做,他们才能不吵架?

求求你们,以后我会听你们话的……”

“他们为什么要结婚?

为什么要生下我?

为什么生下我又不管我?

到底为什么……”

“我要考多少分,他们才满意?

不如我死了……”

……

我们如何回答孩子?

向孩子解释“妈妈是无心的,不知道会对你造成如此大的伤害”吗?

如果我们还不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会持续地伤害我们的孩子。

四、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的言行会对孩子日后生活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更不知道孩子对家族产生的影响是如此深远。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超限效应”,源于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次经历。

有一次,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

父母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超限效应,当孩子做得不够好时,父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孩子强调你不够努力,不够认真之类的批评话语,在孩子心里种下了不耐烦、不自信的种子,久而久之,就成了孩子负面情绪的来源,并且难以化解。

至此,你应该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对孩子的影响作用,也已经知道了为人父母这个岗位的重要性,但这还远远不够。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做父母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必须明白知道和做到之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做好父母,但希望与成为实在是两个境界,我们必须跨越这其中的鸿沟,真正提升为人父母的智慧,才能够成就孩子的美好人生。

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地去找寻、去履行我们曾经丢失的职责,在不断的学习与改变中,在希望与成为之间架起一座美丽的桥梁。

其实,带孩子就跟读书一样,只要我们用心,就可以在孩子的身上寻找到此生中最为甜美、最为细腻的感觉,我们甚至会焕发出自己久违的童心,与孩子产生共鸣!

当然,这也是最为复杂、最难理解的一本书,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读不懂、读不透,但不要紧,只要我们把教育子女当作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只要我们愿意静心谦卑地去学习,我们就一定能够理解并品味到孩子带给我们的那种无比纯洁的爱和美妙的感觉。

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是纯洁无瑕的,没有半点尘埃。

可是,为什么长大后有的孩子善良仁爱,有的却霸道自私呢?

其实,这一切都是父母长辈们书写的结果。

这也就是我们会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的原因。

看一个孩子你就会知道他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看父母你也就会知道他们的孩子会是什么样。

这样的结论放在别人身上,我们会觉得很准,可如果用来说自己,我们却总会说不是。

五、父母的言行深刻地影响孩子

豪豪的妈妈总是以豪豪为傲,因为豪豪从小就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可是,这天妈妈带着豪豪去姥姥家,豪豪在与表弟玩耍时,妈妈无意间听到豪豪在骂表弟笨。

妈妈听了很是生气,就把豪豪叫到身边质问:

“为什么骂弟弟笨?

你以前可是从来不骂人的啊!

”然而,让妈妈没想到的是,豪豪反而振振有词地对妈妈说:

“你也骂过我笨啊!

为什么妈妈就可以骂人,而我却不能呢?

”豪豪的话让妈妈猛然想起,前些天她在教豪豪算术时,因为教了几遍豪豪都没学会,实在耐不住性子了,就顺嘴说了一句:

“你怎么那么笨呢?

简直笨死了!

”面对豪豪的问话,妈妈无言以对。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能够在孩子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作为父母,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有不好的现象出现时,首先要做的不是批评孩子,而是应该找找自身的原因。

无论何时何地,请你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在你身边,时刻有着一双纯真无邪的眼睛默默地注视着你。

电视上曾有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使人难以忘怀:

一个小男孩透过门缝看到自己的母亲在给家里的长辈洗脚,于是,男孩立刻去厨房自己端来了一盆水,要为母亲洗脚。

父母总是处在孩子默默地关注中,无论我们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为在孩子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的世界里,父母的一言一行永远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他们的潜意识会认同自己的父母,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自己的父母,把父母的举动真实地复印出来。

如果妈妈是一位特别注重穿衣打扮的人,孩子一定也很爱装扮自己;如果父母爱说别人的不是,孩子也不会例外;如果父母经常说脏话、粗话,孩子也一定如此……这是家庭教育的定律。

刚上初中二年级的玲玲动不动就抱怨社会不好,还动不动就说老师势利……为什么一个刚刚十二三岁的孩子会带有如此大的负面能量?

带着这样的问题父母来找我做咨询。

通过个案处理,发现原因是她的父母总是在家里饭桌上抱怨社会的不公以及领导的不好,父母的话刻印到了孩子的心上,导致她在不知不觉中也带着这样的思想看待社会、看待周围的一切。

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的复印过程,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

这十年来我在心智家园课程上进行个案处理的过程中,清楚地看到很多大人以为孩子还小,觉得孩子还听不懂我们的话,但其实孩子在胎儿期就已经有了对于外在的感受和记忆,只是孩子的语言和能量还无法表达自己的主张而已。

六、不能让孩子充当父母释放情绪的通道

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

“孩子的心是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可以说,父母的言行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命运。

父母若性格开朗,孩子也会积极向上;父母若尊卑有序,孩子也会尊老爱幼;父母若善良友爱,孩子也会爱心十足;父母若勤劳勇敢,孩子也会勇往直前;父母若相亲相爱,孩子也会内心强大,对未来充满信心……

所以,作为父母,当你发现孩子口不择言时,你应该警醒:

问题的症结其实就出在自己身上。

我曾经看到一位母亲大呼小叫要孩子赶快去洗手:

“你为什么就是不肯照我的话去做?

你为什么非要逼得我骂人?

”没想到儿子居然无辜地回答:

“我没有要你那么大声地说话啊,根本是你自己想骂人的。

”这个孩子是完全正确的,当大人情绪失控的时候,孩子被迫充当了父母释放情绪的通道。

管教孩子时,父母有时候难免会失去耐心,但亲子关系本就不是对等关系,既然父母拥有大部分的权利,当然也就必须肩负大部分的责任。

要想解决互相抨击的问题,关键还在大人身上。

为人父母者千万不可忘记,当你在教训孩子的时候,他们并不会把耳朵捂住,他们会记下你说过的每一句话。

在管教孩子时,父母一定要明确指出孩子的错误,避免使用粗俗的语言抨击孩子,更不可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

特别是应该避免使用类似“你总是……”“你从来不……”等措辞,因为在这些说法里,父母并没有明确指出孩子到底错在哪里,而只是一味地暗示孩子整个人都有问题,长此以往就会让孩子变得自暴自弃。

父母应该对孩子说:

“记得用纸巾把嘴擦干净哦”,而不要对孩子说,“你这个恶心的邋遢鬼”!

孩子时时刻刻都会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所以,当孩子犯错误时,一定要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给孩子以指正和建议,身教重于言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看到我们相亲相爱、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的幸福画面;让孩子看到我们认真读书、勤奋工作的努力身影;让孩子看到我们乐于助人、懂得感恩的生动形象;让孩子看到我们孝敬父母、团结亲友的美好场景……如此,不管将来我们的孩子身在何处,无论他面临怎样的困境,他都会受到存储在自己心中的这些美好记忆的激励,从而强大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能量,勇敢地走出困境,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七、认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的父母特别关爱孩子,特别照顾孩子,可孩子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而有的人看似对孩子不管不顾,孩子却表现得很不错。

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为人父母的第一步——明晰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有人说是朋友,有人说是共同成长,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超越了朋友、亲情的。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对个案的解析,我发现父母与孩子之间就是一个系统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父母的思想言行会影响孩子,另一方面孩子的表现也往往暴露出父母的问题,父母可以通过孩子获得人性的发展与生命的成长。

通过多年努力,我总结出父母与孩子之间主要存在着两种关系:

教育和爱。

第一,教育。

父母与孩子之间首先是教育关系。

家庭教育往往决定着人的一生,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长大的孩子,通常适应能力比较强,长大后也比较自信,能够很好地处理问题,性格坚毅果敢,具有领袖品质;而处在不良家庭教育中的孩子通常会坐立不安,长大后也比较容易脾气暴躁,不容易接触,做事情容易走极端。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度过一生。

然而,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化却让家长们渐渐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似乎只有孩子考入顶尖学府、拥有他人难以企及的财富与地位才算是教育的成功。

殊不知,如果一个人缺乏内心的信念与宁静,即使他获得再多的成功也无法拥有快乐的心灵。

所以,教育一定要摒弃功利主义,让孩子学会平和地与自己的内在对话,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而不是去盲目追求所谓的成功。

第二,爱。

父母是爱孩子的,孩子也是爱父母的。

有时候父母的爱甚至比不上孩子的爱。

因为我们的爱常常是有附加条件的,但孩子给予我们的爱却是无条件的。

想想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常用自己的个性来约束孩子,总希望孩子满足自己的条件?

我们是真的爱孩子吗?

不是。

我们只是在满足我们自己内心的需求,希望孩子成为我们所希望的样子。

有人会反驳说,“不对,我非常爱我的孩子,我对孩子好得无止境,我几乎把我的全部都给了孩子”,其实这也不是爱,这是牺牲。

我们常常将我们的行为赋以“爱”的名义,其实却是在害我们的孩子。

爱孩子就应该尊重孩子,通过日常的生活赋予孩子感受爱和享受生活的能力。

八、人格教育第一,知识教育第二

从古至今,无数的圣贤都在探究和思索:

人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我们知道,人的生命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对于物质的追求包括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享受生活的安全与便利,以及知识与经验的日臻完善;对于精神的追求是指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思想境界的提升,以达到内心的充实和喜悦。

在世界上的万般物种之中,只有人类面临着这种特殊的挑战——怎样使精神主宰物质,按照良知指引的方向生活。

正是由于人类具有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追求,所以人类的文明成果也同时凝聚了这两方面的成就。

人类的精神追求带来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的发展,在此领域人们求索生命的意义、善恶的标准、伦理道德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寻求解决内心冲突和人际冲突的最佳途径,借以达到内心的充实与宁静;人类对物质的追求则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了解物质世界的特性和自然界的法则,从而使人类的知识和经验不断增加、日臻完善。

这两方面成就构成了当今世界的文明,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以这样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有两个相对应的层面:

对应于人类物质需求层面的是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开发人的智慧与才能,着力于满足人的精神层面需求的是帮助人们体现其精神价值、获得人格与心智的成熟。

一方面人们需要通过知识、技能和运动的教导和训练,增强体质,增长智慧,发挥创造才能。

另一方面,人格教育借助于伦理道德的教导和训练,使人达到内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让我们的孩子获得心智能量。

在教育的两个层面中,人格教育理应居于优先地位,这一点可以从心智与身体的关系来体现。

人对于心智的追求在于精神上的满足,要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人的身体则不断寻求着物质上的满足,要过得舒适、安全和便利。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在社会和群体中发挥作用,与他人愉快相处,并从人际交往中彼此受益,就必须要让心智的追求驾驭身体的欲望。

换句话说,人类的智力与身体之间应当建立起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先后有序关系。

当处于主体位置的心灵能够引导处于客体位置的身体时,人才能在必要时牺牲自己眼前的物质欲望,努力满足他人或群体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由此实现共同利益。

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处于主导地位,就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私利、及时行乐和肆无忌惮的不道德行为,从而在社会和群体的人际关系中造成种种问题,最终也会使自己陷入孤立、痛苦、空虚和失望当中。

九、从改变自己的思想做起

思想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意识到我们的思想对孩子的深刻影响,在孩子的心灵中播撒美好的种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人是受潜意识所控制的,“人类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而所谓的自由意志不过是种错觉。

我们的行动和选择其实都是由我们无法觉察的潜意识所决定的,如果我们充分了解每个人的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我们就可以准确预测得出他的行为”。

在课堂上,我经常会问大家“有谁怕蛇”,每次都会有很多人举手,我会问其中怕蛇比较严重的人:

“假设我拿着一条死蛇或假蛇走到你的面前,你会害怕吗?

”我的问话几乎每次都会得到相同的答案——“我很怕,即使我明明知道你拿的是一条死蛇或假蛇。

”这就是潜意识的作用和力量。

可见,相对于意识而言,潜意识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它随时在决定和限制着我们的行为,甚至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命运。

潜意识——思想的种子左右着人的一切结果。

而我们思想的种子源自于我们在过往经历中受到的心灵创伤所形成的情绪,也就是我们的生命程序。

这些年来,我在对人的思想形成的研究以及对大量个案进行处理的过程中看到:

情绪对一个人的思想有着极大的影响和作用。

我们今天在生活中的烦恼、不如意和痛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于情绪的困扰。

可以说,情绪是对思想的最大影响,也是对生命能量的最大消耗。

有经验的人会知道,十月怀胎过程中,如果能保持良好的情绪,夫妻恩爱,出生的孩子就会好带,身体也会相对健康;如果父母双方不断争吵,情绪波动大,出生后的孩子就会明显难带,也更容易生病。

在家庭中,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的时候,有的父母会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勃然大怒,结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和扭曲;有的父母则会给予孩子理解和支持,结果孩子因为感受到父母的爱而更积极向上。

在工作中,有的人对工作总是感到很厌烦,结果一直生活在不如意当中;有的人则心怀感恩,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想方设法去克服,在这些过程中学习成长……

人在过往经历中形成的情绪种子会在遭遇类似的境遇时把曾经的感觉和结果从心中调出来形成思想,在使人做出本能反应的同时创造结果。

也就是说,人的本能反应都是来自于最早的思想,正是思想所形成的细胞记忆才使人产生了本能表现,也就形成了每个人生活与命运的差异。

十、孩子不是附属品

“你是我生的,所以必须听我的。

”“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容易吗?

你还这么不听话。

”“你出来干什么?

回屋写作业去。

”……很多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的一切都要听从自己的安排。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是与父母享有平等权利的独立个体,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

比如,当有人来家里做客时,作为父母,除了给客人介绍家里的大人外,还应该正式地介绍一下孩子,因为孩子同样也是家里的成员。

然而,很多父母往往会忽略孩子,即使介绍,也只是说“这是我女儿(儿子)”,似乎孩子没有名字,更有甚者,会当着客人的面对孩子说“一边去”或“到你屋里去”。

这样的父母根本没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这样一来,只要家里来客人 ,孩子就会“自觉”地躲在屋里。

这在无形中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妨碍着孩子的个性发展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其实,待人接物是培养孩子自尊、自信、自重及交往能力非常好的机会。

当家长给孩子独立人格应有的尊重、主动向客人介绍孩子时,孩子会觉得自己与父母具有同等的地位,也就会约束自己,大大方方地待客。

可以说,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一笔无比珍贵的财富,这份财富归我们管理却并不属于我们。

作为管家,我们的责任就是用我们的善良和智慧管理好他,让他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果我们把这笔财富看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我们就是在玷污这份神圣的职责。

比如,有的人希望在孩子身上体现自己的价值,有的人把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全都压在了孩子身上,有的人抱着“养儿防老”的目的为孩子安排这样那样的事……这是不对的。

瑞士心理学家米勒曾经说过:

“一旦孩子被当作父母的私人财产,被父母利用以达到某种目的,一旦父母对他施以控制,他最基础的成长已经被粗暴地打断了。

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尊重孩子,将他视为他自己生活的中心,这是孩子人格的最迫切的需要。

如果我们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就会把孩子紧紧地控制在自己身边,让孩子难以独立。

这是一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

从表面上看来,我们很爱孩子,甚至愿意为了孩子牺牲所有,但我们的牺牲往往都是物质的。

在精神上,我们非常贪婪地占有着孩子,这样的爱是畸形的。

如果我们不能够给予孩子精神上的自由,总有一天,孩子会在这种爱中窒息或爆发。

一些母亲甚至在孩子成家之后都不愿意放弃对孩子的占有,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母亲把儿子弄得婚姻破裂、妻离子散的情况,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很多婆媳关系不好的原因。

十一、让孩子做自己心灵的主人

尊重一个人就是尊重他的权利和义务,让他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拥有自己创造自己的权利。

自己创造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