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96052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docx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docx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3.理解文意,理解各章所表达的要旨

二、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学派创始人。

《》,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借助工具书,通读选文,标注字音,解释生词。

3.熟读选文。

三、课堂导学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

(二)文本探究

1.请概括各章内容的要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2.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我们在现代社会,应该怎样看待“仁”“礼”?

 

(三)拓展:

查阅资料,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四)阅读理解

率真孔子

我读孔子,感受到的是他的率真。

在无数个深夜,我坐在桌前捧读《论语》,感觉这个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坐在我的面前。

他的深邃目光,穿越2500多年的沧桑岁月,慈祥地注视着我。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站起身来,慢慢地走向不可知的远方。

我的眼前,顿时幻化出一片烂漫的充满书香气息的杏林。

我的思绪在漫长的时间隧道里穿梭,眼前的场景在变换,仿佛又回到了2500多年前的某一天。

那一天,孔子把他的弟子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召集到身边,让他们尽情地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

子路说完,他只是微笑了一下;冉有和公西华说完,他没有表示任何意见,但似乎皱起了眉头。

轮到曾点了,他在老师的鼓励下轻声说道:

“莫春着,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就是这一段轻声地描绘,引来了孔子高声地感叹和赞许:

“吾与点也!

“只有曾点的说法符合我的心愿啊!

”孔子的感叹和赞许,至今依然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扉。

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把他打扮成一个不苟言笑、循规蹈矩,而且一开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闭口就是“仁”、“礼”、“忠恕”、“孝悌”之类的“至圣先师”,殊不知他始终怀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童心童趣。

岂止是童心童趣啊,暮春时节,穿着新做的春服,五六个朋友一道,带着六七个孩子,在沂河里畅快地沐浴,在求雨台上迎接浩荡的春风,然后一路唱着悠扬的歌曲回去,难道不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吗?

这是一个多么可爱、多么率真的孔子!

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自然始终怀有强烈的政治热情、政治抱负和政治追求;但作为一个“士”,他更有知识分子思想纯洁和崇高的一面,不会为了某种政治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

他30多岁的时候,因为对鲁国“三桓”的骄横跋扈不满,来到了齐国。

他对齐景公讲了一番治国安邦的道理,齐景公好像很乐意接受。

但他似乎又太直率了,他敏锐地看到齐国最大的危机是宫廷的奢侈,并且坦率地指出了这一点,引起了景公的极大不满。

他冷冷地对孔子说:

“我已经老了,也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了。

以您的才能,在我这里实在太委屈了。

”对于这样的逐客令,《论语》中没有记载孔子的反应,只是说了一句“孔子行”。

但就是这样一句“孔子行”,使我看到了他面对景公的凛然的表情。

以孔子的温文尔雅,他不会怒斥一个自己认为不值得怒斥的人,他当时一定是“色勃如也”,一脸严肃地转身离去;“趋近,翼如也”,脚步越走越快,像鸟儿舒展开了自己的翅膀。

这就是有着率真个性、独立人格的孔子啊!

我同时隐约地感到,孔子作为一个凡人,内心也有着复杂的情感,思想深处也有着复杂的矛盾,有时甚至会陷入一种痛苦的矛盾斗争之中。

特别是在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心里真比黄连还苦。

在他快50岁的那一年,眼看着壮志难酬,内心的急切终于表现在了一次差一点成为现实的冒险行动上。

那一年,鲁国“三桓”之一季桓子的一个家臣发动叛乱,占据了鲁国的费城,并想以此来对抗鲁国。

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威,他特意邀请孔子参加自己的反叛行动,这一次孔子真的沉不住气了,竟然想去参加叛军。

子路急切地来劝他,他自知理亏,但又为自己无望的前程悲哀,于是理屈词穷地抢白子路:

“他们召我去,难道我会白去吗?

如果他们是真心用我,我可以帮助他们建设一个我梦想的东周王朝啊!

孔子当然没有成行,但即使只是这样一种想法,也引起了后人的激烈论争。

在他死后2500多年的时间里,不知有多少人为他的这次冒险行为辩解,他们认为“圣人”孔子是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说出这样的话的。

但我却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我知道,孔子也是食人间烟火、吃五谷杂粮的,都快50岁了还一事无成,能不着急吗?

我在今天可以想象孔子当时那种急切的样子,想象他面红耳赤地训斥子路的情景,不仅没有感到损伤了孔子形象的一分一毫,反而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孔子:

太率真、太可爱、太伟大了。

大哉孔子!

1.读完全文,作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论述孔子的“率真”的?

请简要概述。

 

3.从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畅谈理想的事例中,你读出

了孔子怎样的人生理想?

 

4.作者写到孔子到齐国劝说齐景公的事例,阐明了什么观点?

 

五、课后巩固

(一)基础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人而无仁,如礼何而:

君子喻于义喻: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归: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行:

《诗》可以兴兴:

可以观观:

可以群群:

可以怨怨:

2.翻译下列语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后反思】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答案

【参考译文】

第一章:

孔子说:

“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

孔子说:

“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

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

孔子说:

“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

孔子说: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

孔子说:

“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

孔子说:

“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

曾子说:

“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

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

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第八章:

孔子说:

“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

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

孔子说:

“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

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

“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

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

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

“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

”孔子说:

“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 颜渊说:

“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

子贡问道:

“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

”孔子说.“大概是‘恕’吧!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

孔子说:

“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

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

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各章内容要点:

一、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二、礼、乐以仁为基础

三、执着追求“道”

四、君子重义而轻利

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六、文质彬彬,方为君子

七、以“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

八、持之以恒

九、智、仁、勇是完美人格必备

十、克己复礼为仁

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二、《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

基础检测:

1.

谄:

奉承,献媚

磋:

磨治

其:

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

斯:

言:

谈论,讨论

诸:

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本文用于代替“子贡”,第三人称

而:

如果

信:

信用

道:

方法,这里指正当的方法

处:

享有,所有

恶乎:

哪里

造次:

慌忙,仓促

颠沛:

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是:

这,指仁德

喻:

知晓,明白

病:

指因饥饿而身体极度虚弱

兴:

起身

固:

固守

斯:

诸:

之于

行:

实践

闻:

听到的事情,这里指听到的教导

远:

疏远,这里指不偏爱

兴:

兴起,这里指激发人的感情

观:

观察

群: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

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

2.

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好比加工玉石,用刀雕刻之后还要打磨。

做人如果没有信用,我不知道他怎么可以。

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就会胡作非为。

君子什么事都依靠自己,小人什么事都责求别人。

《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

二、阅读理解答案:

1.孔子是一位率真、可爱、伟大的人。

(答对一点得1分)

2.作为政治家的孔子,他具有政治热情、政治抱负、政治追求;作为思想家的孔子,他思想纯洁、崇高,具有独立的人格;作为一个凡人,他率真、可爱、具有常人的情感。

3.希望社会安定和谐,人民乐业,生活幸福。

4.阐明了孔子具有率真的个性,不会为了某种政治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