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常规.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99755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护理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儿科护理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儿科护理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儿科护理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儿科护理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儿科护理常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儿科护理常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儿科护理常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儿科护理常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护理常规.docx

《儿科护理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护理常规.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科护理常规.docx

儿科护理常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常规

制订日期:

2008年3月1日修订日期:

2014年9月5日修订次数:

第2次修订

一、定义:

主要是指鼻、鼻咽和咽部的急性感染,以冬春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多见。

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一次患病后产生的免疫力不足,故可反复患病。

二、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

大多数患儿有发热,体温可高可低,重症患儿可出现畏寒、头痛、食欲不振、乏力。

婴幼儿多有高热,常伴有呕吐、腹泻、腹痛、烦躁不安、甚至高热惊厥。

(二)局部症状和体征:

主要是鼻咽部症状,如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咽部不适等,亦可伴有轻咳及声音嘶哑。

三、辅助检查:

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偏低或正常,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四、治疗要点

(一)一般治疗:

休息、多饮水,做好呼吸道隔离,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二)抗感染治疗:

病毒感染者可给予抗病毒药,如病情严重,继发细菌感染或发生并发症者,可选用抗菌药物,常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类。

如为链球菌感染,应用青霉素或红霉素7-14天。

(三)对症治疗:

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高热惊厥者给予镇静、止惊处理。

五、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注意休息,减少活动。

做好呼吸道隔离,接触者应戴口罩。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空气对流。

(二)促进舒适:

保持室温18-22℃,湿度50%-60%,以减少空气对呼吸道粘膜的刺激。

保持口腔清洁,婴幼儿饭后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洗口腔。

(三)发热护理:

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温度适中,衣被不可过厚,以免影响机体散热。

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并准确记录,体温超过38.5℃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四)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给予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饮食。

因发热、呼吸增快而增加水分的消耗,所以要经常喂水,入量不足者进行静脉补液。

(五)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咳嗽的性质、神经系统症状,有可能发生惊厥的患儿应加强巡视,床边设置床挡,以防患儿坠床。

 

急性支气管炎护理常规

制订日期:

2008年3月1日修订日期:

2014年9月5日修订次数:

第2次修订

一、定义:

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因气管常同时受累,故又称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本病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

二、临床表现:

起病可急可缓,大多先有上感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咳嗽。

发热高低不一,体温多在38.5℃左右,2-4天即退热。

咳嗽起初为刺激性干咳,1-2天后支气管分泌物增多,咳有痰声。

部分患儿有疲乏无力、头疼、食欲减退、睡眠不安、全身不适等症状。

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少许散在干、湿啰音。

常在变换体位或咳嗽后减少甚至消失。

一般无气促和发绀。

三、辅助检查

(一)胸部X线检查有肺纹理增粗。

(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或稍高,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明显增高。

四、治疗要点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控制感染。

(一)祛痰、止咳:

可口服止咳糖浆、祛痰剂,一般不用镇咳剂,以免抑制其自然排痰。

(二)止喘:

有哮喘症状者可口服氨茶碱止喘,有烦躁不安时可与镇静剂合用。

(三)控制感染:

年幼体弱儿有发热、痰多而黄,考虑为细菌感染时,应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五、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环境与休息: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20左右,湿度60%左右)。

患儿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的活动及游戏,以防咳嗽加重。

(二)保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

鼓励患儿多喝水,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

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鼓励患儿多进食,但少量多餐,以免因咳嗽引起呕吐。

(三)保持口腔清洁:

婴幼儿可在进食后喂适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

年长儿在晨起、餐后、睡前漱口。

(四)发热的护理:

低热不需特殊护理,体温在38.5℃以上时应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措施,防止发生惊厥。

(五)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咳嗽无力的患儿,经常更换体位、拍背,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若痰液粘稠可适当提高病室的湿度,使室内湿度维持在60%左右,以湿化空气,也可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或蒸汽吸入。

(六)用药护理:

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时如青霉素、红霉素,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口服止咳糖浆后不要立即饮水,以使药物更好的发挥疗效。

 

高热惊厥护理常规

制订日期:

2008年3月1日修订日期:

2014年9月5日修订次数:

第2次修订

一、定义:

是指因高热引起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常伴意识障碍。

婴幼儿多见,反复发作可引起脑组织缺氧性损害。

二、临床表现

多见于1-3岁的小儿,多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的初期,当体温骤升至38.5-40℃时,突然发生惊厥。

(一)单纯性高热惊厥特点

1.多呈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2.发作后,除原发病的表现外,一切如常。

3.在一次热性疾病中,大多只发作一次。

4.约有50%的患儿在以后的热性疾病中再次或多次发作。

(二)复杂性高热惊厥特点

1.呈部分性发作,发作后有暂时性麻痹,惊厥发作持续15分钟以上。

2.在24小时以内发作一次以上。

3.初次发作年龄小于6个月或大于6岁以上。

4.可有高热惊厥家族史。

三、辅助检查:

根据病情做血常规、尿常规、血钙、血磷、脑脊液检查。

必要时可做脑电图、CT、MRI等。

四、治疗要点:

控制惊厥发作,预防惊厥复发。

(一)镇静止惊

1.地西泮:

为惊厥的首选药,剂量按每次0.1-0.3mg/kg缓慢静脉注射,半小时后可重复一次。

缺点是作用时间短,过量可致呼吸抑制。

2.苯巴比妥钠:

是新生儿惊厥的首选药物,其负荷量为10mg/kg静脉注射,维持时间较长。

3.10%水合氯醛:

每次0.5ml/kg,由胃管给药或加等量生理盐水保留灌肠。

(二)对症治疗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脑水肿者可静脉应用甘露醇、呋塞米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三)病因治疗针对引起惊厥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五、护理措施:

(一)防止窒息:

惊厥发作时应就地抢救,立即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松解衣服,清除患儿口鼻腔分泌物、呕吐物等,保证气道通畅。

将舌向外牵拉,防止舌后坠阻塞呼吸道造成呼吸不畅。

(二)预防外伤:

惊厥发作时,将纱布放在患儿手中和腋下,防止皮肤摩擦受损。

已长牙患儿上下臼齿之间放置牙垫,防止舌咬伤。

牙关紧闭时,不要用力撬开,以避免损伤牙齿。

床边放置床档,防止坠床。

(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体温、血压、呼吸、脉搏、意识及瞳孔变化,高热时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若出现脑水肿早期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并按医嘱用脱水剂。

惊厥较重或时间较长者给予吸氧。

 

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

制订日期:

2008年3月1日修订日期:

2014年9月5日修订次数:

第2次修订

一、定义:

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具有气道高反应性特征。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症状。

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可自行缓解或治疗后缓解。

二、临床表现:

发病前1~2天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年长儿大多起病较急,在接触过敏原后发作。

哮喘发作前常有刺激性干咳、喷嚏、流泪等先兆症状,接着咳大量白色粘痰,伴有呼气性呼吸困难和喘鸣声。

重者烦躁不安,被迫采取端坐位。

重症患儿呼吸困难加剧时,呼吸音明显减弱,哮鸣音亦随之消失。

哮喘发作以夜间和晨起为重,一般可自行或平喘药物后缓解。

若哮喘严重发作,经合理应用拟肾上腺素药仍不能在24小时内缓解,称作哮喘持续状态。

三、辅助检查:

(一)X线检查急性期胸片正常或呈间质性改变,可有肺气肿或肺不张。

(二)外周血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三)过敏原试验用可疑的抗原做皮肤试验有助于明确过敏原。

四、治疗要点:

去除病因,控制发作、预防复发。

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

(一)去除病因

避免接触过敏原,去除各种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和清除感染病灶。

(二)控制发作

主要是解痉和抗炎治疗。

用药物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气道粘膜水肿和炎症,减少粘痰分泌。

1.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哮喘的首选药,能增加cAMP的合成,阻止白三烯等介质的释放,预防和抑制气道炎症反应,降低气道的高反应性。

一般的病例首选吸入疗法,如布地奈德吸入。

2.支气管扩张剂

(1)茶碱类药物:

具有解除支气管痉挛、抗炎、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脱颗粒及刺激儿茶酚胺释放等作用,常用氨茶碱。

(2)抗胆碱药物:

抑制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使呼吸道平滑肌松弛,常用异丙托溴铵。

3.抗生素疑有呼吸道细菌感染时,同时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五、护理措施

(一)环境与休息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避免有害气体及强光的刺激。

给患儿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以利于休息,护理操作时应尽可能集中进行。

(二)维持气道通畅,缓解呼吸困难

1.置患儿于坐位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定时进行血气分析,及时调整氧流量,保持PaO2在70-90mmHg。

2.遵医嘱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并评价其效果和副作用。

3.给予雾化吸入、胸部叩击或震荡,以促进分泌物的排出,对痰液多而无力咳出者,及时吸痰。

4.保证患儿摄入足够的水分,以降低分泌物的粘稠度,防止痰栓形成。

5.若有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

6.教会并鼓励患儿作深而慢的呼吸动动。

(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呼吸困难的表现及病情变化。

若患儿出现紫绀、大汗淋漓、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呼吸音减弱等表现,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共同抢救。

(四)做好心理护理

1.哮喘发作时,守护并安抚患儿,鼓励患儿将不适及时告诉医护人员,尽量满足患儿合理的要求。

2.允许患儿及家长表达感情;向患儿家长解释哮喘的诱因、治疗过程及预后,指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患儿,并发挥患儿的主观能动性。

采取措施缓解患儿的恐惧心理。

小儿腹泻护理常规

制订日期:

2008年3月1日修订日期:

2014年9月5日修订次数:

第2次修订

一、定义:

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消化道综合症。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以内约占半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发病率最高。

二、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表现:

秋、冬季多见,又称秋季腹泻,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潜伏期1~3天,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初即出现呕吐,大便次数多、量多,呈黄色或淡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数日后呕吐渐停,腹泻减轻,约3~8天自行恢复。

大便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

三、治疗原则

腹泻的治疗原则为调整饮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合理用药,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四、护理措施

(一)调整饮食腹泻脱水患儿除严重呕吐暂禁食4-6小时(不禁水)外,均应继续进食,母乳喂养者继续哺乳,停止辅食;人工喂养者,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半流质如粥、面条等,少量多餐随着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1.口服补液:

ORS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

2.静脉补液:

用于中、重度脱水或呕吐严重或腹胀的患儿。

(1)第一天补液:

①输液总量:

包括补充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

②溶液种类根据脱水性质而定,一般先按等渗脱水处理。

③输液速度遵循先快后慢原则。

④纠正酸中毒、低钾、低钙和低镁血症

(2)第2天及以后的补液:

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已基本纠正,主要补充生理需要量和继续损失量。

3.控制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4、维持皮肤完整性选用柔软类尿布,勤更换;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吸干。

5、严密观察病情

⑴观察排便情况:

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气味、量,及时送检,采集标本时注意采集粘液脓血部分。

⑵监测生命体征:

对高热者给予头部冰敷等物理降温措施,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

⑶密切观察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等表现。

五、健康教育

⑴指导家长配制和使用ORS液,少量多次饮水,呕吐不是禁忌症。

⑵做好预防措施:

注意饮水卫生、食物新鲜、清洁和食具消毒;饭后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合理喂养;防止患儿受凉或过热;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