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北宋诗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0136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北宋诗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二章北宋诗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二章北宋诗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二章北宋诗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二章北宋诗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二章北宋诗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二章北宋诗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二章北宋诗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二章北宋诗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二章北宋诗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第二章北宋诗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第二章北宋诗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第二章北宋诗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第二章北宋诗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第二章北宋诗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第二章北宋诗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第二章北宋诗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第二章北宋诗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北宋诗文.docx

《第二章北宋诗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北宋诗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北宋诗文.docx

第二章北宋诗文

第二章北宋诗文

 

 

————————————————————————————————作者:

————————————————————————————————日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之二

第二章北宋诗文

第一节宋初诗歌与诗文革新运动简介

一、宋初诗歌

宋末人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曾云:

“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北宋初期,诗歌创作完全笼罩在唐诗巨大的身影下,模习唐人是当时主要的风尚,先后出现了专门学习白居易、李商隐、贾岛和姚合的三大诗歌流派。

1、白体(又称香山体)诗派

宋初效法白居易的一批诗人,这些人多是由五代十国而降宋,虽身居高官,但降臣身份不敢明说民生疾苦,而以点缀歌舞生平以自遣和自得。

其代表作家有李昉、徐弦等人,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相互唱和的闲适诗,内容多是宴饮酬唱、流连光景一类,而放弃了白居易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传统。

李昉与李至有《二李唱和集》,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徐弦《翰林酬唱集》。

他们只模仿了白居易晚年闲适诗的风格,沿袭了五代遗风。

故而,在内容上比较狭窄、空洞,讲究形式。

如白居易经常在诗中提及俸禄,如“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卷三三《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等,宋人亦效仿之。

“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

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得于容易。

尝有一联云:

‘有禄肥妻子,无恩及吏民。

’有戏之者云:

‘昨日通衢遇一辎軿车载极重,而羸牛甚苦,岂非足下肥妻子乎?

’闻者传以为笑。

”(欧阳修《六一诗话》)

2、西昆体

宋真宗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18位馆阁文人在编撰大型类书《册府元龟》时,闲暇中互相以诗相唱和。

以作诗为官余之消遣娱乐,多是咏物和官场生活之作。

杨亿将其编成《西昆酬唱集》,共有诗247首。

这些诗作深婉绮丽,多用典故。

在语言、音韵、声律上比较讲究。

在表面形式上有意向李商隐学习。

“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

”但西昆体诗人没有李商隐那样深沉、炽热的情感与感慨,故内容苍白,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与自立精神,徒具一副华丽的外表而没有神韵。

《山海经》中言昆仑之西有群玉之山,乃帝王藏书之府,杨亿等人当时在皇家图书馆(秘阁)唱和,故以“西昆”为集名。

“杨大年、钱文僖、晏元献、刘子仪为诗皆宗李义山,号西昆体。

后进效之,多窃取义山诗句。

尝内宴优人有为义山者,衣服败裂,告人曰:

‘吾为诸馆职挦撦(xiánchě)至此。

’闻者大噱。

”(《古今诗话》)

3、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指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人,因宋人将贾、姚视为晚唐诗人,故名之为“晚唐体”。

主要作家有以惠崇为代表的九僧、林逋、潘阆、寇准等人。

除寇氏外,大都为隐居山林的处士和僧人,生活原本冷落,又要显示自己“不事王侯”的清高,故用力于诗风清冷、凄苦的贾岛等人。

特点:

首先,意象单调,进士许洞与九僧一起分题咏诗,提出不许用山、水、风、云、竹、石、花、草一类字眼,“于是诸僧搁笔”。

其次,形式呆板,以效仿姚、贾,所作以五律最多。

林逋《山园小梅》二首之一: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是晚唐体的最高代表。

林逋隐居西泠,“梅妻鹤子”,性情寂寞,才华枯淡,故其诗之气韵实则机械呆板。

作品选有《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底处凭阑思渺然?

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写景抒情,自由格调。

二、诗文革新运动

1、起因

社会因素:

北宋立国未久,统一全国及经济发展带来的满足感就已经开始消失,各种危机都暴露出来——边境对西夏、辽国作战连连失利,面临巨大的国家安全威胁;国内冗官、冗兵渐多,财政入不敷出;民间反抗时有发生;思想文化界儒、释、道三家合流,进一步发展。

士大夫想争取和保持儒学的优势地位,对其加以改造,所以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中,掀起一股改革、完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潮流,形成了范仲淹为首的“庆历革新”和后来的“王安石变法”,而社会改革就顺势必然对文学提出了革新的要求,一则等于宋人对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十分强调,二则那些政治家,如欧阳修、王安石等人本身又是一代文宗,故提出文学革新要求是自然而然的事。

由于文官政治制度的实施,宋朝的文人大多集台阁重臣、学者、作家于一身。

所以宋代儒学复兴的进程,对一代文风的形成和变化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宋代的文学思想正是在这种政治、哲学、社会文化背景中产生,并通过文人创作心态的改变流向作品。

有宋一代的文学创作,明显地反映出了儒家的文学观在宋代占据着中心地位,宋人非常强调文学有补于世的功利性,在审美时尚与题材倾向方面,仍然继承了儒家厚古薄今、重源轻流、崇正轻变、贵雅贱俗的传统,同时也有与新儒学精神相一致的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一面。

文学自身因素:

即宋初白体、西昆体、晚唐体等主要诗歌风尚内容空洞,形式主义严重,自身不能承担反映现实、干涉社会政治的作用。

以至朝廷发出了“矫文章之蔽”的诏令。

2、过程

酝酿阶段:

代表人物柳开、王禹偁

柳开是北宋最早反对浮靡文风者,在理论上最早倡导复古主张,宣扬文道合一,并强调道对文的决定意义。

“文恶辞之华于理,不恶理华于辞”,柳开是一个儒家,他之所以反对西昆体文风,着眼点在于复兴孔孟之道,不是从文学上考虑的,且本身没什么创作实践,故影响不大。

王禹偁在理论和创作上并举,基本主张“传道而明心”(传古人王道并能表达自己的感情);文学创作上学习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传统,其诗文多是关怀民生疾苦的内容,诗歌习用古体长篇,直写胸臆,初步显示出宋诗议论话、散文化的风格特征,王禹偁是宋初诗坛最有价值的诗人,后代清人吴之振说“元之独开有宋风气”。

代表作《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高涨阶段:

代表人物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尹洙、石介等人。

他们继承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精神,提出以下理论主张:

文章既要明道,又要重文;要有利于风俗教化,有美刺精神;文风应追求平易畅达。

为了传圣人之道,明圣人之志,就要继承三代两汉端凝典重的古文传统,摒弃舍本逐末浮艳轻丽的骄俪文风。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韩愈“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宋人道统由韩愈而登孔孟之室,文统也由韩愈而远绍两汉三代。

所以,宋初古文运动的先导柳开即声称:

“吾之道,孔子、孟物、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

欧阳修由于其在仕途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故而他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古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在继承道统与文统方面身体力行,而且,他所领导的作为庆历政治革新表征的诗文革新运动以文见道,纠正了宋初诸儒重道轻文的一偏之见,使道统与文统分久而合:

“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

”更为重要的是,他还为道统与文统的薪火传承选拔了一批重要人物:

“考之宋嘉枯二年,诏修取士法,务求平淡典要之文。

文忠公知贡举而先生(按,指梅尧臣)为试官,于是得人之盛,若眉山苏氏、南丰曾氏,横渠张氏、河南程氏,皆出乎其间,不惟文章复乎古作,而道学传,上承孔、孟。

”在欧阳修的大力推动下,文与道的关系,发生了从文以传道到文以载道的深刻变化:

“罢去浮巧轻媚丛错绣采之文,将以追两汉之余,而渐复三代之故”的古文传统被发扬光大,与此同时,宋人的尊体意识也讲一步强化。

同时,还有苏舜钦和梅尧臣,在他们共同的努力和相互的影响下,将诗文革新运动推向高潮。

当然也包含了文章体裁方面的尊体要求,也就是说在宋人继承道统与文统的过程中,欧阳修的作用至为关键。

当然,这种文风的推行也是遇到很大阻力的,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5载,欧阳修为主考官时,摒斥浮华之文,专取文风简约者,“及试榜出,时之所推誉皆不在选。

嚣薄之士候修晨朝,群聚诋斥之,至街司逻吏不能止。

或为祭欧阳修文,投其家,卒不能求其主名置于法。

然文体自是亦少变。

深入发展阶段:

代表人物王安石、苏轼,他们进一步发展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在创作上取得更大成就。

3、影响

最后彻底完成了唐代的古文运动,不仅直接决定了北宋一代文风,而且亦影响到了南宋的作家,甚至对明清作家归有光、方苞、姚鼐的创作都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节欧阳修的诗文

一、生平简介

1、生平(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六一居士传》居士集卷四四)江西吉安人,家境贫寒,4岁丧父,其母郑氏以芦荻画沙地教之,并以其父生前为官清正廉洁相教导,此种家风使欧阳修后来得以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政治家与文学家。

在欧阳修应举时,西昆体盛行,“自景德后,文字以雕靡相尚,一时学者向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6)欧阳修当时虽认识到西昆文风的弊病,但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他也不得不从俗,如其所言:

“予亦方举进士……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

‘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记旧本韩文后》(卷73)因此,在早期,他也写了很多堆砌典故、词藻的骈文,如《上胥学士偃启》(卷95):

“某闻在昔筑黄金之馆,首北路以争趋;附青云之名,使西山而起价。

”(正因此文,胥学士将自己的女儿下嫁欧阳修)再有,天圣九年《上随州钱相公启》(卷95)“西河幕府,最盛于文章;南国兰台,莫非乎英俊。

他24岁中进士,次年为西京留守推官,结识了苏舜钦、尹洙、穆修、梅尧臣等人,这几人古文修养上是非常之深的。

“天圣之间,予(欧阳修)举进士于有司……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

”(《苏氏文集序》(卷41)《宋史·苏舜钦传》载:

“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独舜钦与河南穆修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俊多从之游。

”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欧阳修的文学观和文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其对尹洙的诗歌,在认识上就从早期的“本人情、状风物”(《书梅圣俞稿后》居士外集卷二三)的技巧层面,过渡到“子言古淡有真味”(《再和圣俞见答》居士集卷五)的思想层面上。

而其对韩愈古文的学习,更有出新之态,“盖其横翔捷出,不减韩作,而平淡详赡过之。

”(吸收了韩文议论话的倾向和气格雄壮的文风,避免了韩文的硬句险韵)正是这群人声同气应,倡导古文革新。

“皇朝承五季陵夷之后,士气卑弱……自后欧阳修、尹洙专以古文相尚,天下竞为模楷,于是风一变。

”(《会要·选举六》)

其后,欧阳修回朝为官,恰范仲淹与宰相吕夷简争执,被贬饶州。

欧阳修勇于言事,责高若讷,风节凛然,后被贬夷陵。

后34岁归朝。

又因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政敌污之与其甥张氏有私)被贬滁州等地。

皇佑三年(45)在商丘居官清正,被誉为“照天蜡烛”。

48岁方回京师。

65岁致仕,居颖州(阜阳),次年病逝。

2、在当时的文坛地位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文坛的盟主。

首先,欧阳修本人博学多才,散文、诗词创作和学术著述都有着卓著的成就。

(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开启者;学术著述有《六一诗话》、《易童子问》、《集古录》、《诗本义》等,词则直接影响了北宋早期的词风),为天下所仰慕,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其次,欧阳修又是一代名臣,地位崇高,入主文坛后,善于团结同道,提拔后学。

北宋中期著名的文人几乎都与欧阳修有着紧密的关系,梅尧臣、苏舜钦是他的密友;苏洵、王安石都由他引荐而闻名天下;苏轼、苏辙、曾巩更是他在科举考试中一手选拔的后起之秀,故在诗文革新运动中,欧阳修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欧阳修的文学观念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他在承认道决定文的条件下,又同时重视文的价值,并不像宋初复古者一味的重道轻文,并不简单的把文看作是道的附庸,更具全面性和理性,故时人称之为“今之韩愈”。

二、文学创作

欧阳修是一个取得多方面成就的大家。

他不仅是一个大文学家,还是史学家,(和宋祁合作编着《新唐书》,独篆《新五代史》),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其《集古录》是一部金石学、考古学著作),诗评家(《六一诗话》在文学批评史上首创了“诗话”这一体裁)

文学创作上,诗、词、散文都十分出色,尤以散文成就最高。

1、散文

存世作品有五百多篇,无体不备:

政论、史论、书序、杂记、书简、题跋、山水游记等等。

整体特色:

①内容充实,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政论文《朋党论》——有积极的现实性,是古文的实际功用和艺术价值有机结合的典范。

针对保守势力诬蔑范仲淹等人结为朋党的言论,旗帜鲜明地提出“小人无朋,唯君子则有之”的论点,有力地反驳敌手对自己“结党营私”的诬蔑之词,指出朋党有正有邪: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并佐以列朝实例,阐明治理国家必须是“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

其立意高妙,使对方无回攻余地,避免了消极辩护。

史论文《五代史伶官传序》——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

通过庄公前后期变化和最终亡国丧身的事例,指出国家的盛衰之理在于人事而不在天意。

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裕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在当时那种君权天授的时代,其认识有很大的进步性和深度。

记叙文言之有物。

不管是历史散文,还是亭台记、哀祭文、碑志文等作品,都有充实的内容,如如《丰乐亭记》对滁州的历史故事、地理环境乃至风土人情都作了细致的描写;《泷冈阡表》为悼文名篇,追忆父母的嘉言懿行,细节描写细腻逼真,栩栩如生。

②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

在欧阳修笔下,散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散文的叙事、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高度的有机融合。

比如山水游记《醉翁亭记》,散文名篇,代表作。

全文描写了醉翁亭一带幽美的景色和当地人的宴饮之乐,借太守治下百姓之游乐,以衬托太守之游乐体现了作者心胸宽阔,情怀旷达,能寄性情于山水之中,反映出宋代士大夫与唐人不同的精神面貌。

(再艰难的条件下也能找到思想上的平衡与心灵上的慰藉,唐人则摆脱不了贬官之愁)。

③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在韩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别开生面。

例如《醉翁亭记》的开头一段: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往往骈散相间,琅琅上口,形成一种音乐美,一种诗味,所谓“似散非散,似骈非骈,似排非排,文忠之创调也。

”(《古文观止》)

④对散文文体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作品体裁多样,除了古文外,辞赋和四六也是他擅长的文体。

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

其名作如《秋声赋》,散文为主,杂以骈偶、韵语,借助秋声写暮秋山川寂寥、草木零落之情形,抒发了对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怀,是一代文赋名篇。

欧阳修的成功尝试,对文赋形式的确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其次,欧阳修对四六体也进行了革新。

宋初的四六皆沿袭唐人旧制,西昆诸子更是严格遵守李商隐等人的“三十六体”。

欧阳修虽也遵守旧制用四六体来写公牍文书,但他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且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从而给这种骈四俪六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欧阳修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2、诗歌

“穷而后工”: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颠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是当时诗坛不可忽视的诗人,其诗作一部分反映现实的生活状况,如《食糟民》,写农民种粮却以酒糟充饥。

大多数是描写个人心理体验、生活情绪以及亲友间的赠答应酬,这些作品通常不为格律所束缚,有很深沉的人生感慨在其中,在语言上如说话般明浅通达,而骨肉又丰厚有力,自然流畅的表达感情,风格清新,并体现出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说理色彩明显,对奠定宋诗基本特征、扫除宋初浮艳诗风起了积极的作用。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再和明妃曲》: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荷叶》:

“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

谁于水上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

《小池》:

“深院无人锁曲池,莓苔绕岸雨生衣。

绿萍合处蜻蜓立,红蓼开时蛱蝶飞。

3、词

欧阳修在词学方面的成就和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清人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评论云:

“宋至文忠,于文始复古,天下翕然师尊之,风尚为之一变。

即以词言,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

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说到欧阳修:

“欧阳文忠公,文章之宗师也。

”“其于小词,尤脍炙人口。

”曾慥《乐府雅词·引》同样如此评价:

“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幼眇,世所矜式。

第三节梅尧臣苏舜钦

一、梅尧臣(1002-1060)

他是一个专力于诗的文人,存诗达2800多首,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骨干力量,与欧阳修一起共同扭转了宋初的诗风。

梅尧臣诗歌主要特点:

1、关心时政与民生,,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现实主义的传统。

梅尧臣一生沉沦下僚,和下层人民关系比较接近,对其生存状况比较了解,因此,诗作有一部分作品专门致力于反映民生疾苦,暴露了所谓太平盛世下人民的痛苦生活,感情十分真挚。

他主要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之精神,学习《诗经》之美刺,发挥了诗歌的社会教化作用,创作了大量政治诗:

①批判政治上的邪恶势力,如《猛虎行》讽刺吕夷简;②民生疾苦之作,如《陶者》、《汝坟贫女》、《田家语》等,秉笔直书,既体现出杜甫的“诗史”传统,又展示出白居易的讽喻诗的直白的特点;③深知写景诗也归结到民生疾苦,如《小村》,教材46页。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谩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

2、题材上开始将日常生活琐事入诗,体现出宋诗的一种开创精神。

唐人极少在诗中对日常凡俗生活表示关注,但宋人中以诗表现琐事成为一种整体倾向,从诗歌题材内容上看,可算是一种有别于唐人的开创之举。

《食荠》、《师厚云虱古未有诗邀予赋》等都是唐人不入眼的题材而写入诗歌,并常常写的饶有兴味。

同时,为了加深诗的内涵,常以哲理性思考贯穿其中,写河豚鱼,最后引申为“至美与至恶常相并随。

但首创者的尝试在开拓精神之外,通常也紧随着缺憾,例如《扪虱得蚤》、《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等,俗庸丑陋,毫无情韵,望题则知。

3、风格上追求平淡

自语:

“作诗无古今,唯道平淡难”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四曰:

“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

如《山行》云:

‘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春阴云》云:

‘鸡鸣桑叶社,林暗杏花残’,《杜鹃》云:

‘月树啼未急,山房人未眠’,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用意也。

《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

”(39岁)

方回《瀛奎律髓》评此诗说:

“尾句自然;‘熊’‘鹿’一联,人皆称其工。

《东溪》: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兔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54岁)

梅尧臣最工近体,尤善五言,在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上都具有开宋诗风气之先得意义,故从欧阳修到王安石、苏轼都对梅诗赞叹不已。

元人龚啸:

“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

清人叶燮:

“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始于梅尧臣、苏舜钦二人。

二、苏舜钦(1008-1049)

他也是诗文革新运动得重要参与者,与梅尧臣齐名。

苏舜钦早年慷慨有大志,喜以诗歌痛快淋漓地反映时政,抒发强烈的政治感慨,批判现实,例如《庆州败》对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宋军将昧士怯终致丧师辱国的丑闻的抨击,《城南感怀呈永叔》对达官贵人坐视民瘼空发高论的行径的揭露,都是直言痛斥,毫无顾忌;另一类诗则是写景诗,也是写雄奇阔大之景,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如《大风》、《城南归值大风雪》。

整体艺术特点:

直率自然,意境开阔,风格雄豪奔放,擅长长篇古体。

例如《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中的一段:

“长空无瑕露表里,拂拂渐上寒光流。

江平万顷正碧色,上下清澈双璧浮。

自视直欲见筋脉,无所逃遁鱼龙忧。

不疑身世在地上,只恐槎去触斗牛。

”想象奇特,笔力酣畅,本是宁静柔和的月夜也被赋予开阔的意境,风格奔放。

短篇也有佳作,《淮中晚泊犊头》见作品选第46页。

第四节王安石

一、生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江西人。

早年在地方中央都曾任职,对社会状况、政治弊病、国家危机有相当的认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政治经济主张。

被重用后,推行著名的“熙宁变法”,采取了一些激烈措施,遭到保守派和稳健改革派的极力反对,几起几落,晚年退居江宁,筑室钟山。

在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后,忧愤而卒。

有《临川集》留世。

王安石是一个非常看重事功的政治家,所谓“磊落大丈夫,胸怀天下,不拘细节”,传其常年不沐浴,以至妻子不让他进屋。

二、诗文创作

1、诗歌

以56岁退居江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欧阳修赞其: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赠王介甫》),王安石答之: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安敢望韩公。

”(《奉酬永叔见寄》)

前期:

以政治诗为主,揭露时弊。

稍后中年时,咏史怀古,述怀感旧,酬答之作亦多。

他喜用诗歌去阐述政治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

观点独到、精辟(大政治家身份),不同于一般文人的认识水平。

但有时议论过多。

例如,《河北民》、《兼并》、《发廪》、《贾生》、《明妃曲》、

有时翻唐人论调,如评项羽的“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评昭君的“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并说昭君生于胡地胜于寂寞老死于冷宫之中,指出昭君悲剧是古今女性共同的悲剧,“咫尺长门闭阿娇”(《明妃曲》)基本上奠定了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特点。

后期:

退居江宁写景诗、禅理诗富于技巧,诗风渐趋于含蓄深沉、注重锤炼字句,代表作品都是一些写景、抒情的绝句,成就很高。

黄庭坚:

“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

”(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叶梦得:

“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选语用字,间不容发。

后人评论“荆公绝句妙天下”,并将这种诗称为“王荆公体”。

《书湖阳先生壁》二首之一,课本第51页: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观察细致,修辞巧妙,意境清新。

《泊船瓜州》作品选第150页

2、散文代表作有《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等。

以说理议论见长,语句简练,笔力雄健。

第五节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一、黄庭坚

1、生平概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