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04873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docx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11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理解生词意思。

  3、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课前准备:

  生字卡、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我们鼓掌时发出的声音叫什么?

(板:

掌声)

  2、我们常常会在什么情况下听到掌声?

  3、预习了课文后大家知不知道,知道__写谁为谁鼓掌?

为什么事鼓掌?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2、生自读课后生字词。

  3、师出示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班里愿意投向调来情况持久讲述交谈

  珍惜慢吞吞困境残疾犹豫骤然鞠躬舞蹈

  4、理解词义:

  持久:

保持的时间长。

  困境:

困难的处境。

  犹豫:

拿不定主意。

  骤然:

突然。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6、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①写英子因患有残疾而忧郁、自卑。

  ②老师由于不了解情况而让英子上台演讲,英子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获得成功。

  ③同学们的掌声使英子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不再忧郁了。

  ④点明中心:

人人都需要掌声。

  7、每组各读一段。

  三、书写生字。

  1、师指导写“班”“境”“愿”。

  2、生习字,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2、说出__各段的内容。

  二、前后对比,感受英子变化。

  1、英子曾经是怎样一个人?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一段。

  2、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胆小、自卑、没有勇气面对现实……)

  3、这样的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出示:

  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2)指名读这句话。

  (3)她为什么坐在教室的一角?

  (4)“默默地”说明了什么?

  (5)你从“总是”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6)齐读这句话。

  可是不久以后,英子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变得怎样了?

  (7)指名说。

  (8)读读这一小节。

  (出示:

“说也奇怪……”)

  (9)英子变得怎么样了?

(自信、勇敢……)

  (10)你认为省略号还省去了什么?

谁来补充?

  (11)是什么原因,使她变得判若两人?

(指名说)

  真替英子的变化感到高兴呀,就让我们高兴地来读读第5段吧!

  英子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

(分组读1、5两段。

  4、读到这儿,在我们心中一定留下一个很大的问号,那就是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你认为是因为什么?

(掌声)

  过渡:

掌声竟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

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

  三、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

  1、学生自由读2、3、4自然段。

  2、同学们给了英子几次掌声?

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表示掌声的词语。

  3、第一次掌声“热烈、持久”。

大家来鼓掌(指名读)英子感受到了吗?

谁来读一读,让大家感受到掌声的力量?

  4、同学们为什么要给英子这样的掌声呢?

在掌声响起来之前发生了什么事?

  5、出示:

  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1)谁来读第一段话?

  英子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在那一刹那,英子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齐读第一段。

  

(2)自由读第二段话,注意体会带点的词语。

  “犹豫”是什么意思?

(拿不定主意)英子犹豫什么?

(上去还是不上去)

  英子想上去吗?

(不想)为什么?

英子能不上去吗?

(不能)为什么?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红红的”我们体会到英子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

痛苦、无奈)。

齐读。

  (3)师:

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英子终于——(引读)。

  是啊,同学们已经走进了英子的心里,关注着她。

其实同学们早已在关注她,这关注的目光里包含着什么?

  (4)英子终于走上了讲台,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什么?

包含着什么?

(回顾前面的课文。

  (5)掌声渐渐平息,英子开始演讲了,她讲得怎么样?

听了演讲,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6、同学们把要对英子说的话用什么表达出来?

(第二次掌声)这时的掌声又是什么?

这时的掌声又犹如什么?

(学生自由说,并让说得精彩的同学把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再次听到这经久不息的掌声,英子内心又是多么的——(生答:

感激)

  7、听到同学们的第二次掌声,英子怎样了?

  出示: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

  齐读。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她想说——(生答)英子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引读)

  8、是啊,从那次演讲以后,英子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再次引读)

  9、后来,英子上了中学,她给“我”写来了一封信,想看看吗?

  指名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升华,读背作者感想。

  这掌声仅仅是指这次掌声吗?

这掌声包含着什么?

(关爱、友情……)是呀,当别人需要你的掌声的时候,我们就要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出示:

  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

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齐读这一段,把这一段话工工整整地抄下来,把这爱记在心里。

以后如果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就把这段话送给他;如果你自己遇到困难,你可以拿出来看看。

记住:

还有很多朋友在关心你,爱护你!

  板书设计:

  掌声

  原先的英子:

文静、默默、早早、最后不愿意(忧郁)

  热烈的掌声(关爱)→受到鼓励、鼓起勇气

  改变的英子:

快乐游戏跳舞(开朗)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能抓住主线,突出重点,只要抓住两次掌声出现的时间、英子的神态及心理,以及同学们的表现,就抓住了__的主干。

另外在讲课时要把课堂的掌声与文本的掌声相结合。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重难点:

  抓住山雀说的话,联系上下文,读懂“我”猜想的根据。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师:

同学们,有谁见过山雀呢?

  出示挂图:

谁来说说山雀的样子?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学生根据自己喜欢学习生字的方式自学生字。

  3、教师检查学习生字情况。

  三、指导书写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主要是写什么。

  3、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山雀的,并说说作者在不同的地方个观察到了什么?

  (在此教学引导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作者是如何抓住山雀的语言,知道我的猜想)

  4、引导体会:

你从山雀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你喜欢山雀吗?

为什么?

  5、指导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五、课外拓展:

  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注意它们的动作和叫声,猜一猜它在想什么,会说些什么,并把自己的猜想写下来。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从作战的全局着想,而牺牲“小我”的精神。

  3.抓住人物对话,理解说话时的心情,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炮手与将军间的对话,理解说话时的心情。

  导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

  1.什么是炮手?

看插图,图中的哪一位是炮手?

  2.质疑:

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3、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找出文中表现炮手神态变化的词句,理解、体会炮手心情的变化,学习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牺牲自己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独立识字学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测。

  

(1)认读词语。

  攻击服从瞄准低沉原谅瞭望财产苍白煞白惨白滚下汗珠流下热泪农舍喝彩打颤

  相机指导认识多音字:

舍喝颤

  

(2)初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

课文讲的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国。

  故事发生法国巴黎郊外一个村庄。

  相机出示资料:

地图,理解“侵入”

  小结:

德国军队侵入法国巴黎郊外,法国人民为了不让自己的国土被侵略,奋起反抗。

这是一场正义的,保卫家园的自卫战争。

  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三、合作读议,解决疑惑。

  1.明明知道是自己的房子,为什么还要瞄准开炮?

  师创设情境:

出示图片同学们,这间房子就是炮手幸福美满的家啊,他从小在这里生活,他的美好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现在让他亲自炸毁自己的房子,他的内心怎么能平静下来呢?

我想,他肯定是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才做出决定的。

  2.合作读议:

炮手明知道那是自己家的房子,为什么还要瞄准房子开炮?

  (提示:

①找出课文中表现炮手神态变化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

②想一想各种神情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③读一读,体会炮手心情的变化。

  细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表现炮手脸色变化的有关句子,读一读。

  3、汇报交流

  

(1)生交流找出的词句。

  

(2)指导点拨

  ①炮手脸色为什么是苍白的?

煞白的?

惨白的?

  ②什么原因造成脸色发生这样的变化?

  ③结合将军和炮手的对话:

当将军用望远镜瞭望河对岸的小村时,当将军特指那间红瓦白墙的房子时,当将军命令炮手向房子开炮时,炮手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④指导朗读,炮手矛盾、痛苦的心情。

  ⑤炮手也是一个普通人,他的内心矛盾着,痛苦着,寒风中

  出示课件:

这时,裹着大衣的军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可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

他服从了命令,仔细瞄准目标,开了一炮。

  学习对比写法:

炮手和将军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滚落的汗珠更加突出了什么?

  这是一种对比的写法,寒风中的不同表现,更加突出了炮手内心的矛盾。

  ⑥随着一声炮响,炮手的房子消失在浓浓的硝烟中。

  出示课件:

将军连声喝彩,回头微笑着看看炮手。

  可是,他吃了一惊:

炮手的脸颊上流下了两行热泪。

  读这两段话,你能发现什么?

  仿写练习:

你能用这种方法说两句话吗?

  出示课件:

  面亲自炸毁自己的家园,我会犹豫不决,可炮手却()。

  战争胜利了,战友们都(),而炮手却()

  (3)小结,感情朗读。

  是呀,炮手,一个普通的士兵,这间房子就是炮手幸福美满的家啊,从小在这里生活,他的美好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要他亲自炸毁自己的房子,他的内心怎么能平静下来呢?

他的神情告诉我们,他也是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才做出决定的。

但是,作为一名军人,他的回答又是清晰果断的,他的动作又告诉了我们他知道一名军人的职责,他把对祖国、对家园的爱、对敌人的仇恨化为行动:

他仔细瞄准目标。

开了一炮。

  分角色朗读课文2-10自然段,再次体会士兵的心情。

  四、总结升华,读写迁移

  1、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炮手?

  (以国家利益为重、忠于职守的战士;牺牲小家保卫国家的战士)这就是奉献精神。

  2、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人你还知道哪些?

把这些名言送给我们心中敬仰、爱戴的他们。

  3、读写迁移:

将军会说什么?

你想对炮手,对将军,对这些英雄,或者对发动战争的侵略者说些什么呢?

写一写吧。

  4、积累关于奉献的名言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__,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__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__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4、理清__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5、揣摩语言,体会__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6、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__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绝句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为背景。

唐明皇对杨贵妃宠爱有加,杨贵妃要什么,唐明皇就给她什么,这不,身在京城长安的杨贵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从南方千里迢迢送来新鲜的荔枝。

当然,这一路上累死了几个人,多少匹马,我们无从考究。

只是有人有疑问:

当时为什么不能在长安种几棵荔枝树呢?

是啊,长安为什么不能种荔枝树呢?

今天,我们读完一篇__就能基本明白了!

那就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串读,齐读、默读。

边读边思考:

能否把所读的内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究。

(学会圈点勾画,是阅读的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2、教师试读第一段,找个学生读第二段,齐读第三、四、五段,默读后文。

  三、梳理结构,梳理顺序

  学生自学较容易把握的部分:

  

(1)决定气候的因素

  a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吗?

  b找总括句:

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c找提问式语句:

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d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

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__的内容了。

  

(2)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

为什么?

  (3)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一)语言的准确性(以6~10节为例)

  1、理解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

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

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

不能说得太绝对。

  2、探究

  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

  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精确)

  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模糊)

  

(二)语言的生动性(以第一节为例)

  1、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读一读,评一评。

  2、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说说语言生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三)朗读并小结

  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

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

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

  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

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的研究者。

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

  你知道哪些谚语呢?

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例析:

  ①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鸡晒翅又晒腿,出现大雨水

  ③狗翻肚,天落雨

  ④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蜘蛛收天下雨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知识,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摹、介绍事物,更要学习竺可桢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

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像竺可桢这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荔枝满园的时候,你也许就能告诉我,自然条件下的长安,是种不活荔枝树的。

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__带给我们丰厚的礼物。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移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这个名字。

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

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或查阅相关书籍,了解了解,写篇以“为什么向日葵围着太阳转”的__。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

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积累语言。

  4.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准备

  生字卡、搜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课时安排

  课时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

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弄清实验过程。

  教学流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2.导入新课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

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

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

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

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2)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3)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三、细读课文

  

(1)明确默读要求:

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初次默读,感知全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次默读,带着问题思考:

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

  (4)复述故事:

用自己的话将试验的过程说一说。

  【有目标地读,有层次地读,循序渐进,学生才能读出水平来,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1)出示要写的生字:

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

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书写,然后,教师用投影展示,集体评议学生写的字。

  2.抄写词语。

  五、作业设计

  练习默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一、谈话导入

  师:

谁知道20__年1月23日这天,是中国的哪个传统节日?

我们经常说过年过年,而且很多小朋友都愿意过年,那么年究竟是什么?

他又是怎么来的呢?

大家想不想知道?

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30年的来历,一起通过读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了解年的来历。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下面请大家打开书138页,默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三个问题(出示)

  1,、年是一种什么样的怪兽?

  2、白胡子老人用什么方法把年赶跑的?

  3、他的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

  把你找到的相关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把你的理解写在旁边。

然后和你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汇报:

  1第一个问题,年是一种什么样的怪兽呢?

我们先来看看他的长相。

它长什么样子?

你想象一下,它还有那些吓人的长相呢?

它的性情怎么样?

什么叫异常凶猛?

从哪里看出它异常凶猛呢?

  师:

真吓人啊,它不光长的可怕,还吃人呢!

你能把年吓人的样子和凶狠的性情读出来吗?

面对如此可怕的年兽,什么是这么做的?

  师:

乡亲们都害怕年,都想躲的远远的,但是有一个人就不怕,他是谁呢?

大家在文中找一找,这个人是谁?

,他长的什么样子?

()解释精神矍铄,器宇不凡,参照插图看老人形象。

  师:

这样一位老人真的不怕年吗?

他是怎么说的?

从白胡子老人的动作和语言中,你读出了什么?

(有信心,有把握)

  哪个词看出有信心?

(一定)你能读出这种自信吗?

  练读,指名读,齐读。

  2、这位器宇不凡的老人真的把年赶跑了吗?

那么第二个问题,他是用什么方法把年赶跑的?

你能默读课文第四段,把白胡子老人的方法用横线画出来,把年的反应用波浪线画出来吗?

  汇报:

方法:

贴大红纸亮灯放鞭炮穿红袍

  反应:

它害怕的浑身战栗起来,解释战栗

  吓的它一脸后退好几步

  年大惊失色,仓皇逃跑了。

  你能把年害怕,惊恐的感觉读出来吗?

  看来白胡子老人的方法真管用,他到底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的呢?

谁来回答?

年害怕这些东西,那么这些东西就是年的弱点,白胡子老人知道了年的弱点,根据这三怕,最后把年赶跑了。

你觉得白胡子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从此,这位老人的方法就延续了下来,请大家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三、总结拓展

  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很多古老的风俗,那你还只过年有哪些风俗?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那老师希望你能把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年的来历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讲给更多的小朋友听,他大家都来感受我们中华古国的文明,好吗?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