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常用中药的方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31992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常用中药的方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七章常用中药的方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七章常用中药的方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七章常用中药的方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七章常用中药的方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第七章常用中药的方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第七章常用中药的方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第七章常用中药的方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第七章常用中药的方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常用中药的方1.docx

《第七章常用中药的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常用中药的方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七章常用中药的方1.docx

第七章常用中药的方1

课程名称

中医护理学

班级

10级大专

专业、层次

护理

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大小班)

小班授课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七章:

中药和方剂

基本教材主要参考书

中药学和方剂学

教学目的:

掌握:

中药药性;

方剂组方原则。

熟悉:

方剂剂型。

.

教学内容:

第七章:

中药和方剂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讲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中药药性;

方剂组方原则。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学内容

辅助手段时间分配

一、中药药性

㈠四气

1.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2.温热或寒凉两分---寒凉是阴性,温热是阳性

3.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寒性或凉性

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温性或热性

﹙寒证--寒者热之;热证--热者寒之﹚

㈡五味

1.指辛、甘、苦、酸、咸五种基本的滋味。

2.中药性能理论中的五味,不一定用以表示药物客观具有的真实滋味或气味,更主要是用以反映药物功效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一些作用特性。

五味称为药味。

(五味,除辛、甘、苦、酸、咸五味,还有淡味、涩味。

3.阴阳划分

辛、甘、淡属阳苦、酸、涩、咸属阴

1.辛能行、能散——辛味表示药物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方面的作用。

(1)能散——发散表邪——解表药定辛味

(2)能行——行气、活血——行气、活血药标辛味

(3)化湿药、开窍药、温里药及若干祛风湿药——标有辛味。

3.苦能泄、能燥

(1)苦能泄:

①降泄-----降上逆之气。

如,降肺气

②通泄----通便泻下。

③清泄----清火除热。

(2)燥湿--指祛除湿邪的方法

①寒性燥湿药——苦寒燥湿或是清热燥湿黄连、黄芩

②温性的燥湿药——苦温燥湿陈皮、厚朴

(3)“苦能坚”或“苦以坚阴”

苦寒药通过清热作用,消除热邪,有利于阴液的保存。

知母、黄柏等治疗肾阴亏虚、相火亢旺。

4.酸与涩都能收能涩

酸味或涩味的药物有收敛固涩功效。

收敛固涩功效——

(敛肺、涩肠、止血、固精、敛汗)

——治疗滑脱不禁证候,标酸味或涩味

5.咸能软能下

咸味,咸能软能下,表示药物有软坚散结或泻下功效。

(1)咸能软---软坚散结

活血、行气、化痰药,归为咸味

牡蛎、鳖甲、昆布等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2)咸能下——仅指芒硝等少数药泻下

6.淡能渗能利

淡味药物有渗湿利水作用,利水、利尿。

茯苓、猪苓等部分利水药标以淡味(甘、淡味)

 

㈢升降浮沉

1,中药的升降浮沉:

是表示中药对人体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

是一种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2,升是上升,表示药物的作用趋向于上

降是下降,表示药物的作用趋向于下

浮是发散,表示药物的作用趋向于外

沉是收敛闭藏,表示药物的作用趋向于内

3,浮与沉降相提并论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4,影响中药升降浮沉趋向的因素--炮制、配伍和质地

⑴炮制,通过一定的炮制,可能使药物本身的升降浮沉性质有一定的改变

荆芥:

生用解表、透疹,为升浮

炮制炒炭,收敛止血,偏沉降

(完全改变升降浮沉)

⑵配伍

升浮药+较多沉降药——升浮制约

沉降药+较多升浮药——沉降抑制

⑶药材质地

植物药的花、叶、果实及根梢

贝类药和矿物药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蔓荆独升

㈣归经

1,归经:

是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用以表示中药功效对人体脏腑、经络等部位的选择性。

“归”:

指药物作用的归属,药物对人体不同

部位具有选择性走向。

“经”:

脏腑经络及其有关组织的概称。

经络理论为基础

羌活——项背的疼痛——归膀胱经

经络学说:

项背——足太阳膀胱经

功效推导归经

羌活功效祛风湿,止痛而归膀胱经

2,引经药

 

3,归经的确定

理论依据——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

实践依据——药物所治病证

黄芩长于清肺热——肺经

黄连长于清胃热、心热——心、胃经

龙胆长于清肝热——肝经

㈤、毒性

1,毒性:

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严重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毒性反应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危机生命。

2,影响毒性的因素

⑴剂量大小——药物毒性反应的发生和危害的轻重,主要取决于用量的大小。

 

如:

砒霜,使用量在中毒量下,不会导致中毒

无毒药物,人参,用量过大,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⑵药材品种

⑶药材质量

⑷炮制方法

⑸配伍

3,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1)防止两种片面性

①使用所谓无毒药时,盲目加大用量,超过了常用量的很多倍,忽视安全,以致引起中毒反应。

②使用所谓有毒药时(狭义的毒药),为确保用药安全而过分小心,以致忽视疗效,随意将用量降低到有效剂量之下。

(2)有毒观念,无毒用药

 

③合理利用有毒中药

实践证明,一些毒性较明显的中药往往具有较强或较特殊的医疗作用,只要使用得当,有较高的医疗价值。

附子——很好的回阳救逆的作用

砒霜——急性白血病

二、中药的配伍

㈠配伍的概念

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叫做配伍。

㈡配伍关系

1.单行:

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丹参片剂治疗胸痹绞痛

2.相须:

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如麻黄配枝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

 

3.相使:

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4.相畏:

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如半夏畏生姜,即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

5.相杀:

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防风杀砒霜毒。

6.相恶:

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

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如甘草反甘遂。

三、方剂的制方

v㈠组成原则

v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

v组方原则即“君、臣、佐、使”

君药

v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部分。

 臣 药

 

v一、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 药

v一、佐助药 即协助君药、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v二、佐制药 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v三、反佐药 即根据病性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于的药物。

使 药

v一、引经药 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

二、调和药 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二).组成变化

1.药味增减变化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药物是决定方剂功用的主要因素。

故方剂中药味的增减,必然使方剂的功效发生变化。

药味增减变化可分为两种形式:

1.佐使药的加减,功效基本不变,主治与原方基本相同。

2.臣药的加减,会使方剂功效、主治发生根本变化。

三拗汤,即麻黄汤去桂枝。

此方仍以麻黄为君,但无桂枝的配合,则发汗力弱,且配以杏仁为臣,其功专主宣肺散寒,止咳平喘,是一首治疗风寒犯肺咳喘的基础方。

在如麻黄加术汤,即麻黄汤原方加入白术四两,此方白术亦为臣药,形成一君二臣的格局。

麻黄、桂枝发散风寒,白术祛湿,组成发汗祛风寒湿邪之方,是治疗痹证初起的主要方剂。

二.药量增减变化

药量增减变化:

药味不变,由于药量变化,其药力有大小之分,配伍关系有君臣佐使之变,功用、主治各有所异。

形式:

1.如果药量的增减变化没有改变原方的配伍关系,其功用、主治与原方基本相符。

2.如果药量的增减变化改变原方的配伍关系,其功用、主治与原方随之改变。

 

3.剂型增减变化

剂型增减变化指药味、药量不变,只更换服用剂型的一种变化形式。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来运用这一形式,运用这一形式,原方的功效、主治没变

四、方剂的剂型

 

小结

节课我们讲了中药药性;方剂组方原则;方剂剂型。

复习参考作业题

1辛味药物的作用?

2方剂组方原则是什么?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掌握中药药性,方剂组方原则;熟悉方剂剂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