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44718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传播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传播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传播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传播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传播学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传播学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传播学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传播学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传播学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传播学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传播学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传播学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传播学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传播学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传播学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传播学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传播学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传播学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重点.docx

《传播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重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播学重点.docx

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

(题型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应用题)

一、名词解释(考六个)

1、传播:

所谓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经由媒介交换信息、传递感情、交流意义的社会活动。

2、流言:

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具有情绪性和感染性,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播媒介)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3、传播情境:

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的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他人在场等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

4、把关人:

又称守门人,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

把关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

5、拟态环境:

所谓的“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6、恐惧诉求法:

又叫敲警钟法,就是指运用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

7、拉斯维尔的5W模式(中英文都必须写):

在传播学史上,最早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1948年,他在一篇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其中包含传者、受者、讯息、媒介和效果等内容。

由于这五个环节来自英语,各自都包含着一个英文字母,因此,通常被称作“5W”模式或“拉斯韦尔模式”。

具体表述为:

Who(谁)SaysWhat(说什么)In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对谁)WithWhatEffect(取得什么效果)

8、魔弹论:

也叫“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如同枪弹一样,只要命中目标,受众就会应声到下;又仿佛“皮下注射”一般,受众接受的信息会像注射的药水一样发挥效用,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9、集合行为:

传播学中所说的集合行为是指在群体传播中,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行为集合现象。

10、知识沟: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11、议程设置:

所谓“议程设置功能”,是指大众传媒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即媒介有这样一种能力:

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12、意见领袖:

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二、考试内容

㈠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

①前语言传播时代②言语传播时代③文字传播时代

④印刷传播时代⑤电子传播时代⑦数字传播时代

㈡符号:

传播的手段和工具——符号

★一、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传播过程中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物,是传播者为表达意义采用或创造的形式和手段,如表情、语言、形式等。

二、符号的特点:

1、符号是人类为了传播的需要而创造的;

2、符号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排列组合才能表达一定的意义,杂乱无章的的符号不能表达任何意义;

3、任何符号作为表意形式的手段或形式,都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借助物质实体(即载体)而存在,否则就会转瞬即逝,如语言符号(口语)必须借助录音带才能保留,文字必须借助纸张、图像必须借助胶卷才能保留下来。

★三、符号的分类

传播学通常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一)语言符号:

可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1、有声语言(也叫口头语言)可分两种:

对话和独白。

2、无声语言(书面语言)可分为书面对话(通信)和书面对白(文章)

语言符号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不仅可以表达丰富的含义,而且可单独使用,其它的非语言符号必须借助语言才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二)非语言符号:

1、非语言符号的种类

(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也叫副语言,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工整或潦草等,都是声音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符。

它们不仅可以辅助语言,而且本身也有特定的意义,可以反映出传播者的许多背景材料,如个性、文化程度、修养以及书写、说话时的心情等;

(2)体态符号:

例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等;也称之为体态语言,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与语言并用,它们在形成语境(传播情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包括各种非语言的象征符体系如仪式和习惯、徽章和旗帜、服装和饮食,音乐和舞蹈、美术和建筑、手艺和技能、住宅和庭园、城市和消费方式等等。

2、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1)普遍性:

指非语言符号超越文化、民族、国家的范围成为国际公认的交际手段。

(2)形象性:

(3)隐含性:

眉目传情、暗送秋波

(4)多维性:

可以通过多种角度将事物的特征表示出来。

3、非语言符号的的功能

沟通双方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

(1)表达超语言的意义,暗示传播的情绪和态度,构成语境和情境.启示:

学会察言观色,从别人的非语言符号中捕捉对方真实的态度和想

(2)辅助语言:

使语言符号的传播效果更好

(3)代替语言

(4)控制语言

(5)强调语言

在各类传播中,应学会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正确表达各种意思,努力学习语言艺术,提高传播效果。

★如何提高语言符号的使用水平(即如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多积累,广泛阅读,多看多研究提高口才之类的文章,如《演讲与口才》、《交际与口才》等;

2、多练习;

3、多观察口才好或文笔好的人的语言表达技巧;

4、关注和运用流行词汇

第四章传播过程第一节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一、传播过程的含义:

所谓传播过程,就是信息从传播者流向接收者,并实现信息共享的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显在要素

1、传播者(又称信源);

2、讯息(难点):

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即“符号化”的信息。

“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在传播学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3、传播媒介

4、受传者

二、传播过程的隐含要素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除了传播者、讯息、媒介和受传者等显在要素外,还包括各种隐藏在传播行为中的隐含要素,如传播情境、传播目的、传播技巧、噪音、经验范围、反馈和传播效果等。

这些隐含要素对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

(一)传播情境

一、传播情境的规范性定义:

(见名词解释)

传播情境的类型(详见教材P76):

1、物理环境的;启示: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传播,应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社会关系的:

启示:

在传播中尤其是人际传播中,应注意礼貌和社会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

3、心理因素的:

启示:

人际传播中应注意察言观色。

4、时间因素的:

启示:

传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在合适的时机进行传播。

总之,传播要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必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地点、找对人、说对话。

(二)传播目的

*传播目的隐含在传播者的信息编码行为及其方式中,或者通过受传者的反馈体现出来。

*传播目的直接影响着传播者的编码和受传者的反馈。

(三)传播技巧:

所谓传播技巧就是指传播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策略、战术和手法。

(四)噪音

*西方传播学界把阻碍、歪曲或干涉信息顺利传递的任何事物都称之为“噪音”。

噪音包括环境噪音如机器轰鸣、雷电风声,也包括技术噪音,如电视的马赛克、印刷字体的模糊,还包括心理噪音(人的心理偏见和思维定势)

(五)经验范围

*当信源发出信息时,信宿靠什么去接受这一信息呢?

靠的是与信源的经验范围的重叠。

*经验范围的重叠对于传播十分重要。

传播尤其是说服传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根据受传者的经验范围来编码。

▅宝洁公司的电视广告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也在于其广告制作考虑到了受众的经验范围,其广告多采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场景进行诉求,宣传的也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如“怎样预防细菌”、“衣服不小心弄上血渍怎么办”,而代言人多以消费者生活参谋的身份出现,以亲切的人物形象为消费者介绍知识,提供方便,带来愉悦。

(六)反馈

*传播学中的反馈指的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做出的各种反应。

反馈的形式多种多样:

听觉的、触觉的、视觉的、味觉的和嗅觉的。

(七)传播效果

>这里所说的效果有程度上的差异。

有的传播只要对方有反应,得到了信息就行;有的传播却能改变受传者的思想、观念、态度等;甚至于有的传播能够影响一代人的价值观念、世界观和人生观等

第五章传播模式第一节线性模式

一、“5W”模式(见教材P90)

㈠拉斯维尔模式在传播史上的具有重要意义,原因是:

1、“5W”模式在传播学史上的一次简洁、直观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反映了传播过程的基本面貌,并为后人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5W”模式注意到了传播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依次作用并显示出其社会问题意识

拉斯维尔模式的不足之处:

忽略了传播的反馈问题,是传播过程流于简单化、线性化,并过高估计了传播的效果

㈡“7W”模式(看课本P92)

二、香农—韦弗模式(看图和它的明显缺陷—最后一段)

第六章传播类型

第三节群体传播

四、集合行为中的传播形式与机制(本节重点)

(一)掌握集合行为的概念、典型特征和发生的条件(详见教材P136)

  四个典型特征:

1、自发性2、狂热性3、无组织性4、短暂性

  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2、诱发因素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二)掌握集合行为中特殊的传播机制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①集合行为中的传播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本身的传播,而是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

②暗示是指通过间接地示意而非直接的说服来使人们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说服技巧

③在集合行为中,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集合行为大都发生在广场、公园、大街、商场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心理

3、集合行为中的流言

⑴流言的概念:

⑵流言信息的特点:

①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②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③流言中常伴随大量的谣言

⑶如何应对流言?

A、政府和媒体方面应做到:

*1、快速反应,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

政府(包括企业)应尽可能地向媒体和公众提供所需的背景材料,不放弃任何话语权,积极主导舆论,以正视听,从而迅速控制事态,建立应急新闻中心,作为新闻发布会和媒体索取新材料的场所。

*2、保证正规的媒体渠道的信息畅通和足量,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减少他们的信息焦虑。

*3、寻求权威证言

B、受众方面:

作为受众本人,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应保持冷静,多方搜寻信息后再做出判断。

第五节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大众传播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一)定义: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及其专业人员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的社会过程。

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职业传播者。

2.大众传播媒介为机械媒介或电子媒介。

3.信息可以大量复制,信息的传送是广泛、快速、连续、公开的。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受众广泛、成分复杂:

多、杂、散、匿。

6.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

7.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重点)

*大众传播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普遍影响的信息传播系统,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具有许多重要功能。

大众传播的功能研究,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学者们尤其是美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多。

(一)有关学者对大众传播功能的论述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及赖特的补充(详见教材P163)

①监视功能②联系功能③传承文化功能④娱乐功能

2.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传播起什么作用

政治功能

经济功能

一般社会功能

监视(收集情报)

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

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

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

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

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

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

开创经济行为

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

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

3、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一文中则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下述三种功能: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启示: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如果想提高知名度,应尽可能在媒介上多露面,让媒介广泛报道。

案例:

营销传播专家叶茂中的自我推销术。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启示:

做了坏事尽可能不被媒介知道和宣扬

(3)麻醉功能。

(二)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社会交流和沟通

*启示:

信息社会里,每个人应养成随时关注大众媒介的各类信息的习惯,以对环境变化做出应对措施。

2.社会化

*媒体除了传递信息之外,还有大量的生活方式的展现,承载着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促使人的社会化。

*调查显示,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大众媒介的作用仅次于学校,居于第二位。

3.知识教育

作为受众个体,应充分利用大众传播的这种功能。

4.文化传承和交流

*首先,大众传播不仅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而且继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促进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

*其次,大众传媒的发展还能促进文化的交流。

5.环境监测

*施拉姆曾把它比喻为“雷达功能”。

环境监测功能主要是通过提供各种新闻和信息而实现的。

*启示:

人们应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这一功能,及时了解环境的变化,以做出应对决策。

6.社会协调功能

*它是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以适应当前情况,有的学者称之为“整合功能”。

7.提供娱乐(详见教材P169)

(三)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传播是一柄“双刃剑”。

在看到大众传播促进了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同时,也不应否认它的许多负面影响。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大众传播的负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现实媒介化

社会现实媒介化(拟态环境的出现)导致很多人对社会现实做出错误的判断,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社会问题丛生

2.信息庸俗化

*信息的庸俗化对整个社会产生着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对缺乏分辨力和抵抗力的青少年儿童。

详见教材172

3.求知被动化(思维行为惰性化)

*大众传媒出现后,人们对世界和环境的认识主要不再依靠亲身实践,而过多依赖大众传媒。

人们把大部分自由时间花在媒介消费上,他们喜欢谈论胜于行动,习惯于坐在电视机前欣赏世界、评价世界,满足于间接地认识生活,而不是主动直接地干预生活,这种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带有极大的虚幻性。

久而久之,由于个人满足于大众传媒传播的讯息,最终以知代行,成为丧失自我辨别力和行动能力的现代瘫痪者,人际间的社会交往、互动逐渐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陌生。

电视人、容器人的出现是典型例子。

4.文化殖民化

大众媒介“使各个国家间、各种风俗和文化间存在的障碍正在减少”。

但是,“障碍的减少”一方面为各民族间文化的顺畅交流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些条件也为一民族文化向他民族的扩张提供了便利。

导致文化殖民化的出现。

详见教材P175

5、消费至上

*大众传媒对奢侈、华丽生活的描绘和对消费的鼓吹,助长了现代人的欲望的膨胀,导致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人际关系淡漠、环境破坏,社会问题丛生。

总之,大众传播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具有许多社会功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些功能内容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时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社会成员和团体对传播的功能必然也会得出不同的看法。

★减少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的途径:

1、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加强立法和监管力度,对弄虚作假的传媒机构和道德败坏的职业传播者进行严惩。

2、大众传媒的从业者应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自律;

3、社会应加强对大众传传播者的监督,受众应自觉抵制传媒中的负面信息。

4、对传媒制度进行改革,对公共性的大众传播机构进行财政补贴,

5、对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四、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①大众传播对政治的影响②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③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④大众传播对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

第六节 新媒体(网络)传播三、网络新闻传播

(一)网络新闻传播的优势①信息的传播速度十分迅捷,新闻的时效性更强②网络资源的海量,使新闻得以向纵深发展③与读者的联系更密切④方便检索⑤能够对读者状况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⑥低成本运行⑦新闻信息的价值共享成为现实

(二)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界限的突破

(三)网络新闻受众群的特点

1、对标题的第一依赖感:

即标题有吸引力就有兴趣点开详细看看

启示:

网络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努力钻研标题制作艺术,在标题制作上下功夫,用精彩的标题吸引受众。

2、扫描式阅读

启示:

网络新闻制作发布者要用醒目的关键词、清晰的提示与标识和引人注意的细节来抓住读者眼球

3、自由式阅读

启示:

研究受众需求,根据需求来制作信息

4、新闻“滚动”预期

启示:

网络信息传播者必须及时更换信息,满足受众对信息实效性的需求;

5、参与意识强

启示:

邀请受众当新闻线索员、编外记者、客座编辑和记者、发表评论等等

6、追求新闻深度

启示:

网络信息传播者可以多策划“专题”、“焦点关注”之类的深度报道

㈥第七章传播效果第二节传播效果的产生与制约因素(重点掌握)

一、传播者与传播效果

(一)传播者的素质和效果定向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众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传播者,传播者不仅掌握着传播的工具和手段,而且其素质决定着传播内容的真伪,决定着媒介如何发挥作用,进而影响着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

因此,要提高传播效果,首要的是要保证或提高传播者的素质。

*如何保证或提高传播者的素质?

1、传播机构在录用传播者时应严格把关;既要考虑专业素养,更要看重品德修养;

2、传媒单位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组织学习,宣讲职业道德和职业自律;

3、对传播者进行物质或精神的鼓励和奖励;

4、传播者自身应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5、社会应加强对传播者的监督

(二)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可信性(credibility)包含两个要素:

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

第二是专业权威性,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

这两者构成了可信性的基础。

详见教材P209-210

(三)“休眠效果”

休眠效果,即“睡眠者效果”。

这是由霍夫兰提出的用来解释可信性效果变化的一个概念。

详见教材P211。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一)传播技巧

A、概念:

指的是传播者为达到某种目的,在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实际过程中手采用的各种策略、战术和手段。

B、传播技巧的真实要求:

⒈内容真实⒉指向明确⒊目的隐蔽⒋手法灵活⒌诚实可靠

C、宣传与说服的一般技巧(详见教材P216)

⒈诉诸感情法:

就是以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亲情、友情、爱情以及道德感、群体感等情感为基础展开诉求,激发人们的内心情感。

⒉诉诸理性法:

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对信息加以分析和推理,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⒊典型示范法:

也叫印证法或现身说法,即请某个受尊重、有经验或被迫害的人对受传者讲解自己的经历、遭遇或经验教训,以印证某个观点、产品或人物是好抑或是坏的一种方法。

⒋美化法:

即把某种东西与一个“美好的词”联结起来用以赞许某人、某事或某物。

多用于政治宣传、文艺宣传和商品广告等方面。

⒌丑化法。

即给一种观点贴上坏标签—用以使人们不经验证就对某种观点持反感并加以谴责

⒍角色扮演法

⒎号召随从法

⒏敲警钟法:

在实践中运用最多尤其是针对儿童的各类产品的广告宣传

⒐隐喻法:

如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栏目每期开始前主持人会讲一个寓言或成语故事隐喻节目内容或主持人的观点,效果较好。

⒑假借法:

常用于标题的制作,如“中国的撒切尔夫人”等等

D、劝服技巧的补充研究

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沃纳?

赛弗林和小詹姆斯?

W?

坦卡德总结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应用于劝服的四个重要技巧:

(1)采用图像:

图像生动、形象,便于受传者关注和接受信息。

(2)诉诸幽默:

很多中国的受众喜欢看西方的电影和电视剧就是因其幽默,

(3)诉诸性感:

全球通用

(4)重复:

重复有助于更多的受众看到传播内容,加深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印象,有助于提高传播效果,如电视新闻的重播、电视广告的反复播放都是采用重复的技巧,但重复要适度,过度重复会引起受众的反感。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传播对象的属性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②人际传播网络;

③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④人格、性格特点;⑤个人过去的经验和经历等(先验观念的影响)。

详见教材P218。

1、传播对象的先验观念(个人过去的经验和经历等)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先验观念是指人们头脑里固有的对世界的印象和形成的主观观点。

颇似传播学家李普曼所说的“心中图像”。

先验观念会影响受众对传播内容的选择。

每个人在脑海里都有一幅关于世界本来面目的图画,传播要影响受众,这种“关于世界本来面目的固有图画”就会跳出来发挥作用。

人们都喜欢与他原有的态度和兴趣相符的事物,换句话说,对与自己意见或兴趣相左的事物,不但引不起他的兴趣,相反会使他产生反感、厌烦等情绪。

见教材P218。

2、传播对象的人际传播网络及周围的意见领袖的影响

①传播对象的人际关系网络(尤其是周边的意见领袖)会影响他们对传播内容的选择,进而影响传播效果。

②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③大众传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重视这些意见领袖的存在。

补充内容:

意见领袖理论在传播实践中的应用。

大众传播者应该学会发现人群中的意见领袖,利用他们来进行“二次”传播。

比如《潇湘晨报》在创建之初利用意见领袖成功扩大了影响。

3、传播对象所属的群体的群体规范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群体规范对大众传播效果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详见教材P220。

4、受传者个性差异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受传者的性别、年龄、种族、文化程度的不同对传播效果都有影响。

如女性喜欢看感性诉求的传播内容、喜欢电视剧和生活常识类的节目,男性喜欢体育竞技类节目等。

第四节 大众媒介的“使用与满足”(从受众角度研究传播效果)

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个人对传媒及其内容怀有某些期望,他们是有目的的选择媒体及其内容,以满足自己某些需求。

一、“使用与满足”研究的相关发现(自己看书233)

二、“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该图的含义是(见教材P237):

①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