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47410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docx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docx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

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2015-2016学年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哂笑(shěn)      诘(jié)责       擎(qíng)天撼地       猝(cù)然长逝    

 B.告罄(qìng)     深邃(suì)        叱咤(chà)风云       广袤(mào)无垠  

C.阴霾(lí)      遒劲 (qiứ)     锐不可当(dāng)     鳞次栉(zhì)比

D.剽悍(biāo)     凹凼(dàng)    相形见绌(chù)        踉踉跄跄(qià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销声匿迹   孤陋寡闻   迥乎不同   惟妙惟肖   红装素裹

 B.义愤填膺   小心翼翼   冥思暇想   不屑置辩   触目伤怀

 C.通宵达旦   含首低眉   闲情逸致   中流砥柱   深恶痛疾

 D.望眼欲穿   心旷神怡   眼花嘹乱   轻飞曼舞   锋芒毕露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可远观而不可亵(亲近而不端庄)玩焉。

(《爱莲说》)

 B.阡陌交通(交锘相通),鸡犬相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C.妇抚儿乳,儿含乳(喂奶)啼,妇拍而呜之。

(林嗣环《口技》)

 D.乡(通“向”,从前)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根深蒂固;事实上,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B.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C.两位阔别多年的老朋友意外在异国他乡萍水相逢,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有多高兴了。

D.做学问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应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骛远。

5.下面一段话的语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那该是大自然在多长的时间里的杰作!

②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在最古老时代原是一个寂寞的大石球,没有一层土壤。

③想一想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

④经过了多少亿万年,太阳风雨的力量,原始生物的尸骸,才给地球造成了一层层的土壤,每经历千年万年,土壤才增加薄薄的一层。

⑤想一想我们那土壤厚达五十米的华北黄土高原吧!

A.⑤②③④①B.③⑤①②④C.③②④⑤①

D.⑤①③②④

 6.对下面一句话的谓语和宾语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他用惊奇的目光张望着陌生而美丽的世界。

 A.用 目光   B.张望着 世界   C.惊奇 世界   D.用 世界

7.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帐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C.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亲戚之所顺,攻天下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下列句子中冒号的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昨天的作业太多了,能全部完成的同学,只不过占全班十分之二、三。

至于完成的质量就更不好说了。

B.在海边他写浪花,写礁石;在山顶他写青松,写老藤;在田野他写春花,写秋月。

真可谓“远山近水皆有情。

C.毛泽东同志也强调过,讲话写文章“都应当简明扼要”。

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作为写文章的准则。

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

(姜夔《白石诗说》)

D.你是坐汽车来呢,还是坐火车来呢,或者索性坐飞机呢?

赶快给我个准信儿。

二.阅读《观舞记》,完成9-13题。

(10分)

观舞记(冰心)

--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我应当怎样地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的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

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

如同一个婴儿,看到了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惊喜,但是除了咿哑之外,他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但是,朋友,难道我就能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哑”?

我不敢冒充研究印度舞蹈的学者,来阐述印度舞蹈的历史和派别,来说明他们所表演的婆罗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

我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内行地赞美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是怎样地“本色当行”。

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说出我心中所感受的飞动的“美”!

朋友,在一个难忘的夜晚——

帘幕慢慢地拉开,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卡拉玛·拉克希曼出来了。

真是光艳的一闪!

她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抬起头来,她亮出了她的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

她端凝地站立着。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

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

形容尚小而工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

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

最精采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

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

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

这众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他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卡拉玛和拉达还只是这棵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

虽然卡拉玛以她的二十二年华,已过了十七年的舞台生活;十二岁的拉达也已经有了四年的演出经验,但是我们知道印度的伟大的大地母亲,还会不断地给他们以滋润培养的。

最使人惆怅的是她们刚显示给中国人民以她们“游龙”般的舞姿,因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们又将在两三天内“惊鸿”般地飞了回去!

北京的早春,找不到像她们的南印度故乡那样的丰满芬芳的花朵,我们只能学她们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充满诗意的说法:

让我们将我们一颗颗的赞叹感谢的心,像一朵朵的红花似的穿成花串,献给她们挂在胸前,带回到印度人民那里去,感谢他们的友谊和热情,感谢他们把拉克希曼姐妹送来的盛意!

9、文章开头问道:

“我应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在全文中有什么

作用?

()

A.统领全篇,定下赞美的感情基调。

B.开篇点题,开宗明义。

点明她们的舞蹈像诗、像画、像音乐、像雕塑一样美。

C.以反问入题,留下悬念。

D.作者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用四个排比句分别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的舞姿美;眉宇,服装美;舞步,装饰美;身形美。

10、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舞蹈“飞动的美”?

()

A.“她亮出她的秀丽的面庞……一对长眉,一双眼睛。

”这是从身体方面来表现舞蹈美的。

B.“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是从服饰方面表现舞蹈美的;

C.“用她细碎的舞步……旋风般疾转”,是从身体方面表现舞蹈美的;    

D.“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

众,也忘怀了自

己”,卡拉玛跳舞时很投入,说明她很热爱舞蹈事业,这是从心灵方面来表现舞蹈美的。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作者分别从舞者华丽的民族服饰、丰富的神情姿态、柔美的肢体动作等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语言生动形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B.为了更好地表现印度舞蹈的魅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作者大量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C.文章一开始,作者就用四个“假如”、两个“不敢”来表明自己是以什么身份来观舞的。

D.四个“假如”句分别描绘了舞蹈的类别、眉宇和服装、灵动的身影、舞步和铃声。

12、下列对文章的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来北京的表演实况,浓妆艳抹地描绘了舞台上姐妹的服饰、身段、神态和舞姿,作者倾尽全力调动了文学技艺,写得珠光宝气,光彩照人。

B.作者用精妙的语言展现了印度卡拉玛姐妹高超的舞蹈技艺,表达了对她们的赞美、感激和怀念之情。

同时也揭示了民族艺术之根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的内涵。

C.她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把印度舞蹈写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舞美、情美、言美有机结合,汇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我们每个人也应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D.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

本文主要是用比喻、排比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

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13.下列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对卡拉玛姐妹的外貌,衣饰及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卡拉玛的外貌和衣饰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美好的。

B.“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

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

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

”这是一个排比句,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特点,以及卡拉玛姐妹高超的舞蹈技艺。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她们的由衷的赞美。

C.“但是,朋友,难道我就能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哑”——这个“咿哑”意思是指内心的惊喜和激动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D.“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引用白居易的诗句是形容卡拉玛姐妹舞蹈的特点。

三、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14——16题。

(8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4、文中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的原因是()

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去。

B.依靠强大的国防力量和险要的地势。

C.实施仁政,取得人民的拥护、支持。

D.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15、关于本文的语言特点,说法正确的一项

()

A、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B、直抒胸臆,明白如话,质朴无华。

C、委婉曲折,含不尽之意于意外。

D、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论辩有力。

16、下面对于文章内容写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增强了气势;运用的是“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B、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C、孟子在文中以作战如何取胜为例,提出“人和”与“得道”的重要性,“人和”与“得道”是

“因”与“果”的关系。

D、全文紧紧围绕“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四、阅读《小石潭记》,完成17-20题。

(8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1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第三段写小石潭源流曲折,岸势参差不齐,运用比喻的修辞,使人身临其境。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18、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

“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移步换景、定点写景相结合,第一段采用定点写景法,第二段采用移步换景法凸显特征。

③动静结合。

如写鱼:

“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

④虚实相生。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虚写实,虚实相应成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9、文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句子是()

A、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B、似与游者相乐。

C、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0、寄情山水,融情于景是古人写作常用的手法,下列诗词中哪一项是没有借山水以抒怀的?

()

A、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B、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C、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D、李白《送友人》

五、阅读《使至塞上》,完成21-25题。

(10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2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22.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

“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2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

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

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24.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25、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

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 “ 燕然 ”两字中。

第二卷(表述题,共70分)

六、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14分)

楚子发母 

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

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

母问使者曰:

“士卒得无恙乎?

”对曰:

“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①。

”又问:

“将军得无恙乎?

”对曰:

“将军朝夕刍豢②黍粱③。

”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④,使人数之曰:

“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

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⑤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战自五也⑥。

异曰,有献一囊糗鞴⑦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⑧,而战自十也。

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

”子发于是谢其母,然后内之。

 刘向《列女传》(节选)

【注释】①并分菽粒而食之:

大家分吃豆粒。

②刍(chú)豢(huàn):

泛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

③黍粱:

好粮食。

④内:

通“纳”,接纳、进门。

⑤注:

倾倒。

⑥战自五也:

作战时勇气增加五倍。

⑦糗(qiǔ)鞴(bèi):

干粮。

⑧甘不逾嗌(yì:

美味过不了咽喉。

嗌:

咽喉。

26、解释词语:

(1)士卒得无恙乎?

 

(2) 子发于是谢其母。

(3)使人请于王    (4)今子为将

2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使人数之曰:

“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阅读本文后,你认为子发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9-32题。

(14分)

不南飞的大雁林清玄

在加拿大温哥华,朋友带我到海边的公园看大雁。

大雁的身躯巨大出乎我的意料,大约有白鹅的四倍。

那么多身体庞大的雁聚在一起,场面令我十分震慑。

朋友买了一些饼干、薯片、杂食,准备在草地上喂食大雁,大雁立刻站起来,围绕在我们身边。

那些大雁似有灵性,呀呀叫着向我们乞食。

朋友一面把饼干丢到空中,一面说:

“从前到夏天快结束时,大雁就准备南飞了,它们会在南方避寒,一直到隔年的春天才飞回来,不过,这里的大雁早就不南飞了。

为什么大雁不再南飞呢?

朋友告诉我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在这海边喂食大雁,起先,只有两三只大雁,到现在有数百只大雁了,数目还在增加中。

冬天的时候,它们躲在建筑物里避寒,有人喂食,就飞出来吃,冬天也就那样过了。

朋友感叹地说:

“总有一天,全温哥华的大雁都不会再南飞了,候鸟变成留鸟,再过几代,大雁的子孙会失去长途飞翔的能力,然后再过几代,子孙们甚至完全不知道有南飞这一回事了。

我抓了一把薯片丢到空中,大雁咻咻地过来抢食。

我心里百感交集,我们这样喂食大雁,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

如果为了一时的娱乐,而使雁无法飞行、不再南飞,实在是令人不安的。

已经移民到加拿大十七年的朋友说,自己的处境与大雁很相像,真怕子孙完全不知道有南飞这一回事,因此常常带孩子来喂大雁,让他们了解,温哥华虽好,终非我们的故乡。

“你的孩子呢?

“现在都在高雄的佛光山参加夏

令营呢!

”朋友开怀地笑着。

我们把东西喂完了,往回走的时候,大雁还一路紧紧跟随,一直走到汽车旁边,大雁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不南飞的大雁,除了体积巨大,与广场上的鸽子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路上我都在想着。

29.“我心里百感交集,我们这样喂食大雁,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

”说说作者百感交集的原因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不南飞的大雁,除了体积巨大,与广场上的鸽子又有什么不同呢?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