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5579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含答案.docx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含答案.docx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含答案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

当历史的车轮轧过奥斯维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

而今,奥斯维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

难道时间已将历史风化,坚忍的犹太民族已似“一笑泯恩仇”。

没有!

不但犹太人没有忘记那曾经的苦难,德国人民也没有忘记。

每当犹太纪念日那天,德国总理总是跪在营前,默默悔过。

男儿跪地惊天动地,何况总理,而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没有忘记。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忘记。

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

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

全世界人民都没有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谁都不想让奥斯维辛的哥特式建筑真正打破世界的宁静,但这也不会影响到我们忘记中的伤痕,它只会作为我们的一个和平的标志,以示警钟常鸣。

现在的犹太民族早得到了公正的对待,但他们也未曾将自己的历史忘掉,即使那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

古人云: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佩乎塞苍溟。

”犹太人正是凭着这一股浩然之气,将心中的愤怒转化成一股复兴民族的决心。

不要以为不声不语的他们已将历史忘却,时间永远不会使有些记忆风化,就像叶延滨永远不会将荒野无灯的感触忘记一样,奥斯维辛也永不会将屈辱的历史遗忘,即使时间不断轮回。

那天,奥斯维辛警钟长鸣;那天,犹太人民饱含热泪;那天,记忆流经这和平的世界;那天,和平在向那极端的功利者和道貌岸然的战争者宣判;胜利的钟声会在和平者的心中响彻整个胸膛。

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维辛风化在记忆底层。

一、学习目标

1.培养阅读新闻的习惯,使学生能迅速、准确捕捉基本信息,就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

2.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以及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3.把握新闻记者平静叙述表象背后的感情倾向(分别是对香港回归的自豪感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二、作者连线

笔耕不辍的良心记者——罗森塔尔

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

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凭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自1977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

在总部工作期间,他长期主管国际新闻报道,树立了崭新的报道风格,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

1986年卸任后,他又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直到2004年才搁笔。

奥斯维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

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他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因此,我代表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给《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

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三、背景探寻

庄严而神圣的时刻

本文写于1997年7月1日,也就在那一天的零点,在中国,在香港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那便是香港在这一时刻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中英南京条约》使香港离开了祖国,变成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150多年来,28任港督代表英国对香港进行统治。

为了使香港回归,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许多努力,终于,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使香港的回归指日可待,13年的漫长等待,让亿万中国人失去了许多,也得到了许多。

当1997年7月1日零时这一庄严的时刻到来之际,哪一个中华儿女不热血沸腾呢?

《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采访“死亡工厂”,创作新闻佳作

写于1958年8月,当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13年,时间已经磨平了战争造成的创伤,但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残酷地屠杀被占国人民的集中营还在警醒着世人,法西斯集中营的牢房、毒气室、鞭刑柱、焚尸炉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

本文便是作者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

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四、文体知识

新 闻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等。

新闻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文体,它有同记叙文一样的基本要素,但由于各部分的内容要求不同,故其各个部分的概述要点不尽相同。

但新闻必须具备五个“W”一个“H”,即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件)、WHY(原因)、HOW(结果、意义)等六个要素。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有主标题和副标题之分。

其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用以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做出内容提要等。

概写标题通常要求的是主标题的概写。

(2)导语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所在,读者可以从导语中得到整个新闻的总印象。

根据其主体部分拟写导语,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

常见的导语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和结论式等。

通常情况下,导语部分除时间、地点(报道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的动态新闻要有时间、地点要素)外,其余要素均应具有。

(3)新闻的主体部分自然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经过、结果)、原因五个要素。

(4)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5)结语(有时可无)是整个消息的结束语,它主要用于揭示事实的本质。

五、归纳整理

1.字音

①瞩目(zhǔ)   ②易帜(zhì)   ③冉冉(rǎn)

④停泊(bó)⑤婆娑(suō)⑥噩梦(è)

⑦祷告(dǎo)⑧窒息(zhì)⑨凋谢(diāo)

⑩焚烧(fén)⑪绞刑(jiǎo)⑫撰写(zhuàn)

2.字形

    

3.词语

(1)凝重·庄重

【辨析】 都有严肃的意思。

侧重点不同。

凝重:

浓重,沉重。

侧重神态表情端庄,声音等浑厚、浓重。

如:

面容凝重。

庄重:

不随便,不轻浮。

侧重言语、举止。

如:

庄重典雅。

【运用】 ①祭孔全部过程由典礼官主持,场面宏大,典雅________。

②特朗普胜选后,奥巴马发表演讲,100多名白宫工作人员聆听了奥巴马的演讲,现场许多人表情________。

答案 ①庄重 ②凝重

(2)心智·心志

【辨析】 侧重点不同。

心智:

指的是才智、智慧或脑力、神志。

强调的是“智”,智慧。

如:

心智成熟。

心志:

指的是意志、志气、心意或者心性、性情。

强调的是“志”,意志。

如:

修炼心志。

【运用】 ①对于一个人而言,只有________成熟这样才可以承担生活中的事情,才可以理性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②不管家境如何,录取如何,磨砺________不可少。

答案 ①心智 ②心志

4.成语

(1)不由自主:

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2)发人深思:

启发人深入地思考。

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

(3)引人注目:

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字面义:

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象征义:

“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为什么把时间精确计算到“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香港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是一段让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漫长的历史,字里行间回荡着百年巨变的沧桑感叹。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的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经过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这一天。

一方面突出了殖民统治历史之长,一方面传达了回归梦圆的欢欣鼓舞。

语言非常含蓄,很有分寸。

3.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次:

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

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次:

港岛每一天的降旗,平时这次降旗是很平常的。

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

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4.本文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现实场景和历史事实的交叉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现实的场景是新闻的主要内容,是新闻的纲;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

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引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这些背景材料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有不再来的意味。

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

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5.短新闻力求简短,但《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笔”,如在记叙告别仪式时,特意补叙交代了一笔港督府的历史变迁,这一部分似乎与中心事件关系不大,你觉得插入这一部分有用吗?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一:

没有用处。

作为一篇短新闻,应集中笔墨描写重点事件。

本文应按照时间的顺序,重点记叙香港回归的过程。

插入的这一部分,与文章的主旨联系不够紧密,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篇幅太长,可以一笔带过或删去。

观点二: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实则不“闲”。

第一,在结构上,给读者一个缓冲的时间,因为彭定康告别并离开总督府是4时40分,此时距告别仪式6时15分尚有1时35分,这样可以较自然地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

第二,在思想内容上,以总督府的沧桑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另一体现。

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自豪与喜悦。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主旨探微

本文选取了四个场景,详细的写出了香港回归的情形,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一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运用了对比手法,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

“雏菊花”象征着美好的生命,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垮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2.作为参观者中特殊的一员,作者是如何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部分叙述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大体依照参观地点的转换,即“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女牢房→灰砖房→长廊→地下室”的顺序,择要记录参观者的印象。

这里作者运用了多重视角,不仅写历史遗迹(物)的特征,而且刻画参观者的表情反应;不仅写参观者的观感印象,也写自己对参观者反应的反应。

3.本文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说没有新闻呢?

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2)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

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4.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

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文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

本文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的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更能感染读者。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

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

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不同,有些人认为这不符合消息的写法,但它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你怎么看呢?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一:

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主要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

本文则不符合这两种情况。

观点二:

消息除了运用客观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主观参与的方式写自己的主观感受。

把对事实和新闻人物的客观报道与描述同记者的主观印象结合起来写,是“印象性报道”的主要特色。

“印象性报道”允许记者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充分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印象,写观感。

本文作者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更能感染读者。

二、归纳总结图解文章

主旨探微

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揭露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阴森、恐怖、惨绝人寰,控诉了纳粹分子大规模屠杀、残害囚犯的滔天罪行,表现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主题。

一、百变素材

1.忘记与铭记

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个国度也同样上演着,纳粹在西欧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

走进奥斯维辛,我们会用明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德国的“杰作”,用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历史告诉我们:

该忘记的一定要忘记,不该忘记的要铭记在心。

2.以史为鉴,勿蹈覆辙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杀害。

1970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双腿下跪,请求恕罪,以此表示对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的沉痛悼念,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受到各国人民的广泛称赞。

与此相反,日本某些要人,却屡屡参拜靖国神社,为侵华战争罪犯招魂,甚至公然篡改历史。

不久前,上海有关方面搜集了当年日本人自己为炫耀“皇军”赫赫战功而拍摄的大量照片,出版了大型画册《侵华日军的自白》,旨在促使日本当局反省,也希望年轻一代勿忘历史,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牢记历史教训,才能共创世界的美好未来。

3.实力与尊严

香港、澳门回归后的繁荣安定,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和平安定乃大势所趋。

前不久,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大陆之行,为祖国的统一大业、社会安定发展推波助澜。

祖国繁荣富强需要安定,社会安定需要统一,而统一大业的完成最佳途径是和平谈判,共创辉煌前景!

不论是祖国的统一,还是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安康,都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

因而共建和谐社会方兴未艾。

党中央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营建和谐社会的方针,国人备受鼓舞;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深得民心。

二、技法学习

反 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中,“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用了反衬的手法,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

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

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

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迁移运用

请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写一段文字,描写一个精彩的场面或描写一个人物,不少于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广场,静得像黄昏里的一湾清澈的湖水。

光滑的大理石面,能照出人的影子。

簇拥在广场四周的鲜花绿草,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

泥土的气息,淡淡的草香,调和着紫丁香梦幻般的神韵,弥漫了每一个角落。

她抬手看了看表——约定的时间到了,从石凳上站了起来,拍了拍裙子,袅袅娜娜地走向广场边的茶楼。

长椅上留下的,是一地的瓜子皮,几张读完的报纸,还有两点刺眼的浓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