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6396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docx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1、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要求:

1。

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很多、形态各异的特点,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

3。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了解卢沟桥的狮子的特点和这座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建筑的原因;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具:

挂图或投影;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它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中外驰名。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它更因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

这座桥叫“卢沟桥”。

我们今天一起学习这篇看图学文着重写卢沟桥的狮子的看图学文。

板书课题:

1卢沟桥的狮子二、出示表现卢沟桥全景或远景的挂图或投影,引导学生观察,使他们感受到卢沟桥十分壮美,桥上的石狮子多得数不清三、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座桥的。

听录音朗读。

四、学习生字,书写生字词生字:

歇雕厘甚至蹲概异侵衅驻具“甚”、“至”是翘舌音;“雕”是三拼音,读时不要丢掉介音“i”。

书写时“厘”上不要加点;“蹲”的右半部不要少横;“概”是木字旁,中间最后一笔是点;“异”上半部是巳”。

“侵”、“衅”是前鼻音,“驻”是翘舌音,“具”的ü上省略两点。

书写时,“侵”注意右半部的写法,“衅”左半部最后一笔是提,“具”的里边是三横。

生词:

歇后语雕着厘米甚至大概形态各异淘气歇后语:

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大多在民间流传。

甚至:

在课文中有进一层的意思,说小狮子小到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了。

形态各异:

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侵华挑衅驻守具有建筑五、初步理解课文。

1、齐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写了卢沟桥的什么?

着重写了桥上的狮子的什么特点。

六、作业读课文,其中第二自然段要多读几遍。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

(一)听写生字词。

(二)朗读课文二、指导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默读课文,看看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第一句:

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

第二句:

这座桥已有八百年的历史。

第三句:

讲桥的长度、结构,并通过柱子多说明雕的狮子多。

第四句:

借很难数得清,进一步说明卢沟桥的狮子多。

2、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卢沟桥这座有八百年历史的石桥,上面雕刻的狮子多得数不清)。

3、朗读第一自然段。

4、过渡:

卢沟桥的狮子,除了多得难以数清楚,还有什么特点,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1、观察挂图、投影或观看录像(最好是石狮子的特写),逐一说出石狮子的大小、形状、神态。

2、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这些狮子的。

大小:

“大的……小的……甚至……”理解“甚至”形状:

“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一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四个“好像”。

“好像”后面的文字,是作者由看到的而想到的,加进想象,使石狮的形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二要引导学生注意上述句式,并列整齐,读着上口,并要认识到课文中仅是举了几个例子,实际上石狮子千姿百态,不可能一一写出。

三要引导学生注意段末的省略号,意思是各具情态的狮子还有很多很多,一个省略号,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3、用引读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这些狮子……它们有大有小。

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4、默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卢沟桥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狮子,总共有485只。

)5、带着对石狮子喜爱的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6、卢沟桥的出名不光是因为桥上的狮子多,各具情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我们接着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想想每句讲的是什么。

第一句:

概述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因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而得名。

第二句概述“七七事变”是怎么回事。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挑起战争。

侵华日军以听到宛平城枪声,致使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城内搜查,遭到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军队的拒绝。

正交涉间,日军向宛平城射击,继而炮轰卢沟桥。

中国军队忍无可忍,奋起抵抗。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宛平县城在卢沟桥东。

第三句:

指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这也是使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

第四句:

强调卢沟桥的历史价值。

2、这一自然段最重要的一句是哪一句,为什么?

(第二句,概述“七七事变”是怎么发生的,这是抗战的起点,又是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建筑的原因。

)3、归纳自然段段意。

(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4、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憎恨侵华日军、牢记这段历史的感情。

四、朗读全文。

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五、作业1。

背诵第二自然段。

书写生字词。

2组织学生阅读卢沟桥资料,了解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板书设计:

1、卢沟桥特点:

数量数不清大小几十厘米几厘米形状:

有的……有的……好象……好象…历史意义:

七七事变2、三味书屋教学目的:

一、学习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二、学习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三、给第三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段意。

四、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

理解“来历”“料理”“信念”“毫不松驰”等词语。

五、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早”字的来历,学习鲁迅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学习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给第三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段意。

教学准备:

录音机、教材录音带、幻灯片、挂图。

教学课时:

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

三味书屋2、读课文预习内容。

3、随录音读课文,并思考预习中的问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划出生字新词。

2、自学生字(2分钟)。

3、听写生字。

4、理解生字新词。

(1)指名看拼音写词语。

(2)指名扩词。

(3)理解生字难词,指名造句。

八仙桌:

大的方桌,一般每边坐两个人。

戒尺:

以前教师用来体罚学生的木板或竹板,形状像尺。

料理:

办理、处理。

来历:

人或事物的历史或背景。

毫不松弛:

一点也不放松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齐读课文,思考:

课文分几部分来写,写了什么?

2、课文是怎样图文对照来写。

3、指导看图。

四、图文对照,了解课文大意。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图画的?

2、理解各自然段的内容。

第一:

介绍了三味书屋的从前各现在。

第二:

描写了三味书屋的样子。

第三:

讲了“早”字的来历和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早”字的来历,学习鲁迅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学习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给第三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段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课文,边读边想预习内容。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指导学习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

1、三味书屋有什么历史?

2、过去是什么?

现在是什么?

3、小结:

这一段讲三味书屋的过去和现在。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三味书屋是什么样儿的?

2、作者是怎样按空间方位来介绍三味书屋的?

(找出表示位置顺序的词语。

)正中→画前→四面→东北角3、齐读第二段,要求:

复述三味书屋的样子。

4、过渡:

作者介绍了三味书屋后还介绍什么?

(三)阅读第三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段,思考后讨论:

(1)这一段课文围绕什么来写?

(2)课文先写了什么?

再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

(3)可以分成几层?

理解层意。

2、课文是怎样描写“早”字的形状?

划出来。

3、作者为什么把简单的“早”字描写得很生动。

4、鲁迅为什么要在桌子上刻“早”字呢?

5、鲁迅刻了“早”字后又是怎么做的?

6、小结:

这段主要写了“早”字的来历和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三、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

2、学了课文,同学们受到了什么启发?

应该学习些什么呢?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完成课后题。

2、背诵第三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三味书屋书塾(过去)正中读书画前正中习字四面描绣像形状东北角刻“早”字来历作用纪念馆(现在)3、和时间赛跑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书写生字,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

2。

理解课文,体会句子的意思及文章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难点:

1、通过课文讲了几件事,明白时间可以争取的道理,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明白其中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

小黑板:

书写格言谚语,以便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课文内容教学设计:

一、导引目标激发兴趣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大留意时间的流逝,时间似乎总是有,用也用不完。

读了这篇课文,可能你就不这样想了。

二、创设条件自主参与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后说出你的收获,交流你的感受,提出你的疑问,发表你的见解。

2.学生在自由读、说、讲、辩的过程当中积极思维,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先独立思考,组织语言,再小组交流,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三、组织研究体验发现1.指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变化,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2、章中你认为最富哲理,寓意深刻的是哪一句?

和大家一起品味,品味。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学生进行关于时间的格言比赛.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设计,鼓励学生协调合作,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五、小结巩固学习了本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积极的引导在学习方法上、写作方法上、思想品质上等方面来谈。

六、作业背诵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句段。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复习巩固、生字新词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齐读课文,再次记一记课文告诉我们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把搜集来的谚言宣读。

二、指导学习生字新词1、给生字新列表(带点字音序音节部首剩几画结构)2、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生词。

点拔:

读准“梭、若”等字的字音。

梭,读suō,不读sōu;若,读ruò,不读nuò。

要注意“哀、持、梭、若”等字字形的教学。

“哀”,“衣”字中间是个“口”字,不同于“衰”;“持”,左旁是“扌”,不同于“特”;“梭”,右旁是“”,不同于“棱”;“若”,中间是“”,不是“十”,要把它同“苦”字区别开来。

三、听写生字新词。

四、指导完成课后题。

思考·练习3有四个句子,

(1)(3)(4)句都是说时间在流逝,一去不复返,从中可以体会到时间的珍贵。

(2)句用打比方的手法来说明时间的珍贵。

五、作业抄写生字新词板书:

3.和时间赛跑时间一去不返心里不是滋味赢得时间快乐无法形容一直和时间赛跑受益无穷珍惜时间4、多加一句话教学目的:

1、认识四个生字。

2、通过法国著名诗人帮助老妇人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字打动人心的原因,说说自己的感受。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更深人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法国著名诗人帮助盲妇人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语言艺术产生的巨大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准备:

收集资料(图片、文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1、今天学习第4课,齐读课题。

2、小声读读课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巴黎街头的故事。

中午,一个在街头乞讨的老妇人什么也没得到,晚上,情况却发生很大变化,过往行人纷纷给她铜币。

二、新授可课

(一)小组自学生字2、字形注意:

枚:

枚的左边是四笔反文。

币:

币的第一笔是撇魔:

魔的部首是麻和鬼3、小组内学习记忆生字并组词

(二)学习第一部分1、哪几段讲的是这件事情?

(1-2段)2、本文故事的展开是围绕着木牌上的字展开的,请你找一找,文中除了木牌上字的变了,还有哪些内容发生了变化?

3、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找发生变化的内容,动笔画在书上。

4、小组内交流,并添好表格。

5、找出最关键的变化。

(人们的态度,木牌上的字,老人的收入以及神情都发生了变化)。

6、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

出示投影片。

字:

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态度:

无动于衷慷慨解囊收入:

少多神情:

悲伤笑着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老人的样子,路人的态度。

(2)重点指导读盲妇人前后两次说的话。

(3)分角色朗读。

8、质疑。

过度:

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

请你小声读读第3自然段,找找答案。

(三)学习第二部分1、指名读诗人添字后木牌上的语句。

2、启发想象看到"春天到了"这几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可以结合着自己找到的资料来谈谈。

(1)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

(2)学生展示3、理解盲妇人眼中的世界"一片漆黑"的情景。

(1)你有什么感受?

(2)请同学说说这时如果你看到盲妇人会怎么做。

4、自由读第三段,体会巴黎大街上的人们对盲妇人情感的变化。

5、自由读全段,思考语言怎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6、给出提示,可以结合提示内容进行思考。

当人们看到"春天到了",想到__________,心情__________;看到"我什么也看不见",想到__________,心情__________。

于是对老人产生了__________,是__________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有__________。

(四)小结:

诗人正是用“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把盲妇人和正常人拉到了一起,把人世间最美好的景象和最悲惨的事情联系到了一起,让人们先产生了愉悦之情,既而又产生了心酸的感受,像这样能打动人心的语言就叫做“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也证实了语言的魅力。

7、解决“为什么人们开始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

8、再读诗人添字后的话,进一步体会其魅力所在。

(五)学习运用语言向诗人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去打动别人。

1、出示郁金香图、节水图2、看到图上的这些现象,你想说点什么?

3、全班面前展示三、布置作业读熟课文。

板书设计:

加了一句话双目失眠乞讨“我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没得到+“春天到了”无论…都就连…也积累·运用一教学目的:

一、理解6句谚语,熟读成诵学会用简单通俗的话说明深刻的道理。

二、训练阅读能力,理解短文内容。

三、组织秋游活动的口语交际。

四、指导作文。

教学重难点:

一、谚语熟读成诵学会用简单通俗的话说明深刻的道理。

二、训练阅读能力,理解成语故事的好处。

三、指导写好作文。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1、指导理解谚语是在群众中间广为流传的固定语句,学习谚语很有意义。

2、学生熟读成诵能提出的疑问。

3、点拔:

第一句告诉我们记录胜过记忆,要以记录帮助记忆;第二句强调要实践,在做中学,学中做;第三句把知识比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要不断地学习,用新知识武装自己;第四句告诫我们练本领不能间断;第五句用珠宝与知识对比,希望我们不要做外表好看而知识贫乏的人;第六句指出一个人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练就真本领。

这几句话的意思只要学生在读中感悟即可。

3、搜集本单元课文中的名言、谚语4、补充一些谚语让学生读背。

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要求学生课后找谚语抄在本子上。

二、阅读1、学生独立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把不理解的字词。

(查阅工具书或在合作学习中解决)3、点拔理解:

“闻鸡起舞”讲的是祖逖立志为国家效力,夜里听到鸡叫就起床舞剑,刻苦练武,最后得到老百姓拥戴的事情。

4、引导学生联系个人实际,谈谈从故事中受到的教育。

三、口语交际1、激发兴趣入手。

先让学生细心观察插图,从小朋友采集标本、登山、摘果子三幅画面中体会秋天的美好和秋游的乐趣,激发口语交际的愿望。

2、启发学生回忆参加过的秋游活动,说说自己做了哪些事情,从而引出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

3、学生自愿组成几个小组,展开讨论。

4、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全班评议,看哪个小组的想法好。

5、总结语言表达。

四、习作1、明确题目。

这次习作是记暑假中最感兴趣的事。

2、指导思路。

A习作前,首先要结合这次习作的内容、范围,启发学生回忆暑假生活,拓宽选材思路。

B启发学生交流自己自己最感兴趣、最想告诉别人的事。

除了教材提示的游览风景名胜、参加公益活动、学会某种本领之外,还有书海泛舟、科学探秘、实验制作、接待远方来客、走亲戚、看电影、网络见闻、农事活动、小种植、小饲养等等。

C引导学生由仿到创,联系已有体验,做到按事情经过,把内容写具体,语句要通顺。

3、拟稿。

写好后从内容和词句上进行修改。

注意题目和所写的内容相吻合。

4、讲评,誊写。

5、珍贵的教科书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二、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

三、学会本课14个生字,会用“坚持”“必须”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懂得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在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渗透给课文分段的训练。

教学准备:

录音机、教材录音带、幻灯片教学课时:

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读课文预习内容。

2、出示并理解课题:

珍贵的教科书。

3、随录音读课文,并思考预习中的问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划出生字新词。

2、自学生字(2分钟)。

3、听写生字。

4、理解生字新词。

(1)指名看拼音写词语。

(2)指名扩词。

(3)理解生字难词,指名造句。

嗓门:

指嗓音、声音。

必须:

一定要。

恨不得:

表示强烈的迫切希望。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齐读课文,思考预习内容的问题。

2、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从事情四要素来理解)其中哪部分最感动人?

3、课文围绕什么来写?

按什么顺序?

4、按照课后思考2题给课文分段,指导学生理解段落依据。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熟课文,思考课后题。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齐读全文,思考本文围绕“珍贵的教科书”写了哪些内容?

2、提问课文怎样分成各大部分?

从回答中列出线索(板书):

盼书→取书→护书→激励前进。

二、指导理解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1-2)。

1、过渡:

为什么要盼书?

指名读。

2、找出盼书的句子。

为什么“渴望每人都能有一本教科书”?

(指导学生理解当时学习条件、学生学习态度,并指出可理解的句子)3、简介背景。

4、张指导员带来什么好消息?

大家对这个消息有什么反应?

5、小结并过渡:

盼来了书本却还有什么事要做?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3-6)。

1、分角色朗读。

思考:

书有什么来历?

取书的原因?

2、理解指导员的话:

“?

”“!

”有什么用?

3、小结:

联系第一段理解这一段写了取书的原因和取书的经过。

(三)阅读第三段(7-10)。

1、过渡:

取完书回来的路上“我”的心情“恨不得……”?

小组读。

思考:

取书回来发生了什么事?

2、张指导员是怎样保护书的?

划出句子。

3、小结:

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

(四)自学最后一段。

1、范读。

思考:

这段只有一句话,主要讲什么意思?

2、张指导员用什么换来的教科书有什么作用?

三、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思考:

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四、作业。

读熟课文,完成课后题。

板书设计:

珍贵的教科书起因盼书:

渴望经取书:

关怀、争先恐后、恨不得过护书:

趴、压、完整无缺结果激励前进:

生命换来、没有说完的话6、爸爸和书教学目的:

一、懂得《皇帝的悲哀》这本书为什么珍贵,教育学生喜欢读书,热爱学习。

二、知道哪几个自然段是讲爸爸给“我”买书的经过的,训练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中爸爸给“我”买书经过的部分,懂得书的来之不易和读书的乐趣;知道哪几个自然段是讲爸爸给“我”买书的经过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1、出示课题:

爸爸和书2、从课题看,课文写什么?

(写“爸爸”买书给“我”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新字难词。

1、齐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

思考:

课文怎样写“爸爸”买书给“我”的故事。

2、字音难点:

皇、荒、店、似、忍、番3、难词理解。

悲哀:

悲伤、伤心。

清晰:

清楚。

忍受:

承受,把遇到不好的事尽力从心除去。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这个故事。

2、给课文分段落,说说每段的意思。

(一)第一段(1-2)。

1、指名读,思考:

作者是怎样引入故事?

2、“我”和姐姐的书架上有多少本书?

重点说了哪本?

3、《皇帝的悲哀》这本书有什么特点?

4、可是对“我”来说为什么比任何一本都珍贵?

(过渡)

(二)第二段(3-12)。

1、自读课文,思考:

故事是怎样发生的?

2、爸爸是在什么情况下给“我”买《皇帝的悲哀》这本童话集?

3、从哪里可以看出“我”的家生活艰苦,但爸爸还要想办法买书给“我”?

4、为什么“我”冷得发抖,还说买书比坐汽车强?

5、爸爸听了“我”的话明白“我”已懂得爱惜书更是激动了,说了什么?

6、小结:

这一段写了在艰苦的环境下,爸爸买书给“我”的事。

(三)第三段(13-16)。

1、齐读,思考:

哪里写明爸爸对“我”和姐姐的希望?

我们又是怎样做?

2、爸爸病了,生活更苦,为什么他精神一直很好?

他又是怎么做的?

有什么希望?

3、“我”懂得了什么?

又和姐姐怎么达成爸爸的希望?

4、小结:

这一段写了在更艰苦的环境中,爸爸仍尽量为“我”们买书。

四、总结全文。

1、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2、课文主要讲了爸爸在生活困苦时给“我”们买书、培养“我”们爱学习的故事,表达了父母对下一代的深切关怀和希望。

教育我们要懂得读书的乐趣,成为热爱学习的人。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爸爸和书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一百来本薄薄破旧买书不能乘汽车最(一本)(买书比会汽车强)珍不这样做没法买书贵一心希望(“我们”)爱学习黄继光教学目的:

一、通过学习认识黄继光壮烈牺牲的伟大意义,体会英雄的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学习英雄崇高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慨。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意思。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八━━十一段。

教学重难点:

理解黄继光在枪林弹火中顽强战斗的大无畏精神。

给课文分段的依据,怎样分析段意。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课时:

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揭题,简介时代背景及人物。

1、出示课题:

黄继光。

2、介绍黄继光。

黄继光出生于贫民家庭,受尽阶级压迫。

1950年加入民兵,第二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光荣牺牲。

后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决定给黄继光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

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任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称号,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3、介绍“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外国侵略军屐侵朝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