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固定文言文句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565372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中考固定文言文句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上海中考固定文言文句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上海中考固定文言文句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上海中考固定文言文句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上海中考固定文言文句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上海中考固定文言文句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上海中考固定文言文句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上海中考固定文言文句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上海中考固定文言文句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上海中考固定文言文句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上海中考固定文言文句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上海中考固定文言文句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中考固定文言文句式.docx

《上海中考固定文言文句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中考固定文言文句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中考固定文言文句式.docx

上海中考固定文言文句式

中学文言文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

   

   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

①其如土石何?

   

   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如:

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

”上曰:

“长者也。

”(《史记·张释之列传》)——“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

”皇上说:

“忠厚长者。

   

   又如:

因问明帝:

“长安何如日远?

”(《世说新语·夙愿》)——因此问明帝:

“长安与太阳哪个远?

”“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

   

   董生勉乎哉!

(韩愈《送董邵南序》)——董生自勉啊!

   

   “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

   

   人曰:

“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

”(《史记·孙吴列传》)——有人说:

“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孰与……/……何如……/……孰若……/……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救赵孰与勿救?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

可译为“不是……吗?

”或“难道不……吗?

   

   例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2、何(以)……为?

何……焉为?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

”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

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何……之有可译为:

“有……呢?

   

   例如:

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

   

   ②夫晋,何厌之有?

   

   4、何有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例如: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

   

   5、“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无乃尔是过与?

(《论语》)——难道不是该怪罪你吗?

   

   6、“如之何”“奈何”,相当于“怎么”。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经·君子于役》)——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么不想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

   

   7、“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

(柳宗元《封建论》)——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何其……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

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2、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

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

   

   3、“焉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吧”,“焉”不起作用。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氓》)——过去了的事不去想,也就算了吧!

   

   (五)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1、唯(惟)……为……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例如:

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②唯谨慎为得久。

   

   2、唯(惟)……所……可译为“任凭……”“随便……”。

   

   例如:

①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②太祖常赐良,唯其所择。

   

   (六)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有……于此(斯)

   

   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

   

   例如: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若其”相当于“假如”。

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

(《晋书·周浚传》)——现在违背命令,打了胜仗也不算什么;假如没有胜利,罪过就太大了。

(七)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1、有所无所何所(安所、奚所)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所……的”“是什么”。

   

   例如:

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②女亦无所思。

   

   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

   

   ④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2、有以无以(有所以无所以)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例如:

①项王未有以应。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无以……为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

   

   例如: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4、“之类”“之属”,相当于“这一类”。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所以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不是挟着太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是折枝这一类。

   

   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韩非子·五蠹》——但是私养游侠武士之类。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1、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得无……乎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吧”。

   

   例如: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九)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之谓也可译为“说的就是……”

   

   例如: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

   

   (十)其他

   

   1、“而已”,相当于“罢了”。

   

   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我懂得种树而已,当官治理不是我做的事。

   

   2、“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高祖)见韩信被杀死,又高兴又怜悯他。

   

   3、“所以”,有两个意义,一是“……的原因”,二是“用来……的办法”。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项羽本纪》)——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吧!

   

   4、“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

(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他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六国,为了赵国罢了。

   

   5、“非……则……”,相当于“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

(柳宗元《捕蛇者说》)——不是死了,就是迁徙了。

   

   6、“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范仲淹《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7、“焉耳矣”,表肯定语气,相当于“了”。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梁惠王说:

“我对于国家,算是尽心的了。

   

   8、“者……也……”,一表判断,二表强化解释原因。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胜吴广列传》)——陈胜,是阳城人。

   

   然则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史记·屈原列传》)——然而破灭的国家接连不断,圣明的君主太平的国家几代不见的原因,就是因为(君主认为的)忠臣并不忠,贤才并不贤。

9、“以为”,

   

   一是相当于“把(它)作为”

   

   二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

   

   9、“以为”,

   

   一是相当于“把(它)作为”

   

   二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人。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我私下里认为太后您疼爱燕后超过长安君。

   

   10、“因遂”,相当于“于是”。

   

   欲自杀以激荆卿,曰:

“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

”因遂自刎而死。

(《史记·刺客列传》)——(田光)想自杀激励荆轲,说:

“希望你赶快去拜访太子,说我已死,表明不会泄密。

”于是自杀而死。

   

   11、“于是”,

   

   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

   

   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于是”。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

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

(《史记·周本纪》)——西伯偷偷地做好事,诸侯都来(请他)公平决断。

在当时,虞国、芮国的人有案件不能决,就到周伯那里。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

(《史记·始皇本纪》)——于是让御使详细地调查询问各个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