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导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5675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docx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导学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docx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教学重点:

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资料助读:

孔子及《论语》简介

(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新知学习:

1.课文朗读: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渎:

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

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

本文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2、质疑交流:

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朋”旧注:

“同门曰朋。

”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

“吾日三省(xǐng)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讲解:

“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

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一)内容提要

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问题设计

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

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2.“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

提示:

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3.孔子关于读书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提示:

关于读书,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独到见解,并以“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来进行论证。

这些对于我们科学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学习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4.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提示: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镜”率最高,约一百多次。

孔子认为君子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他应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

(三)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和警句等。

成语: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格言警句

1.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3.谈修身做人的: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正确认识和评价《论语》

一个时期以来,孔子及其《论语》似乎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

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

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2.与课文自相对照,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

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

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好,今后有何打算?

课外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要求注明出处、含义。

论语》十二章专项强化练习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每空1分,共50分)

(1)时习说乎有朋不愠君子

(2)吾日三省为人谋忠

不信传不习乎?

(3)十有五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知天命耳顺不逾矩

(4)温故而知新可以

(5)罔殆

(6)人不堪其忧

(7)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

(8)饭疏食饮水曲肱不义于我

(9)三人焉善者而从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11)夺帅匹夫

(12)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

二、填空。

(每空1分,共45分)

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共篇,以语录体和体为主。

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

2、《论语》与《》、《》、《》合称为“四书”。

3、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是:

,?

   

3、表明了学须有友。

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

,?

4、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5、曾参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句子是:

6、强调复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是:

,?

7、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是:

,。

 

8、《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9、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

10、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三重境界)

,。

11、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

12、《论语》中含义深远,金铿玉振,古往今来,不知激励过多少志士仁人在险恶的环境中守志不移的句子是:

,。

13、《论语》中用简洁朴素的笔致,勾画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理状态,平凡而又高洁,令人向往之至,在今天更显得弥足珍贵的句子是:

,,。

,。

14、写出五个在《论语》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导学目标】

1.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导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导学难点】

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2课时

 【预习导引】

1.朗读课文,力求做到准确、流畅。

2.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把不会翻译的句子写在下面。

 

【导学过程】

一、 导入: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

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

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

我国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有两位这样的儿童

二、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三、朗读《咏雪》。

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四、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翻译: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撤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五、探究质疑: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讨论并归纳:

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

2.文中的“儿女”指子侄辈,指家庭中年轻一代。

现在的“儿女”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

指子女,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3.文中的“拟”指什么,现在的“拟”又指什么?

这是文言中什么现象?

讨论并归纳:

古义指相比,今义指打算、仿照。

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4.“公大笑乐”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有不同的解释。

(1)对子侄辈的答案都很满意

(2)“笑”前喻,“乐”后喻。

    5.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

且形象不美。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六、拓展延伸:

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的名句?

  

示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七、教师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

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

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八、课外作业:

     背诵课文,并能用现代汉语讲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韫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再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二、 朗读课文。

三、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中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个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

“你父亲在家吗?

”元方答道:

“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个朋友就发怒了,骂道:

“真不是人啊!

跟人家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元方说:

“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个朋友感到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想讨好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的大门。

四、探究质疑:

1.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何以见得?

讨论并归纳:

(1)他认为客人“无礼”“无信”谴责他,维护了自己及父亲的尊严,说明他聪颖、机智,懂礼识义;

(2)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讨论并归纳:

有两种看法:

(1) 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2)认为客人已经认错了,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也算无礼。

 五、教师小结:

本文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

对话以责备客人“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

结尾“入门不顾”的动作细节,再次强化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六、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陈太丘与友期行(         )   

(2) 太丘舍去(          )(           )

(3)尊君在不?

(       )         (4)下车引之,元方如门不顾(    )(    ) 

2.翻译句子。

(1)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元方是从哪几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答案:

1、2略 3.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

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

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七、课外作业:

背诵这两篇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