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5923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辽宁省沈阳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沈阳二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17届)语文试题

说明:

1.测试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2.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

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

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

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

‘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

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

“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

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

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

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

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

前文说到周公戒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

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

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

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

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

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作用。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言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

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

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长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

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选自胡申生的《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

B.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周公训子”就是这种文化最早最可信的源头。

C.“周公训子”说的是周公旦对替自己就封鲁地的儿子临行前当面训诫叮嘱的事。

D.周公旦以自己为迎接贤士而常中断洗头和吃饭的事来告诫儿子要礼贤下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论语•季氏》中讲述了孔子训诫儿子的事,后人归纳出了“庭训”“趋庭”“鲤对”“庭对”等词语,这些词语后来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

B.家训的体现形式在不断更替,从口头训诫发展到通过书信、训词、遗书等传递的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

C.中国家训文化的内容要求是指向家庭及其成员的,其功能包括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以及确保形成良好的家风。

D.中国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管是在中国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还是发展期、成熟期,乃至衰败期和蜕变期,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

B.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必须接受社会多方面的控制,同时,家庭也必须要有内部的自我控制,这样家庭才能稳定并得以延续。

C.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规守矩,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便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

D.江南钱姓家族的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故而其后代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来,字原之,慈溪人。

宣德二年以会试乙榜授新建教谕。

六年,以荐擢御史,出按苏、松、常、镇四府。

命偕巡抚周忱考察属吏,敕有“请自上裁”语。

来言:

“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

”帝为改敕赐之。

中官陈武以太后命使江南,横甚,来数抑之。

武还,诉于帝。

帝问都御史顾佐:

“巡按谁也?

”佐以来对。

帝叹息称其贤,曰“识之”。

及报命,奖谕甚至。

英宗即位,以杨士奇荐,擢山西左参政。

言:

“郡县官不以农业为务,致民多游惰,催征辄致已命。

朝廷悯其失业,下诏蠲除,而田日荒闲,租税无出,累及良民。

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蚕桑可裨本业者,听其规画。

仍令提学风宪官督之,庶人知务本。

”从之。

来居官廉,练达政事。

侍郎于谦抚山西,亟称其才,可置近侍。

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

逮下狱,当徙。

遇赦,以原官调补广东。

来自此始折节为和平,而政亦修举。

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

明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

也先逼京师,来督兵勤王。

渡河,闻寇退,乃引还。

景泰元年,贵州苗叛。

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侯璡卒于军,进来右都御史代之。

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会兵进讨。

贼平,班师。

诏留来、珤镇抚。

寻命来兼巡抚贵州。

奏言:

“近因黔、楚用兵,暂行鬻爵之例。

今寇贼稍宁,惟平越、都匀等四卫乏饷。

宜召商中盐,罢纳米例。

”从之。

三年十月召还,加兼大理寺卿。

珤以来功大,乞加旌异。

都给事中苏霖驳之,乃止。

来还在道,以贵州苗复反,敕回师进讨。

明年,事平。

召为南京工部尚书。

英宗复辟,六尚书悉罢。

来归。

成化六年卒于家。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B.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C.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D.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来为人正直,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王来多次对陈武进行打击,陈武向皇帝诉说此事,但皇帝并没有怪罪王来。

B.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

第二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

也先逼近京城,王来率兵护驾。

C.景泰元年,贵州苗人反叛,王来与梁珤、毛胜、方瑛联合讨伐苗人,平定之后,皇帝下诏,让王来与梁珤一起留下来镇守。

D.王来一生官职调动升降非常频繁。

曾因杨士奇推荐,被提拔为山西左参政;也曾因英宗复辟被罢官。

成化六年,死于家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

(5分)

(2)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浪淘沙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

枕簟凉生。

井桐一叶做秋声。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

月淡潮平。

便须携酒访新亭②。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

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

南宋灭亡后,被俘北上,此词是途经建康(今南京)时所作。

②新亭:

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8.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具体分析。

(5分)

 

9.结合全词的内容,谈谈作者“枕簟凉生”“凉”的原因。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庄子·逍遥游》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题。

(25分)

卢鹤绂:

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王煜

 1941年,香港机场飞往大陆航班的安检处,一名年轻人被拦了下来,他穿了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在那个季节显得很不正常。

安检人员起了疑心,一摸,大衣各处硬邦邦的,打开一看,大衣里密密麻麻全是插袋,里面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

安检员还从来没见过带这么多书的。

“正在打仗的时候回国,你真是连命都不要了,还要带这么多书?

”这个拼死要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卢鹤绂。

 卢鹤绂1914年6月7日生于辽宁沈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在家庭的熏陶下,卢鹤绂从小热衷于钻研理工科学。

l936年9月,卢鹤绂于燕京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前往美国深造。

 1941年卢鹤绂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条件和舒适生活,毅然回到了正在进行着抗战的祖国。

他退出了自己与另外两名物理学家正在进行的课题,而不久后另外两位物理学家就凭该课题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也是为什么上世纪8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在上海科学会堂作报告时会说:

“如果卢鹤绂当年留在美国的话,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

 当时内地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讲授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力学和地球物理探油术等课,他常常只能在点灯草的油灯下备课,在古庙里给学生讲课。

在这样的环境中,卢鹤绂一边讲课,一边还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

他于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卢鹤绂预言“浓厚之能源”的“特殊之用途”得到应验。

1947年,他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原子能与原子弹》和《从铀之分裂谈到原子弹》,对原子弹的发明做了介绍。

此文一出,被美国文献和专著广泛采用,国际学界轰动,卢鹤绂因此被称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中国核能之父”。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到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绝密的“546培训班”任教。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培训班:

学员中有90名工程师,还有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包括日后的核基地司令。

在后来的11位“两弹元勋”中,就有7位是卢鹤绂在“546培训班”的学生。

 1958年,培训班的任务结束了,许多师生分配到原子弹实验基地。

如果卢鹤绂也到核弹基地,将来极可能成为钱三强式的人物。

但是,卢鹤绂认为他所专长的基础理论,只有在大学才能发挥作用;他一辈子教书,希望回到复旦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l958年,卢鹤绂回到复旦讲坛。

 1980年,卢鹤绂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一直到晚年,卢鹤绂从未停止过在科研创新上的步伐。

1995年,81岁的卢鹤绂与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

“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

”这篇文章之前曾被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对此,卢鹤绂坦然说:

“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

”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

”正当研究要继续时,卢鹤绂于l997年病故,为世人留下8大提纲44项研究进展,已发表的论文仅仅是他研究内容的十分之一。

 关于这项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美国科学院在2002年投入巨资,用发射卫星的手段,深入这方面的实验。

 卢鹤绂除了是一名全球闻名的物理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他对京剧的痴迷源于年幼时在舞台下的耳濡目染,入门完全是无师自通,唱功、演技都是听来的、看会的。

他曾自豪地说,他不用任何准备即可登台上演40出谭派戏。

 有人问卢鹤绂为什么如此酷爱京剧,他回答说:

“中国的传统京剧蕴含着人生哲学,它宣扬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这些并非封建糟粕,我们绝对没有必要抛弃,因为它对社会安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再说,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吟唱京剧,心情特别轻松愉快,不啻是种‘醒脑剂’。

 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卢鹤绂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树立铜像,美国檀香山市还把每年的6月15日定为“卢鹤绂日”。

近期,卢鹤绂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也为其在校园里树立了铜像。

在纪念大会上,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

“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情怀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

(选自2014年7月《新民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卢鹤绂是一名全球闻名的物理大师,他在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力学和地球物理探油术等基础学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尤其是在核能方面颇有建树,被称为“中国核能之父”。

B.本文既叙述了卢鹤绂的家庭出身、求学以及事业成就,同时也写出了他在自己人生经历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

C.本文引用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在上海科学会堂作报告的话,介绍卢鹤绂任教的培训班的成员,都从侧面展现了卢鹤绂的人物形象。

D.“546培训班”任务结束后,许多师生被分配到原子弹实验基地。

如果卢鹤绂不回到复旦大学继续当老师而是也到核弹基地,就不会成为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E.卢鹤绂酷爱京剧,可登台上演40出谭派戏。

他认为中国的传统京剧没有必要抛弃,因为其蕴含着人生哲学,它宣扬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对社会安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2)请简要分析第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6分)

 

(3)卢鹤绂说:

“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

”这句话意蕴丰富,手法巧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4)“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为背景,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

时至今日,很多60后对那段不平凡的岁月还________。

②一首《锦瑟》,实为义山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如镜花水月,映入历史。

他的深情、执著、聪慧以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令人________,回味绵长。

③每一次返校的清晨,母亲总是为我收拾行李,为我准备早餐,送我到车站。

现在想来还________,眼睛不自觉地总是湿湿的。

A.历历在目念念不忘记忆犹新

B.念念不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C.记忆犹新念念不忘历历在目

D.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念念不忘

13.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3分)

A.环保事件之所以经常性地频频发生,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单纯地依靠大规模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保问题日渐严重。

B.自4月13日“千古传奇·张大千艺术作品展”于山东省美术馆开幕以来,得到了各界群众的广泛关注,参观人数持续增加。

C.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D.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14.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自古以来,中国有着广大的诗歌需求,甚至有一种诗歌崇拜的氛围,在其背后,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心灵市场。

,,。

,,

①而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境界也就是心灵层次,从而不断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安心

②而诗歌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心灵的学习或者说学问

③好的诗歌作品能让他人读了以后感到动心

④而这一点,也许正是当代人最需要和最渴求的

⑤体验诗中情感,领悟诗中意境,同样达到安心的效果

⑥诗歌的起源是感于心动于情,其过程是从心出发,用心写作,也可以说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A.②⑥①③⑤④B.②⑤①③⑥④

C.⑤④②①③⑥D.⑤②③④⑥①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6分)

名由实美,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①,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韩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

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到兰考,由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村。

其人已与为之奋斗的事业交融在一起。

或许,②,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③,镌刻进历史。

名由实美,这名终归是由人民群众给予的,也只有人民群众的认可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16.阅读下面漫画,按要求答题。

(5分)

(1)给漫画拟出标题。

要求:

切合漫画含意,不得用“无题”作标题。

(2分)

(2)用一句话说明漫画给你的启示。

要求:

与标题有内在联系,不超过15个字。

(3分)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在跟随齐白石学艺的过程中,生性聪慧的许麟庐渐渐得到了老师的真传,“东城齐白石”这个美誉让许麟庐非常得意并多少有些飘飘然,这时候白石老人的一句话点醒了他:

“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许麟庐牢记恩师的教诲,博采众长,悟出了“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八字心得。

齐白石作画如写楷书,古朴凝重;许麟庐反其道而行之,以狂草笔法入画,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大写意画风。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沈阳二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17届)语文试题答案(教师版)

1.B。

“源头”错,原文是“最早又最可信的一段记载”。

2.B。

家训的体现形式是在“日益丰富”,从口头到书面,多种形式并存,并不是除旧布新的“更替”和“演变”。

3.D。

强加因果。

《钱氏家训》的制定与传承并不是钱氏家族后代人才辈出的充分条件。

4.B。

参见译文。

5.D。

无“肱股之臣”。

6.A。

“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错,文中并没有提到太后对陈武宠幸。

7.

(1)残害百姓的官吏,铲除还唯恐不迅速呢,一定要请示后再执行,百姓的困苦多啊。

(关键点:

贼,残害;去,除去;困,困苦。

句意2分)

(2)但王来执法严苛,非常痛恨恶人,因公事用杖打死不称职的县令十人。

(关键点:

疾,痛恨;以,因为;县令不职者,定语后置句;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王来,字原之,慈溪人。

宣德二年凭会试乙榜的身份被授予新建教谕。

宣德六年,被推荐提拔为御史,出京兼任苏州、松州、常州、镇州四府知府。

皇上下令让他与巡抚周忱一起考察属官,皇上敕令上有“请示皇上后再裁决”的话。

王来说:

“残害百姓的官吏,铲除他们唯恐不迅速呢,一定要请示后再执行,百姓的困苦多啊。

”皇帝为他改了敕令赐给他。

中官陈武应太后之命出使江南,非常蛮横,王来多次抑制他。

陈武回来,向皇帝倾诉。

皇帝问都御史顾佐:

“巡按是谁?

”顾佐回答说是王来。

皇帝感慨称赞王来是个贤才,说“记下这件事”。

等到回来复命,奖励非常丰厚。

英宗即位,因为杨士奇推荐,王来被提拔为山西左参政。

说:

“郡县官员不把农业当做根本,导致百姓多游荡懒惰,催征租税动辄逼出人命。

朝廷怜悯他们失业,下令免除他们的赋税,而田地一天天荒芜闲置,租税没有出处,累及到良民。

应该选择贤能的守官,督促他们以农业为根本。

如果这些人荒芜田地,下令让附近的人家与他们通力合作,交租剩下的粮食均分,以前田地的主人恢复本业的就还给他。

靠种桑养蚕补充农业的,可任他们自己规划安排。

仍旧让提学风宪官监督,百姓知道从事本业。

”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王来为官清廉,为政干练通达。

侍郎于谦在山西做巡抚时,多次称赞他的才干,认为他可以在皇帝身边侍奉。

但王来执法严苛,非常痛恨恶人,因公事杖死不称职的县令十人。

(因为这)他被逮入狱,应当流放。

正赶上大赦,以原来的官职调任广东。

王来从这以后屈尊迁就变得平和了很多,但政事也仍然有声有色。

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

第二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

也先逼近京城,王来率兵护驾。

渡过黄河,听说敌寇撤退才带兵回来。

景泰元年,贵州苗人反叛。

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侯璡在军中去世,晋升王来为右都御使代替侯璡。

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联合进兵讨伐苗人。

等到贼人平定,班师回朝。

皇帝下诏让王来、梁珤留下镇守安抚。

不久下令王来兼任贵州巡抚。

王来上奏说:

“近来因黔、楚地用兵,应该暂时实行卖官的先例。

现在贼寇稍稍安定,只有平越、都匀等四个地方缺乏粮饷。

应该召商中盐,取消收粮的条例。

”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景泰三年十月王来被召回,让他兼任大理寺卿。

梁珤认为王来功劳大,请求对他给予特殊表彰。

都给事中苏霖反驳梁珤,于是此事未得实行。

王来在返回的途中,因为贵州苗人又反叛,皇上让他带兵回去再讨伐苗人。

第二年,反叛之事平定。

任命他为南京工部尚书。

英宗复辟,六个尚书都被罢免。

王来回家。

成化六年,死在家中。

8.①用典(1分)“客身”句化用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词句,写出自身的飘零之况;“新亭”句,运用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的哀叹和相慰,写出亡国之痛(2分)

②融情于景(1分)“井桐一叶做秋声”,秋叶飘落暗含着盛极而衰的哲理,“月淡潮平”,暗含心境的凄怆(此处若答成“反衬”,写出激愤之情,也可给1分)(1分)

9.①秋天到来,客观气候的转凉;

②自身被俘,被押北上的凄凉身世;

③家国沦亡的悲凉。

(每点2分)(分析时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