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65928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诸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诸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诸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诸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诸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诸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doc

《关于诸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诸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诸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doc

关于诸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

 

诸城市中小企业局

 

   近年来,诸城市工业经济迅猛发展,逐步形成了纺织服装、汽车及机械加工、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和生物化工、造纸包装、建筑建材、木器加工、食品包装机械、造纸机械六大新兴产业,产业特色明显,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为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引导,推进产业集群健康快速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小企业局对全市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诸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纺织服装业。

共有169家限额以上企业,集群企业注册资金20亿元,集群内企业获得省级名牌产品7件,省著名商标3件,国家名牌产品5件,全国驰名商标2件。

集群内高新技术企业5家,技术开发中心2处。

截至2007年底,集群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亿元,利税14.7亿元,利润10.4亿元。

骨干企业主要有新郎服饰、桑莎集团、中纺金维、德利源纺织、兰凤针织、昊宝服饰、天一巨等。

 

   

(二)汽车及机械加工业。

共有198家限额以上企业,集群企业注册资金25亿元,集群内企业获得省级名牌产品7件,省著名商标4件,集群内高新技术企业10家,技术开发中心4处。

截至2007年底,集群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3.5亿元,利税24亿元,其中利润15.9亿元。

骨干企业主要有福田汽车、义和车桥、泸河轮胎、三工橡胶、通力车轮、曙光车桥、兆丰机械等。

 

   (三)食品加工业。

共有73家限额以上企业,集群企业注册资金13亿元,集群内企业获得省级名牌产品8件,省著名商标9件,国家名牌产品3件,全国驰名商标1件。

集群内高新技术企业8家,技术开发中心4处。

截至2007年底,集群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7.9亿元,利税9.5亿元,其中利润6.1亿元。

骨干企业主要有外贸公司、得利斯公司、万年食品、润生集团、仁木食品等。

 

   (四)生物化工业。

共有42家限额以上企业,集群企业注册资金1.2亿元,集群内企业获得省级名牌产品2件,省著名商标3件。

集群内高新技术企业4家,技术开发中心2处。

截至2007年底,集群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亿元,利税2.5亿元,其中利润1.6亿元。

骨干企业主要有泰盛化工、良丰化学、信得药业、云飞化工、环宇油漆等。

 

   (五)造纸包装业。

共有34家限额以上企业,集群企业注册资金1亿元,集群内高新技术企业2家,技术开发中心1处。

截至2007年底,集群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亿元,利税2亿元,其中利润1.3亿元。

骨干企业主要有新星纸业、森科纸业、长虹包装等。

 

   (六)建筑建材业。

共有35家限额以上企业,集群企业注册资金2亿元,集群内企业获得省级名牌产品3件,省著名商标4件。

集群内高新技术企业5家,技术开发中心2处。

截至2007年底,集群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亿元,利税1.2亿元,其中利润7800万元。

骨干企业主要有紫阳陶瓷、钢之杰建材、鑫鑫水泥、万兴建材、隆泰水泥、华明科技等。

 

   (七)木器加工业。

共有30家限额以上企业,集群企业注册资金7000万元,集群内企业获得省级名牌产品1件,省著名商标2件。

截至2007年底,集群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亿元,利税1.1亿元,其中利润8000万元。

骨干企业主要有顺合木业、鹏飞木业、斯特木业、龙欣木业、松源木业、新华宇家具、美斯达家私等。

 

   (八)食品包装机械业。

共有10家限额以上企业,集群企业注册资金1.3亿元,集群内企业获得省著名商标1件。

集群内高新技术企业2家,技术开发中心1处。

截至2007年底,集群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亿元,利税3000万元,其中利润2000万元。

骨干企业主要有小康机械、正泰机械、金惠包装机械等。

 

   (九)造纸机械业。

共有11家限额以上企业,集群企业注册资金1亿元。

截至2007年底,集群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亿元,利税2800万元,其中利润1900万元,我市的造纸机械产品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占全省70%以上,销往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北、西北等地区。

主要产品是各型纸机及造纸辅助设备。

骨干企业有日东造纸机械公司、专利造纸机械公司和汉通造纸机械公司。

 

 

    二、诸城市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在空间布局上较为分散,产业集聚度低。

由于缺乏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目前诸城市汽车及机械加工也、纺织服装业、食品加工等几大产业不同程度的存在空间布局分散的问题。

大多数乡镇(街道)主导产业不明显,产业集聚度低,拉动作用不突出,一个乡镇(街道)拥有多个主导产业的现象较为普遍。

舜王街道有机械加工、建筑建材、化工、食品加工4个主导产业;昌城镇有食品加工产业、橡胶轮胎产业、机械汽车配件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共4个主导产业。

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在13处乡镇(街道)均有分布。

 

   

(二)企业间专业化分工机制尚未形成。

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实现的。

集群化不是大量企业简单的聚集,更重要的是在这些企业之间形成密切合作的关系。

由于各企业间的专业协作差,无法做到资源共享、利益共沾,彼此之间内在联系少,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协作。

主要表现在工业产业集群内企业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小、数量少,缺乏细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

造成同行业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

 

   (三)融资难问题突出,产业集群发展后劲不足。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影响了企业做大做强。

主要表现在:

融资成本明显偏高,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缺乏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给企业的稳步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

 

   (四)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水平有待提高。

诸城市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乡镇,中小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全市乡镇(街道)中小企业大多以传统产业为主,主要是围绕我市的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三大主导产业的配套产业和延伸产业,科技含量普遍不高。

新产品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产业规划。

按照“一镇一业”、“一园一品”的总体发展思路,突出各乡镇(街道)产业优势和特色,加强规划引导,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在全市13处乡镇(街道)规划14个产业集群。

启动“三二三三三”计划,争取五年内把14个产业集群培育成3个营业收入过100亿元、2个营业收入过50亿元、3个营业收入过30亿元、3个营业收入过20亿元、3个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

 

1、机械电器制造业:

以密州为中心,义和车桥公司、开元电机公司等为骨干企业;

2、食品加工业:

以昌城为中心,外贸公司、得利斯公司等为骨干企业;

3、精细化工业(以贾悦为中心,泰盛化工公司、良丰化学公司等为骨干企业);

4、装备制造业:

以龙都西土墙工业园和皇华工业园为中心,海得威公司、科能阳光公司等为骨干企业;

5、汽车及配件业:

以舜王为中心,泰瑞公司等为骨干企业;

6、精密铸锻业:

以百尺河为中心,石龙阀门公司、三维管件公司、圣阳机械公司等为骨干企业;

7、纺织服装业:

以龙都为中心,昊宝服饰公司、兴创纺织公司等为骨干企业;

8、建材包装业:

以舜王和龙都为中心,红星百瑞特公司、半岛装饰城、龙都建材城等为骨干企业;

9、环保涂料业:

以相州为中心,云飞化工公司、环宇油漆公司等为骨干企业;

10、生物科技业:

以辛兴为中心,润生淀粉公司、东晓生物科技公司、浩天药业公司等为骨干企业;

11、青岛产业:

以林家村为中心,爱玲包袋公司等为骨干企业;

12、铸造装备业:

以枳沟为中心,鑫宝公司、万通公司等为骨干企业;

13、木器家具业:

以石桥子为中心,吸收舜王街办相关企业,松源木业公司、顺合木业公司等为骨干企业;

14、食品饮料业:

以桃林为中心,吸收林家村镇相关企业,桃林茶厂、酒厂、桃林食品、林家村的花生、辣椒等生产企业为骨干企业。

 

    

(二)制定配套政策。

一是从2008年起,把扶持产业集群发展纳入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扶持范围,逐步扩大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规模。

各乡镇(街道)政府也要加大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扶持力度。

采取贷款贴息、专项补助等方式,重点支持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企业信息化建设、共性关键技术和产业链的延伸。

二是市政府将产业集群建设纳入乡镇(街道)考核内容,列为政府重点督查事项。

年终市里考核乡镇时,凡新增企业所产生分值按照招商乡镇得分100%,承接乡镇得分50%计算。

三是市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作为召集人,各乡镇(街道)、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办公室设在市中小企业局,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解决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今后凡新增加的企业,一律由市里按照产业布局统一安排,所产生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由招商乡镇与承接乡镇按照6:

4的比例分享。

 

   (三)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一是完善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组建推进力度,积极争取外地股份制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利用国家推出创业板的有利时机,推动一批有较好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拓展融资渠道。

完善担保体系,打造市、乡两级担保体系。

鼓励支持独资、股份制、会员制等各类形式的担保机构发展,增加舜邦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重点支持产业集群内骨干企业发展,推广昌城、龙都担保公司组建和运营模式,加快各乡镇(街道)担保公司的筹建,提高担保能力。

二是加强对重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和保护。

选取部分骨干企业实行重点保护。

对纳入重点支持和保护范围的骨干企业,各商业银行尽可能满足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原则上不提前收回贷款,在贷款到期后应予以续贷。

如却因信贷规模紧张和授信政策控制需提前收回贷款或不予续贷的,应事前通报人民银行诸城支行,由人民银行诸城支行会同有关部门、相关银行及企业进行协商,通过其它方式帮助企业进行适当的融资安排后有序操作,防止由于个别银行收缩贷款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形成金融风险。

三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从2008年起,把扶持产业集群发展纳入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扶持范围,逐步扩大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规模。

各乡镇(街道)政府也要加大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扶持力度。

采取贷款贴息、专项补助等方式,重点支持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企业信息化建设、共性关键技术和产业链的延伸。

 

    四、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产业园区和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建设。

各乡镇(街道)要从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采用产业链带动、品牌带动、市场带动等多种模式搞好产业园区和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的规划发展。

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增强园区的集聚效应。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建设,每个乡镇根据其产业集群的特点和需求,建设1处以上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进行企业孵化,为产业集群规模的迅速壮大奠定基础,同时培植企业后备力量,实现产业梯次发展。

 

   

(二)培育和壮大骨干企业,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实力。

一是实施骨干企业带动战略。

每个产业集群要选择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企业为骨干企业,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带动作用。

二是培植产业优势。

引导骨干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优势。

三是帮助企业坚定信心。

引导广大中小企业正视困难,变挑战为机遇,在安全生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质量等方面强化管理,努力克服能源、原材料及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对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挖潜降本增效。

 

   (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是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围绕市场需求,不断研发新产品、新花色、新品种,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

二是鼓励企业大力加强技术改造。

支持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集群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升级换代。

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科技、机电一体化、新能源节能与环保等技术领域,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三是积极引导企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努力争取上级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支持力度和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帮助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大力实施质量兴市和品牌带动战略,鼓励企业着力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扶持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推动纺织服装、食品、农产品加工上档次、上水平。

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内企业品牌意识,支持企业实施境外商标注册、产品认证、维护知识产权等行动。

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产业名镇,实现由产品名牌向区域性品牌的转变。

 

   (五)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人才技术协作。

一方面,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引导和推动产业集群建立行业协会、同业商会、信息网站和电子商务、金融和物流市场、校企合作培训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努力争取上级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支持,围绕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和壮大一批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另一方面,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统筹开展人才的引进、培训工作。

加强校企合作,培育产业和科技带头人。

促进产业集群内人才的合理流动,推进企业间技术交流与合作。

利用现有的各类研发机构为技术依托,支持有条件、有潜力的集群内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实现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内的整体效应,逐步形成区域技术联盟和创新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