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的流行现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02200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docx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禽流感的流行现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docx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

 

本科生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题目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

学生姓名

赵柳艾

所在学院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及班级

生物检疫1112

指导教师

赵春超

完成日期

2013年8月22日

目录

中文摘要……………………………………………………………………………………1

1禽流感爆发现状…………………………………………………………………………1

1.1世界禽流感的爆发历史…………………………………………………………………1

1.2我国禽流感爆发历史……………………………………………………………………3

2禽流感的常见症状………………………………………………………………………3

2.1禽类感染后的症状………………………………………………………………………3

2.2人类感染后的症状………………………………………………………………………3

3禽流感病毒………………………………………………………………………………4

3.1物理特性…………………………………………………………………………………4

3.2变异性……………………………………………………………………………………4

3.3传染性……………………………………………………………………………………4

3.4传染源……………………………………………………………………………………5

3.5传播途径…………………………………………………………………………………5

4禽流感的诊断……………………………………………………………………………5

5禽流感的预防……………………………………………………………………………7

6结论………………………………………………………………………………………8

致谢…………………………………………………………………………………………8

参考文献…………………………………………………………………………………8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

生物检疫1112赵柳艾

指导老师:

赵春超

摘要: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综合征,,被国际兽疫局定为A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不仅能引起禽类严重的疾病,而且也能感染人类和低等哺乳动物。

本文介绍了禽流感的爆发历史,包括我国禽流感爆发的历史,以及禽流感感染的症状,包括禽流感病毒的研究和禽流感诊断的研究,最后提出六点预防措施,平时要多锻炼身体,在一些场合要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提出展望,希望能够出现有效的限制和治疗禽流感病毒的药物,减少经济的损失。

关键词:

禽流感,爆发历史,感染症状,预防措施

禽流感(AvianInfluenza,AI)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综合征,被国际兽疫局定为A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不仅能引起禽类严重的疾病,而且也能感染人类和低等哺乳动物。

易感动物包括鸡、火鸡、珠鸡、野鸡,鹌鹑、鹧鸪、燕鸥、鸽、鸭、鹅等家禽和野禽,发病程度取决于病毒的毒株以及被感染的禽种、日龄、性别、有无混合感染等因素。

综合症可为亚临诊到轻度的呼吸系统疾病,从产蛋下降到急性致死性疾病等多种形式,其症状从不明显到急性或高死亡率不等,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易与新城疫、急性禽霍乱、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症、传染性鼻炎、肿头综合症等混淆,常因继发和并发而误诊或延误治疗,严重地危害养禽业的发展。

不仅家禽和野鸟能感染禽流感,人类也能感染此病。

这种人畜共患疾病对人类健康存在巨大威胁。

1997年,香港H5N1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导致18人发病,其中6人死亡。

2003年4月,荷兰政府证实,一名法国兽医在对发病瘟鸡进行检验时,感染病毒引起并发肺炎死亡。

2003年12月至今,禽流感席卷亚洲10个国家和地区,造成大量禽类死亡和人类感染,死亡十几人,目前仍有蔓延趋势。

1禽流感爆发现状

1.1世界禽流感的爆发历史

国际上禽流感广泛分布于全球范围内的家禽和野禽中,自1878年在意大利的鸡群首次发现以来,世界各地包括北美、南美、北非、中东和远东、英国、前苏联等地都有特定的毒株引起的禽流感的暴发和流行,禽流感的历次暴发与流行都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

90年代初之前确定的禽流感大暴发有7次,分别是苏格兰的H5N1(1959年),英国的H7N3(1967年),澳大利亚的H7N7(1975年),英国的H5N2(1979年),冰岛的H5N8(1983年),美国的H7N7(1985年),冰岛的H5N1(1991年)。

进入90年代以来,国外频繁的报道禽流感的暴发,近年来,AI仍在世界许多国家(意大利、澳大利亚、美国、伊朗、中国、中东和巴基斯坦)流行[2],其发生是由1株和不同株致病的和无致病性的病毒所引起,在意大利流行的是高致病性的H7N1毒株,出现了较高的死亡率,主要发生在火鸡,但在某些地区鸡也有感染。

自1999年12月流行以来,已有1100万只鸡死亡。

在伊朗也有相似情况,1998年由于H7N2毒株的流行,蛋鸡和肉鸡死亡引起的损失达1000万美元,1998-1999年在巴基斯坦也报道了肉鸡中由于流行H9N2导致了类似的损失。

从1878年意大利首次报道了鸡群中禽流感暴发后的一百多年中,由于候鸟的迁移,使得禽流感很快呈全球性分布,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比利时、苏格兰、荷兰、法国、前苏联、加拿大、以色列、匈牙利、泰国、日本、巴基斯坦、墨西哥等国均有禽流感暴发流行的报道.1975年以来,几次禽流感的大流行都给养禽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禽流感的毒力不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差异很大,取决于禽类种别和病毒,以及日龄、环境和并发感染等。

最常见的情况为高发病率和低死亡率,发病率一般很难定,主要是由于感染鸡群的数量太大。

许多感染暴发中的疾病症状不明显,而高致病力病毒感染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高致病力禽流感常以突然死亡和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发病鸡伴随着死亡率增加,还可致产蛋下降和急性呼吸道系统疾病综合症。

有的鸡群出现神经症状,产蛋停止,死亡率高达50%~89%。

禽流感对火鸡养殖业也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多年以来,英国、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多次暴发火鸡的流感,1979年英国的火鸡流感中,仅2个月,就有3个州的16个牧场火鸡发病,这些牧场的火鸡均被捕杀。

低致病力禽流感对养殖业的危害也在不断的加大,低致病力禽流感常以呼吸道症状,产蛋率、受精率及孵化率下降为主要特征,从而使养殖场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鸡群受低毒力株感染后,感染鸡临床表现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产蛋率下降,精神萎靡沉郁,死亡率提高到平时的3倍,产蛋率平均下降40%左右。

造成的损失包括生产的损失、鸡蛋销毁、饲料销毁、鸡蛋包装材料销毁、垃圾处理、油料费用、捕杀费用、清扫和消毒费用、掩埋费用等诸多方面。

1.2我国禽流感爆发历史

1997-1998年香港发生的禽流感为H5N1毒株,不仅引起人死亡,而且销毁了140万只鸡;在我国南方,由于H5N1毒株也引起1270万只鸡死亡。

对我国禽流感的流行状况,1975年11月至1980年10月香港学者K1F1Shortride博士在我国华南地区先后分离到了12个H亚型(H1--H12)和9个N亚型(N1--N9)的586株禽流感病毒。

1978--1979年辽宁省丹东市从4种不同的野禽中,分离出33株流感病毒,郭元吉等在我国17种不同的野鸟中发现了禽流感病毒的广泛分布。

徐为燕等从鸭群中分离到了15株A型流感病毒,分别属于H4、H5、H6亚型[3]。

陈伯伦等1992年在广东从鸡体中分离到禽流感低致病力毒株H9N3,1995年从出现临床症状的鸡群中分离到较强毒力株H5N4和H7N3.1997年陈福勇等从华北地区一鸡场分离到H9N2毒株。

唐秀英等1998年从新疆发病鸡群中分离到一株H14N5毒株,从四川发病鸡群中分离到2株H4N6毒株及一株H9N2毒株,从广东鹅体内分离到3株H5N1毒株,从西昌发病鸡群中分离到了2株H9N2毒株。

近期又从我国部分地区的发病鸡群、鸭群、鹌鹑体中,分离到16株H9N2病毒,3株H3N2、H1N1、H3N8流感病毒。

经致病性测定,3株广东鹅体分离的H5N1病毒株达到了对鸡高致病力的标准。

近几年,对我国部分省市商品蛋鸡场及养鸡专业村进行的禽流感血清学调查中,发现了221个禽流感阳性鸡群,其中H9亚型阳性鸡群占阳性群总数的93.167%,H5亚型阳性群、H4亚型阳性群、H14亚型阳性鸡群占阳性群总数的61.33%。

证实了中等毒力以下H9亚型禽流感在我国的广泛存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广东鹅体分离的H5N1株对鸡有高度致病力,必须提高警惕。

2禽流感的常见症状

2.1禽类感染后的症状

禽流感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感染后出现的症状与禽类的品种、年龄、性别、并发感染程度、病毒毒力和环境因素等有关。

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或神经系统的异常。

常见症状有,病鸡精神沉郁,食量减少,消瘦;母鸡产蛋量下降;由轻到重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和大量流泪;头部和脸部水肿,神经紊乱和腹泻。

上述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能多种症状同时出现,但是有时疾病爆发,症状还不明显时禽类就已死亡。

2.2人类感染后的症状

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7天,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鼻塞、流涕、咽痛、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等,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有些患者可见眼结膜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度以上,多数患者伴有严重的肺炎,进而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而死亡,病死率很高。

3禽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蛋白质的不同被分为H1到H15共15种亚型,禽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通常由高致病性的H5和H7两种亚型造成禽流感爆发或流行。

3.1物理特性

禽流感病毒对热较敏感,当病原体被加热到56度并持续30分钟,或者被加热到60度并持续10分钟时就会丧失活性,如果被加热到70度2分钟,或是阳光直射40到48小时就可以被杀灭,紫外线直射病毒可以依次破坏其感染力、血凝素活性和神经氨酸酶活性使其失去致病性。

另外,使用普通的消毒剂也能很快杀灭该病毒。

但是,流感病毒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在甘油保护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3.2变异性

由于人类只对H1和H3亚型易感,因此禽流感病毒并不容易使人类发病。

目前在亚洲各国流行的禽流感病毒属H5N1型,通常只在禽类中传播。

原本只感染动物的病毒现在传播给人类,很可能是病毒发生了变异。

病毒研究发现,禽流感病毒基因序列能够快速发生变化,该种病毒能够吸收重组其它病毒的遗传物质、迅速变异。

当鸟类或人类对病毒产生抗体后,H5N1型病毒就会变异以避开这种免疫力0。

今年,从人体和病鸡体内获取的H5N1型病毒菌株与1997年和2003年香港的H5N1型病毒菌株存在明显不同,这表明H5N1型病毒已经变异。

有科学家指出,如果人体同时感染禽流感和人类流感,这两种病毒可能会交换基因物质,产生一种全新的流感病毒,这种病毒可能是一种具有极强传染性的普通人类流感病毒。

由于人类对新病毒不具备任何免疫力,就有可能引起新型流感的大流行。

3.3传染性

H5N1病毒具有高致病性,传染性很强,分离到的H5N1病毒也同样。

家禽在感染H5N1病毒后即使幸存下来也具有传染性,至少10天内家禽都可通过排泄物进一步感染其它家禽或候鸟,人也能受到感染。

3.4传染源

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鸡、鸭,特别是感染了H5N1病毒的鸡,目前已有证据显示病人也可以成为传染源。

疫情发生后幸存的少量家禽至少在10天之内还会排泄含有病毒的粪便。

3.5传播途径

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途径主要是接触感染,还可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分泌物传播,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与病禽接触是禽流感病毒可能入侵人体的最主要途径之一,鲜活家禽市场可能是病毒传播的重要场所。

因此,避免直接接触病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等能有效防止感染病毒。

此外,迁徙的侯鸟也可能把H5N1型病毒从一个国家带到另一个国家,尽管这一点尚未得到证实,但有助于解释为何禽流感能够突然在多个地方出现。

禽流感主要通过家禽粪便传播,几乎不可能因食用煮熟的病鸡肉或鸡蛋而患病。

病鸡粪便中的H5N1毒株会在空气中传播,养鸡者也有吸入病毒的危险。

4禽流感的诊断

A型流感病毒的确切诊断有赖于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测病毒的抗体。

临床诊断和解剖学病理变化也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临床诊断时,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鸡精神沉郁,觅食减少,有呼吸道症状,鸡冠发紫,脚磷片呈蓝紫色,病鸡肿头,流泪流涕,眼睑周围浮肿,肉冠和肉垂肿胀,出血甚至坏死。

病鸡出现头颈抽搐或震颤等神经症状,有的毒株主要感染产蛋鸡群,育雏和育成鸡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发病鸡群产蛋率下降20%-50%,蛋壳粗糙,软皮蛋、褪色蛋增多。

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鸡病理解剖也有一定的变化,感染鸡机体脱水,发绀,气管脱水,有粘性分泌物,内脏浆膜、粘膜、心冠脂肪、腹部脂肪有点状出血,腺胃乳头溃疡出血,粘膜上有脓性分泌物,肌胃内膜易剥离,邹褶处有出血斑,肠道广泛性出血和溃疡,充满脓性分泌物。

产蛋鸡腹腔内有新破裂的卵黄,卵泡变形、充血,严重者卵泡变黑,输卵管内有白色粘稠分泌物。

禽流感病毒通常在呼吸道和肠道复制,所以一般从活禽或死禽的气管和泄殖腔能分离到病毒,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组织、分泌物和排泄物都适合于分离病毒,在高致病力病毒造禽流感的流行现状、诊断与预防成全身感染的情况下,由于高病毒血症,实际上每一器官都能产生病毒。

可用各种棉拭子拭取气管和泄殖腔的粘液,可用鼻咽拭子从小型禽类的气管和泄殖腔中收集检疫材料。

拭子可放在含高浓度抗生素的无菌运输液(1~2mL)中,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器官收集后可放在灭菌的试管或袋子中。

在对器官进行病毒检查时,应该尽力分别收集呼吸道及消化道组织的内脏器官,因为从内脏器官分离出病毒通常意味着全身散播,这常常与高致病力病毒有关。

用于病毒分离的样品如果是在采集后48h内分离的病毒,样品于4度贮存。

但如果样品必须放更长的时间,建议于-78度下贮存。

一般不宜于-20度条件下保存,但用液氮或冰贮存是较好的。

处理前,组织也可以在运输液中研磨,制成10%悬液,并用低速离心澄清。

因为流感病毒在鸡胚中生长良好,所以一般常用来分离病毒。

10~11日龄的鸡胚经尿囊腔接种约0.11~0.12mL样品,为了有利于病毒繁殖,可在同一鸡胚上采用尿囊腔和羊膜腔两种接种途径。

接种后24h死亡的鸡胚一般是细菌污染或针刺致死,应该弃掉少数病毒生长速度较快,可在48h杀死鸡胚,但大多数情况下鸡胚没有死,72h或以后鸡胚死亡时,应从孵化箱中取出鸡胚,冷却后收集尿囊液。

一般地,如果样品中有病毒存在,初次传代生长的病毒就足以产生血细胞凝集作用,如果未检测到血凝活性,可将收集的胚液再反复传代,经传几代确定没有禽流感病毒时,再弃掉样品。

分离到的病毒长期贮存应在-70度条件下,如将病毒冻干长期保存时,应定期检测保存物以确保其传染性。

病毒的鉴定用鸡红细胞检测胚液中的血凝活性的常量或微量技术是现在使用的标准方法,将血凝阳性的尿囊液进行病毒鉴定。

非常重要的是确定尿囊液中检出的血凝活性是源于流感病毒还是其它凝血病毒,如新城疫等副粘病毒。

因此,分离物要用抗血清做HI试验检测,如为阴性,则检测A型NP的存在,以确定有A型流感病毒。

用双向免疫扩散试验或单放射溶血试验可以检测特异NP或基质蛋白MP,抗NP或MP的单克隆抗体,对在ELISA中检测这些抗原很有用处.鉴定顺序的下一步是确定HA、NA表面抗原的抗原亚型。

可在HI试验中用一组制备的抗14种不同血凝素的抗血清鉴定HA的型别,应用分离的抗HA或含相关抗NA的重组病毒的抗血清,可以加快分型,这可避免由于抗体抗NA而产生的空间抑制。

应用已知HA亚型抗血清的试验不能检测带有新HA的流感病毒。

NA亚型通常用制备的抗9种已知神经氨酸酶在N1试验中鉴定,现已研制出一种微量N1技术,这有助于对大量分离物的分析,且能节省试剂并易于操作,这种N1技术常在病毒分离中用作首选的测定方法。

如果一般的实验室对该技术不熟悉,或缺乏必要的抗血清,可由省级以上研究机构的标准实验室进行最后鉴定。

血清学试验主要检测抗体,感染禽在感染后7-10d就能检测出来。

有几项技术可用于血清学的监测和诊断,最常用HI试验检测抗HA的抗体,用双向免疫扩散检测抗NP的抗体。

其他还有些方法如:

病毒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和单放射溶血试验,ELISA方法检测抗体。

在血清学监测项目中,常用检测抗NP抗体的试验。

因为这一试验可检测抗所有A型流感病毒共有的交叉反应抗原的抗体,血清学试验关键的一点是应充分考虑到不同禽类种间的免疫应有很大差异,例如抗NP的抗体在火鸡中较高,但在感染鸭血内却检不到.。

另外,鸭也可以产生抗体,但却不能用完整病毒进行常规的HI试验。

血清学诊断的另一个关键是采集急性期和康复期的血清很重要,急性期血清样品应在发病后尽快从病禽采集,康复期血清应在发病后14~28d采集。

用成对的急性期和康复期血清样品比较感染前后的抗体水平,如康复期血清抗体水平增高4倍,则证实该群体发生了禽流感的感染[4]。

5禽流感的预防措施

禽流感出现100多年来,人类还没有掌握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方法,但从禽流感传播情况来看,人们完全可以通过综合防范措施,包括疫苗、药物的使用、封锁、隔离、严格的扑杀、消毒以及其它手段,把禽流感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随着人类感染禽流感的案例日益增加,有可能在人群中出现新型流感的流行,人类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未雨绸缪积极准备,做到防患于未然。

只要疫情发生后,及时采取适当的预防控制措施就可以使人类减少或避免受到感染。

1)强健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是避免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有效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流感易爆发的季节;人们应注意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力的食物和药物,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加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勤洗手、勤消毒、勤晒太阳,房间经常通风,少去空气不流通场所。

2)经常与活禽密切接触的饲养员、屠宰工人等,必须做好自身防护工作,包括穿防护服、佩戴防护用具、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工作前后彻底消毒等。

3)不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食物,特别是禽蛋类和动物血液制品一定要完全烹熟后食用。

生熟食物操作和存放时要分开,以避免加热过的熟食再次被污染。

4)避免去爆发禽流感的地区旅游,避免到禽类市场,不要触摸禽类动物。

5)出现发病或死亡禽类,要报告有关卫生部门,触摸病禽一定要戴手套或塑料袋;触摸病禽后要用肥皂洗手;当心不让小孩触摸、拥抱禽类动物。

6)如果出现感冒症状,特别是12岁以下儿童,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一旦被怀疑为H5N1病毒感染,应马上住院隔离并报告疫情,防止病情恶化和传染扩散。

6结论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综合征,,被国际兽疫局定为A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不仅能引起禽类严重的疾病,而且也能感染人类和低等哺乳动物。

本文介绍了禽流感的爆发历史,包括我国禽流感爆发的历史,以及禽流感感染的症状,包括禽流感病毒的研究和禽流感诊断的研究,最后提出六点预防措施,平时要多锻炼身体,在一些场合要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提出展望,希望能够出现有效的限制和治疗禽流感病毒的药物,减少经济的损失。

致谢

一晃眼我的学校生活即将逝去,在这里我要感谢学院老师们对我的关心与照顾.谢谢你们的耐心的教导,使我变得更加的充实,变得更加的富有信心.感谢各位老师的栽培.

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我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我的指导老师赵春超老师,是他在的亲切关怀与细心指导下使我完成了我的毕业设计,从选题、设计到最终完成,都融入了恩师的心血。

在此,我想对您说声,老师,谢谢您!

此外,本文最终得以顺利完成,也是与学院其他老师的帮助分不开的,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我的论文指导,但也给我提供了不少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议,

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感谢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做毕业设计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甘孟候.禽流感[M].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1-90.

[2]凌育焱.欧共体关于禽流感的新定义[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2,18(9):

59-60

[3]殷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5.664-667.

[4]CalnekBW.DiseaseofPoultry[M].Iowa:

I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7.742-7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