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釉层白衣与文物鉴定教学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09080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5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瓷器釉层白衣与文物鉴定教学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瓷器釉层白衣与文物鉴定教学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瓷器釉层白衣与文物鉴定教学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瓷器釉层白衣与文物鉴定教学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瓷器釉层白衣与文物鉴定教学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瓷器釉层白衣与文物鉴定教学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瓷器釉层白衣与文物鉴定教学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瓷器釉层白衣与文物鉴定教学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瓷器釉层白衣与文物鉴定教学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瓷器釉层白衣与文物鉴定教学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瓷器釉层白衣与文物鉴定教学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瓷器釉层白衣与文物鉴定教学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瓷器釉层白衣与文物鉴定教学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瓷器釉层白衣与文物鉴定教学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瓷器釉层白衣与文物鉴定教学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瓷器釉层白衣与文物鉴定教学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瓷器釉层白衣与文物鉴定教学材料.docx

《瓷器釉层白衣与文物鉴定教学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瓷器釉层白衣与文物鉴定教学材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瓷器釉层白衣与文物鉴定教学材料.docx

瓷器釉层白衣与文物鉴定教学材料

瓷器釉层白衣与文物鉴定

——《微观鉴定高古瓷》修补之一

在《微观鉴定高古瓷》一书内,就高古瓷的黄衣有所介绍。

但一是偏少,二是不够详尽,且对白衣分析极不透。

此文对这些修补,权当该书之再版(须指出现今市面所售该书除“墨之缘”外,全为盗版)。

釉层白衣是黄衣的先行产物,可以肯定北宋瓷器釉层多有白衣,部分由白衣转化成黄衣(不光是色的区别,还包括形、质、次、融等方面)。

实物为北宋卞京官窑青釉花口尊,整器见图A,器高248mm,口径82mm,最大腹径处为112mm,足外径74mm,全器重940克。

自口沿到腹下部均可见大小不等的块块白斑(黄斑)。

这就是所谓的白衣,是青釉老化后的特征之一,也是青釉质变的结果。

图B是腹部白衣

的局部,图C是白衣的放大。

全器釉层的白衣随机分布,既便是眼观无白衣的部位,青釉内也都存在异形的白斑。

大面积白衣直观略显黄色,但在微观之下则白如羊脂玉,亦如老象牙般。

本文讨论有关白衣的十个问题:

1、白衣的定义与特征;2、白衣与釉层的关系;3、白衣与气泡的关系;4、白衣与开片的关系;5、白衣与次生物的关系;6、白衣与釉内杂质和未熔晶斑的关系;7、白衣与内变物的关系;8、白衣与胎变化的关系;9、高仿与作伪差距;10、鉴定北宋瓷器查白衣的重要意义。

本文虽是以白衣为核心,但涉及到与其相关联的多个方面,是全方位、全因素变化的共同体现(全因素不再讨论,可见笔者出版的书和网上“文物鉴定与自然法则”一文),全方位的变化是灵魂。

文物的任何一种变化都绝对不可以单一化,必是全方位的。

此文介绍的瓷器釉层成为白衣,绝非仅以白衣论白衣,而是通过白衣折射出各个相关联方面的解析,其目的是为把时空变化剖析的更全面、更深刻。

虽说瓷器的白衣现今作伪作旧尚未实现,可以凭白衣鉴定高古瓷,其说服力仍显不足,只有把自然法则下的全部变化按其规律揭示出来,才会成为完美有力的论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会被推翻。

1、白衣的定义与特征:

瓷器表面显现出不透明以白色为主的变质釉层和次生物的混合体。

而不是施的白釉。

主要特征如下:

图1.1.a白衣

①色:

以白色为主,其间点缀着黄、褐等色的斑点。

如图1.1.a、b、c。

②形:

白衣之形可分为直观与微观两种。

直观的面积较大,微观则指点、线在微观之下的状态。

具体包括白衣表面不平整,有大量微弱的坑

图1.2.a白衣表面形变

图1.2.b白衣表面形变

图1.2.c白衣边与青釉

洼,是长期腐蚀所产生的。

与该器物未变质的釉层形变雷同。

无论白衣大与小,其边缘无一不体现出生动活泼之态,以示成器后自然生成。

见图1.2.a、b、c。

③质:

不明。

按照自然法则推理(详见《文物鉴定与自然法则》一文),可以确定一是釉层的质变,二是地下多种物质进入釉内或与釉层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这两大部分组合成的共同体。

由此可以从高古文物的演变中得出新的化学方程式:

A+BC+D

长期接触作用

现今化学中仅讲到加热、电解或高温等条件,从未涉及千年左右不同物质接触时也将发生化学反应。

但高古文物给出了答案,铜、玉、陶、瓷等均如此。

④物理性质:

白衣一硬二牢,用一般的小刀无法刮下来,三不惧怕水火,泡在水中不掉,用打火机烧也不会丢失,仍旧保持白蜡或松香般的油脂光泽。

图2.c保存的青釉

釉开片

图2.d白衣与青釉混融

图2.a“未成年”白衣

釉开片

图2.b白衣内青釉

2、白衣与釉层的关系:

首先应确定白衣主要是釉层的质变。

既然是釉层的质变,原则上与釉层同厚,理论上可以略高于未变质的釉层,因为外部空间有些物质进入到釉层之内或生于其表,这些外来物会增加釉层的厚度。

事实上观察北宋官窑花口尊,也显示出局部有突起的程度,见图2.a、b、c、d。

其中a为局部,b、c、d为不等的放大倍率(以光学放大为准)。

在白衣与釉层的结合部位,基本观察不出白衣高出釉层的现象,但在白衣的中心(无论点或线、面)一般都存在凸出之状。

这些微弱的凸起,不是仅靠釉层变质所实现的,还有次生物的助推(次生物后文另议)。

釉的变质主要是高温中被分解而组成釉的各种矿物质,一般不存在氧化物。

如果有氧化物或其它化合物,青釉(也含其它釉)不会呈现单一之色,而会出现不同的釉色。

比如有氧化铁时则会有褐红色,有氧化硅时会有灰黑色等斑点或斑块,引起釉层的不纯。

官窑瓷器的釉层均很纯,所以不存在原材料内有化合物。

高温分解的多种物质,在时空中将发生多种反应,缓慢地改变其质地。

青釉的各种原材料配比多有大师与专家的文章和书籍记载、分析,但从未见有分析白衣的,所以白衣的物质构成现今仍是个谜。

笔者没有能力解开它,只能就观察到的具体状态给以讨论。

由于白衣与所处釉层的“亲密”关系,既未脱落、丢失,又不可能人为添加或“修改”,所以确定为釉层的质变应无可质疑。

釉层之所以局部成为白衣,一是由于该部位的开片多而密,二是由于气泡相对集中,三是施釉与窑温存在某些不足,这三种降低了釉的质地,使其“抵抗”外界的能力下降。

四是该种文物在地下有局部环境恶劣的可能,完全相同的自然空间不会有,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尽管有些差异极小,但当时间足够长时,便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滴水穿石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一滴水不足为惧,但永不间断地滴落千万年不可能不可怕。

白衣与青釉(未变的部位的釉层,下同)的关系从空间分析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白衣与其之外青釉的关系;一种是白衣与其内未变质青釉的关系;还有一种白衣与正在蜕变青釉的关系。

白衣在北宋瓷器上多以局部出现,最多也就是达到50%左右,大多数仅为10~30%不等。

在白

衣范围之内,一般都存在大小不一未来得及变质的青釉,换言之也就是有部分釉在“顽强抵抗”。

但此类青釉范围之内的开片、气泡等都变化强于上述第一种(详下文)。

第三种正在变化中的青釉,在白衣的边缘和第二种关系的结合部位,可见转换的形态,具体可分为釉中生成的内变物、泡变质等,以及多种形态的“未成年”白衣等。

第三种充分显示出与青釉“正在”结合。

第三种正演变中是最有证明力度的。

白衣成为过去时,青釉变质为将来时,而蜕变部位为现在进行时。

这些不等的变化,标志着时空变化的发生、发展与进程,可见图2.e、f、g。

三种不同的变化,其共性是它们彼此之间结合部位的生动与活泼,白衣与未变质青釉、与气泡、开片、内变物等,虽不是同一时点发生变化的,有先后快慢之分,但表现出不同变化的同步,没有“一个在原地踏步”。

这种和谐才是自然法则催生的变化,故而也是任何作伪作旧无法实现的。

白衣作伪作旧能做出来吗?

白衣与青釉、气泡、开片、内变物,以及后文的杂质和未熔斑块等等相互混融、和睦相处做得出来吗?

特别是釉内的不同变化在相互交接界面表现出的生机昂然之状人们能做出来吗?

图2.g青釉正在白衣化

3、白衣与气泡的关系:

北宋卞京青釉官窑瓷器,由于两层釉,釉内气泡如攒珠,有的部位层层叠叠,上中下集(挤)在一起,有的部位中小泡被大泡包裹,形成泡中泡等很多类型结合与交叉。

经过近千年的变化,非常漂亮。

但是在白衣范围内,这种景象基本见不到了。

但有六个

图3.a白衣区内气泡的变化

独特的情况需要介绍一下,这也是鉴定北宋官窑瓷器的重要方面。

这些独有的特征,不仅在北宋其它釉中少见,更是现今和宋以后所有仿品不具备的。

整体是在白衣的范围内气泡的弱化、消失,不像新瓷气泡那般明显,也不像白衣之外青釉内的气泡那般可视,而是隐隐约约似有似无。

具体:

一是在较大面积的白衣范围内,仍有极少面积尚未变质的釉层,这些未变质釉层中的气泡,除了泡壁周边显示白色、黄色等,泡内雾蒙蒙外,基本没有清彻透明的气泡了;二是泡壁的加厚和变形,泡内壁往往有次生物,悬挂在其表、晶莹耀眼;三是部分气泡变质,成为黄、白或咖啡色的球状,从虚体泡变为实体的球;四是有部分气泡处于正在蜕变之中,其内部或多或少地被次生物“占据”,使圆形的气泡成为不规则状;五是由白衣的边缘扎入气泡的根状、须状或羽毛状的变质釉(也有次生物的进入);六是较少量的破泡,这类泡大多为褐色、棕色,其内被次生物填充,油汪汪的格外明显。

气泡的消亡除了变质和破裂外,就是在釉层白衣范围(黄衣是白衣的继续,先有白衣,后有黄衣。

黄衣内的气泡变化更进一步)的消失。

这种相互依存,共同变化的特征,可见图3.a、b、c、d、e、f、g。

已变质的白衣内见不到气泡,在白衣内尚未变质的青釉仍有可见形、色各异的气泡,也有模模糊糊、似有似无的缥缈“影子气泡”,这是气泡与白衣的空间关系,更是白衣与气泡同步变化的关系。

4、白衣与开片的关系:

北宋瓷器均应有开片,有的是成器时产生的,有的是后天形成的。

无论烧制时形成的还是时空中形成的,都应该具备相应的变化,以体现开片的老中新,以体现大自然的杰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开片变化对鉴定高古瓷的作用应该大于气泡。

当瓷器釉层出现白衣后,其范围内的开片也必然与所处

图3.b白衣形成与泡变

图3.c泡与釉、白衣两步变化

图3.d白衣区间青釉内的弱化

釉开片

图3.e泡壁与内部变化

图3.f泡的形、色、质变

釉开片

图3.g白衣区内泡褪化

釉层同步,同一区间的釉层、同一个外部空间、同一个时间段,不可能釉层变质而开片不与之匹配的。

此尊的开片密密麻麻、相互交织,且有上下层两种开片。

在白衣部位,开片呈现出以下状态:

一是下层釉的开片全部不见,都被白衣所覆盖;二是白衣区域内的开片全部有次生物,没有干干净净的开片了;三是开片口沿形成时两侧对接的整齐边缘消失,

图4.a开片进入白衣内“隐退”

釉开片

图4.b开片入白衣不见

图4.c开片两侧活灵活现

釉开片

图4.d‘中开片’的状态

取而代之的是略微重于无开片的白衣;四是釉表的开片大多仅在白衣表面有微弱的显现,远不如未变质的青釉内那般明显;五是在白衣范围内仍存在未变质的小区间,这些部位青釉的开片突出;六是开片与白衣共同搭建了釉层变质的平台,通过媒介——次生物使釉缓慢的变化,从开片两侧和白衣边缘须状和絮状形态明显可观察出来;七是白衣范围内未变质的青釉中,开片内的次生物较未变质的外围各种变化都重些,这种差异通过开片的形和色表现出来,同一条开片在青釉处显得细些,而在白衣区域内的青釉中显得粗壮些,这便是时空拉开的差距,也是白衣内开片重于未变质青釉的标准。

如果同一开片在白衣内外仍旧还一样,就没有时间差,见图4.a、b、c、d、e、f、g。

高古瓷的开片有很多奇异的特征,这里再介绍一种。

先把开片称为“阴线”,才能准确的描述白衣上这种特有的“开片”,可称为“阳线”。

图4.e老中新开片(釉变)

釉开片

图4.f下层釉开片(中间隐形)

图4.g不同的开片与不同的釉色

釉开片

这种“开片”出现在部分高古瓷上。

此“阳线”开而不裂,恰似哥窑的隐裂纹,但它不是凹下去的,也不是釉层的隐裂,而是白衣的凸起纹,故称为“阳开片”。

这类瓷器必是出土高古瓷放于盒内较长时间封存后,在白衣范围内变质釉因热胀冷缩引发的,没有新的次生物干扰,完全是原白衣的形变,似地壳上升引发的山脉。

这类“阳开片”不到代的(北宋以前)不会有,而作伪作旧更做不出来。

故有白衣和此类“阳线”的瓷器,必是高古瓷无疑。

5、白衣与次生物的关系:

有关次生物的定义、特征及成因等已在出版的相关书内和网上发表的文章中做了讨论,有后续专文进一步探讨。

但有三点必须强调:

其一是地下水内含有多种溶解的物质;其二是水的渗透力极强,的的确确是无孔不入的;其三是水分会蒸发,而所溶解的物质不会蒸发。

釉层中各种空隙和通道为地下水的进出提供了条件和场所,包括气泡和开片,从而为地下水中的多种物质与釉内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提供了机遇。

次生物不是简单地附着在釉表,而是浸入到釉层之内,且部分物质与釉的某些物质发生了反应,所以才会引发釉层的质变。

釉的质变与次生物共同组成为白衣。

图5.a次生物与开片和釉

图5.b开片两侧釉变

有人讨论釉层变质时讲到“钙化”,这应该被承认。

组成宋代青釉的原材料以硅、铝及其化合物为主,约占80%左右,而钙与钙的化合物约占10%左右,所以青釉有钙化的基本前提。

钙在地壳中的存量排行老五,有24种同位素,除5种稳定外,其余19种钙均很活泼,可以和自然界中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除了氧化物之外,还有氢氧化物,也有氮化物、卤化物等,多达10余种。

其中氟化钙就为白色晶体(氟存量排行13),过氧化钙为黄色晶体。

自来水用壶烧开,时间稍久便有白色水碱出现在壶的内壁上,何况地下水?

所以钙盐在釉层局部会产生。

但成器时不会出现,只有长期空间作用,起码要七百年以上,也就是最低限度要到元代,但也只是极小的面积。

宋代及宋代以前的瓷器,则必须要有。

钙化不是单一釉层内钙的变化,必须要有外界物质的配合。

水内溶解的物质利用物质之间的空隙与通道(详自然法则)进入釉层内,蒸发后其内的溶解物质留在这些空间内,有些便与釉内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不仅只有钙,其它原材料也会变,如硅成为氧化硅后可为灰色或黑色微粒)。

次生物是助推釉层变质的加速器,也是变质釉的组成部分,这体现在釉层的各个空间内。

没有次生物的配合,变质釉的边缘不会生动活泼,见图5.a、b、c、d(釉变质为白衣和次生物无法分开)。

从次生物“扎入”釉层的层面看,有的处于釉表、有的处于釉层中间、有的处于釉与胎的结合层(见白衣边缘微观照片)。

其中包括釉变质的特征,完全证明次生

图5.c次生物引发开片和釉变

图5.d次生物与釉内变物关系

物与釉的合一。

釉层的发乌、不清透也与次生物相关。

鉴定高古瓷,必须把次生物排在首位,不仅釉变质离不开它,就是没变质的釉层也必须显示出次生物作用,釉层内有变质微粒,还包括气泡与开片的变化,也包括瓷器的胎表及一定深度内。

这才是出土高古文物应该具有的特色、本色。

从白衣的边缘部位可见次生物不是贴靠在釉表,而是以各种形态扎入到釉层内,故而证明次生物是白衣的先导,也是白衣有机组成部分的证明。

高古瓷的釉层十分丰富,无论青釉、绿釉、白釉、黑釉等,绝不再是成器时的单一颜色,而是色彩斑斓。

釉内不仅气泡变、开片变,还有多种内变物(基本是白衣的坯胎)。

如果釉层存在“钙化”,那么也应该存在“硅化”、“铝化”等。

其中铁是最明显的,以褐红或棕红显示。

氧化铝在放大100倍后,其显示的特征基本与白衣相类似(读者可以通过使用较长时期的铝制品微观,加以验证)。

如果说千年古瓷跟新的一样,万万不可相信!

如果说老瓷器胎表没有火石红,同样万万不可信!

因为胎釉之内不可能没有铁,而含有铁就必然会呈现火石红,青釉内的红褐色微粒便是证据。

6、白衣与釉内杂质和未熔晶斑的关系:

釉的原材料无论如何精挑细选,都不可能提纯到百分之百,各种原材料中都会含有少量杂质,合起来会形成稍大的比例,尤其是在宋代。

宋代瓷器的釉中不可能没有杂质,这些杂质在高温时没有被熔融,以不同的形色呈现在釉中,多为极微弱的小斑点,至今大多呈灰黑色。

如果鉴定北宋瓷器,无论何种釉,若其内找不出灰黑等色的杂质、异常纯净清透,这种瓷器绝非北宋时的。

此外便是晶斑,加工时为较大的颗粒,在烧制时尚未完全熔化。

这些晶斑在釉中以不同的色彩、光泽闪烁,但其边缘与釉层混融,很难发现晶斑的“独立身形”。

在冯先铭先生《宋代黑釉瓷器的生产》一文中,对黑釉内的“油滴”、“兔毫”、“玳瑁”等作了总结,根据1977年国家建材总局对从东汉至元代17个地区的21种黑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唐以后的石灰碱釉中,如油滴是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兔毫是黄棕色或铁锈色流纹,形如兔毫。

它们都是赤铁矿和磁铁矿析出的小晶体。

虽然没有涉及这种特征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但可确定高古瓷釉内有未熔的矿物,1300℃的高温不至于把釉中所有过大颗粒全部熔化。

这两种特征在未变质的釉层内较明显,釉内杂质对釉而言属于“异类”,但晶斑则与釉同宗同源,属于同类,只是未来得及熔融。

在变质的白衣区域内,只有杂质和晶斑处于表层时,方会见到,如图6.a、b、c、d。

其中6.a、b是杂质,6.c、d是晶斑。

杂质的边缘较规整,晶斑则混融为一体,晶斑色彩丰富,似彩霞如宝石。

7、白衣与内变物的关系:

在《微观鉴定高古瓷》书内,没有把内变物单独列出来,而是放在了生成物中。

当时定义为“釉层内发生变化后,

图6.c青釉内晶斑

图6.d青釉内晶斑

部分釉质变后形成悬浮于釉层内的某种新物质称为生成物。

”该定义原则上是正确的,实际是指釉内部的变质微粒。

对釉层现今有两种截然相悖的观点,一种认为釉层永远不变,另一种认为釉层要发生变化。

笔者始终坚定地维护后一种观点。

从宏观上观察地球上的物体,哪个人可以找出一成不变、永远维持原生态的?

没有!

那么瓷器釉层同样不可能。

至于变化均始于点、线或极小的面,釉内变质的斑块便是点状变质,是构成釉层物质在自然法则下的必然。

釉层变质成为白衣,既有开片的密集与其两侧口沿的先行质变(详后续开片部分),又有气泡的变质(详后续气泡变化),也有次生物的作用(后有专文讨论物体的次生物,含不同期的文物),还有釉层内部先行变质的微小颗粒。

这四种釉层特有的属性、共同协作产生白衣。

其中有些变质微粒是红、黄、橙、褐等色,有些开片的局部也有内变物的色,包括气泡。

为什么在白衣范围之内不见?

除了次生物的作用外,就是自然法则的阶段性平衡。

在北宋的瓷器上,基本以白衣和部分黄衣出现,而在更早的唐汉瓷器上,多以黄、褐、灰黑等色出现。

内变物的形态生动,尤其是四周的边缘,它们完全不同于釉内杂质。

虽然乾隆瓷器釉内也有了内变物,它们远不如北宋瓷器釉层的内变物,这也是自然法则的阶段性。

当然还有空间条件的不同,一个在地下,一个在空气中。

既便把时空差异扣除,仍然显示了物体的自身变化。

点(内变物和气泡)、线(开片)、面(外部次生物)是产生白衣的

全方位因素,

图7.a青釉内变物

釉开片

图7.b青釉内变物

图7.c白衣内变物

釉开片

图7.d内变斑块

可见图7.a、b、c、d。

8、白衣与胎变化的关系:

与其说白衣与胎的关系,不如讲胎的同步变化。

此尊在足部施加了一道橙黄色护胎釉,似乎有点所谓“铁足”的味道。

与胎接触的部位釉内气泡较少,开片极为独特。

一般胎釉结合部位没有开片,不同色釉结合处也不会单独的产生开片。

但此尊青釉与橙色釉在分界处有一周圈开片(详后续开片)。

与胎接触的橙黄釉层没有白衣,但釉层内有变质斑点,是白衣的萌芽状态,这些斑点与胎内斑点近似。

从微观照片可见釉层与胎的混融。

重点是讨论有白衣出现的瓷器,它的胎绝不会维持成器时的状态,必然会发生如下变化:

一是胎表的形变,切削、刮划成的胎,表面一般会有其痕,此瓶足底最少切削了四次以上,不仅多种刮削痕不见,而且胎表出现了大量微小的坑坑洼洼,与釉层的形变(包括白衣)类似;二是胎表显示出的各种形态的质变,从

白色、

图8.a胎局部

釉开片

图8.b胎内变物

黄色到褐色、红色、甚至黑色斑点或斑块,它们的共性是油汪汪,也与釉的出油状雷同;三是在局部产生的小沟沟内,不仅有次生物的堆积,还有与其它部位胎的质变类似特征,但油光明亮度更高;四是原本的灰胎基本不显灰色,而以白、黄、褐、红、黑等色表示,只有足底最突出的部位有不明显的灰色;五是青釉与胎的结合部位显示的全面混融,除发浑的护胎釉尚有一定的透明度外,其它形、色、次,内变斑点均与不透明的胎形成混合,几乎分不出胎与釉的区间与区别;六尤其要特别关注初始灰胎微观下的特征,考量是否与釉白衣变化有同步关系。

九百多年的时空变化必然会形成浑然不分,胎与釉完成混融一体。

青釉、黄釉(足护胎釉)、灰胎都有向黄色过渡的趋势,其内部大量的黄色(白色)微粒便是证据。

这种趋势预示着黄河两岸出土高古瓷将随时间的推移而穿上“黄衣”,也证实出土文物必定与其所处空间对接,逐渐完成自然法则下的阶段平衡。

胎的变化见图8.a、b、c、d、e、f。

上述八项关系,共同构成自然法则下的变化(无特指时青釉均指白衣区域内)。

读者或许可从微观照片中很容易产生很多种想象、思考、结论等。

根据釉的构成材质不同,也由于外部空间的差异,出土高古瓷釉层颜色变质后,也许会成为青色、褐色、甚至红色等。

您可以把它们按照相应的色命名。

但不论叫什么衣,是釉层变质后形成的,它不再是成器时的“原生态”,同时必须具有其它相应变化的协同,单独产生某一种

图8.c胎次生物

釉开片

图8.d胎杂质与内变物

图8.e胎坑内微观

釉开片

图8.f胎火石红

变化不可以,包括形变,更包括釉层内的变化和气泡的变化、开片的变化、以及胎的变化。

总之是全因素下的全变,是自然法则的全部作用产生的和谐成果。

一件文物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将随时空变化,这便是全方位的变化。

变化的相互协调匹配,便是同步变化。

虽然讨论的是一件花口尊,但地处黄河两岸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出土的北宋瓷器基本全部有这些特征,只是在程度上视釉种和地下条件优劣有所差别。

如果某件瓷器上没有上述描述的各种方面,该件瓷器绝对到不了北宋。

如果作伪作旧超越了上述各项或形不成和谐统一,更不是北宋时期的瓷器。

鉴定高古瓷器白衣(早于卞京官窑的三大窑系,定窑、磁洲窑、耀洲窑存在期远远长于官窑,它们的产品一旦早于宋官,其釉层多为黄衣)。

釉内的白斑与内变物,处于关键且举足轻重的地位,绝对不可以仅靠几个气泡、几条开片的变化定夺真假。

开片与气泡的变化固然要有,但它

们的继续发展便是白衣。

元代至今的瓷器没有白衣,标志着它们的年龄不够。

鉴定高古瓷不涉及变化不可信,而变化达不到应有的程度同样不可信。

收藏文物靠的是文物自身的变化,不是什么鉴定者的身份地位。

崭新的瓷器,“大师”、“专家”不会说它们是高古瓷,因为蒙不了您。

但作伪作旧的似是而非的瓷器,“大师”、“专家”会忽悠您,他知道这样才有可能。

元以后至清末、民国的瓷器也都有相应的变化(详见乾隆棒槌瓶、赏瓶、高古足托盘和光绪五彩瓷等文章,已在网上分别阐述),且每一种变化都不是独立的,而是各种变化间的协同,共生共荣,切莫不可单打一,尤其要关注不同时代变化间的差距。

在气泡和开片与白衣的关系中,体现出一强一弱的区别:

气泡在白衣范围内尚未变质的青釉中基本全部弱化,大多数很难看出泡的形状,在未变质青釉内模模糊糊的存在;开片在白衣范围内尚未变质的青釉中却反映出强化,较未变质的青釉内开片“粗壮”,白衣助长了开片的“发育”。

变化的差异是时空效应的反馈,微弱的差距体现出自然法则的神奇,没有变化成不了高古文物,而变化千篇一律也不是真正的高古文物。

见微而知箸、见一斑而知全豹,才是把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是超越了自我。

瓷器白衣与高古玉白化大有渊源,详后续文章《文物鉴定》。

9、高仿与作伪差距:

高仿和作伪是不同的。

高仿是指制作时的工艺与过程(一般仿制也包括在内)及其成果。

作旧指成器后在器物上作手脚。

这两种方法目前都实现不了瓷器釉层的白衣(具体前文2~8己作了详尽介绍),顶多在釉表抹刷或喷涂不知晓的一层物质。

鉴定方法很容易:

一是在微观下查看这层物质的边缘,没有生动活泼形态的都不是白衣;二是看该层物质与釉层的结合,白衣是釉层的质变,不存在突出釉表的层面,作旧的物质都存在明显的高出层;三是用利器将该层物质刮下来(伪器无所谓保护与破坏之分,真品的白衣刮不下来),看看该层物质下的釉层是否有相应的变化。

伪器均为清彻的新釉;四是全面考量,出现白衣的高古瓷必然是全方位、全因素的变化。

最近一段时间作旧最好的要属钧瓷,除了釉表外,包括气泡与开片、釉层混浊(原本就是乳融釉)、釉层内的变质微粒等等,都能产生类似高古瓷釉层的多种变化,弄不好有可能被这种作旧所蒙蔽。

微观之下主要检查五项:

一是局部未作到家的釉层仍然表现出新釉的特征,包括釉表的浮光;二是气泡的整体,作旧的伪器仅部分有相应的变化,仍然存在没有全部实现同步化,也就是还有部分泡清透明亮;三是开片,这是主要的,开片内的物质分不出阶段性差异,基本所有开片同色、同物,且该物质大多没将开片填满,基本分不出开片的老、中、新;四是釉层的形变,既没有釉表大量的微小坑洼,也没有沿开片两侧釉层的翘起;五是“白衣”与釉内白斑的周边为规整的线状,没有生动活泼的边缘。

其它作伪与作旧的瓷器相差更远。

10、鉴定北宋瓷器查白衣的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对微观重要性的不断提升,随着微观技术在各个领域被广泛深入地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