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危机干预课堂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16719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危机干预课堂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危机干预课堂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危机干预课堂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危机干预课堂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危机干预课堂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危机干预课堂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危机干预课堂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危机干预课堂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危机干预课堂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危机干预课堂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危机干预课堂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危机干预课堂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危机干预课堂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危机干预课堂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危机干预课堂笔记.docx

《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危机干预课堂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危机干预课堂笔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危机干预课堂笔记.docx

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危机干预课堂笔记

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健康新概念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困扰

•危机问题识别与处理

•紧急创伤的处理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Ø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占有相当比例

Ø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复杂性、多样性

Ø危机事件有增无减

Ø道德水准不尽人意

健康新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躯体健康: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情绪智力高、有自知之明、恰当的自我认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未来有明确的目标

–社会适应良好:

心理与行为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

–道德健康:

美德智力高、能按社会公认的准则约束和支配自己的言行、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等

心理健康灰色区的概念

白色浅灰深灰黑色

←---------------------→

健康心理神经症精神病

问题/障碍

无须心理心理精神

治疗咨询治疗治疗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困扰

•一般的心理困扰(学习适应、人际关系、情绪情感等)

•心理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等)

•精神疾病(精神科医师诊断)

无论是自我调节还是寻求专业帮助,及早进行相比拖拉、延误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

(1)

1.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

2.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学生。

3.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4.身体患有严重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的学生。

5.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

6.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7.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8.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

9.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10.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

11.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

12.其他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

尤其要关注上述多种特征并存的学生,其危险程度更大,应成为重点干预的对象。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

•缺乏艰苦的精神准备等

也是需要特别关注并有可能导致重大挫折的

危机问题识别与处理

抑郁

自杀

如果个体缺乏对某种特定状况的应对能力,出现心理危机的可能性较大。

其表现为:

•直接表露自己处于痛苦、抑郁、无望或无价值感中

•易激惹,过分依赖,持续不断地悲伤或焦虑,常常流泪

•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经常缺勤

•孤僻、人际交往明显减少

•无缘无故地生气或与人敌对

•酒精或毒品的使用量增加

•行为紊乱或古怪

•睡眠、饮食或体重明显增加或减少,过度疲劳,体质或个人卫生状况下降

有抑郁的患者不接受必要治疗的原因

•不知道自己的情绪问题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导

致的

•因为患有心理问题有耻辱感,而不愿寻求治疗

•普通医务人员不能识别伴有抑郁的病人,也常常

不愿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务

•治疗费用太高

自杀讨论

1.导致自杀最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是什么?

2.说出三种自杀的迹象?

安排后事多次努力而不得突遭重创

言语流露

3.如果求助你的学生流露出自杀征兆,你怎么做?

提醒相关人注意疏导

自杀者认为痛苦是

Ø无法逃避的

Ø无法忍受的

Ø永无止境的

产生自杀想法的原因

1.希望结束痛苦

2.无助感

3.无望感

4.矛盾情感

5.孤独感

自杀危险因素

•有抑郁情绪

•近期发生急性负性生活事件

•近一个月生活质量差

•长期的生活压力大

•有既往自杀未遂史

•亲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

自杀者言语上的征兆

•直接说出:

“我希望我已死去”

“我再也不想活了”

•间接说出:

“我所有的问题马上就要结束了”

“现在没人能帮的了我”

“没有我,别人会生活的更好”

“我再也受不了了”

“我的生活一点意义也没有”

近两年北京在校大学生自杀案例

2004年4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一名研究生跳楼自杀

2004年5月18日中国政法大学男生半夜跳楼自杀

2004年7月1日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管理系女研究生坠楼身亡

2004年7月15日北京大学医学部一名大二女生从宿舍楼跳楼身亡

2004年8月30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楼前一女研究生坠楼身亡

2004年9月15日北京理工大学经管学院一新生在教学楼跳楼自杀

2004年9月22日北京大学女博士从13楼坠下身亡

2004年11月7日北京林业大学一女大学生先割腕后跳楼自杀身亡

2004年11月11日北京师范大学一毕业生不堪就业压力自杀

2004年12月19日中国矿业大学一名21岁的女子在科技楼坠楼身

年6月21日,京南某重点高校大三男生,因为还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而跳楼身亡

2005年7月3日,鞍山师范学院一美术系大二学生从第一学生宿舍楼跃下身亡

2005年7月12日,北京某重点大学一女生因考试时递答案给同学被老师当场“揪”出而悬梁自尽

2005年8月20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一在读博士生从研究所教学楼7楼纵身跳下身亡

2005年11月25日,华南理工大学公开学院一女生从男生宿舍楼7楼跳楼身亡

2005年12月5日, 中山大学北校区(原中山医科大学)一女研究生跳楼身亡

2006年2月20日,华南农业大学开学第一天,五山公寓实验楼一男生坠亡

2006年3月9日,漳州某高校大三学生被发现躺倒在永泰城关江滨花园,已吞服农药

2006年2月22日,华南农业大学一名女子怀揣遗书从该校第三教学楼6楼跳下身亡

2006年2月27日,华南农业大学五山校区研究生4号楼宿舍一名三年级女研究生从9楼坠楼身亡

2006年3月1日,华南农业大学五山校区研究生4号楼宿舍一名三年级的女研究生跳楼自杀

2006年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一名女博士研究生跳楼身亡

2006年5月16日,北京理工大学机车学院一名大二男生跳楼身亡

对自杀的误解

1.自杀无法预防

2.谈论自杀的人不会自杀

3.自杀前没有任何自杀征兆

4.有过一次自杀,以后肯定还会自杀

5.大多数自杀者是穷人

6.与有抑郁情绪的人提及自杀会导致他产生自杀的想法

7.如果一个人的抑郁情绪突然好转,他就没有自杀危险了

8.多数自杀缘于一个突发的创伤事件

9.非致命性的自杀行为只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

10.所有自杀者都有精神病

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借用心理治疗的手段,帮助当事人,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

•干预的对象不一定是“患者”,干预的最低目标应是保护当事人,预防各种意外,故常动用各种社会资源,寻求社会支持。

与危机有关的四类问题

1.与丧失有关。

如亲人亡故、失窃、遭遇强暴、失恋等。

2.适应问题。

如新生入学、动迁新居等。

3.矛盾冲突。

面临各种急需作出决断的矛盾及长期的心理冲突,如弃学(贫困,现实与道德冲突)。

4.人际紧张。

严重或持续的人际冲突极易陷入心理危机。

可以进行:

电话干预、面谈干预、社区干预

•事故背后有征兆,征兆背后有苗头——“海恩法则”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都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帕布斯·海恩

如何帮助有心理危机的青少年

(1)

.他们可能会拒绝你要提供的帮助。

但不要认为他们的拒绝是针对你本人的。

2.向他们表达你的关心。

询问他们目前面临的困难以及困难给他们带来的影响。

鼓励他们向你或其他值得信任的人倾诉。

3.多倾听,少说话。

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说出内心的感受和担忧。

不要给出劝告,也不要感到有责任找出一些解决办法。

4.要有耐心。

允许谈话中出现沉默,有时重要的信息在沉默之后出现。

5.不要担心他们会出现强烈的情感反应。

情感爆发或哭泣会利于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

6.保持冷静。

要接纳,不做评判。

也不要试图说服他们改变自己内心的感受。

7.对他们说实话。

如果他们的话或行为吓着你了,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感到担忧或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也直接向他们说。

不要假装没事或假装愉快。

8.询问他们是否有自杀的想法。

不要害怕询问他们是否考虑自杀,这样不会使他们自杀,反而会挽救他们的生命。

9.相信他们所说的话。

任何自杀迹象均应认真对待,不论他们用什么方式流露。

10.不要答应对他的自杀想法给予保密。

•11.如有自杀的风险,要尽量取得他人的帮助以便与你共同承担帮助他的责任。

在学生不愿求医的情况下,你仍然能够寻求专家的帮忙。

12.让他们相信别人是可以给予帮助的,并鼓励他们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如果你认为他们需要专业的帮助,向他们(或他们的家属)提供转介信息。

13.如果他们对寻求专业帮助恐惧或担忧,应花时间倾听他们的担心、告诉他们大多数处于这种情况的人需要专业帮助、解释你建议他们见专业人员不是因为你对他们的事情不关心。

14.如果你认为他即刻自杀的危险很高,要立即采取措施:

-不要让他独处

-去除自杀的危险物品或将他转移至安全的地方

-陪他去精神心理卫生机构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15.给予希望。

让他们知道面临的困境能够有所改变。

16.在结束谈话时,要鼓励他们再次与你讨论相关的问题,并且要让他们知道你愿意继续帮助他们

如何询问有关自杀念头和行为

A:

筛选问题

Ø以询问对生活的感受开始

-您曾有过活着没有价值的感受吗?

-您曾有过长眠不醒的想法吗?

Ø询问死亡、自伤或自杀想法的具体问题

-最近您想过死亡一类的事情吗?

-事情曾严重到使你想伤害自己吗?

B.针对有自伤或自杀念头的个体

Ø第一次有这样的念头是什么时候?

Ø是什么导致你产生了这样的念头?

Ø那些念头出现的频率如何?

Ø有过要开始自伤/自杀却在实施之前中断的经历吗?

Ø如果你真的自杀,你认为会发生什么事?

Ø你有具体的自杀计划吗?

有无对他人讲述你的计划?

Ø什么样的事情使你想逃避生活或选择死亡?

Ø什么样的事情会让你继续活下去?

Ø请描述你最近一次发生自伤行为的具体过程

C.针对有多次自伤、自杀行为者

Ø你总共有多少次自伤、自杀行为?

Ø最近一次是什么时候?

Ø在自伤、自杀念头最强烈时的想法?

Ø对你的生命威胁最大的自伤行为是何时发生的?

Ø当时的诱因是什么,后来又怎样了?

影响青少年精神状况的模型

社会环境

同伴关系

校园环境

家庭环境

个体特征

精神状况

用认知行为的方法来

解决问题的十个步骤

1.找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

3.选择其中的一个小问题来解决

4.确定期望的结果(目标)

5.列出所有可能解决的办法,暂不判断方法是否可行

6.写出每一解决办法的利与弊

7.选择最佳方法并试用

8.评估使用后的效果

9.如未成功,选择另一方法

10.按需要,重复第7-9步

通常,紧急救援有四个阶段:

紧急创伤的处理

•立即

•1~2天后

•1~2周后

•1~2月后

对于到达现场的人员:

•首先,调整自己的角色和态度

—象一个朋友(紧急时需要“鸡汤”,给予关照的、善良的、人性的帮助)

—象一个老师(几天后,给予知识、经验等)

—象一个治疗师(一周或几周后,通常此时才可能是治疗师的角色)

•其次,尽快使当事人离开现场。

通常学生工作人员要到达现场,但为了保护自己可以在附近的某个地方开展工作。

立即的帮助:

•提供最简单的心灵对心灵的关爱,给他温暖,本能反应增多似小孩,让其自然表达情绪•以工作组的方式提供有效的帮助,如带离现场、提供吃喝、休息的地方、与亲属电话联系、护送回家、保证安全等•保护受伤者不要再承受更多的压力,如警察、媒体等要采访,辨认尸体、与有关繁琐的管理程序打交道、协助办理一些相关手续等

•预防睡眠或画面侵入等问题

一两天后的帮助:

•到受伤者那里,有可能组成一个小组

•让小组成员相互叙述,回顾的过程有治疗功能

•帮助他们解决内疚感和怀疑感

•每个人的故事都是整个事件的一部分

•鼓励他们讲出来,倾听他们的心声

•避免指责他人

一两周后:

•叙述

•检查创伤的症状

•注意特异性反应(如吓得尿裤子)

•回到正常的生活

•了解在环境中的反映

一两个月后:

•检查创伤的症状

•注意特异性反应

•回到正常的生活

•了解在环境中的反映

•赋予意义

•为纪念做些准备

PTSD:

3个月后的发病率18.8%

9个月后的发病率24.4%

需要干预的人群:

•受害者、幸存者、目击者

•家属、同事、朋友

•救援人员、消防人员、警察等

•易感人群

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承受力

和社会联系

1.普及宣传减轻心理应激负面影响的具体方法

2.培训青少年的应激处理技巧

3.对扩大社会支持系统的活动进行鼓励

4.提高对自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5.提高相关人员识别与治疗心理问题的能力及主动性

6.提高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