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Ⅲ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17128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Ⅲ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国Ⅲ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全国Ⅲ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全国Ⅲ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全国Ⅲ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全国Ⅲ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全国Ⅲ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全国Ⅲ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全国Ⅲ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全国Ⅲ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全国Ⅲ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全国Ⅲ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全国Ⅲ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全国Ⅲ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Ⅲ卷.docx

《全国Ⅲ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Ⅲ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Ⅲ卷.docx

全国Ⅲ卷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

文综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24.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商周贝币春秋战国布币汉五铢钱

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货币的发展演变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两个关键信息“形制变化”“共同原因”。

从商周贝币到汉五铢钱,货币形制的演变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对信用、便利、数量的需要,B项符合题意。

商周贝币流行时期铸铁技术尚未出现,而汉五铢钱为铜币,排除A项。

货币形制的演变与审美观念有关,但不是图示货币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排除C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分裂割据,D项排除。

【答案】B

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

“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东汉末年的屯田制

【解析】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解决了农民起义、军阀割据造成的田地荒芜和流民问题,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地分离的矛盾,D项符合题意。

曹操大力发展屯田,大量土地收归国家所有,客观上限制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项错误。

屯田与农业商品化无直接联系,B项错误。

中原人口南迁是因为当时中原地区战乱连绵、动荡不安,曹操实行屯田制后这一人口南迁现象逐渐减少,排除C项。

【答案】D

26.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

“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

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考点】古代中国书画的发展——张旭的书法艺术

【解析】张旭擅草书,他创作的千字文作品狂放不羁、挥洒自如、变幻莫测。

从他叙述自己对书法的感悟来看,他的书法呈现出书写气象的灵动性,B项符合题意。

材料“笔法之意”“而得其神”可知张旭书法偏于写意,不强调结构的严整性,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草书强调笔法流畅简约,排除C项;材料“争路”和“舞剑器”说明不是内敛性,排除D项。

【答案】B

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制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敢于驳正皇帝的不当言行,而明神宗不得不接受内阁首辅的劝谏,这说明内阁权势强大,A项符合题意。

内阁权力是由皇帝赋予的,“皇权受到严重制约”表述不当,排除B项;社会经济凋敝与材料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明太祖朱元璋时已经废宰相制度,排除D项。

【答案】A

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

“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

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创办民用企业)

【解析】根据材料“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等信息可知,为了应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的扩展,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D项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体现A项,且商战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排除;B项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材料中洋务派官员李鸿章认识到需求富以自强,该方针没有发生“改变”,C项排除。

【答案】D

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

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

“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

”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考点】辛亥革命——清帝退位

【解析】袁世凯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一方面揭示了袁世凯的野心,另一方面也有抹杀革命之意,而孙中山认为“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

从材料看,双方的分歧实质是由谁来主导组建临时共和政府,B项符合题意。

南北和谈后,双方都赞同“共和体制”,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进行社会革命,排除C项;按照当时双方的约定,清帝退位后临时大总统的人选是袁世凯,排除D项。

【答案】B

30.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

这说明,当时

A.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B.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

C.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D.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

【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体系的运转出现问题,资本家不愿意投资生产,却投资买卖原料,生产衰落,许多工矿企业陷入经营危机,这说明当时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C项正确。

从材料“许多工矿企业……难以维持再生产”可排除A、B两项;结合该现象出现于“1940年代中后期”可排除D项。

【答案】C

31.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

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

这反映出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考点】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解析】由材料可知,百货商场与政府签订的合同一改过去的分配制度,鼓励企业创收,从而激起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热情,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故A项正确。

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B项排除。

C、D两项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均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排除。

【答案】A

32.1549—1560年,约4776名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其中1536人是工匠。

他们将技术和资金由奢侈品行业投入普通的钟表业,日内瓦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钟表业的摇篮。

这反映出,当时

A.人文主义传播缓和了社会矛盾B.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技术转移

C.工匠精神决定了城市生活面貌D.宗教改革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

【考点】宗教改革——加尔文派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

【解析】1549—1560年正值欧洲宗教改革之际,加尔文派是在这场宗教改革中涌现出的新教派,这一时期加尔文教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吸收了上千名从法国逃难而来的工匠,这些工匠中的一部分人投身到钟表业,这是后来日内瓦能够成为世界钟表业摇篮的重要原因,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发展不是社会矛盾,排除A项;据材料“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可知是逃难促进了技术转移,并不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排除B项;“决定”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

【答案】D

33.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

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

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

这一主张

A.赋予各州主权B.恢复邦联制度

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解析】麦迪逊这一主张既规定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又明确了州政府的权限,这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故C项正确;材料“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说明限制各州权力,排除A项;1787年宪法通过后,美国实行联邦制,并没有恢复邦联制,排除B项;材料“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说明扩大联邦政府权力的同时,还规定地方的权力界限,中央与地方分权而治,排除D项。

【答案】C

34.下图为西方绘画作品《第一步》,其代表的绘画流派

第一步

A.注重内心的“自我感受”B.强化了直观印象的作用

C.强调素描的准确性D.追求画面严整和谐

【考点】19世纪以来世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现代主义美术

【解析】据图片可知,该绘画作品采用了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属于现代派绘画作品,现代主义画派注重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故选A项;由材料人物出现变形可知不是直观印象,排除B项;由材料人物扭曲变形可知不是准确性,排除C项;“追求画面严整和谐”的是新古典主义,排除D项。

【答案】A

35.1964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

在1975—2006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

这种状况

A.确立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C.遏制了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

【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七十七国集团;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七十七国集团

【解析】七十七国集团是20世纪60年代由一些发展中国家发起成立的,旨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材料反映的是该组织成员在联合国决议中的意见基本一致,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故选B项;当今世界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并没有确立多极化格局,排除A项;C项扩大了该组织的作用;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没有改变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排除D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

“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

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

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

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

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

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

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

(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7分)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古希腊城邦制度

【解析】

(1)西周时期的都城的特点,依据“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得出以分封制为基础;依据“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得出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依据“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等得出其设施方面的特点。

古希腊城邦的特点,依据“城墙等防御设施”“大规模的神庙”“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等信息可确定其设施方面的特点;依据“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得出其政治权利方面的特点;依据“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可得出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根据材料“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人民……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等信息和所学知识,从自然地理环境、贸易发展情况、自治传统等角度进行概括。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政治制度主要有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结合分封制可从扩大疆域、开发边地、国家认同等角度展开,结合宗法制可从稳定统治、增强凝聚力等角度展开,结合礼乐制度可从儒家学说、主流思想等角度展开,最后从中华文明奠基这一角度进行思维提升。

【答案】

(1)西周:

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

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条件: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

(3)影响:

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下表摘自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

表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单位:

%

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很赞同

比较赞同

说不准

不太赞同

很不赞同

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

2.9

4.3

8.2

23.0

61.1

父母在,不远游

7.2

15.1

21.8

34.9

20.8

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

45.4

29.2

l7.5

5.0

2.6

富贵贫贱是命定的

6.8

11.2

15.4

25.1

41.2

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经商

去乡镇企业

工作

读书上大学

去大城市

打工

继续种田

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

35.2

14.1

31.8

2.7

8.5

——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解析】解答本题可从以下几步入手:

首先,考生要能“发现问题”。

这一过程需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如“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的数据说明当时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意识薄弱,且“职业意向”的数据不仅说明传统“安土重迁”的观念变得薄弱,还说明人们关于传统的“重农抑商”的看法也大为改变。

其次,考生要能建立正确的联系。

这一过程需要将提取的信息与所学知识中的历史现象相联系,从中找到契合点。

如“去乡镇企业工作”这一选择就要联系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城镇化等知识,“经商”这一选择与中共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读书上大学”则要联系“科教兴国”战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知识。

再次,考生要能独立提出观点。

这一过程要求在“发现问题”“建立联系”基础上,从自己熟悉的角度提炼出论题。

最后,考生要能“解决问题”。

这一过程要求将材料现象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正确解释和评价历史现象,合理论证或阐述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答案】论题:

经济发展带来择业观念的变迁。

阐述: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走上发展的快车道,这促使传统的“安土重迁”观念变得薄弱,青壮年继续种田的比例大幅降低。

随着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去乡镇企业工作和去大城市打工成为部分青壮年的新选择,经商成为青壮年的第一选择。

可见,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择业观念的变迁,择业观念的变迁也反映了经济的发展状况。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

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

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

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

(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

(9分)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

(1)根据材料“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可归纳出以粮食为主的出口数量和以机器设备为主的进口数量明显增加;由材料“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可归纳出进口关税税率降低。

(2)据材料“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得出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材料“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美国”可知农业商品化发展,国际粮食需求扩大;从材料“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和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设备、资金和市场,工业化进程加快。

【答案】

(1)变化:

以粮食为主的出口数量和以机嚣设备为主的进口数量明显增加;进口关税税率降低。

(2)原因:

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商品化发展,国际粮食需求扩大;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设备、资金和市场,工业化进程加快。

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三、铁路与公路交通。

西有平汉铁路,南有陇海铁路,东有津浦铁路,有菏泽经濮县虽公路有破坏,因平原关系,无大妨碍,仍可通车。

四、……(辖区)共18个县城,大小市镇200余个,村庄万余个,人口有300万。

五、……在粮食方面能自给有余,村庄相距有二三里,村村有沟道,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

七、群众组织,有自卫队、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

八、群众武装,一般每县有个独立团,县长兼团长;有的有个基干大队;根据地内有游击小组。

——摘自《冀鲁豫边区的概况》(1940年4月)

材料二你们在去年一年打了大小几千次的仗,打死五万以上的敌伪军,打退了常常几倍几十倍的敌人进攻……收复了许多的失地,许多抗日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是扩大了……你们的大功劳,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各国人民也已明白。

——摘自《中共中央向敌后军民致贺电》(1944年1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条件。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根据地对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贡献。

(7分)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国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共中央向敌后军民致贺电”所学可得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依据材料一“在粮食方面能自给有余”可知粮食能够自给自足;从材料一“群众组织,有自卫队”“群众武装,一般每县有个独立团,……根据地内有游击小组”得出群众基础良好,有相当力量的革命武装;由材料一“村庄相距有二三里,村村有沟道,便于开展游击战争”“西有平汉铁路,南有陇海铁路,东有津浦铁路”可知有利于游击战的地理条件。

(2)由材料二“打死五万以上的敌伪军,打退了常常几倍几十倍的敌人进攻”“收复了很多失地,许多抗日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是扩大了”得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增强了抗战胜利的信心、为抗战最终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据材料“打了大小几千次的仗,打死五万以上的敌伪军”并结合所学抗战中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可以得出对减轻正面战场压力起关键作用。

【答案】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粮食能够自给自足;群众基础良好,有相当力量的革命武装;有利于游击战的地理条件。

(2)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增强了抗战胜利的信心,为抗战最终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减轻正面战场压力起关键作用;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开元年间官至宰相,成为秦至唐在统一王朝任官级别最高的岭南人。

张九龄为政注重民生疾苦,轻刑罚,薄赋敛,扶持农桑。

其为人忠诚耿介,敢于进谏,亦终因此罢相,后有人认为这是唐朝由治到乱的分水岭。

张九龄有《曲江集》传世,其诗清新自然,其文高雅严整。

岭南多被时人视为蛮荒之地,而在张九龄的笔下,却是山明水秀、风光无限。

他曾主持开大庾岭新路,便利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至今用之。

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人们以其家乡之名称之为“曲江风度”。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称赞他:

“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据《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九龄成为盛唐名相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九龄的历史贡献。

(9分)

【考点】张九龄

【解析】

(1)根据材料“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并结合所学隋唐推行科举选官和唐诗繁荣可知科举制的推行和崇尚诗文的社会风气;据张九龄生活的年代“678——740”“开元年间”并结合所学开元盛世可知有较为开明纯正的政治氛围;由材料“他曾主持开大庾岭新路,便利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至今用之”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中原文化在岭南得到传播。

(2)依据材料“张九龄为政注重民生疾苦,轻刑罚,薄赋敛,扶持农桑”可知张九龄为开元年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材料“其为人忠诚耿介,敢于进谏”“耿直温雅,风仪甚整”可知张九龄树立了贤相的典范;由材料“张九龄有《曲江集》传世,其诗清新自然,其文高雅严整”和所学知识可知文学作品影响深远;据材料“岭南多被时人视为蛮荒之地,而在张九龄的笔下,却是山明水秀,风光无限”“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可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岭南的认知。

【答案】

(1)科举制的推行和崇尚诗文的社会风气;开明纯正的政治氛围;南方的开发和中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

(2)为开元年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树立了贤相的典范;文学作品影响深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岭南的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