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19078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6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

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

冲裁模设计__

弯曲件下料__姓名:

柯友文_专业:

金属材料工程学_班级:

_

学号:

_

指导教师:

_

年月日至年月日

一(零件说明…………………………………………………………………………3二(零件工艺性分析…………………………………………………………………3三(主要工艺设计计算………………………………………………………………4

11.排样方式的设计计算…………………………………………………………4

1.2.压力中心的确定及计算………………………………………………………5

1.3.冲压力的计算…………………………………………………………………5

1.4冲裁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6

1.5冲压设备选择…………………………………………………………………7

1.6.冲裁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8四(模具中各零件设计………………………………………………………………8

2.1.凹模的设计……………………………………………………………………8

2.2凸模及凸模固定板的设计……………………………………………………92.3凸凹模的设计…………………………………………………………………92.4.模架的设计………………………………………………………………………102.5.挡料销的设计……………………………………………………………………112.6模柄的设计………………………………………………………………………11五(模具工作零件的加工工艺………………………………………………………12六(模具装配…………………………………………………………………………12

6.1.模具总装图…………………………………………………………………13

6.2.模具工作过程………………………………………………………………14

6.3.模具的大致装配过程………………………………………………………15七(进一步提高冲裁件精度的其它方法……………………………………………15八(总结………………………………………………………………………………16参考文献……………………………………………………………………………17附:

工作零件的零件图………………………………………………………………18

一、零件说明

零件名称:

弯曲件下料

生产批量:

中等批量生产

材料:

1Cr18Ni9Ti

板厚:

2.5mm

要求设计此工件的冲裁模:

制件图

(1)单位mm

二、零件工艺性分析

2.1材料分析

(1)不锈钢的化学,力学性能

名称牌号材料状抗剪强度抗拉强伸长屈服强

态/MPa/MPa度/MPa率%度/MPa

不锈1Cr18Ni9Ti热处理430-550540-77040200

钢退火

分析上面的数据可知,该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不是很高,有一定的韧性,具有良好的冲压性能。

2.2形状

由图1可知零件形状较为复杂,尺寸与公差均未标出,在proe,autocad图纸中体现,金属件的内外形经济精度最好不高于IT11。

由于冲裁件的厚度2.5mm,基本尺寸83.5mm,69mm可知,落料经济精度IT13,冲孔经济精度IT12。

2.3结构分析

该零件形状,应力对称。

没有突出的悬臂和凹槽,但零件复杂,圆弧很多,头部有三个小孔。

孔距边界之间的最小孔边距7.5,但大于一个板厚。

存在很小的孔(直径4mm)但大于0.35倍的板厚,因此可以冲裁。

2.4精度分析

图示零件尺寸公差要求约为IT12对尺寸精度要求较高,因此在模具设计时需要特别注意精度的要求。

2.5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

该工件包括落料冲孔两个基本工序,可有以下三种工艺方案:

方案一:

先落料,后冲孔。

采用单工序模生产。

方案二:

落料—冲孔复合冲压。

采用复合模生产。

方案三:

冲孔—落料级进冲压。

采用级进模生产。

方案一模具结构简单,但需要两道工序两套模具,成本高而生产效率低,精度低,难以满足大批量、高精度的生产要求。

方案二只需一套模具,工作精度及生产效率都比较高,但是要求有两个孔距零件边缘的位置较远,小于凸凹最小允许壁厚,模具制造难度大但是强度可以得到保证。

此外冲压成品件留在模具上,尽管清理模具上的物料影响冲压速度,操作并不繁琐。

方案三也只需要一副模具,生产效率高,操作方便,设计简单,但是精度较差。

因为一个模具上同时进行两道工序,难以保证两道工序进行时刚好放置在模具刃口相同的地方,也就是说难定位,精度明显低于复合膜。

所以经过思索,由于零件上圆弧较多,确保精度采用方案二落料冲孔复合模较为合适。

三.主要工艺设计计算

3.1排样方式的确定以及计算

该冲压件的月生产批量属于中等批量的生产类型,因此不考虑多排、或一模多件的方案(该方案较适宜大批量生产,约几十万件以上);也不考虑采用简易冲裁模常用的单、直排方案,根据成批生产的特点,再结合该冲压的形状特点,以单排、一模一件、复合落料,冲孔方案为宜。

如图条料排样

(2)

查的搭边数值表2-7:

工件之间搭边a1>2mm

工件与边界之间,a>2.2mm

取a1=3.5mma=4.5mm

步距s=54+22+7.5+3.5=87mm

查表2-9和表2-8可以确定条料与导料销的间隙和条料宽度偏差分别为

B0=0.8mm,条料下偏差值=-1.0mm

0条料宽度b=60+2×4.5+0.8=69.8mm-1

此条料宽度为69.8mm,步距为87mm,

工件top面面积(3)

材料利用率η=(nA/LB)×100%=(3668.39+4×3.14×3)/(69.8×87)=61.03%

3.2压力中心的确定及相关计算

压力中心的确定:

模具压力中心是指冲压时各个冲压部分冲压力合力的作用点。

为了确保压力机和模具正常工作,应使冲模的压力中心与压力机滑块的中心相重合。

对于带有模柄的冲压模,压力中心应通过模柄的轴心线。

否则会使冲模和压力机滑块产生偏心载荷,使滑块和导轨之间产生过大的磨损,模具导向零件加速磨损,降低模具和压力机的使用寿命。

冲模的压力中心,可按下述原则来确定:

(1)对称形状的单个冲裁件,冲模的压力中心就是冲裁件的几何中心。

冲裁直线段时,其压力中心位于直线段的中点。

(2)工件形状相同且分布位置对称时,冲模的压力中心与零件的对称中心相重合。

(3)冲裁形状复杂的零件或多凸模的零件时,其压力中心可以通过解析计算法求出。

压力中心的计算:

如下图所示建立坐标系求材料的压力各边的冲裁力中心如下表所示

压力坐标系图(4)

L/mmX/mm

L1=6.28-22

L2=42.9-14.75

L3=11.783.75

L4=9.4257.5

L5=1216

L6=12.560

L7=422

L8=223

L9=1024

L10=3039

L11=3054

计算结果为:

Y0=0,X0=2699.9275?

170.945=18.2?

因此取模柄在条料正中间为原点的坐标系下的(18.2,0)处

3.3计算总冲压力

计算冲裁力的目的在于合理的选用压力机和设计模具。

冲裁力是指冲裁过程中的抵抗最大剪切力。

它是随着凸模切入材料的深度而变化的,当材料达到了剪切强度时,便产生裂纹且材料相互分离,此时的冲裁力是最大值。

选择压力机就是按冲裁力F最大力计算。

冲裁后,由于板料的弹性恢复,使零件(或废料)仍梗塞在凹模洞口内,需要把零件(或废料)从凹模洞口推出或顶出。

把从凹模洞口顺冲裁方向推出的力称推件力Ft;把逆冲裁方向从凹模洞口顶出的力称顶件力Fd。

由于冲裁后板料的弹性恢复,使废料(或零件)紧卡住凸模,需要把这废料(或零件)从凸模上卸下来的力称卸料力Fx。

该模具采用弹性卸料和下方出料的方式,不需要在凹模下设置顶料装置,故不存在顶料力。

总冲裁力Fz由冲裁力Fc是由冲裁力Fc,Fx,Ft组成。

由于采用是落料冲孔复合模,其冲裁力F是由落料冲裁力F1和冲孔冲裁力F2两部分组成。

凹模周界长度图(5)

b,查得1Cr18Ni9Ti的抗拉强度约为=650MPa,Kx=0.04mm,Kt=0.055.

b,F1=Lt=324.2×650×2.5=526.8kN

4,,F2=Stb=×650=8.16KN

F=F1+F2×3=551.2KN

Ft=nKtF2=0.055×8.16×3=1.35KN

Fx,KxF,0.045×526.8=23.7KN

F=F,Fx,Ft,576.26KNZ

3.4冲压设备选择

为了使压力机能安全工作取P×F取1000KN压机=(1.5~1.8)Z

故要选择压力机J23-100开式双柱可倾压力机,有文献可知:

主要技术参数

项目名称单位J23-100

公称力千牛kN1000

滑块行程毫米mm130

次/分SPM38行程次数

最大装模高度毫米mm380

装模高度调节量毫米mm480

喉深毫米mm260

工作台板

前后F.B.毫米mm710

左右L.R.毫米mm1080

立柱间距离毫米mm350

垫板孔径厚度毫米mmΦ250X100

机身最大可倾角角度30

主电机型号Y132M2-6

外型尺寸

前后毫米mm2472

左右毫米mm1736

高度毫米mm3312

重量千克kg10000

3.5冲裁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

凸模和凹模的刃口尺寸和公差,直接影响冲裁件的尺寸精度。

模具的合理间隙也靠凸、凹模的刃口尺寸及其公差来保证。

在计算模具刃口尺寸及其制造公差时,应按落料和冲孔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其原则如下:

(1)落料落料件的光面是因凹模刃口挤切材料产生的,因此其光面尺寸与凹模尺寸相等,故应以凹模尺寸为基准。

又因落料件尺寸会随凹模刃口的磨损而增大,为保证凹模磨损到一定程度仍能冲出合格零件,故落料件凹模基本尺寸应取工件尺寸公差范围内的较小尺寸。

而落料凸模基本尺寸,则按凹模基本尺寸减最小初始间隙。

(2)冲孔孔的光面是凸模刃口挤切材料产生的,因此其光面的孔径与凸模尺寸相等,故应以凸模尺寸为基准。

又因冲孔的尺寸会随着凸模的磨损而减小,故冲孔凸模基本尺寸应取工件孔尺寸公差范围内的较大尺寸。

而冲孔凹模基本尺寸则按凸模基本尺寸加最小初始间隙。

凸模凹模刃口计算

(3)凸模刃口计算

对于冲孔ф4mm的圆孔采用凸凹模分开加工,外轮廓的落料采用配合加工的方法。

查表2-10得间隙值Zmin=0.49,Zmax=0.55

冲孔ф4mm的圆孔的凸凹模刃口尺寸如下:

查表2-11得凸凹模制造公差:

Qp=-0.020,Qd=+0.035

由于Zmax-Zmin=0.06,Qp+Qd=0.015。

满足Zmax-Zmin>Qp+Qd查表2-12得磨损系数X=0.75。

0d=(d+X)=4+0.75×0.12=4.09mmp-0.17+0.035d=(dp+Zmin)=4.09+0.49=4.58mmd0

(4)凹模刃口计算

凹模刃口计算对于外轮廓的落料,以凹模为基准,凹模磨损后尺寸增大。

精度取00000IT13,单位(mm)对于60,20,28,59,ф15取公差(0,+0.04)。

-0.46-0-0..00221-0.0211-0.046

四(模具中各零件设计

模具总体设计:

该冲裁模对内孔与边缘之间有着较高的位置精度要求,生产批量中等,采用一次冲压成形,冲孔落料复合膜。

模具结构采用固定挡料销和导料销对工件进行定位,弹性卸料,下方出料方式的倒装式复合模结构。

确定各主要零件结构尺寸:

4.1凹模外形尺寸设计

凹模的确定主要包括凹模厚度H凹模壁宽c,凹模宽度B1和凹模长度L1凹模厚度H的确定(按经验公式)

H=ks(H>15mm)

式中查2-15得k凹模厚度修正系数0.35。

s=87。

H=0.35×87=30.45mm取28

凹模壁厚c=(1.5~2.0)H取40

凹模宽度B1=B0+2c=69.8+40×2=150mm设计时取210mm凹模长度尺寸L1=s+2c=87+2×40=167mm设计时取210mm

凹模Proe中的图形(6)

4.2凸模结构尺寸的确定。

凸模长度尺寸与凸模固定板和推件板的厚度有关。

凸模固定板的厚度取H1=15mm,卸料板的厚度取H2=12,自由尺寸与修模量及进入凹模深度总计取15

凸模长度L2=H1+H2+15取45mm

凸模proe尺寸图(7)

4.3凸凹模的尺寸的确定

凸凹模既是落料凸模又是冲孔凹模,因此能保证冲件内外形之间的形状位置。

根据模具的具体情况,凸凹模的厚度=凸模固定板的厚度+卸料板的厚度+修模量板料厚选取60mm。

凸凹模的外刃尺寸配置,并保证间隙0.49~0.55mm。

凸凹模proe图(8)

4.4模架的尺寸确定

模架的选取后侧模架的选取

模架尺寸表(9)

grou类型LBHmHm上模座下模座导柱导套pinax

14200×200200200170210200×200×32×32×43

×170~210200×45200×160×105

50

模架原理图(10)

上模架的参数单位(mm):

H=60,L1=220,S=232,A1=150,A2=260,R=60,L2=120,D=43下模座的参数单位(mm):

H=60,L=B=200,h=20,L1=220,S=232,A1=150,A2=260,R=60,+0.025L2=120,D=320

4.5弹簧挡料销尺寸确定

参数如下单位(mm):

d=20,l=66,L=100,D=26,d1=22弹簧选择:

D=11.5,节圆r=1.5,L=51

弹簧挡料销结构图(11)4.6模柄的选择

模柄采用的压入式模柄,其与上模座孔采用过渡配合。

模柄结构图(12)参数如下单位(mm):

d=46,D=50,D1=55,H=98,h=40,C1=5,h1=10

五.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

本副冲裁模,模具零件加工的关键在于工作零件、固定板以及卸料板。

若采用线切割加工技术,这些零件的加工就变得相对简单。

下表所示为落料凸凹模的加工工艺过程为例。

序号工序名工序内容

1备料将毛坯锻成长方体,条料锯切(退火状态)2粗铣铣六面见光

3平磨磨高度两平面

4钳,划线在长度一侧留线切割夹位6mm后,分别凸模轮廓线

并划两凹模洞口中心线

钻孔按凹模洞口中心线切割穿孔。

凹模落料沉孔的要求,钻螺纹底孔并攻丝到要求5粗刨刨六面,互成直角,留单边余量0.5mm6热处理淬火硬度达60-64HBC后,高温回火7平磨高度到指定的要求

8线切割割凸模及凹模,并搭边值按,图切割型孔达到尺寸要求9钳,研配研凸凹模并配入凸模固定版

研磨各侧壁到0.1mm

10平磨磨高度达到要求

11钳工精修总装配

12检验是否满足要求

凸凹模加工工艺过程图(13)

六(模具装配

6.1模具总装图

主视图(14)

俯视图(15)

左视图(15)

模具装配效果图(16)

模具中的装配图分解视图(17)

6.2模具工作过程

将剪裁好的板料送入模具中,由定位销定位。

冲压时,上模降下,穿过卸料板后继续下降闭合,冲孔凸模冲出三个孔,落料凸模冲出零件,废料被冲孔凸模推出,零件由落料凸模推出;冲完后模具开启,上模上升,卸料板把板料从凸模上卸下;继续送进板料进行下一次冲压。

冲下的废料和零件落在落料槽中,隔一段时间由工人用推杆从落料槽中推出。

3.模具的大致装配过程(螺钉装配省略)

(1)下模座导柱导套的装配

(2)导柱导套装配

(3)凸凹模固定板装配

(4)凸凹模装配

(5)卸料棒装配

(6)卸料版装配

(7)导板装配

(8)凹模装配

(9)凸模固定板装配

(10)凸模装配

(11)垫板装配

(12)上模座装配

(13)模柄装配

(5)试冲与调整

装机试冲并根据试冲结果进行相应调整

七(进一步提高冲裁件精度的其它方法

由于本零件的精度要求较高,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更加精密的成型方法进行冲裁。

提高零件尺寸精度的方法有:

小间隙圆角刃口冲裁(又称光洁冲裁)。

1.

由于采用小间隙圆角刃口,冲裁变形区的压应力显著提高,能起到抑制裂纹的作用,改变了普通冲裁条件,因而所得到的工件质量高于普通冲裁件,断面的表面粗糙度可达0.4-1.6um,工件尺寸精度可达IT8-IT11级。

具体做法为:

凸、凹模具的间隙很小,双面间隙为0.01-0.02mm。

凸模与凹模其中的一个取小圆角刃口,圆角半径约板料厚度的10%。

落料时,凹模刃口为小圆角;冲孔时,凸模刃口为小圆角。

这种方法的设备比较简单,冲裁力比普通冲裁约大50%,适用于塑性好的材料,可适用于本零件。

2.针对此零件提高零件垂直度行为公差的方法有:

采用凸模逐步切除废料,每次只切一条边。

采取直排方式,将零件条料的废料分为五块,分三次将这五块废料去除,这样能更好的保证零件的形位公差精度。

八(总结

在这次模具设计的课程设计中,我对普通模具冲裁的零件工艺性进行了分析,主要工艺设计冲压力计算,在proe中画出模具中各零件的设计以及模具装配的设计。

此外,由于这个零件的精度要求较高,除了普通冲裁模具的设计外,我还学习思考了一些进一步提高零件冲裁精度的更精密的成型方法。

仔细想想这份课程设计对我来说还是很难得,通过网上查找资料,查看论坛讨论的结果,图书馆借阅图书,杂志,进一步了解模具图形的结构,看了大量的视频。

刚开始时,由于理论知识的不足,在加上平时没有什么设计经验,有些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入手。

接着看了老师的指导书,和同学的讨论下,我找到了信心。

现在想想其实课程设计的每一天都是很累的,其实,模具设计并不简单,每一个数据都都得仔细查找、考察,绝对不是空想能想出来的。

每当有一个问题得

到解决的时候,就觉得很高兴,可是问题还是会不断的涌现出来,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虽然现在,种种困难我都已经克服,但是还是难免有些疏忽和遗漏的地方,完美总是可望而不可求的。

不再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才是最重要的。

抱着这样的心理,我一步步走了过来,最终完成了我的任务。

这次的课程让我对冲压工艺及模具的设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在查阅资料的经验方面,受益尤多。

因为我们以后到了学习和工作中的时候,就没有老师在指导的情况下,必须靠自己主动的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这就对我们自己搜集资料,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自己想要信息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而课程设计刚好锻炼了我们的这种能力。

因为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查阅到自己所需的资料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对我们搜集资料的能力的提升无疑是巨大的。

这次的课程设计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这些东西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感谢学院给我们安排了这样一次意义重大的课程设计~感谢老师在我的设计过程中对我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张荣清,《模具设计与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32、模具实用技术丛书编委会,《冲模设计应用实例》,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06、周树银,《冲压模具设计及主要零件加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073

4、关明,《冲压模具工程师专业技能入门与精通》,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5、王孝培,《冲模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6、王卫卫,《材料成型设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