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21415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专题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专题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专题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专题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专题1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专题1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专题1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专题1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专题1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专题1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专题1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专题1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专题1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专题1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专题1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专题1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专题1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专题1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专题1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2.docx

《专题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12.docx

专题12

    

1.(2016·浙江理综,4,6分)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1.B 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导致细胞外液的浓度增加,进而引起细胞外液的量增加,A错误;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B正确;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增加,C错误;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使细胞膜内外的K+浓度差减小,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D错误。

2.(2015·课标Ⅰ,3,6分)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2.A 输入静脉中的NaCl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细胞,A正确;由于处于稳态的动物体内Na+的分布是细胞内液中含量少,细胞外液(组织液)中含量多,故Na+只有少部分进入细胞内液,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外液中,C、D错误;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所占比重不同,注射到体内的生理盐水在两者之间的分配不同,B错误。

3.(2015·海南单科,18,2分)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

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3.C 激素通过体液进行运输,A正确;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B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正确。

4.(2015·海南单科,16,2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

B.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

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

D.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通过被动运输将某种蛋白分泌到肠腔

4.D 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分泌促胰液素,A正确;小肠上皮细胞可分泌消化液,也要从消化道中吸收营养物质,另外小肠上皮细胞还可与组织液进行营养物质的交换,B正确;当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细胞内渗透压降低,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C正确;蛋白质的分泌属于胞吐,不属于被动运输,D错误。

5.(2015·江苏单科,5,2分)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

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

5.B 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相比,其K+浓度高,Na+浓度低,O2由于代谢利用浓度也较低,A、C、D错误;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渗透压保持平衡,B正确。

6.(2014·课标Ⅰ,3,6分)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6.D 机体通过调节,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A正确;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细胞内外Na+的浓度差和K+的浓度差有关,因此,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的产生依赖于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C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而不是内环境中,D错误。

7.(2014·课标Ⅱ,3,6分)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7.A 血浆中的某些成分可渗出毛细血管形成组织液,组织液的某些成分也可透过毛细血管壁回流形成血浆,C、D正确;机体与外界的气体运抵和血液循环,使血浆中氧气浓度大于组织液,所以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氧气浓度不同,A错误;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通常维持动态平衡,从而保证了组织液含量的相对稳定,B正确。

8.(2015·海南单科,27,8分)Na+在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维持和细胞兴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回答下列问题:

(1)Na+和Cl-对维持血浆渗透压起重要作用,将红细胞放入0.9%的NaCl溶液中,细胞形态________(填“会”或“不会”)改变。

(2)Na+可与__________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

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主要是由于Na+________引起膜电位改变而产生的。

当兴奋沿细胞膜传导时,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与受刺激点相同的____________。

8.【解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与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

(1)0.9%的NaCl溶液为人体细胞的等渗溶液,放入其中的红细胞形态不发生变化。

(2)正常人的血浆pH维持在7.35~7.45,与其含有HCO

和HPO

等离子有关。

(3)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细胞膜内。

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而使兴奋部位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当兴奋沿神经细胞膜传导时,兴奋部位都将出现与刺激点相同的膜电位变化。

【答案】 

(1)不会 

(2)HCO

和HPO

 7.35~7.45 (3)内流 电位变化

9.(2014·海南单科,27,9分)根据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某奶牛场为提高产奶量,给奶牛饲喂了大量的某种精饲料后,奶牛瘤胃发酵产酸过多,引起机体血液pH低于正常值,且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

产酸过多使pH难以恢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H低于正常值会引起酸中毒,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起________作用的物质,以利于奶牛内环境的pH维持在正常水平。

机体的内环境是指________________,主要包括血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境的剧烈变化或惊吓会导致奶牛机体内某些激素水平的变化,从而使产奶量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机体的调节方式包括____________调节。

9.【解析】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对pH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酸性物质过多会使pH难以恢复;为中和牛瘤胃中发酵产生的酸,可在饲料中加入一些起中和作用的碱性物质。

(2)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或受到惊吓时奶牛首先进行的是神经调节,进而引起体内肾上腺素等激素含量的变化。

【答案】 

(1)酸性物质过多,超出了机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能力限度 中和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组织液 淋巴

(2)神经和体液

一、体液与内环境

   1.体液:

是体内各种液体的统称,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即内环境。

   2.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

内环境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它们之间的物质交换上。

如图:

(1)毛细血管分布于组织间隙,且具有一定的通透性,具体表现为:

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如水、无机盐、小分子有机物)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组织液和血浆可以进行双向物质交换。

(2)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非正常情况下渗入组织液中的血浆蛋白等物质,这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不再回渗,因此,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

(3)当淋巴形成后,通过各级淋巴管,经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中,所以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途径,它们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

(4)血浆、组织液、淋巴的异同点

比较项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存在部位

血管内

组织细胞间隙

淋巴管内

成分来源

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③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①血浆透出毛细血管壁;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②由消化吸收而来

化学成分

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3.内环境的功能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与体内各系统间发生着密不可分的功能联系,如下图所示:

二、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1.内环境的物质组成

(1)存在于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中的物质种类基本相同,只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这些物质可分为三类:

①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O2、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细胞合成的分泌物,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的代谢废物,如CO2、尿素等。

(2)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一般指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和分泌到人体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可分为三类:

①细胞合成的结构蛋白,如血红蛋白、载体等。

②胞内酶,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呼吸酶等。

③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外界环境,因此尿液、原尿、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这些部位中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如消化酶。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①定义:

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质微粒数量

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大小

越多

越大

越大

越少

越小

越小

②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人体组织水肿产生的原因分析

组织水肿是由组织液中水分增多引起的。

在通常情况下,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渗透压差主要取决于血浆与组织液之间蛋白质浓度差,如因某种原因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就会相应地造成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这时水分进入组织液,就会出现组织水肿的现象。

下面列出了产生组织水肿的部分原因:

(1)过敏反应中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渗透压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营养不良时,蛋白质摄入不足,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酸碱度

①正常人血浆pH接近中性,为7.35~7.45。

②维持酸碱平衡的因素:

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

a.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

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

H2CO3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CO2和H2O,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

血液中增多的CO2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

图示如下:

b.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钠,而过多的碳酸氢钠可以由肾脏排出。

图示如下:

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3)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37℃左右,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

三、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其中血糖平衡调节、体温调节及水盐平衡调节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入侵人体的病原微生物必须依赖免疫系统发现并清除。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2)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3)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四、物质在血浆、组织液等内环境与细胞之间的跨膜分析

   1.几种由单层细胞形成的结构:

如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肺泡、肾小球和肾小管等,这些非常薄的结构有利于物质交换,物质透过这些结构时,要经过2层细胞膜。

   2.细胞、生物膜、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层数间的关系

(1)1层细胞=2层生物膜。

(2)1层生物膜=1个磷脂双分子层=2层磷脂分子。

(3)若物质出入细胞内的线粒体,需多跨越线粒体的内外膜(4层磷脂分子)。

   3.外界空气中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的跨膜层数分析

从图1可知,O2要穿过肺泡壁(1层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壁(1层上皮细胞)及红细胞膜,共计5层生物膜,才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从图2可知,O2进入组织细胞要透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1层上皮细胞)和1层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共计4层生物膜),再加上O2最终要进入线粒体(2层生物膜)参与有氧呼吸,故共计6层膜。

由此可知,外界空气中O2进入人体骨骼肌细胞被利用,至少要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11层。

4.消化道(小肠)中葡萄糖分子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的跨膜层数分析

食物中的淀粉在消化道中被淀粉酶和麦芽糖酶分解成葡萄糖,主要在小肠中被吸收,其吸收过程如图所示:

肠腔中的葡萄糖经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2层生物膜)+绒毛内毛细血管壁(2层生物膜)+组织处毛细血管壁(2层生物膜)+组织细胞膜(1层生物膜)=7层生物膜,所以共穿过7层生物膜。

(1)物质进入血浆后,由循环系统转运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该过程是不跨膜的。

(2)分泌蛋白由合成至分泌出细胞膜,跨膜层数为0。

①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肽链后直接进入内质网中加工,不跨膜。

②蛋白质在内质网中完成初步加工后,经“出芽”形成囊泡与高尔基体融合,不跨膜。

③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一步加工后,成熟蛋白也以囊泡形式分泌,并与细胞膜融合,以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整个过程均不跨膜。

一、概念区分

   1.血液、血浆和血清

(1)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2)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

(3)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是血浆中含有纤维蛋白原,而血清中不含,其余成分相同。

   2.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

(1)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

(2)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固体”成分。

二、细胞外液的内涵与外延

   1.“细胞外液”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细胞外液”。

   2.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二者内涵与外延相同,只是侧重点不同——细胞外液是生物细胞的生活环境,而内环境是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

三、人体内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1.组织细胞:

组织液。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浆。

   3.淋巴细胞、吞噬细胞:

淋巴、血浆、组织液。

   4.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组织液。

四、体内代谢反应或生理过程的发生部位

   1.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

(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部分激素与靶细胞膜受体的结合。

   2.不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举例)

(1)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2)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3)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内环境及其稳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人体维持pH稳态的机制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

试题往往基于生理学部分的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及组成成分的辨识。

常以实际生活中的糖尿病、脱水、发热等内环境稳态异常疾病为载体,将人体内环境相关知识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有机结合起来,考查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该考点知识比较抽象,试题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

(2015·云南玉溪一中期末,34)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②中含激素、呼吸酶、乳酸、CO2等物质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

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思路引导】 准确识别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名称是解题的关键,该图的突破点是淋巴管的识别,有盲端的是淋巴管,两端开口的为血管。

【解析】 图中①为淋巴,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错误;呼吸作用在细胞内进行,因此呼吸酶分布于细胞内,B错误;抗体对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起杀伤作用,不进入细胞内,而是先进入③组织液,再进入②血浆或者①淋巴,C错误;血浆中的氧经毛细血管壁扩散至组织液中,然后扩散至组织细胞内,D正确。

选D。

(2016·福建厦门质检,5)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K+、血浆蛋白、淋巴因子

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抗利尿激素

C.CO2、解旋酶、Cl-、尿素

D.Ca2+、载体蛋白、神经递质

【解析】 内环境中含有各种离子、血浆蛋白、抗体、淋巴因子、葡萄糖、激素、O2、CO2、各种代谢废物等成分,A正确;唾液淀粉酶分泌到消化道,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解旋酶在细胞内使DNA双螺旋解开,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到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选A。

(2015·新疆乌鲁木齐一模,13)如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1、5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

C.T细胞、B细胞仅存在于丙中

D.甲与乙的主要区别是甲中蛋白质含量较多

【解析】 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

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组成。

图中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过程1、5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选A。

(2016·山东滨州一模,4)下列对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眼角膜细胞的内环境是泪液

B.抗体、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C.剧烈运动时,肌细胞的代谢产物会使组织液pH升高

D.严重的呕吐和腹泻不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解析】 人体眼角膜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A错误;抗体、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B正确;剧烈运动时,肌细胞的代谢会产生乳酸,在缓冲物质的调节下,组织液pH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严重的呕吐和腹泻会导致水盐流失,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

选B。

(2016·安徽合肥一模,5)如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B.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C.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可以变化,否则机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解析】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内环境稳态主要表现在体温、血浆pH、血浆渗透压和血糖浓度等保持相对稳定。

人体体温的变化范围是36.5~37.5℃;血浆pH的变化范围是7.35~7.45;血浆渗透压一般为770kPa(37℃时);血糖浓度正常水平为0.8~1.2g/L。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的稳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就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选D。

名师导学 内环境稳态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绝对的稳定不变。

要注意分清两种情况:

①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植物人等)。

②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速率未必下降(如有可能导致代谢速率上升)。

(2016·福建泉州一中模考,25)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Ⅴ表示直接参与的几种系统或器官,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物质,甲、乙、丙表示三种液体,A、B表示相关过程。

请据图回答:

(1)图中三种液体共同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________,图中的Ⅳ是指__________系统,若A过程受阻,会引起________(症状)。

(2)③中的________(物质)对Ⅲ的活动有调节作用,最终能使乙的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3)若图中的细胞为肝细胞,则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填“甲”“乙”或“丙”),大多数物质②从体外最终进入肝细胞并被利用至少需要穿过________层磷脂分子层。

【解析】 

(1)图中甲表示淋巴、乙表示血浆、丙表示组织液,三种细胞外液共同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据图可知,图中的Ⅳ可以将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且有B(重吸收)过程,所以Ⅳ是指泌尿系统;A表示淋巴回流过程,若A过程受阻,会引起组织水肿。

(2)③表示由呼吸系统(Ⅲ)排出代谢废物CO2和水蒸气等,其中的CO2对呼吸系统(Ⅲ)的活动有调节作用,最终能使乙的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3)若图中的细胞为肝细胞,则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丙(组织液)。

物质②表示O2,大多数物质②从体外最终进入肝细胞并被利用,要依次穿过以下结构:

在肺泡处进行气体交换时要穿过2层肺泡壁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和1层红细胞膜共5层细胞膜;在组织处进行气体交换时要依次穿过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肝细胞膜和2层线粒体膜共6层生物膜,因此大多数物质②从体外最终进入肝细胞并被利用至少需要穿过11层生物膜,22层磷脂分子层。

【答案】 

(1)内环境 泌尿 组织水肿 

(2)CO2 (3)丙 22

名师导学 高考命题常从以下角度设置陷阱:

(1)列举各种成分,判断是否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判断某种生理过程是否能在内环境中发生。

(3)“内环境”稳态失调一定是由于“内环境成分或理化性质”改变所引起的,倘若改变的仅是消化道、呼吸道等外部环境的成分或仅是细胞内部的变化(如染色体结构变异)则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衡。

(2015·浙江温州一模,3)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甲中血红蛋白异常

C.效应T细胞只分布于乙中

D.胰岛素、白细胞介素-2均可分布于丙中

【解析】 分析图解,甲、乙、丙分别是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不是细胞代谢的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