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全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21650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全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全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全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全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全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全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全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全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全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全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全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全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全集.docx

《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全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全集.docx

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全集

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全集)

许多企业都在实施绩效管理,希望以此让企业取得更好的绩效。

但是,实施下来多数都比较失望,因为他们深切体会到,要想让绩效管理获得成功实在不易!

    我们曾对超过5000人的职业经理人做过调查(80%是人力资源干部,20%的是其它管理人员)。

当时采用的是开放式的调查方式,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工作中最大的困扰,最难做的工作,几乎都是“绩效考评”,而紧接其后的是“制定激励性薪酬方案”。

    另外还有一个针对美国的1320名的高层管理者的调查:

仅只有15%的管理者确信,他们企业的业绩评估体系很好的帮他们实现了经营目标。

尽管美国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比中国高,但从这个比例看出,也不是说所有的美国企业管理都好。

并且,调查结果还显示,有多达43%的管理者认为,他们的评估体系运作不良,成效不佳。

    所以,我们说,不仅是咱中国企业觉得绩效管理难,美国企业也同样觉得难。

那么,绩效管理为什么难?

是什么因素导致我们的绩效管理搞不好?

又是什么东西在困扰着我们?

    根据多年企业管理顾问和管理培训经验,我们总结出绩效管理的十大困扰。

也正是这十大困扰导致绩效管理的失败。

第一大困扰:

绩效考评不考评绩效;

  绩效考核到底应该考核什么东西?

我这里有一个案例讲给大家听听:

  景兴达电子公司是我的一个客户,半年前,决定实施绩效考评,并采用浮动工资制,浮动工资的多少依据绩效考评结果发放。

他们整个公司根据不同的岗位分成“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业务人员”三大类。

三类人员分别使用三张不同的绩效考评表,每一张绩效考评表都包含三大方面的指标:

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绩效,每月考评一次。

在第一次绩效考评的那几天,由于指标无法客观衡量,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打分,考评结果让人啼笑皆非。

在人力资源部的努力下,考评坚持了5个月,基本上是走形式,后来,公司决定取消绩效考评。

几个月的绩效考评最终草草收场,不欢而散,变成了一场风波而结束。

公司章总和人力资源部杨帆经理都在反思,知道考评有问题,但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问题就出在考评指标上!

设想一下,全公司这么多不同的岗位,仅仅使用三套考评指标来分别考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业务人员”,能行吗?

以“管理人员”为例,试问大家,什么叫“管理人员”?

公司的老总是不是管理人员?

一个部门主管算不算管理人员?

事实上,每一位管理人员,其工作职责不同,工作任务也是不一样的。

既然他们干的工作不一样,又怎么能够拿同样的指标来套呢?

  另外,“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这些并不是他们的工作内容,为什么要拿来考评呢?

这样考评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工作和考评两层皮”,设想一下,如果要做的事情不考评,员工干嘛还要认真做呢?

并且,考评的内容,根本就不是员工们正在做和要做的事情,这样的考评还有什么意义呢?

  也就是说,上面案例讲到的所谓的绩效考评,根本就没有考评绩效。

这样的情况在很多企业都存在,只是体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例如:

有的企业实施的所谓的绩效考评,全公司所有的人统统使用一张考评表,考评项目当然都是一样的“德、勤、能、绩”四大方面。

为什么在绩效考评中考评这些东西?

绩效考评就应该考评绩效,干嘛非要把“德、勤、能”也搅在里面?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认为“德、勤、能”、“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不重要,它们很重要。

但是,不要把这四样东西放到一起考评。

而是应该放到“员工招聘/干部晋升/任用/岗位调整”等等的考评上。

不要把这么多内容统统都放到绩效考评这个筐里!

这个筐的容量是有限的,这个筐的设计是针对“绩效”的,并不适合装别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绩效呢?

所谓的绩效,就是该岗位的职责履行得如何,对任务完成得如何?

该干的活,干得如何?

这才是绩效。

其余别的东西都不是绩效,就不应该放在绩效考核中。

所以,应该是员工做什么就考什么,没干的事情根本不要考评!

  由此,我们还应该有一个结论,那就是:

考评之前必须要做一件事,就是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

如果各个岗位的职责、任务都不清晰,不知道各个岗位该干什么,那么凭什么说人家干的如何呢?

  并且,有些内容根本不要考评。

例如,“工作态度”。

你说我“态度不好”,你态度还不好呢!

凭什么啊?

结果是吵架。

  还有一种情况,大家都打成一样的分数。

当然,关于“工作态度”并不是绝对不能考评。

要分清楚情况,如果是服务业,例如,酒楼,宾馆或旅行社。

那么“工作态度”就是提供给客户的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的“工作态度”将会影响这类企业的服务质量。

当然,“工作态度”也就是员工的工作内容了。

我们说过“干什么,就考评什么!

”,这种情况下,当然就应该考评“工作态度”!

  但是,这时,我们应该把“工作态度”分解成一些具体的行为规范。

对不同的岗位,应该作不同的分解。

例如:

酒楼的迎宾小姐的工作态度就应该是:

“1、面带微笑,2、双唇微开,露出牙齿,3、目视客人,上身向前微倾4、右手展开,向酒楼方向呈45度角指引客人,5、同时说道:

欢迎光临食为天酒楼,请问……?

”这就是迎宾的“工作态度”!

考评指标中,并不出现抽象的“工作态度”这四个字,而是一些可以客观衡量的行为规范。

  还有,为什么我们做绩效考评的时候,又经常说“KPI-关键绩效指标”呢?

因为,我们的精力和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我们把考评指标弄了一大堆,二十几项,乱七八糟的东西很多。

考评就会实施不下去。

所以我们不是什么都去考,而是只抓最重要的,把它们设成KPI。

站在被考评者的角度,考评指标有什么,他们就重视什么。

所以,我们不能把一个人所干的所有的内容都考评,否则,就无法突出重点,而导致考评过程复杂。

考评指标必须是企业重视的内容。

  “你重视什么就考评什么,员工会做好你所考评的,而不是做好你心里所希望的事”,让员工做好你希望事情的方法就是,把希望做好的事,纳入考评指标。

  总结一下,三句话:

第一:

干什么就考评什么。

第二:

公司重视什么就考评什么。

第三:

不要把“德、勤、能”“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这些内容纳入绩效考评,这些东西根本就不是“绩效”。

第二大困扰,总经理不参与绩效考核

  总经理不参与绩效考评,这个非常麻烦。

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绩效考评、绩效管理应该由谁来做?

”带着这个问题,先说说一个真实的案例:

  广州一家很大的集团公司,500多人,但有近100多亿的资产,2006年,老总下决心全力推行绩效管理,于是请我这个顾问做辅导。

第一次开会,由集团人力资源总监主持,来了10大分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公司常务副总裁也亲自参加。

开会伊始,人力资源总监便说,“我们集团公司非常重视绩效考核,……”,接着常务副总裁,讲了15分钟话,说集团如何重视绩效考核,并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如何重视等等,说完便离开了会场。

  后来,人力资源总监问我,曹老师,你给我们建议建议吧,推行绩效管理,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说,就从今天的这个会议开始说吧,绩效管理的会,参加的人怎么全是你们人力资源干部呢?

这不对,你们人力资源干部怎么做绩效考核?

绩效指标怎么订,你们订得了吗?

应该是集团总裁给各个分公司分配任务,集团总裁和各分公司的老总共同商定出各个分公司的指标,各个分公司总经理的指标再分解给各自的下属。

  他说,我们也知道我们订不了各个分公司总经理的指标,可是,订不了也得订,这是总裁安排给我们的任务,我们正在为此苦恼呢。

我说,这个会啊,今天跟你们说说可以,但没什么用,你下一次把你们老板找来。

他说,我们老板难得见一面。

我说,难得见一面也得见,这样吧,下一次准备约我再来,把总裁和各分公司总经理都叫过来,加上各分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我们一起开个会,我来跟他们讲一下,绩效管理应该有他们参加,并且他们是主体,你们人力资源部门是配合他们的,让他们转变观念:

  第一,考评是大家的事而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事。

各位老总是主角。

  这不是人力资源部干的活,因为你们不懂业务啊!

怎么卖房子你知道吗?

怎么搞建筑你知道吗?

你们都不知道。

不知道你怎么定考核指标呢?

人力资源部要做的事,主要是为大家提供方法、工具、培训、信息,但是要订的这些目标、指标,是总裁给下面的总经理来安排任务,然后总经理再给下面的人安排活;绩效考核指标也一定是由各个部门的主管和总经理共同商定出来的,这些,你们人力资源部是搀和不进去的,所以总经理必须要参与。

  也就是说,如果总经理是旁观者,光来看人力资源部来安排,这不行。

如果老总们不懂得绩效管理是谁的责任、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用什么工具,达到什么目的,如何来推进。

绩效管理就根本搞不好。

所以我们讲,“总经理是第一人力资源总监”。

  老总是绩效管理第一责任人,你不光要看,而且亲自要干。

  另外,没有总经理直接参与,人力资源部门往往无法有效调度其他部门的总监/经理,特别是一些强势部门(例如销售/市场/营销部门)经理。

导致绩效管理体系建设进展缓慢,没有各个部门经理的全情参与,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往往不完善。

  还有,总经理不参与,各级干部以及广大员工在实施绩效考评时,往往敷衍了事,导致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总经理不参与,各个部门经理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由谁来定?

人力资源部门定不出来,各个部门自己也无法给自己定指标。

必须是总经理才能定出各个部门的指标!

  其实,总经理参加与否,很大程度上向公司全体员工表明了一种态度:

绩效考评到底有多重要?

总经理亲自抓这件事,会让公司各级干部感觉到“绩效管理很重要”。

当然,成功的概率也会高很多。

  第二,总经理之外的其他人都有人考评,而总经理不被考评,也是不对的。

  我们知道,在绩效管理体系里,绩效考核指标有三个层次:

总经理的考核指标;部门经理的考核指标;各个岗位的考核指标。

各个岗位的指标由部门经理的指标分解而来,部门经理指标是总经理的指标分解出来。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总经理的考核指标,那部门经理的指标哪里来?

  实际上,公司总经理的指标承载了公司的战略目标,是绩效管理的关键所在。

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首先,必须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制定出总经理的考核指标,这个过程需要全体高层共同参与,花费很多时间讨论论证,最后形成文档。

所以一定要考核老总。

第三大困扰,各级经理的抗拒;

  一些部门经理,他们觉得,“人力资源管理是我额外的事,这怎么是我干的活?

  我的一个客户,是一家旅游景点,想要建立3P体系(职责体系、绩效管理体系、薪酬体系)。

等做好了指标,实施绩效考核的时候,发生了情况。

  老总是特别积极,特别想把这事做下来;所以,各个经理主管们也都非常配合,开会的时候非常认真去记笔记,但就是公司的一个副总,制定考核指标的时候不参与,觉得不用在乎这事。

轮到他考评下面的人的时候,按规定本来是由直接上司来打分,他觉得绩效考核占用了他很多时间,结果,他很简单,把考评表发给下属,让下属们自己去打。

这位副总不知道对他下属的考核其实就是他应该做的事。

  还有一次,我们给一家知名电子制造企业做内训,公司要求所有的部门经理来参加,结果有一些部门经理发火,说没时间,不来!

有些派他的助理或下面的人来。

“关我什么事,我忙还忙不过来。

”他们觉得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所以不参加。

  部门经理抗拒绩效考核。

这反映什么问题?

不少经理,徒有虚名,并不具备经理人的素质,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经理。

管理者不管理,还把自己当成一个超级销售员,把自己当成一个高级工程师,“看,我活干得棒,我多牛啊。

”还在暗暗庆幸。

自己这个活干得比别人都好,比部下都好。

  其实,既然作为一个管理者,你就不是一个超级销售员,不是说你抓订单,把客户搞定了,就可以了。

搞定客户固然重要,也的确值得庆值得喜,但同时你更是一个管理者。

同样,你也不应该仅仅是一个高级研发人员,或是生产线上的高级技术工人。

  什么叫管理者?

你要给下属们要分配任务;你要能够识别、辨别谁干得如何;你要评价他们的表现,评价他们的贡献度。

同时,你还要激励你的下属,并培训他们,让他们更高效的工作,这就是该你干的事。

管理者必须要管理。

  “我还忙着呢?

”不少经理人用这样的托词。

  但,该你干的事你不干,你忙什么忙?

越是处于高的岗位,你的精力就越是应该更多地放在管理你的下属上。

光你一个人,即使是吕布再世,又能够杀几个敌?

  想当年项羽刘邦的帝王之争,即使项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武略,但最终仍是刘邦赢得胜利,不能不说,把人才管理好,是刘邦的制胜法宝。

希望这能对我们的管理者们以启示。

第四大困扰,人力资源部越俎代疱;

  绩效管理第四大困扰,人力资源部越俎代疱,不该你干的事你干了。

  我们经常接到一些电话,“曹教师,我们下个月要把整个公司所有的考核指标全部制定出来,要在06年年初实施绩效管理。

  我说,“这事不是你干的活,你怎么来做?

  他说:

“是老板让我做的。

  我说:

“老板让你做你就做啊。

  他说:

“那怎么办?

  我说:

“你让老板给我个电话,或者让老板参加我们的培训,或者让他参加一下我们的论坛,让他知道,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人力资源部不专业,所以越俎代疱,让他来代替公司各部门来制定指标,实际上是做不到的,那你也许会问,人力资源部不制定指标,又应该干什么呢?

  首先,应该组织培训,选择好的顾问公司。

好多人力资源部门不知道顾问有没有这个能力,其实有没有水平,高手过招,两三拳就能出来,而到是一些人力资源部不具备这个能力,这个某某名教授有名,某某知名顾问公司有名,某某人写了几本书,身份够高,固然这些都可以参考,但是,到底能不能解决企业问题,的确值得商榷。

第一,你说麦肯锡有水平,但是他会不会派有水平的顾问师过来呢?

第二,即使派了顾问师过来,价格能够接受得了吗?

第三,你们之间能配合得好吗?

  所以,作为人力资源干部,对于顾问师,从人力资源部的角度,你要有这个辨别能力。

  除此之外,人力资源该干的事,有收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信息,出方案,出表格,出工具,这是都是该干的。

第五大困扰,指标过多。

  指标设得过多有时似乎是没办法的事,有时像我们顾问公司给企业做方案,一开始订指标时,进行各种各样的分析之后,好不容易提炼出一些核心指标,但是,如果你就把这么几个指标交给老板,老板会怎么想?

也许会说,“你们工作太马虎了吧!

才订了这些指标。

”所以,一开始,我们先给他们弄一套很复杂的东西,在往下分解实施的时候,就开始显现出困难,这个时候再跟老板说,绩效管理指标应该精简,应该做KPI管理指标。

  企业自己做绩效管理时,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我的一个客户企业,是一家集团公司,公司总部在美国,在欧洲、加拿大、台北、上海、深圳都有分公司,在东莞有3家工厂,公司发展得非常好,这个企业在远东地区推行了绩效管理,在推行过程中,他们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什么错误呢?

他们在做绩效管理订指标的时候,订了很多方面。

对于高级干部、中级干部、初级干部、普通员工,整整分了三大类。

  例如,首先是考核品德素质能力,就有十几项能力指标。

然后,考核职业生涯规划,最后才是绩效考核。

  当然,也不是说,品德不重要、能力不重要,这些都非常重要。

毕竟,什么样的人出什么样活,如果这个人品德不好,他能好好干活吗?

答案肯定是不行。

但这些都放在绩效管理里面,太重。

因为,绩效指标这个方法,其能量是有限的。

  既然不能把什么东西都放在里面,到底应该什么时候来做品行考核?

什么时候做能力考核呢?

  第一,可以在招聘时候做。

你招的这个人是不是具备这个能力?

所以,企业要先建立一个岗位素质模型出来,根据这个模型对他进行测试。

什么时候用呢?

任用的时候。

看他适不适合这个岗位。

我曾经有一个下属原来是做研发的,这人工作还行,但总觉得有点生硬,结果,对他进行能力测试之后,对比岗位素质模型,发现这个人更适合做销售,他做跟人打交道的一些事时候,如鱼得水,干得也很开心。

  第二,可以在要提拔一个人的时候用。

在学校当任干部的往往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企业,我们要提拔一个干部,一般也要做品行能力这方面的测试。

  话说回来,在做绩效管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把这个框框得太满。

一码事归一码事,几个不同的体系,它们之间也的确是有关系,比如干部任用考核,也可以促使员工绩效上去,但不要把员工的绩效考核放在一块。

甚至,有的企业,组织了一些培训,把员工培训的到会情况也放到绩效里面;还有提倡创新,把创新也作为绩效考核指标。

等等。

所有的东西都放进绩效管理里,绩效指标的框框总是有限的。

不要把绩效这个框里什么都放,那肯定得撑破。

  就像一个抽屉里,本来只放一种东西,当存放了越来越多其他类的东西之后,到时侯找什么都不方便了。

因此,企业要给指标归类,除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之外,企业所设立的指标还可以分为不同的体系,如干部任用考评体系,奖金体系等。

而且,这是非常可行的一个解决办法。

这时,当公司提倡创新,就可以设立创新奖;提倡节约,就可以设立节约奖;提倡推荐人才,就设置伯乐奖,通过一些奖励的方法来鼓励员工,可不可以?

完全可以。

这些和绩效考核体系一起体现了企业的价值主张。

所以,只有分开来做,变成几套系统,一步一步去落实,才能做得好。

  否则,便成了企业绩效管理的第五大困扰,把绩效考核指标做得太复杂。

“哎呀!

终于做绩效考核了,我们请了一个非常著名的顾问来做,好不容易做得十全十美,把这么多指标都给加进去。

”不要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因为太忙而大家会把绩效考核作为额外的负担,因为太难而没法落实,这样做,基本上可以肯定,最后会以失败告终。

第六大困扰,绩效管理的考评标准难制定;

  绩效管理的考评标准难制定,这也是我们企业一大困扰。

给大家讲一些案例:

  一个是我的一个客户,做清洁公司的,可别小看这清洁公司,它也可以做到上亿元的产值,也可以做到五六千人的规模,前几年他们业务发展迅速,到现在这么大的规模,老板一个人评不过来,便提出要做绩效管理,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叫我过来看,提提建议。

我一看他们的考核方案,别的不说,有一点,指标太多,而且设得非常高。

老板说,就得定得高,这样员工才觉得有压力。

  后来了解到,如此高的指标,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员工,干了一年,最后还要把自己的工资往里面贴钱,很多员工工作与指标相比都是凑合。

那你们现在还在实施?

我问。

现在已经停了。

老板答。

的确,像这样的绩效考核不可能兑现。

真要敢兑现,劳动法还要修理你呢!

当然,考虑到这家企业老板,女性,高中学历,能做到这么多已经是不错了,指标设定上失误尚且情由可原。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家案例,一家百年老店,上市企业,市值有100多个亿,全公司40几个分公司,老板也是女的,非常精明能干,也很有个人魅力,她的几个直接下属都是大男人,对她都非常的佩服。

  我们是她的管理顾问,有一次,她说,哎,曹博士我请你吃饭。

一听吃饭我就知道有事。

  她的下属曾跟我讲,我们老板啊,实在太厉害了。

经常上午在我们深圳这边吃午餐了,下午就飞到北京去了,吃饭的时候谈笑风生,但同时也给各个部门都安排好了任务,并定好了指标。

每次老板一讲话,哎呀,员工个个热血沸腾,老板一走,上级就将指标一个一个往下压。

后来,48个部门,只有6个部门完成任务。

完成不了任务,老板便问我们原因。

我们想,应该是我们的问题,总是对下达的任务完成不了。

  果然,这次吃饭这位女老板问我下属完不成任务怎么办。

  我说,你太强了,你把你的下属都当成你了,以为他们都像你这样不吃饭不睡觉,像你这样聪明,过目不忘。

但他们不是你,还没达到你这么高的水平.因此你的指标要合理,大部分员工能够努力一点就达得到的,这样做很简单,指标设定前,你可以先统计一下,对于某项任务,大概15%--20%的员工能够超额完成;60%-70%的员工能够完成,另外总是有个5%-10%的员工完不成。

根据这样的难度设定指标就差不多了。

  同时,对于这些超额完成的员工,要实行奖励;对于老完不成任务的员工,你得有处罚措施,该奖的奖,该罚的罚。

  “有道理,好,后面就这样开始做。

”老板边说边点头。

  还有我的一个亲身经历,约是十七八年前,我刚下海时在一家高科技公司承包了一个事业部。

老板给我定指标,那时的指标很简单,根据工作完成任务和利润度来定,销售额在100万以内,10%提成;销售额在100万-150万之间,20%提成。

这时,老板就想了,你无论如何,超过不了150万。

  我说,如果超过了150万,怎么提成?

  他说,小曹啊,超过150万,给你提成30%,我说不行,要40%。

他说好。

  结果到了年底时,一核算,我一共完成了500万。

  这个时候,老板就来找我谈话了,他说,小曹啊,跟你商量个事。

  我说,什么事呀?

  你看,咱们到底应该兑不兑现?

  当然要兑现,我答。

  他说,如果兑现,你一个人的收入比我们所有人加起来还要高,有难度,人家会有意见,如果不兑现呢?

怎么办,跟你商量呢。

  我说,一点不能少。

  他说,钱怎么办?

  我说,我从大学里当老师出来,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呢,这钱,一开始我还核计,拿出百分之多少给老总你,拿出多少给我们这些哥们兄弟们,另拿多少给下属们,另外还有多少,核计核计。

结果为了钱的事,老板你不但不给,还三番五次找我来谈,我说老总,本来这个钱,你也有份,安排好了,但现在一分钱没有,你给我也得拿,不给我也得拿,咱们不是要遵循当初的约定吗?

  当时老板很重用我,说人才难找,兑现了约定。

这非常好,我也兑现了我当初的核计。

  不过,当时老板不知道怎么订指标,才将指标订这么低。

而当老板告诉我这个指标的时候,我估摸着100万肯定是轻轻松松的,150万有点难度。

  就是说,公司要想订一个合理的指标,一是要靠多年的基础数据的积累,二是要靠管理者的经验。

经验很重要,为什么人才难得呢?

不管是政治家、军事家都一样,想当初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他心里有数,我们不谈别的,就说改革开放,他就提出,先做一个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到底是不是有什么差距,他并没有不说。

这就是经验,这就是政治家的智慧。

  管理家也一样,一看这个活,一看这个任务,估摸着差不多,就心理有数。

老板当时是没去计算,实际上他当时完全可以说,你看,小曹500万的利润就是10%。

为什么?

我做了这么多年,我还不知道吗?

原来老客户多少多少,新开客户多少多少,我给你多少多少人,给你一算,就出来了。

管理者如果心里有数的话,那指标设定就好办了,如果没数,上面没数,下面有数,到时可热闹了,下面会玩你。

所以,管理者的经验很重要。

  另外,在指标设计出来后,不要一开始就正式实行,最好不要这样做,否则你一开始就会挂,一定出毛病,而应该采用试运行,我们的管理体系出来了,要先试运行三个月,如果还不行,再试运行三个月,可不可以?

就像改革开放先设个经济特区,等有成效了再向全国推广。

这样成功的几率会高很多。

第七大困扰:

考评者的主观影响;

  在考评的时候,考评者的主观影响也是一大困扰。

  我有一个客户,哥哥是公司的总经理,但不是老板,弟弟是一个重要部门的部门经理。

因为公司比较乱,考评时大家能看到是谁写的,或者能猜出是谁写的,这个弟弟平常就比较厉害,当他的下级考核他时,因为牵涉到利益的问题,下属们往往不敢真实反映情况,所以考评时弟弟的成绩总是会分比较高,但后来私下了解,才发现考评并不真实。

这些都对考评的有效性有影响。

  另外,还有好多企业,弄了半天指标,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