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39656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8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

《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docx

煤矿毕业实习报告范本

 

 

毕业实习报告

 

实习单位:

沁和能源永红煤矿

实习时间:

学院(系):

专业班级:

学生: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前言.................................................................2

1实习目的及任务......................................................2

2实习时间和地点.....................................................4

3实习容...........................................................4

3.1矿井概况.......................................................4

3.2矿井各大系统...................................................14

3.3通风与安全.....................................................16

3.4灾害预防.......................................................22

3.5瓦斯抽放.......................................................29

4实习心得...........................................................32

5致...............................................................33

参考文献

 

前言

安全工程专业是一门及其重要的工程技术学科,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社会的稳定和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矿业、施工等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每年由于不安全操作导致的事故和死亡率都令人触目惊心,因此安全关系着每个人的利益。

而作为安全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担负起提高全民安全意识的责任,具备安全知识素养,运用安全评价、监测、分析、管理等科学方法和技术找出事故隐患,预防生产事故的发生,给人民减少灾难和痛苦,给国家、企事业单位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由于安全工程的特殊性,就要求安全技术人员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事故实例与现场环境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安全工程学科的实际涵,从而更好地指导安全生产。

因此,毕业实习对于我们很重要。

毕业实习是大学阶段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实习,我们接触了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与环境,增强感性认识,使我们对大学所学的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概括,让我们又一次温习了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习期间,深受单位领导和学校老师的照顾和关怀,并在老师的要求下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虚心请教矿上的师傅,完成实习的要求,努力做好各个环节。

通过这次实习,是我增强了认识,学到了知识,真是受益匪浅,为我以后更好地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实习目的及任务要求

1.1实习目的

1.1.1通过毕业实习,使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煤矿安全、采煤工艺以及其它的专业知识和具体生产实践相结合,加深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综合理解,并根据需要丰富和扩大专业知识领域。

1.1.2通过毕业实习,进一步培养自身独立的观察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问题、并通过这些问题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通过毕业实习,培养自身的社会交际能力,使自己以积极的态度投入社会之中,投入今后的工作之中。

1.2实习任务

学习实习矿井的开拓、采区准备、采煤方法及分析其合理性并为做毕业设计收集资料为主,重点是矿井六大生产系统、采煤工艺和其支护方式,尤其侧重于瓦斯抽放和通风,同时,要全面深入了解矿井地质、井巷工程、矿山机械设备、矿井运输、通风安全、供电系统、地面生产流程和工业广场平面布置以及企业经济组织与计划等方面的情况,以达到重点深入、全面熟悉,建立矿井生产系统和过程的总体概念。

1.3实习要求

在实习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此,在实习前必须认真学习大纲,明确大纲规定的目的要求、容和方法步骤。

实习队到达现场后,必须依据实习大纲的规定结合现场的实际条件,拟定详细的实习计划,在实习过程中,要紧密依靠现场实习指导人的指导,遵循实习大纲,按照实习计划积极主动地开展实习活动。

本次实习以学习实习矿井的开拓、采区准备、采煤方法及分析其合理性并为做毕业设计收集资料为主,重点是矿井五大生产系统、采煤工艺和其支护方式,尤其侧重于瓦斯抽放和通风,同时,要全面深入了解矿井地质、井巷工程、矿山机械设备、矿井运输、通风安全、供电系统、地面生产流程和工业广场平面布置以及企业经济组织与计划等方面的情况,以达到重点深入、全面熟悉,建立矿井生产系统和过程的总体概念。

1.4收集资料

(1)交通位置图;

(2)地质地形图;

(3)各可采煤层的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4)综合地质柱状图;

(5)主要勘探线剖面图;

(6)地质勘探资料;

(7)主要地质构造特征表;

(8)可采煤层及顶、底板岩性特征表;

(9)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表;

(10)井田开拓系统平、剖面图或采掘工程平面图;

(11)全矿通风系统图;

(12)有关安全生产的技术规定、技术措施及统计报表;

(13)瓦斯等级鉴定表.

2实习时间和单位

2.1实习时间:

2014.2.25至2014.3.19

2.2实习单位:

沁和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永红煤矿

3实习容

3.1矿井概况

3.1.1概况

沁和能源集团永红煤矿在沁水煤田东南部。

矿井位于市沁水县东南部嘉峰镇南,沁河西侧,其行政区划受沁水县嘉峰镇管辖,属沁水县县营股份制企业。

井田面积10.4583平方公里,保有可采储量8905万吨,批准开采3#、9#、15#三个煤层,现主采3#煤层,煤层厚度为5.98米左右,地质结构简单,为全区稳定可采厚煤层,年生产能力120万吨。

矿井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斜井开拓,分区对角式通风,主提升为大倾角皮带运输,双回路供电,井下运输和机械化程度达95%以上,煤矿质量标准化达到国标二级,安全质量标准化达到国标一级,并装备全天候的瓦斯、产量和人员监控系统,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该矿各项基础设施完善,矿井、洗煤厂、专用线浑为一体,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地理坐标为:

东经112°29′12″~112°31′27″,北纬35°32′46″~35°34′31″。

永红煤矿东邻沁河,主要有高平至沁水的公路从矿井北部端氏镇通过,往西可达侯马、。

自端氏镇沿沁河至阳城及的公路从井田东侧穿过。

太(原)——(洛)阳省二级公路干线及太焦铁路圴在矿井以东约35km以外通过。

侯(马)——月(山)铁路纵贯井田中部,该矿井田东北部建有矿用铁路专用线和阳电铁路专线,距侯月铁路嘉峰集运站运距仅1km,交通十分方便。

3.1.2煤田开发简史

沁和能源集团永红煤矿始建于1971年,1981年移交生产。

资源整合后矿井井田面积9.3398km2,批准开采3、9、15号煤层,现保有煤炭资源8685.2万吨,其中3号煤层5371.6万吨,9号煤层329.4万吨,15号煤层2984.2万吨。

现开采3号煤层为特低硫、低中灰、中磷分、高强度、特高热值无烟煤2号,热稳定性好,浮煤回收率为良,煤层平均厚度5.94m。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年,装备1个综采工作面,1个普采工作面,两个综掘工作面。

3.1.3自然地理

3.1.3.1地形及地貌特征

 井田地处太行山南段,属构造侵蚀剥蚀丘陵山地,以低山丘陵为主。

东侧沁河河谷宽阔,谷底为大面积的河漫滩堆积物,一级阶地呈缓坡位于河流两岸。

井田地形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部山村东,海拔760.00m,最低点位于加丰电厂东河床,海拔527.70m,地形相对高差232.30m。

3.1.3.2水系

井田属黄河流域沁河水系。

沁于沁源县西北,向南流经安泽县、端氏镇入井田东侧至阳城县润城镇转向东南,穿切太行山经沁阳、武陟汇入黄河。

为常年性河流,最小流量为2.59m3/s(1971年1月),最大流量为2170m3/s(1982年8月2日)。

3.1.3.3气象

井田属东亚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一年四季分明,夏季雨量较多;冬季寒冷少雪;春季风多雨少。

年降水量最大为891.2mm,最小为412.5mm,平均约650mm。

七月至九月份雨量最多,占全年的56%。

年平均蒸发量为1578.mm,为最大降水量的两倍。

据沁水县气象站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0.3℃,最高气温37.3℃(1978年6月30日),最低气温-18.7℃(1990年12月)。

无霜期180天左右,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冰冻期,最大冻土深度为43cm。

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最大风力10级,一般4~5级。

3.1.3.4地震

据、阳城县志记载,从1140年起,先后共发生地震28次,其中具破坏性的8次。

根据省地震局(78)省震字第29号文划分,本矿区其基本烈度分区,东部沁河一带为6度区。

3.1.3.5社会经济概况

沁水县是市重点产煤县,经济整体上尚属欠发达贫困山区,工业生产除煤炭采掘业外,还有冶金、机械、轻纺、电力等;农产品有小麦、谷子与蚕桑等。

附近有嘉峰发电厂,电力资源和电力供应充足。

3.1.4区域地质

3.1.4.1区域地质

沁和能源集团永红煤矿位于沁水煤田南部,所处构造单元为沁水块坳南部,大型沁水含煤盆地沁水复式向斜的东翼,与向南转折太行山背斜呈近北东~东西向的过渡部位,构造线方向总体上与地层走向一致,呈北北东至北东向,向北西缓倾,倾角3~6°的单斜状构造,受新华夏系构造系叠加,在向斜东翼上又发育一些简单的、对称的、起伏不大的宽缓背向斜,断裂构造不发育,无岩浆岩与陷落柱分布。

区域性晋获褶断带的主干断裂高平——段呈NNE向在矿区东约20km市东侧通过。

区域地层系统自奥系中统含煤地层基底始,由东向西,由南至北依次出露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地层。

见表3-1。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

厚度(m)

接触

关系

地层特征

分布区域

及特点

Kz

第四

系Q

0-35

角度

为棕红、黄绿、土黄色粘土、亚粘土及砂和砾石

区广为分布

上第

三系

N

12-20

不整合

角度

角度

灰黄、灰绿、棕红色粘土及砂质粘土。

在以北至高平一带,粘土中含有锰铁质、钙质结核,底部为砾岩。

主要出露在市以北至高平一带

Mz

T

中统T2

二马营组

T2er

193-327

不整合

上部为灰黄、黄绿色砂岩夹棕红色泥岩;底部为一层灰绿色细粒砂岩夹透镜状砾岩。

区域北部

北西部

下统T1

和尚沟组

T1h

220-240

紫红色泥岩夹灰紫色砂岩及砾岩。

家沟组

T11

460-490

浅紫红色砂岩夹紫红色泥岩及砾岩。

Pz

P

上统P2

石千峰组

P2sh

201-217

由灰紫色、紫红色砂岩、泥岩组成,顶部夹淡水灰岩薄层及透镜体。

区域北部

上石盒子组

P2s

384-448

400

由灰绿色、灰白色砂岩、黄绿色、紫红色泥质岩组成,顶部夹燧石条带。

高平一线以西、、阳城以北地带广泛出露

下统P1

下石盒子组

80-120

100

由黄褐色、灰绿色砂岩夹泥岩组成,上部夹锰铁矿层,下部偶夹薄煤层。

P1s

34-72

50

由灰色、灰白色砂岩、灰黑色泥质岩及煤层组成,下部的3#煤层(俗称香煤)厚度大而分布广。

C

上统C3

C3t

56-142

90

为一套砂岩、泥岩、石灰岩及煤层组成的含煤沉积建造,由煤层及其顶板石灰岩(北部层数多,南部层数少)频频出现而显出其典型特征。

于矿区附近及、沁水、阳城均有出露

中统C2

C2b

2-14

平行

上部为泥质岩夹薄层砂岩及灰岩透镜体和不稳定薄煤线,中下部为铝质岩及式铁矿。

主要出露于区域的东缘、南缘,的犁川、阳城的下白等地

O

中统O2

峰峰组

O2f

40-110

不整合

顶部为中厚层质纯石灰岩;上部豹皮状灰岩,白云质灰岩;下部为砾状泥灰岩、泥灰岩,含石膏。

北部厚,往南西变薄,以至缺失

上马家沟组

O2s

223-267

230

由角砾状泥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泥灰岩、豹皮状灰岩、石灰岩组成,中部夹少量燧石及团块。

区域东部及南部

下马家沟组

O2x

82-140

120

由角砾状泥灰岩、石灰岩组成,底部为稳定的黄绿色钙质页岩和薄层状泥质灰岩,称“贾汪页岩”。

下统O1

166-209

200

为一套白云岩沉积,顶部普遍有一层燧石层。

3.1.4.2区域含煤地层

石炭系上统组和二叠系下统组为区域主要含煤地层,赋存有主要可采煤层,组为一套由灰白、灰黄色砂岩、灰黑色泥岩和煤层组成的海陆相交互沉积的煤系地层;组为一套灰白、灰黑色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的陆相含煤系地层。

组含煤10~12层,其中稳定可采煤层一层,即底部K2灰岩之下的15号煤层;不稳定但局部可采煤层1层,即9号煤层,位于K4灰岩与K5灰岩之间,含煤系数6.52%~11.61%。

组含煤2~3层,其中稳定可采煤层1层,本区为3号煤层,向西至沁水县城以西相当于2号煤层,含煤系数5.03%~12.05%。

永红煤矿处于沁水煤田南部,阳城~矿区的富煤中心,3号煤层厚度大而稳定,一般厚度5.49~6.63m间,是当前各煤矿主要的正在开采的煤层,15号煤层厚度1.85~2.87m稳定可采,但全硫含量偏高,最高达2.5%,多属中高硫煤。

表3-2可采煤层编号及特征表

煤层

厚度(m)

含煤系数(%)

稳定性

可采性

备注

3号

5.49~6.63

5.03~12.05

稳定

可采

9号

6.52~11.61

不稳定

局部可采

15号

1.85~2.87

稳定

可采

3.1.5井田地层

井田大面积为黄土覆盖。

仅在沁河岸边和南部和中部及西北部沟谷中有少量二叠系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地层出露,为含煤地层隐埋的隐蔽型井田。

现依据钻探资料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奥系中统峰峰组(O2f)

井田钻孔最大揭露厚度4.47m,一般厚50~100m,为浅灰~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泥质灰岩,上部含黄铁矿及其结核。

(2)石炭系中统组(C2b)

与下伏地层峰峰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厚2.71~11.59m,平均8.29m。

以浅灰色铝土质泥岩为主,夹砂质泥岩、浅灰色粘土质泥岩,局部具鲕粒结构,底部偶夹透镜状赤褐铁矿层,本组厚度变化较大。

(3)石炭系上统组(C3t)

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厚63.16~109.47m,平均85.21m。

以K1砂岩为底,与下伏组整合接触。

本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旋回结构明显,由多层石灰岩、不同粒级的砂岩、灰黑色泥岩及煤层组成。

灰岩中含蜒、腕足、海百合茎动物化石。

含煤9层,中下部含煤性较好,有灰岩5层,K2、K3、K4、K5、K6石灰岩较稳定,含丰富的动物化石及其碎屑。

中部砂岩发育。

泥岩及粉砂岩中富含黄铁矿、菱铁矿结核,含丰富的植物化石及碎片。

根据岩性组合以及与区域对比将本组分为三段。

(1)一段(C3t1)

Kl底~K2底,厚4.69~25.60m,平均14.52m。

由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灰白色细粒砂岩、煤层及灰岩组成。

顶部的15号煤层全区可采,厚1.85~3.86m,平均3.04m。

①K1砂岩

厚0~7.05m,平均4.87m。

为浅灰色硅质胶结的细——中粒砂岩。

分选好,磨圆度好,正粒序,局部含石英细砾,以低角度多向交错层理为主。

部分尖灭被泥岩及粉砂岩所替代。

②K1顶~15号煤层底

厚0.35~9.02m,平均5.60m。

为灰黑色泥岩及砂质泥岩,局部具鲕粒结构,含大量黄铁矿结核及植物根化石碎片。

常相变为粉砂岩。

③15号煤层

为潮坪上泥炭沼泽沉积,厚1.85~3.86m,平均3.04m。

④15号煤层顶板泥岩

为黑灰色含炭泥岩,局部为含钙泥岩,含细粒黄铁矿及腕足类动物化石。

厚0~1.70m,平均0.87m。

(2)二段(C3t2)

K2底~K4顶,厚20.62~35.68m,平均25.71m。

为石灰岩、泥岩、粉砂岩、中——细砂岩和2~3层薄煤层组成。

本段以色深粒细、石灰岩比例大为特征。

①K2石灰岩

厚6.50~11.45m,平均9.54m。

厚度稳定,含大量蜒类及海百合茎化石,具水平潜穴,属碳酸盐台地沉积。

②K2顶~K3底

厚2.53~7.06m,平均4.8m,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细粒砂岩及薄煤层组成。

③K3石灰岩

厚1.20~3.89m,平均2.55m,为灰色、深灰色含生物碎屑微晶灰岩,断续波状层理发育,含硅质结核。

④K3顶~K4底

厚4.75~11.69m,平均7.80m,主要为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煤(11号、12号)和粉砂岩组成。

⑤K4石灰岩

厚0.6~1.92m,平均1.02m,极不稳定,为骨屑泥晶灰岩,属潮坪沉积。

总的来说,本段是在以K2灰岩为代表的第一次大规模海侵的基础上发育的下三角洲平原——前缘和碳酸盐台地的混合沉积。

(3)三段(C3t3)

K4顶~K7底,厚37.85~48.19m,平均44.98m。

由砂岩、粉砂岩、泥岩、3~4层煤和1~2层灰岩组成,其中9号煤层不稳定,局部可采。

①K4顶~K5顶

厚21.55~32.72m,平均27.26m,主要由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煤层及灰岩组成。

层理类型丰富。

本旋回以砂岩发育,煤层多为特征,属三角洲平原——前缘及局限台地沉积。

9号煤层为发育在三角洲平原上的泥炭沼泽沉积,仅为局部可采煤层。

8-2号、8-1号、7号煤层均为较薄的不可采煤层,系下三角洲平原上泥炭沼泽沉积。

K5石灰岩厚0.88~1.53m,平均1.13m,为深灰色致密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属局限台地沉积。

②K5顶~K6顶

厚11.87~16.76m,一般厚14.34m,主要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煤和石灰岩组成。

5号煤薄不稳定,为不可采煤层。

K6石灰岩,厚0~0.80m,平均0.53m,为深灰色含生物泥晶灰岩、含燧石。

为局限台地沉积。

③K6顶~K7底

厚0~5.58m,一般3.38m,以黑色泥岩为主,均匀层理,含大量黄铁矿结核。

为前三角洲沉积。

(4)二叠系下统组(P1s)

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厚40.04~51.02m,平均42.28m。

以K7砂岩为底,与组整合接触。

由灰色粉砂岩和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煤层组成。

产植物化石及其碎片。

本组含煤2~3层,下部的3号煤层为主要稳定可采煤层。

1、K7砂岩

井田不发育,多为薄层细粉砂岩夹泥岩条带,平均5.62~8.92m,平均7.49m。

2、3号煤层

厚度稳定,为三角洲平原上泥炭沼泽沉积,厚5.50~6.99m,平均5.94m。

3、3号煤层顶~老顶砂岩底

厚2.56~8.24m,平均5.20m,岩性为深灰色泥岩夹细砂岩,含植物化石碎片。

4、3号煤层老顶砂岩底~K8砂岩底

厚度13.24~29.17m,平均23.61m,由灰——灰白色细——中粒砂岩,灰——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

具水平层理,系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沼泽、泻湖等沉积。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本组厚57.27~83.71m,平均71.17m。

以K8砂岩为底,与组整合接触。

顶部为铝质泥岩,具有红色斑块,含菱铁质,俗称“桃花泥岩”,为上下石盒子组的分界标志。

中部和下部为灰绿色、灰色粉砂泥岩、间夹黄绿色、浅灰色细中粒砂岩,偶见植物化石碎片。

(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本井田钻孔最大揭露厚度为260.20m。

以K10砂岩为底,与下伏下石盒子组整合接触,仅保留有中段(P2s2)和下段(P2s1),岩性主要为灰绿色、深黄色、黄绿色泥岩与灰绿色、灰白色中细粒砂岩互层。

局部泥岩中含菱铁质鲕粒,中上部夹铁质泥岩及锰铁质结核。

(7)第四系上中更新统(Q2+3)

厚度为0~19.7m,上部为黄灰色、浅灰色砂质粘土,含钙质结核;下部为灰红色砂质粘土;底部为砂、砾石层。

(8)第四系全新统(Q4)

厚度为0~7m,分布于河床、河漫滩及沟谷中,由砂质粘土,不同粒级的砂砾石组成。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井田地层对比是以岩性组合、标志层、煤层本身特征及层间距进行对比,对比可靠。

3.1.6井田构造

井田以宽缓的褶皱为主要构造形迹,褶皱轴向为北东或北北东向或南北向,倾角5°左右。

未见断层,无岩浆活动、无陷落柱。

构造属简单类。

其构造纲要图见图3-1。

图3-1井田构造纲要图

 

(1)大罗沟背斜:

位于井田东部边界外缘,轴向北东,两翼开阔,背斜图轴部位于尉迟村西200m,轴向NNE,向北倾伏,轴部3号煤层标高450m,两翼地层倾角3°~6°,一般5°左右。

东翼由17号孔控制,西翼有109孔与永4孔控制。

(2)沟北村向斜:

属于井田的主要褶曲构造,纵贯井田南北,轴向北北东,两翼开阔,向斜轴部位于沟北村~梁圪坨一线,轴部3号煤层标高最低为325m,向南翘起,两翼地层倾角4~6°,一般5°左右,东翼即大罗沟背斜西翼,轴部有永5孔控制。

(3)山背斜:

位于井田西北部,轴向北北东向,两翼开阔,地层倾角4~6°,两翼分别由113孔与114孔控制。

(4)山向斜:

位于井田西部边界外缘,轴向NNE,两翼开阔,地层倾角一般4°左右,东翼由114孔控制。

永红煤矿自建井至今在井下开采过程中未发现有断层。

3.1.7岩浆岩

本矿井无岩浆活动。

井田地质构造简单,为宽缓的褶皱构造,地层较平缓,倾角3°~6°左右,井田构造类型为简单,利于煤层开采。

3.1.8水文地质

井田位于沁水盆地南缘太行山复背斜西翼,沁水复向斜东翼,晋获褶断带西侧,所处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为二叠系碎屑岩分布区和低山丘陵水文地质区,矿区所在地处在奥系岩溶水延河泉域径流区。

1、主要含水层组

按含水介质可分为四类:

碳酸盐岩类含水层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类含水层组,碎屑岩类含水层组和松散层类含水层组。

2、主要隔水层

(1)前震旦变质岩系隔水层

(2)中、上石炭统隔水层

(3)碎屑岩类层间隔水层

延河泉域的东部以高平——断褶带与三姑泉分界,东界南端以沁河与丹河地形分水岭为界;西部以沁河与汾河地形分水岭为界;北部为碎屑岩区,以沁河支流芦苇的地形分水岭为界:

南边界为沿晋豫省界出露的前寒武系非可溶岩地层为界。

如图3-2延河泉域

图3-2延河泉域略图

3.2矿井各大系统

3.2.1矿井煤炭运输系统

三采区:

回采工作面(可弯曲刮板输送机)—→胶带顺槽(机、胶带输送机)—→三上山胶带巷(胶带输送机)—→三上山煤仓—→南运输大巷—→中转煤仓—→1#联络巷-→主斜井井底煤仓-→主斜井(大倾角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