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44109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

四川省中江县龙台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缺答案

龙台中学2017-2018学年秋历史期中考试卷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有28道试题,总分__100__

第I卷(选择题)

本试卷第一部分共有24道试题。

一、单选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19世纪上半期英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是()

A.清教徒受到迫害B.童工现象开始出现

C.广大农民丧失土地D.产业工人相对贫困

2.说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开始发现“世界”,这个“世界”较恰当的含义应是()

A.地域辽阔的世界B.连成一体的世界

C.丰富多彩的世界D.生机勃勃的世界

3.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

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

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

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4.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

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人中国

5.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

“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

”促成英国这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

A.海外市场的形成B.垄断组织的出现

C.圈地运动的推进D.民主制度的确立

6.下图为首届世界博览会展馆(1851年伦敦“水晶宫”)。

这届世博会反应了(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        ②西方列强对世界的掠夺③英国的兴盛与强大            ④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图1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8.下列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联系的重大事件是①文艺复兴②新航路开辟③启蒙运动④工业革命⑤第二次工业革命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

C.②④⑤D.③④⑤

9.下图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

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

这项措施旨在(  )

A.恢复银行信誉B.鼓励建立工会

C.加强社会保障D.调整劳资关系

10.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

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11.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

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

12.为解决美国经济“滞涨”状态提供新思路的理论是:

①货币学派  ②凯恩斯主义   ③供给学派  ④自由主义政策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13.20世纪50至7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主要是

A.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西方国家废除了垄断组织

C.经济危机在西方国家已经消失

D.西方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14.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特点是(   )

A.新兴工业兴起B.劳动生产率提高

C.经济危机不断发生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

15.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表(%

上述数据反映出的实质是

A.社会主义制度影响的扩大B.发达国家大力发展国有经济

C.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D.国有经济、私有经济并存

16.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

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

其直接影响是(   )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17.列宁曾讲过:

“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  )

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8.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

“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19.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20.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

以下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  )

A.圈地运动/明治维新B.明治维新/十月革命

C.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D.1861年改革/圈地运动

21.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

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2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

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

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23.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

“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

24.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试卷第二部分共有4道试题。

二、解答题(共4小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4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共52分)

25.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

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

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 (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

……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

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

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4分)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3分)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

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分)

26.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3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5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

(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

(3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

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

(4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4分)

28.  材料一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一霍利法案》,对进口商品提出高得异乎寻常的税率。

此后,英国在1932年通过了《进口税法》,各国掀起了一场关税战和贸易战。

两年内,全球贸易量萎缩了2/3。

——摘自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1950—1973年的24年间,国际贸易额从607亿美元增至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均增长10.3%。

——摘自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三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应对。

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购买美国货”(buyAmerican:

限制其他国家货物进口)计划。

这一计划的提出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争议,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则指出: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据新华网、东方财富网整理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英美两国采取的措施主要与哪一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两国的举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当时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美两国应对危机的措施有何实质性不同?

并分析两种措施的各自利弊。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