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我的信念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44870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我的信念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我的信念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我的信念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我的信念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我的信念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我的信念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我的信念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我的信念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我的信念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我的信念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我的信念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我的信念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我的信念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我的信念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我的信念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我的信念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我的信念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我的信念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 我的信念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我的信念教案 新人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 我的信念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信念教案新人教版

《我的信念》相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原籍波兰,原名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

生于波兰华沙。

1891年进法国巴黎大学深造。

巴黎大学理学博士。

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

他们共同就贝可勒尔在当时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先后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

1906年,居里逝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获得成就,并著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等,推动了原子核科学的发展。

因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工作,和居里、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奖,后又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从而成为科学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

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其他15个国家聘为科学院院士。

她共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

居里夫人不贪图钱财和享受,只是为了科学的发展而奉献自己。

1934年7月4日,因劳累,并长期与镭接触,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了,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玛丽·居里(1867.11.7—1934.6.5)。

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pō)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用了好几年在研究镭的过程中,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

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

后有同名电影《居里夫人》,另外,网络上居里夫人还有宅女的意思。

二、课文导读:

本文为我们展示了一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灵,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品质:

专心致志,追求真理,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温和沉静等。

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科学研究最需要的是献身精神,把探讨真理当作自己的天职,此外,科学工作需要自由、宁静和时间。

三、文学常识:

传记

四、词语积累:

1.生字注音:

报酬(chóu)奢望(shē)蹂躏(lìn)呵责(hē)茧子(jiǎn)

镭(léi)竭力(jié)闲暇(xiá)眺望(tiào)猝然(cù) 

2.形近字辨析:

(huò)收获(mèi)魅力(bō)拨动(hē)呵斥

(dí)荻杆(pò)魄力(bá)拔出(hē)契诃夫

(xiá)闲暇(cuì)国粹(rǎo)扰乱

(cuì)出类拔萃(lā)拉拢

(xiá)瑕疵(cuì)鞠躬尽瘁(yóu)记忆犹新

3.多音字辨析:

盛满(chéng)似的(shì)

盛似

盛名(shèng)似乎(sì)

4.词语解释:

【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鞭策】用鞭和策赶马。

比喻督促。

【奢望】过高的希望。

【蹂躏】践踏。

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呵责】呵斥。

【懊恼】心里别扭;烦恼。

【迷醉】迷恋,陶醉;沉迷。

【问心无愧】反躬自问没有什么可惭愧的地方。

【获益匪浅】得到很多。

匪,不。

【猝然】突然。

五、文章结构:

《我的信念》

第一部分(1~2段),表明作者对生活所持的态度──坚韧不拔、有信心。

第二部分(3~6段),回忆自己一生的经历。

第三部分(第7段),写作者对科学的热爱与痴迷。

六、中心思想:

《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对自己的性格、为人和理想、信念的总结与回顾。

文章先概括说明作为一个人,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要有信心,以此来领起全篇。

从这一点出发,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对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正是她取得世所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所在。

我们从作者的回忆中不难看出她的理想和信念。

七、相关资料:

1.信念铸就的科学女神──《我的信念》简析(周崇典)

《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一篇带自传性质的文章,全文通过写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和情操,表现了她作为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

是她作为一个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的经验之谈,是她作为一个成功女性的独特心语,是她作为一个长者对年青人的谆谆提醒。

笔者从三个方面谈其魅力之所在。

一、内容上,紧扣“献身”二字,形散而神不散

文题“信念”的含义在全文贯穿始终,这个“信念”,就是为科学献身。

第一段谈“自己要有信念”,谈献身的志向性;第二段谈“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谈献身的目标性;第三段概叙“近五十年来”的研究及其辉煌成果,谈献身的时效性;第四、五、六段谈“保持宁静的环境”、这里包括大的外部环境:

自由的社会、自由的研究氛围,也包括小环境:

家庭生活,还包括科学家的心灵环境──“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利益”,放弃“申请镭的专利”,还包括克制自己的敏感,学会“温和沉静”。

这些写出了献身科学对环境的选择性;第七段,写“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写出为献身持久性,所以,全文貌似随意,或谈科研,或谈性情,或议论、或叙述、但始终紧扣“献身”二字展开,可谓形散神不散。

二、语言上,体现质朴风格,平实而有警句

居里夫人在科研上是智慧女神,在生活中,她的语言风格中却极其质朴、真诚,极其平民化,却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奶奶在谈她的艰辛与成功,没有半点世界级科学家故作高深,故作神秘的炫耀之辞。

如“在后来献身科学的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中一般,坐在简陋的书房里艰辛地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里发现了镭。

”这段既是对艰苦研究工作的回忆,又有对幸福爱情婚姻的追忆。

“梦幻中一般”,既指科研,又指幸福的爱恋生活,特别是“就在那里发现了镭”,说得何等质朴、轻松,好像是找到了一张掉落的卡片那样漫不经心,这是一种谦逊,一种人格的魅力,还有“我丈夫和我”,而未写成“我和丈夫”,既显对丈夫的深爱,又显她的谦和淡泊之风。

当然,行文中也时有珠玑警句,如第一段中“当事情结束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这就很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话“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那段名言。

还有“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多么普通的话语,又多么隽永的“秘诀”。

三、选材上,看出严谨取舍,述大事而不薄琐事

《我的信念》一文中,理所当然地写了作为两次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大事:

工作宗旨、科学理念,献身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发现镭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还有放弃“镭”的专利这样的大傻事,也写出了不少生活琐事,如看蚕结茧,受呵责后“也会过分懊悔”,栽花、植树、建筑、朗诵、仰望星空等。

看着这些近似“吝啬”的文字,一方面对这位只知“献身”,不知享受的女神科学家更生敬意,一方面这使我们看见一位更富有亲和力,更有人性美更可亲可敬的形象,居里夫人不是神,而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这样可以企及的榜样,使读者“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必须是有天赋的才能”。

2.悼念玛丽·居里(爱因斯坦)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

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

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

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释的少见的严肃性。

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3.伟大的人格 成功的秘诀──读《我的信念》(祝中清)

玛丽·居里(1867~1934),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同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先后获得了1903年和1911年的诺贝尔奖。

其著作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等。

她的研究对原子核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的信念》是这位伟大女性晚年回顾自己一生时写成的篇章。

这些质朴、真诚的文字里,蕴藏着作者伟大的人格力量。

1、对科学工作本身由衷的热爱:

“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这道出了她对自然科学纯粹的兴趣和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热爱。

正是科学本身所具有的伟大的美令她沉醉,令她痴迷,使她在研究中忘我,在忘我中研究,使她虽毕生献身于最艰苦的科学事业,却能以此为最大的快乐。

一位名人说过:

“所有的快乐中,最伟大的快乐存于对真理的沉思。

”这也许可以作为对她一生热爱科学的最好的阐释。

2、惊人的自信:

“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她就曾对哥哥说:

“毫无疑问,我们家里的人有天赋,必须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

”表现出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正因为如此,她才由一个在当时社会受歧视的女性,成为了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性”,成为了物理学上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成为了一条条科学定理,成为了科学史上一个永恒的里程碑。

3、为了理想而执著奋斗的精神:

“望着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

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上。

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去结它的茧子一般。

”作者的一生正是为了心爱的科学事业而执著地追求的一生。

少女时代,居里夫人便在巴黎大学过着孤独的求学生活。

开始,她住在姐姐家里,为了求得安静,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每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

为了提炼出纯净的镭,她和丈夫历尽千辛万苦,历时3年零9个月,终于获得了成功。

当她健康的肌体受镭射线的侵蚀时,当她的丈夫不幸早逝时,她仍以心爱的科学事业为重,埋头在实验室里默默地工作。

回顾玛丽·居里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一生,让我们想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

4、对名利的淡泊:

居里夫人一生共获得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10项奖金,但她却视名利为粪土。

她把奖章当玩具给6岁的小女儿玩,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人民,甚至拒绝申请镭的专利,因而也就放弃了一笔可观的财富。

难怪爱因斯坦这样高度评价她:

“在所有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惟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居里夫人用信念和生命写成的《我的信念》一文,向读者展示了其伟大的人格,这也正是她一生能取得巨大成就的秘诀。

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就是要从中感受其人格魅力,汲取居里夫人的精神力量,以此磨砺自己,积极进取。

八、阅读链接:

跨越百年的美丽

梁衡

今年是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100周年。

100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

她叫玛丽·居里,就是后来名扬于世的居里夫人。

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发现,他们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

本来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作,但皮埃尔·居里坚持让她来讲。

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

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

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而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居里夫人一直是我崇拜的少数名人中的一个。

如果说到女性的名人她就更是非第一莫属了,余后大概还有一个中国的李清照。

我大约是在上中学时读到介绍居里夫人的小册子,从此她坚毅的形象便在脑海里永难拂去。

以后我几乎搜读了所有关于她的传记。

一个人的伟大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他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二是他的人格,他的精神。

对居里夫人来说,这两方面她都具备,而且超群绝伦,值得我们永远的怀念和学习。

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

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盐可以使胶片感光,这是天然放射性。

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

物质世界里是不是还有另一块全新的领域?

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

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

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冰山露出了一角。

为了提出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

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

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

而所谓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尸体的破棚子。

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

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一天,疲劳之极,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

“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

”皮埃尔说:

“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

”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

还会自动放热,一小时放出的热能溶化等重的冰块。

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

这项开辟科学新纪元的伟大发现好像不该落在一个女子的头上。

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

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

莫泊桑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

“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

”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

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

当她还是个小学生时就显示出上帝给她的优宠,漂亮的外貌已足以使她讨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

但她的性格里天生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这就是人们经常加于男子汉身上的骨气。

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着的追求。

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她对哥哥说:

“毫无疑问,我们家里的人有天赋,必须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

”她不但懂得个人的自尊,更懂得民族的自尊。

当时的波兰为沙皇所统治,她每天上学的路上有一座沙皇走狗的雕像,玛丽路过此地,总要狠狠唾上一口,如果那一天和女伴说话忘记了,就是已走到校门口也要返回来补上。

她中学毕业后在城里和乡下当了7年家庭教师,积攒了一点学费便到巴黎来读书。

当时大学里女学生很少,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

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

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

但她对这种热闹不屑一顾。

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

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

她本来是住在姐姐家中,为了求得安静,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

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

这种心不旁骛,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进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是很难做到的啊。

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他三年而不动心。

范仲淹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划作四块,是为一天的口粮。

而在地球那一边的法国,一个波兰女子也这样心静,这样执着,这样地耐得苦寒。

她以25岁青春难再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不心动。

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回温软的怀抱和赞美的泡沫中。

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

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

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本来玛丽·居里完全可以换另外一个活法。

她可以趁着年轻貌美如现代女孩吃青春饭那样,在钦羡和礼赞中活个轻松,活个痛快。

但是她没有,她知道自己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更远一些的目标。

成语言“浅尝辄止”是指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殊不知有多少人对自己也常是浅知辄止,见宠即喜。

你看有多少女孩子王婆“赏”瓜,顾影自怜而不知前路。

数年前一位母亲对我说她刚上初中的女儿成绩下降。

为什么?

答曰:

“知道爱美了,上课总用铅笔杆做她的卷卷头。

”美对女人来说是一种附加,就像格律对诗词也是一种附加。

律诗难作,美人难为,做得好惊天动地,做不好就黄花委地。

玛丽·居里让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身世”和“门庭”之外,还有更值钱、更重要的东西。

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

比斯佗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大革命,科学革命。

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

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

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

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在赤壁望月长叹道: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

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

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

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

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

而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

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它得到了永恒。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已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

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

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

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

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

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

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

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

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爱因斯坦说:

“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她用事求世,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

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

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

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用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

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不背枪支,不受军衔。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

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三克镭

迪克·格莱格利

1920年5月的一个早晨,一位叫麦隆内夫人的美国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巴黎实验室里见到了镭的发现者。

端庄典雅的居里夫人与异常简陋的实验室,给这位美国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时,镭问世己经18年了,它当初的身价高达75万金法郎。

美国记者由此推断,仅凭专利技术,应该早使眼前这位夫人富甲一方了。

但事实上,居里夫妇也正是18年前就放弃了他们的权利,并毫无保留地公布镭的提纯方法。

居里夫人的解释异常的平淡:

“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麦隆内夫人困惑不解地问:

“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最想要的东西吗?

“有,一克镭,以便我的研究。

可18年后的今天我买不起,它的价格太贵了。

这出乎我的意料的回答,使麦隆内夫人既感惊讶又非常不平静。

镭的提纯技术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困顿至此!

她立即飞回美国,打听出一克镭在美国当时的市价是10万美元,便先找了10个女百万富翁,以为同是女人又有钱,她们肯定会解囊相助,万万没想到却碰壁。

这使麦隆内夫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金钱的需求,更是一场呼唤公众理解科学、弘扬科学家品格的社会教育。

于是,她在全美妇女中奔走宣传,最终获得成功。

192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将公众捐献的一克镭赠与居里夫人。

数年之后,当居里夫人想在自己的祖国波兰华沙创设一个镭研究院,治疗癌病的时候,美国公众再次为她捐赠了第二克镭。

 一些人认为,居里夫人在对待镭的问题是固执得让人难以理解,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可以解决了吗?

居里夫人在后来的自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们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仍相信我们夫妇是对的。

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

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

居里夫人一生拥有过三克镭,她把研究出的第一克镭给了科学,公众则把第二克镭和第三克镭赠给了她。

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个科学家伟大的人格,和由此唤起的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诵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平实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积极感受伟大科学家们的精神,并从小建立自己的梦想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平实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验居里夫人的人格美,领悟科学研究精神的可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一)同学们,世界上唯一一位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是谁?

对,就是波兰的居里夫人。

是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

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多媒体出示居里夫人的画像。

(设计二)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

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越来越感到钦佩。

”居里夫人因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的伟大科学功绩而两次荣获世人瞩目的诺贝尔奖,那么令爱因斯坦所钦佩的伟大人格是什么?

能取得如此骄人功绩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的信念》一文则是向世人敞开自己内心世界的真情告白。

(设计三)流沙河的诗歌《理想》中说“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一位美丽端庄的女士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发现了镭元素,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构成了她的人格美,她就是居里夫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

二、整体感知,初识居里夫人

1.自读课文,用简单的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提示:

概括要点抓住关键词即可)

2.学生思考,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