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48518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docx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docx

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文言文阅读一含答案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课案训练

(一)

一、(2014福建毕业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广德湖记

[宋]曾巩

鄞县张侯①图其县广德湖,而以书遗予曰:

愿有记。

盖湖之大五十里,而在鄞之西十二里。

其源出于四明山,而引其北为漕渠,泄其东北入江。

凡鄞之乡十有四,其东七乡之田,钱湖溉之;其西七乡之田,水注之者,则此湖也。

舟之通越者皆由此湖,而湖之产,有凫雁鱼鳖、茭蒲葭荚、葵莼莲茨②之饶。

淳化二年,民始与州县强吏盗湖为田,久不能正。

至道二年,知州事丘崇元躬按治之,而湖始复。

咸平中,赐官吏职田,取湖之西山足之地百顷为之,既而务益取湖以自广。

天禧二年,知州事李夷庚始正湖界,起堤十有八里以限之。

至张侯之为鄞,则湖久不治,西七乡之农以旱告。

张侯为出营度,民田湖旁者皆喜,愿致其力。

张侯计工赋材,择民之为人信服有知计者,使督役而自主之,一不以属吏,人以不扰,而咸劝趋。

于是筑环湖之堤,广倍于旧,而高倍于旧三之二。

鄞人累石湮水,阙其间而扃以木,视水之小大而闭纵之,谓之碶。

于是又为之益旧,总为碶九,为埭二十。

堤之上植榆柳,益旧总为三万一百。

又固其余材为二亭于堤上以休,而与望春、白鹤之山相直,因以其山名。

山之上为庙,一以祠神之主此湖者,一以祠吏之有功于此湖者。

以熙宁元年十一月始役,而以明年二月卒事。

既成,而田不病旱,舟不病涸,鱼雁茭苇、果蔬水户之良皆复其旧,而其余及于比县旁州,张侯于是可谓有劳矣。

是年予通判越州事。

越之南湖,久废不治,盖出于吏之因循,而至于不知所以为力,予方患之。

观广德之兴,以数百年,危于废者数矣,由屡有人,故益以治。

盖大历之间,溉田四百顷,大中八百顷,而今二千顷矣。

则人之存亡,政之废举,为民之幸不幸,其岂细也欤?

故为之书,尚俾来者知毋废前人之功,以永为此邦之利,而又将与越之人图其废也。

【注】①张侯:

名峋。

“侯”是士大夫之间的尊称,相当于“君”。

②茭蒲葭荚、葵莼莲茨:

均为水生植物,可食。

1.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鄞之乡十有四        凡:

一共

B.而与望春、白鹤之山相直直:

面对

C.既成,而田不病旱病:

缺点

D.而其余及于比县旁州比:

相邻

解析:

C C项,病:

忧虑,担心。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治理广德湖的措施的是(  )

①其西七乡之田,水注之者,则此湖也。

 ②取湖之西山足之地百顷为之。

 ③知州事李夷庚始正湖界。

 ④鄞人累石湮水,阙其间而扃以木,视水之小大而闭纵之。

 ⑤于是又为之益旧,总为碶九,为埭二十。

 ⑥以熙宁元年十一月始役,而以明年二月卒事。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⑤⑥D.③④⑤

解析:

D ①是说广德湖的功用,②是说占湖造田的破坏行为,⑥是说治理广德湖的时间。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记湖记人并行,始终围绕湖的兴废展开叙述,条理清晰,显示了作者的叙事功力。

B.张峋安排使用人力方式独特:

让百姓自己决断施工进程,并命令属下参与监督管理。

C.广德湖经过张峋的治理,物产恢复了原有的状况,灌溉田地的面积也超过了从前。

D.作者赞赏张峋创新益旧的举措,仰慕其勤政爱民的美德,表达了有志兴废除弊的意愿。

解析:

B “并命令属下参与监督管理”有误,原文是“择民之为人信服有知计者,使督役而自主之,一不以属吏,人以不扰”。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筑环湖之堤,广倍于旧,而高倍于旧三之二。

译文:

 

 

(2)则人之存亡,政之废举,为民之幸不幸,其岂细也欤?

译文:

 

 

解析:

翻译准确,语言通顺,注意重点字词,

(1)中“广”“于”,

(2)中“举”“细”。

答案:

(1)于是修筑了环湖的堤坝,宽度比旧堤坝增加了一倍,高度比旧堤坝增加了三分之二。

(2)那么,(有才德的)人的有无,政事的废兴,关系到百姓的幸福与否,这难道是小事吗?

参考译文:

鄞县张(峋)君绘制了他辖县内的广德湖图,并写信给我说:

希望能得到您所写的记文。

广德湖方圆大概五十里,在鄞县西面十二里的地方。

它发源于(宁波西南的)四明山,在湖的北面引水挖掘了漕渠(运粮的水道),从湖的东北面泄洪进入甬江(在浙江省境内)。

鄞县总共有十四个乡,东面七个乡的田地,由钱湖的水灌溉;鄞县西面七个乡的田地,灌溉用的水,就靠这广德湖了。

通行于越州的船只都经由此湖,广德湖的物产,有丰饶的野鸭大雁鱼鳖、茭蒲葭荚、葵莼莲茨。

淳化二年,有人开始与州县强悍的官吏一起侵占湖面造田,(这种情况)长久不能纠正。

至道二年,知州丘崇元亲自考察治理占湖造田的事情,因而湖开始恢复(原貌)。

宋真宗咸平年中,朝廷赐给官吏职田(即职分田,朝廷按官职品级授给官吏作俸禄的公田),鄞县选取湖的西面山脚下的百顷之地作为职田,不久(官吏)谋求增加职田就私自扩大占湖造田面积。

天禧二年,知州李夷庚开始勘正湖界,筑起湖堤十八里来限制占湖造田。

到了张君做鄞县令时,湖已经长久没有治理了,西面七乡的农户把旱情报告给他。

张君为此筹划治湖方案,在田地湖旁的百姓都很高兴,愿意出力。

张君计算人工、征调所需材物,选择受人信服并知道筹划的人,让他们监督施工而且自己决断,完全不委派属下的官吏,人们因为不被干扰,就都勤勉积极地奔走于治湖。

于是修筑了环湖的堤坝,宽度比旧堤坝增加了一倍,高度比旧堤坝增加了三分之二。

鄞县人堆积起石块堵塞水流,在石堤中留下水洞,用木板来做水门,根据水量的大小来关闭或开放水门,(这种水利设施)叫作碶。

于是又修筑水闸增加旧制,总共修筑九个石碶,二十个堵水的土堤。

堤上种植榆树柳树,超过先前的数量总共有三万零一百棵。

又用剩余的材料在堤上修建了两个亭子供人休憩,亭子与望春山、白鹤山相对,于是用两座山名来命名两个亭子。

在山上建造了庙宇,一是用来祭祀主宰此湖的神灵,还用来祭祀对此湖治理有功的官吏。

在熙宁元年十一月开始动工,到了第二年二月竣工。

竣工以后,田地不担心干旱,船只不担心干涸,鱼雁茭苇、果蔬水产的丰饶都恢复原来的样子,而其他治湖的好处也惠及相邻的州县,在治理广德湖这件事上,张君可以说是有功劳的了。

这一年我任越州通判。

越州的南湖,长久废弃没有治理,大概是出于官吏因循守旧的缘故,而到了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境地,我也正为这个事情担忧。

纵观广德湖兴起的历史,已经几百年,濒临废弃的危险有多次,由于多次出现(有才德的)人,所以治理得越来越好。

大概在大历年间,(广德湖)可以灌溉田地四百顷,大中年间可以灌溉田地八百顷,到如今可以灌溉田地二千顷了。

那么,(有才德的)人的有无,政事的废兴,关系到百姓的幸福与否,这难道是小事吗?

所以写了这篇记,希望使后来的人知道不要废弃前人的功业,而(使它)永远成为此地的利益,而且我又将和越州的人谋划治理已废弛的南湖。

二、(2014福建宁德高中毕业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饮泉亭记

[明]刘基

昔司马氏①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

“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

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②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

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

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

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

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

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

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故,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

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

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

呜呼,伟哉!

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

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

【注】①司马氏:

代指西晋。

②征士:

不就朝廷征聘之士。

1.对下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与刺史相先后        卒:

最终

B.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幻:

惑乱

C.而不假乎外假:

借助

D.贪相承习为故故:

缘故

解析:

D D项,故:

惯例、老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

①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明而自信,笃也 ④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⑤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 ⑥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

A.②④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③⑥

解析:

B ②与吴刺史无关;④是作者对于“人之好利与好名”的议论;⑥是对吴以时品行的赞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铺垫。

B.第②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的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洁的榜样,有利于匡正世风。

C.第③段中作者认为吴刺史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大丈夫之所为,值得世人学习。

D.末段指出以“贪”名泉的原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并照应上文,点明写这篇记的缘由。

解析:

C “吴刺史冒死饮泉”这一说法于原文无据,原文是假设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

译文:

 

 

(2)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

译文:

 

 

解析:

翻译时语句要通顺,要注意两句的得分点。

(1)句中“或”“病”“然”,

(2)句中“自我”“易”和反问句式。

答案:

(1)有人指责他矫情(或“故作姿态”“掩饰真心”),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

(2)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所能改变的吗?

参考译文:

从前西晋有一个廉洁的官员,名叫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经过贪泉饮水,赋诗说:

“古人说此水,饮一杯值千金。

如果让伯夷、叔齐来饮,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

”后来吴隐之最终以其廉洁自律而终其一生,后人称道廉洁之士时,也一定会称(他)为“吴刺史”。

元代宪副吴君任职广西时,把(贪泉边)的亭子命名为“饮泉”,是钦慕吴刺史的(缘故),而宪副的廉洁,最终可与吴刺史相提并论。

  至正十四年,宪副的孙子吴以时,拿着以前的不就朝廷征聘之士京兆杜伯原所写的“饮泉亭”三个字,来征求我的意见(向我求取文章)。

我过去看过前人谈论吴刺史饮泉的事,有人指责他矫情(或“故作姿态”“掩饰真心”),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

君子用自身的行为来树立榜样,能用来培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的,(大家)都应当看到并且学习,又怎么可以指责并讥讽他呢?

  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是上天决定的,不可以凭借人力争取,然而做恶事或善事,却是由自己决定的,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所能改变的吗?

假如那里有(一口)泉水,说是喝了的人会死,我却奋发那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冒死饮用,死亡不是我能决定的,而怀抱必死的念头而勉强饮用,这就是矫情,是没有好处而沽名钓誉,那么君子就会指责并且不去做这样的事。

大丈夫的心胸,要用仁义充实,要用礼仪确立,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汤似火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那难道是一勺水所能惑乱和改变的吗?

  人们喜好名利,都是被外物所蛊惑,(好名与好利)只要有一样,那么(他)的操守就不能稳固,因而外物就能够改变他了。

像吴刺史这样的人,我知道他绝不是矫情来沽名钓誉的人,只因为他深知道义,明智而自信,忠心实意,所以(他)饮了泉水来昭示世人,让人知道贪婪与廉洁都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借助外物的(力量)的,让那些表面上追求名声然而内心贪婪污浊的人,不能用借口来减轻自己的罪过。

这就是所说的扶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真的是能够使愚顽的人开启心智,使懦弱的人变得自立,他的功绩不在伯夷、叔齐之下啊。

  番禺在岭峤之外,距离天子最远,所以在当地做官的人,能够放纵贪婪之心,互相效仿攀比,成为惯例,百姓没有可以归罪的对象,于是让泉水承担(这个罪名),(喝了贪泉之水的人会变贪)这是怨恨激愤的人的说法。

吴刺史这种行为,不只是使岭外之民开始蒙受天子的恩惠,而且也让泉水得以洗清它的冤屈。

百姓,是上天的子民,泉水,是苍天的赐物,一个刺史的职位如果能有合适的人(来担任),那么百姓与万物都蒙受恩赐。

啊,真是伟大啊!

吴以时崇尚高尚的气节,敢于直言,看见贪婪之人嫉恨如仇人,所以凡是有俸禄爵位的人,大多不能与他相互投合。

我很是敬重他有祖辈的风范,因此写了这篇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常惠,太原人也。

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移中监苏武使匈奴,并见拘留十余年,昭帝时乃还。

汉嘉其勤劳,拜为光禄大夫。

是时,乌孙公主上书言:

“匈奴发骑田车师,车师与匈奴为一,共侵乌孙,唯天子救之!

”汉养士马,议欲击匈奴。

会昭帝崩,宣帝初即位,本始二年,遣惠使乌孙。

公主及昆弥①皆遣使,因惠言:

“匈奴连发大兵击乌孙,取车延、恶师地,收其人民去,使使胁求公主,欲隔绝汉。

昆弥愿发国半精兵,自给人马五万骑,尽力击匈奴。

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昆弥!

”于是汉大发十五万骑,五将军分道出,语在《匈奴传》。

以惠为校尉,持节护乌孙兵。

昆弥自将翕侯以下五万余骑,从西方入至右谷蠡庭,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骑将以下三万九千人,得马、牛、驴、骡、橐佗五万余匹,羊六十余万头,乌孙皆自取卤获。

惠从吏卒十余人随昆弥还,未至乌孙,乌孙人盗惠印绶节。

惠还,自以当诛。

时,汉五将皆无功,天子以惠奉使克获,遂封惠为长罗侯。

复遣惠持金币还赐乌孙贵人有功者,惠因奏请龟兹国尝杀校尉赖丹,未伏诛,请便道击之,宣帝不许。

大将军霍光风惠以便宜从事。

惠与吏士五百人俱至乌孙,还过,发西国兵二万人,令副使发龟兹东国二万人,乌孙兵七千人,从三面攻龟兹,兵未合,先遣人责其王以前杀汉使状。

王谢曰:

“乃我先王时为贵人姑翼所误耳,我无罪。

”惠曰:

“即如此,缚姑翼来,吾置王。

”王执姑翼诣惠,惠斩之而还。

后代苏武为典属国,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

甘露②中,后将军赵充国薨,天子遂以惠为右将军,典属国如故。

宣帝崩,惠事元帝,三岁薨,谥曰壮武侯。

传国至曾孙,建武中乃绝。

【注】①昆弥:

乌孙王名号。

②甘露:

是汉宣帝的第六个年号。

1.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乌孙皆自取卤获     卤获:

掳掠的东西,卤,通“虏”

B.惠从吏卒十余人随昆弥还从:

使……跟随,率领

C.缚姑翼来,吾置王置:

安排

D.王执姑翼诣惠诣:

到……去

解析:

C C项,置,释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 A项,①②均为介词,表示被动。

B项,①连词,表原因,因为;②连词,表目的,来。

C项,①动词,做,担任;②介词,替。

D项,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修饰。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常惠忠君或爱国思想的一组是(  )

①并见拘留十余年 ②以惠为校尉 ③惠从吏卒十余人随昆弥还 ④惠还,自以当诛 ⑤惠斩之而还 ⑥传国至曾孙,建武中乃绝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⑤

解析:

D ②写的是天子授常惠官职,不能表现其忠君或爱国,⑥“传国至曾孙”是常惠死后的事情,不能“直接”表现其忠君或爱国的思想。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匈奴的大举进攻,常惠分析了匈奴的企图,一方面力主公主和昆弥联合抵御,另一方面争取大汉军队的支援。

B.常惠护送乌孙军队还没有到达乌孙,就被乌孙人盗了绶印使节,本应当诛,但因为有功被封为长罗侯。

C.常惠变通宣帝的意思,布置部队三路围攻龟兹,三路军队尚未聚集起来,龟兹王就交出了杀害校尉赖丹的姑翼。

D.常惠被任命为右将军后,替苏武执政典属国,并将典属国传到了曾孙这一代。

解析:

D 常惠被任命为右将军是在替苏武执政典属国之后。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发骑田车师,车师与匈奴为一,共侵乌孙,唯天子救之!

译文:

 

(2)复遣惠持金币还赐乌孙贵人有功者,惠因奏请龟兹国尝杀校尉赖丹,未伏诛,请便道击之,宣帝不许。

译文:

 

(3)乃我先王时为贵人姑翼所误耳,我无罪。

译文:

 

解析:

(1)句注意关键词“发”“田”“一”“唯”,

(2)句注意关键词“币”“因”“诛”“便道”,(3)句注意关键词“乃”“耳”,注意句式“为……所”。

答案:

(1)匈奴派骑兵以行围打猎为名前往车师国,于是车师国与匈奴串通,共同侵犯乌孙国,希望汉天子救我们!

(2)又派遣常惠拿着钱物给乌孙的达官贵人和有功劳的人,常惠趁机把龟兹国曾经杀掉校尉赖丹但是凶手并未被捉拿杀掉的事禀告汉宣帝,常惠请求顺道攻打龟兹国,但宣帝没有答应。

(3)这是我先王被当时的贵人姑翼蒙蔽所犯下的错误,我没有罪。

参考译文:

常惠是太原人。

小时候家里贫穷,于是就自告奋勇去当兵,跟随中监苏武出使匈奴并和苏武一起被拘留了十几年,汉昭帝时才回归汉朝。

汉朝廷为了嘉奖他的勤劳,提拔他为光禄大夫。

那个时候,乌孙公主上书汉朝说:

“匈奴派骑兵以行围打猎为名前往车师国,于是车师国与匈奴串通,共同侵犯乌孙国,希望汉天子救我们!

”汉朝养了很多军队,商议要攻击匈奴。

当时正赶上昭帝驾崩,宣帝刚刚即位,本始二年的时候,宣帝派遣常惠出使乌孙。

乌孙公主和乌孙王都派遣了使者,于是常惠说:

“匈奴接连派重兵攻击乌孙国,攻取了车延恶师等地,掠夺了那里老百姓的财务而去,还派使节要挟乌孙公主,想让乌孙与汉朝断绝关系。

乌孙王愿意派出全国一半精兵,自己补给五万兵马,竭尽全力反击匈奴。

希望天子能够出兵救公主和乌孙王!

”于是汉朝派十五万兵马,由五员大将率领,分道出击,这句话在《匈奴传》中也有记载。

任命常惠为校尉持使节率领乌孙的军队。

昆弥亲自率领翕侯手下的五万多骑兵,从西方攻入右谷蠡庭,斩获匈奴单于的父亲和嫂子,俘虏王以下兵将三万九千人,获得牛、马、驴、骡、骆驼等五万多匹,羊六十多万只,这些都被乌孙王自己取走虏获。

常惠率领手下十几名官吏跟随昆弥返回乌孙,还没有到乌孙,乌孙人便偷走了常惠的绶印使节。

常惠回国后,自认为应当被诛杀。

当时五位将军都没有功劳,天子认为常惠奉天子之命出使并有功劳,于是封常惠为长罗侯。

又派遣常惠拿着钱物给乌孙的达官贵人和有功劳的人,常惠趁机把龟兹国曾经杀掉校尉赖丹但是凶手并未被捉拿杀掉的事禀告汉宣帝,常惠请求顺道攻打龟兹国,但宣帝没有答应。

大将军霍光劝说常惠可以根据情况自行决定。

于是常惠与五百将士一起去乌孙,到达乌孙后,派西国兵二万人,并且派遣副使让龟兹东国发兵两万人,还有乌孙兵七千人,从三面攻击龟兹国,三路军队尚未聚集起来,先派人谴责龟兹国王以前杀汉朝使节的罪状。

龟兹国王谢罪说:

“这是我先王被当时的贵人姑翼蒙蔽所犯下的错误,我没有罪。

”常惠说:

“既然如此,抓住姑翼,我放了你。

”龟兹国王抓住姑翼前来见常惠,常惠斩了姑翼之后回国。

后来代替苏武执政典属国,常惠明了熟习外交事务,勤奋劳苦有很多功劳。

甘露年间,后将军赵充国死了,天子便任命常惠为右将军,他典属国的职位不变。

宣帝死后,常惠从事元帝,三年后,常惠死了,谥号壮武侯。

典属国传到曾孙在建武年间断掉了。

四、(2014福建泉州五中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元载,凤翔岐山人也,家本寒微。

自幼嗜学,好属文,性敏惠,博览子史。

肃宗即位,急于军务,诸道廉使随才擢用。

入为度支郎中。

载智性敏悟,善奏对,肃宗嘉之,委以国计,俾充使江、淮,都领漕挽之任,寻加御史中丞。

载与幸臣李辅国善,辅国乃以载兼京兆尹。

载意属国柄,诣辅国恳辞京尹,辅国识其意,然之。

代宗即位,辅国势愈重,称载于上前。

载能伺上意,颇承恩遇,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

辅国死,载复结内侍董秀,多与之金帛,潜通密旨。

以是上有所属,载必先知之,承意探微,言必玄合,上益信任之。

内侍鱼朝恩负恃权宠,不与载协,载常惮之。

大历四年冬,乘间密奏朝恩专权不轨,请除之。

朝恩骄横,天下咸怒,上亦知之,及闻载奏,适会于心。

五年三月,朝恩伏法,载谓己有除恶之功,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

城中开南北二甲第,室宇宏丽,冠绝当时。

婢仆曳罗绮一百余人,恣为不法,侈僭无度。

代宗尽察其迹,以载任寄多年,欲全君臣之分。

载尝独见,上诫之,不悛。

上封人李少良密以载丑迹闻,载知之,奏于上前,少良等数人悉毙于公府。

由是道路以目,不敢议载之短。

代宗审其所由,凡累年,载长恶不悛,众怒上闻。

辩罪问端,伏罪。

载长子伯和、次子仲武、次子季能并载妻王氏赐死。

载在相位多年,权倾四海,外方珍异,皆集其门,资货不可胜计,故伯和、仲武等得肆其志。

轻浮之士,奔其门者,如恐不及。

名姝异乐,禁中无者有之。

兄弟各贮妓妾于室,倡优偎亵之戏,略无愧耻。

及得罪,行路无嗟惜者。

1.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加御史中丞      寻:

不久

B.诣辅国恳辞京尹诣:

拜访

C.不与载协协:

合作

D.载尝独见,上诫之,不悛悛:

高兴

解析:

D 悛:

悔改。

2.下列各句都是使元载身败而亡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

①载能伺上意,颇承恩遇 ②承意探微,言必玄合 ③恣为不法,侈僭无度 ④凡累年,载长恶不悛,众怒上闻 ⑤权倾四海,外方珍异,皆集其门 ⑥轻浮之士,奔其门者,如恐不及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解析:

B ①写元载获得皇帝重用的原因;②写元载深得皇帝心意的原因;③写元载恣意而为,不守法度,奢侈越职;④写元载作恶深重,触犯众怒,皇帝也知道其恶行;⑤写元载权重一时,贪欲难填;⑥写元载及其儿子们贪污腐化,一些轻浮之士与他们勾结在一起,蝇营狗苟。

排除①②⑥可得答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载出身寒微,自幼好学,为人聪慧敏捷,走向仕途后攀附权贵,贪污腐化,结果身败而亡,并累及妻儿。

B.元载勾结董秀,探察皇上意图,奏对之时深合皇帝心意,获得唐代宗的信任。

C.在铲除鱼朝恩的过程中,元载起了重要作用,这使他骄横狂妄,目空一切。

唐代宗对他极为不满,立即除掉了他。

D.元载权倾一时,恣意放纵,生活奢靡。

他的三个儿子贪于财货,寡廉鲜耻,获罪之后无人同情。

解析:

C “唐代宗对他极为不满,立即除掉了他”不符合文意,原文为“代宗尽察其迹,以载任寄多年,欲全君臣之分。

载尝独见,上诫之,不悛”,可见代宗当时并没想治元载的罪,而是想让他悔改。

元载不思悔改,变本加厉,作恶多端,触犯众怒,才让代宗下决心治元载的罪。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

译文:

 

(2)故伯和、仲武等得肆其志。

译文:

 

答案:

(1)(元载)就贬低前贤,认为(天下人)的文才武略,没有谁比得上他。

(是非:

偏义于“非”,非议、贬损。

以为:

认为。

莫己之若:

宾语前置。

(2)因此元伯和、元仲武等人得以放纵自己,为所欲为。

(故:

因此。

肆:

放纵,任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