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9716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与练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导与练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导与练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导与练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导与练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导与练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导与练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导与练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导与练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导与练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与练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二.docx

《导与练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与练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导与练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二.docx

导与练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二文言文阅读二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课案训练

(二)

一、(2014厦门外国语学校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程琳字天球,永宁军博野人。

举服勤辞学科,补泰宁军节度推官。

权三司使范雍使契丹,命琳发遣三司使。

太仓赡军粟陈腐不可食,岁饥,琳尽发以贷民,凡六十万斛,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

迁给事中、权知开封府。

王蒙正子齐雄捶老卒死,贷妻子使以病告。

琳察其色辞异,令有司验得捶死状。

蒙正连姻章献太后家,太后谓琳曰:

“齐雄非杀人者,乃其奴捶之。

”琳曰:

“奴无自专理,且使令与己犯同。

”太后默然,遂论如法。

改三司使,出纳尤谨,禁中有所取,辄奏罢之。

内侍言琳专,琳曰:

“三司财赋,皆朝廷有也。

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

”帝然之。

或请并天下农田税物名者,琳曰:

“合而为一,易于勾校,可也。

后有兴利之臣,复用旧名增之,是重困民,无已时也。

”再迁吏部侍郎,遂参知政事,迁尚书左丞。

时元昊反,犹遣使来朝,众请按诛之。

琳曰:

“遣使,常事也,杀之不祥。

”后使者益骄横,大臣患之。

琳曰:

“始不杀,无罪也;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国法也,又何患耶?

”元昊死,谅祚立,方幼,三大将分治其国。

议者谓可因此时,以节度使啖三将,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

琳曰:

“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不如因而抚之。

”议者惜其失机。

既而遣使册命,夏人方围庆阳。

琳曰:

“彼若贪此,可缓庆州之难矣。

”命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果喜,即日迎册使,庆阳之围亦解。

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

琳持重不扰,前后守魏十年,度要害,缮壁垒,增守御备。

植杂木数万,曰:

“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矣。

”人爱之,为立生祠。

改武胜军,又换镇安军节度使。

上书曰:

“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

”未报,得疾卒。

赠中书令,谥文简。

1.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仓赡军粟陈腐不可食   赡:

供给

B.太后默然,遂论如法论:

商量

C.帝然之然:

认为……对

D.未报,得疾卒报:

答复

解析:

B B项,论:

判罪。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程琳为官机智的一组是(  )

①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 ②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

③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 ④命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

⑤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矣 ⑥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④⑤

解析:

B ②⑥表现的是程琳的忠心。

用排除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琳执法如山,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王蒙正虽然与章献太后家联姻,但他的儿子王齐雄杀人,程琳同样依法对他进行严惩。

B.程琳善于处理政事,元昊造反仍派使朝见,程琳力排众议,主张不杀;元昊死,幼子立,程琳主张不应趁人之丧,而应采取怀柔政策。

C.程琳能从危机中捕捉时机,朝廷派使者去册封契丹,偏偏遇到夏人包围庆阳,他便让人把册封用的礼品财物转赐给夏人,从而解除了庆阳之围。

D.程琳非常体恤民生疾苦,管理大名府时,不但从不扰民,还主张合并天下农田税物名称以减轻百姓负担,百姓对他十分敬爱,为健在的他立了祠庙。

解析:

D “主张合并天下农田税物名称以减轻百姓负担”是他任三司使时所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蒙正子齐雄捶老卒死,贷妻子使以病告。

译文:

 

(2)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国法也,又何患耶?

译文:

 

解析:

(1)贷:

买通;妻子:

妻子儿女。

(2)暴:

公布;患:

担心。

答案:

(1)王蒙正的儿子王齐雄打死一名老兵,买通老兵的妻子儿女让他们以病故报告。

(2)现在既然骄横,可以公布他们的恶行而诛杀他们,是国法,又担忧什么呢?

参考译文:

程琳字天球,是永宁军博野人。

被举荐服勤辞学科,补授泰宁军节度推官。

权三司使范雍受命出使契丹,命程琳处理三司事务。

太仓供给军队的粮食陈腐几乎不可食用,那年又大饥荒,程琳全部取出借给灾民,共六十万斛,饥民赖此保全活命,(还回来后)军队又得到了好粮食。

迁任给事中、暂时代为掌管开封府。

王蒙正的儿子王齐雄打死一名老兵,买通老兵的妻子儿女让他们以病故报告。

程琳观察他的妻子儿女的神色、言辞异样,下令有司检验出被打死的症状。

王蒙正与章献太后家联姻,太后对程琳说:

“王齐雄不是杀人的人,是他的奴仆打死的。

”程琳说:

“奴仆没有自作主张的道理,而且下令与自己动手犯罪是相同的。

”太后默然无语,于是按照法律判罪。

改任三司使,开支收入尤其谨慎,宫中要取用东西,总是奏请取消。

内侍说程琳专权,程琳说:

“三司财赋,都是朝廷所有。

我替陛下节省,对我有什么呢?

”皇帝认为他说的对。

有人奏请合并天下农田税物名称,程琳说:

“合而为一,易于考核检查,可行。

后来有兴利之臣,又用旧的名目增加,这是加重贫困百姓的负担,没有停止的时候。

”两次升迁后任吏部侍郎,于是参议政事,调任尚书左丞。

当时元昊造反,还派使者来朝见,众人请求按律诛杀他们。

程琳说:

“派遣使者,是平常事,诛杀他们不吉利。

”后来使者更加骄横,大臣们担忧这件事。

程琳说:

“开始不杀,是因为他们无罪;现在既然骄横,可以公布他们的恶行而诛杀他们,是国法,又担忧什么呢?

”元昊死,谅祚即位,正年幼,三个大将分别管理国家。

议论的人说可趁这个时机,用节度使的官衔收买三个大将,使他们各自占有自己统领的地盘,使契丹的势力变弱小,可以不作战而使它屈服。

程琳说:

“趁人丧事之机,不是用来安抚远方的人的办法,不如趁机来安抚他们。

”议论的人痛惜他失去了机会。

不久朝廷又派使者前去册封,夏人刚刚包围了庆阳。

程琳说:

“他们如果贪此钱财,那就可以缓解庆阳的围困了。

”把要赐予的礼品财物的数字都转报给夏人,夏人果然高兴,当日迎接册封的使者,庆阳的围困也解除了。

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管大名府。

程琳掌握重权而不扰民,前后守魏地十年,度量要害,修缮军营的围墙,增加防守和抵御的设施。

种植几万株杂木,说:

“以后建楼造船这些用材,可以不从百姓那里出了。

”人们敬爱他,为他建立生祠。

后改任武胜军,又换任镇安军节度使。

上书说:

“我虽老,还能为国守边。

”还未得到答复,患病去世。

追封中书令,谥号为文简。

二、(2014福建统一考试试卷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同里顾氏梅林记

朱鹤龄①

同里②环湖泊之秀,多故家士族。

元末倪元镇、杨廉夫辈尝游憩其地,遗迹至今存焉。

东偏有园林一区,故顾氏之居也。

老梅铁干几二百株,中有高丘矗上,可十余丈。

登其巅,则庞山、九里诸湖皆在指顾,风帆、沙鸟灭没烟波,邨坞、竹树历历可数。

当花发时,高高下下,弥望积雪,清香闻数里外。

居其侧者,章子两生、顾子仲容。

余昔寓同里,与二子为文酒会,晨夕过从。

每至春日暄妍,香风馥郁,必提壶造其地,痛饮狂歌,不烛跋不止,翩翩致足乐也。

不十余年,仲容举进士,宦游去。

余复徙居邑城,键户不出。

萍踪离合,感慨系之,盖不过梅林者三十余年矣。

今春避兵,栖泊兹土,因与两生至其处,则园林已数易主矣。

东阡西陌皆非旧径,推老梅尚存百余株,亭亭发秀,冷艳迎人。

鼻观嫣香,沁入肺腑,慨然与两生追数旧游,怳③如噩梦。

自变故以来,风俗之古今、墟井之盛衰、友朋之生死聚散,其尚有可问者乎?

当日与里中数子对案操觚④、飞扬跋扈之气不可遏抑,而今于何有?

素发历齿,己亦自憎其老丑,而况后生乎?

计自兹以往,或十年,或二三十年,此老梅必尚有婆娑如故者。

而否与子安得西山之药,驻颜续算?

然则人寿之不如草木者多矣,而犹不深省于石火电光之说,岂非庄生之所大哀乎?

请与老梅约:

嗣后每岁花发时,吾两人必携豚蹄,载醇酎,狂歌痛饮,追复旧欢;送皓魄于夕阳,依清棻⑤而发咏;以嬉暮齿⑥,以遣流光。

梅花有灵,当必一笑而许我也。

【注】①朱鹤龄:

本为明诸生,平生历经明清易代的兵火离乱。

②同里:

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县城东。

③怳:

同“恍”,仿佛。

④操觚(gū):

作文。

⑤清棻(fēn):

散发清香的树木。

⑥暮齿:

晚年。

1.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昔寓同里          寓:

居住

B.键户不出键:

锁闭

C.盖不过梅林者三十余年矣过:

造访

D.以嬉暮齿嬉:

游戏

解析:

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嬉,使动用法,使……得到娱乐。

2.下列句子陈述内容直接表现“顾氏梅林”景色优美的一组是(  )

①庞山、九里诸湖皆在指顾 ②弥望积雪,清香闻数里外

③亭亭发秀,冷艳迎人 ④送皓魄于夕阳,依清棻而发咏

⑤春日暄妍,香风馥郁 ⑥鼻观嫣香,沁入肺腑

A.②③⑤B.①④⑤

C.②④⑥D.①②⑥

解析:

A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写的是在梅林中的小丘上所看到的景色;④为作者的愿望。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里的东边,顾氏家族的旧居有一片梅园,种有梅树两百多棵,每到花开的时候远望如雪,香气四溢。

B.作者曾居住在同里,每当春天梅花盛放时,常和章、顾两位朋友到梅林饮酒作诗,不到蜡烛燃完不回家。

C.三十多年后,作者再游顾氏梅园,并和当年的同乡的几位朋友在一张桌子上写文章,意气风发不可遏止。

D.这篇并非一般的游记,而是以风景作为触发情感的媒介,面对美丽风景,作者沉痛的故国旧物之思尽寓其中。

解析:

C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作者再次来到梅园感叹物是人非,对案作文,意气风发是对当年的回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花发时,高高下下,弥望积雪,清香闻数里外。

译文:

 

(2)或十年,或二三十年,此老梅必尚有婆娑如故者。

译文: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1)句“花发”是“花开”的意思,“弥望”是“充满视野”的意思,积雪是比喻。

(2)句“或”是“或许”的意思,“尚”是“还”的意思。

答案:

(1)每当花开时,高高低低,充满视野好似积雪,香气在数里外都能闻到。

(2)或许十年,或许二三十年后,这些老梅树一定还有像过去一样繁盛的。

参考译文:

环绕同里的湖泊风光秀丽,此地多有旧时的大家望族。

元朝末年的倪元镇、杨廉夫等人曾在这个地方游览休憩,他们的遗迹到现在还留存着。

在同里的东边有一块园林,是过去顾氏家族的祖居。

此中种有古老的梅树两百多棵,梅林中间有一座小丘高耸,有十多丈高。

登上它的顶部,庞山、九里湖都在指点纵览的范围内,湖上的风帆,沙上的宿鸟出没在烟波中,村庄、船坞、竹林、树丛历历可见。

每当花开时,高高低低,充满视野好似积雪,香气在数里外都能闻到。

住在梅林边上的,有章两生和顾仲容。

我以前住在同里,与这两个读书人作文饮酒,早晚相会。

每到春暖花开的日子,梅园花香浓郁,我们必定提着酒壶来到这个地方,兴奋的饮酒高歌,不到晚上蜡烛燃完不休止,使人感到十分快乐。

不过十多年后,顾仲容考中进士,外出做官而去。

我又搬家到邑城,闭户不出。

行踪聚散,感慨就随之产生,没有造访梅林已经三十多年了。

今年春天(我)躲避战火,留在这里,于是和章两生到那个地方,然而梅园已经多次更换它的主人了。

向东向西的道路已经不是当年的模样,估计古老的梅树还剩下一百多株,风姿卓立,冷傲美艳以迎接游人。

用鼻子嗅那香气,深深的透入脏腑,与章两生追忆起当年出游的经历,感慨万千(前后变化)仿佛一场噩梦。

自从国家发生变故以来,过去风俗与现在大不同,村落兴衰变化,朋友或生或死或相聚分散,难道还有值得追思(缘由)的吗?

过去与村中的许多读书人在桌前一起写文章,年轻飞扬的意气不能抑止,现在又在哪里表现出呢?

(我)头发变白,牙齿稀疏,自己也憎恶自己变老变丑(的样貌),更何况后辈少年(看我)呢?

想来从现在往后,或许十年,或许二三十年后,这些老梅树一定还有像过去一样繁盛的。

而我和你怎么能够得到神仙的药,留驻容颜延续生命?

然而人的寿命不及草木的寿命来的长久,却仍不能深刻认识到生命短暂的说法,这难道不是庄子感到悲哀的原因吗?

请允许我与这些老梅树约定:

从今以后每年梅花开放的时候,我们两人一定带着猪蹄,载着醇酒,酣畅饮酒高声唱歌,重拾昔日的欢乐;迎来月色送走夕阳,倚靠散发清香的树木作诗咏叹;来使晚年得到娱乐,来使时间能轻易度过。

梅花若是有灵气,一定会笑着允诺我。

三、(2014福州高三期末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书属文称于郡中。

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

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

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

诸生于是以为能。

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

奏之,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逞也。

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

“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谊追伤之,因以自喻。

谊为长沙傅三年,有

飞入谊舍,止于坐隅。

似鸮,不祥鸟也。

谊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

至,入见,上方受釐①,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谊具道所以然之故。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

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

梁王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年三十三。

先是,天下初定,制度疏阔。

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

贾谊以此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

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

贾嘉最好学,世其家。

刘向曰:

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

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

【注】①受釐:

接受祭神的胙肉,象征受神赐福。

1.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置门下,甚幸爱      幸:

宠幸

B.悉更秦之旧法悉:

全部

C.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国:

国都

D.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卒:

最终

解析:

C 国:

封地。

2.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能直接说明贾谊“才学优异”的一组是(  )

①(贾谊)以能诵书属文称于郡中 ②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 ③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④谊追伤之,因以自喻 ⑤文帝思谊,征之 ⑥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

A.①②③B.①④⑥

C.②③⑤D.④⑤⑥

解析:

A ④写贾谊因为遭遇与屈原相近而感伤。

⑤写文帝思念贾谊,又让贾谊回到身边。

⑥介绍贾谊的后人。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与李斯是同乡,贾谊曾经向李斯学习并侍奉他。

B.读书人认为贾谊很有才能,而绛侯、灌侯等人却认为贾谊学识浅薄。

C.因为文帝的谦让,贾谊的许多想法未能变为现实。

D.文帝向贾谊问及鬼神的事,被贾谊的回答所折服,认为自己的见识不如贾谊。

解析:

A “贾谊”应该改为“吴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

译文:

 

 

(2)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

(3分)

译文:

 

 

答案:

(1)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让贾谊当他的老师。

(2)假如当时能够被重用,必定能建立伟业,但是他被一些平庸的大臣陷害,这是十分叫人悲痛的事。

参考译文:

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

河南郡守吴廷尉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

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

吴廷尉就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非常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

(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

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博士们从这时开始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

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

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

(贾谊将这些)上奏给皇帝,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

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

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之职。

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

“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

”于是汉文帝后来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因为被贬而离开京城,内心非常不愉快,等到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贾谊缅怀屈原,因为他的遭遇而感伤,并把他与自己相类比。

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一只

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边。

鸟的外形跟猫头鹰一样,(被认为)是一种不吉祥的鸟。

贾谊因为被贬到长沙,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贾谊悲痛伤感,所以自认为寿命不长,就写下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

一年多之后,文帝思念贾谊,就把贾谊召回京城。

到了之后,就进去拜见文帝。

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

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

贾谊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

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

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

“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

”于是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让贾谊当他的老师。

(后来)梁怀王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太傅没有尽到责任,经常伤心地哭泣,一年多后也死去了,年仅三十三岁。

之前,天下太平安定不久,国家的制度比较宽松。

贾谊多次上疏皇帝,陈述他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只希望能有所匡正和建设。

当时,丞相绛侯周勃被免职而回到他的封地,有人告密说周勃要谋反;(于是周勃)就被抓起来,并被押到长安的监狱里面进行审问,最后证明周勃没有谋反一事,就重新恢复了周勃的爵位和封地。

贾谊通过这件事去劝谏汉文帝,汉文帝完全接纳贾谊的观点,并按照礼节对待大臣。

汉武帝刚即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

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

刘向说:

贾谊对三代和秦朝之所以太平和暴乱的原因的相关论述,十分得体,切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即使是古代的伊尹、管仲,也不可能比他高明多少。

假如当时能够被重用,必定能建立伟业,但是他被一些平庸的大臣陷害,这是十分叫人悲痛的事。

四、(2014福建三明高中毕业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名实篇

颜之推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

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

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

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

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

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

近有大贵,以孝着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

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

左右童竖①,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

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

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

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②,遂设燕③言,面相讨试。

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

众客各自沈吟,遂无觉者。

韩退叹曰:

“果如所量!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

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

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

“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见思。

”民庶称之,不容于口。

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

一有伪情,触涂④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或问曰:

“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⑤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

”对曰:

“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

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

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不绝于世,岂不弘哉?

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

【注】①童竖:

童仆。

②机杼:

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

③燕:

通“宴”,宴席。

④触涂:

处处。

⑤迒(háng):

(鸟兽的)脚印。

1.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察之未熟耳    熟:

熟练

B.竟日欢谐竟:

整,从头到尾

C.及迁为泗州别驾及:

等到

D.岂不弘哉弘:

伟大

解析:

A 熟:

仔细。

2.下列句子,全都是“求虚名”做法的一组是(  )

①伯石让卿,王莽辞政 ②以孝着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 ③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 ④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 ⑤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 ⑥四海悠悠,皆慕名者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⑤⑥D.③④⑥

解析:

B ②是真情流露,不是求虚名。

④体现了朝廷寻求名士的诚意。

⑥体现了世人对有名望的人的仰慕之情,不是具体做法。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世上有不少人是名不副实的,往往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

B.东莱王韩晋明怀疑某一士族徒有虚名,于是设宴叙谈,以作诗试探,结果验证了他的想法。

C.人一旦有了虚假的行为,后面没办法处处相继周全时,那么原先的功绩也就会随之而毁。

D.圣人用前人之名教育后人的原因是一方面可以劝勉世人立名,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得实惠。

解析:

D 不是“从中获得实惠”,而是获得实际的名声。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译文:

 

 

(2)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译文:

 

 

答案:

(1)如今不修身却想在世上流传美好的名声,就好比容貌很丑却要求在镜子里现出美丽的影子(一样异想天开)。

(2)因为一件虚假的事情毁掉了百件真实的事情,这就是贪求虚名的欲望无休止的缘故。

参考译文:

名与实的关系,好比形与影的关系。

德行厚道技艺精深,那名就一定好;容貌美丽,那影就一定美。

如今不修身却想在世上流传美好的名声,就好比容貌很丑却要求在镜子里现出美丽的影子(一样异想天开)。

我见到世上的人,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

人的虚或实、真或伪固然在于心,但没有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只是观察得不仔细罢了。

一旦观察得真切,那种巧于作伪就还不如拙而诚实,(否则)接着招来的羞辱也够大的。

伯石的推让卿位,王莽的辞谢政权,在当时,自以为既巧又密;可是被后人记载下来,留传万世,就叫人看了为他们的沽名钓誉而毛竖骨寒了。

近来有个大贵人,以孝著称,先后居丧,哀痛伤身过度,也足以超过一般人了。

可他曾在茅屋之中,还用巴豆来涂脸,(有意)使脸上成疮,来显出他哭泣得多么厉害。

但这种做作不能蒙过身旁童仆的眼睛,反而使外边人说他在服丧期间的饮食起居都在伪装。

因为一件虚假的事情毁掉了百件真实的事情,这就是贪求虚名的欲望无休止的缘故。

有一个出身士族的人,读的书不过二三百卷,天资笨拙,可家世殷实富裕,他向来矜持,多用牛肉美酒珍宝玩物来结交那些名士,名士中对牛肉美酒珍宝玩物感兴趣的,一个个相互告诉着吹捧他。

使朝廷也以为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