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59155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28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docx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第一章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概述

1.1历史发展及国内外现状

对煤矿井下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是煤矿最早关注的项目。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工业发达国家开始研制矿井监测监控系统。

主要有法国OLDHAM公司的CTT63/40U集中监控系统;波兰的CMM—20M和CMM—1监控系统,英国MINOS(MineOperationSystem),德国F—H公司的TF200H信息传输系统和ZM400遥控系统,美国的DJN6400系统以及加拿大康斯培克公司的MINl600安全生产监测系统。

在煤矿监测监控系统中,影响较大的是20世纪70年后期由英国煤管局组织开发,分别由不同公司生产的MINOS系统。

该系统最早应用于煤矿环境监测,后来扩展了许多生产监测监控的功能。

例如,煤仓监测、带式输送机控制等。

但总体上讲,该监测监控系统仍是以监测功能为主,附加简单逻辑控制功能。

  我国监测监控技术应用较晚,80年代初,从波兰、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如DAN6400、TF200、MINOS和Senturion-200)引进了一批安全监控系统,装备了部分煤矿;在引进的同时,通过消化、吸收并结合我国煤矿的实际情况,先后研制出KJ2、KJ4、KJ8、KJ10、KJ13、KJ19、KJ38、KJ66、KJ75、KJ80、KJ92等监控系统,在我国煤矿已大量使用。

实践表明,安全监控系统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局矿已作为一项重大安全装备。

由于当时相当一部分监控系统由于技术水平低、功能和扩展性能差、现场维修维护和技术服务跟不上等原因,或者已淘汰、或者停产。

因此造成相当一部分矿井无法继续正常使用已装备的系统。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老系统服务年限将至,已无继续维修维护的必要,系统面临更新改造的机遇。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内各主要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又相继推出了KJ90、KJ95、KJ101、KJF2000、KJ4/KJ2000和KJG2000等监控系统,以及MSNM、WEBGIS等煤矿安全综合化和数字化网络监测管理系统。

同时,在“以风定产,先抽后采,监测监控”十二字方针和煤矿安全规程有关条款指导下,规定了我国各大、中、小煤矿的高瓦斯或瓦斯突出矿井必须装备矿井监测监控系统。

因此,大大小小的系统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出现,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也促进了各厂家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意识。

最近几年来,我国对煤矿安全生产空前重视,成立了专门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煤矿安全监察局推动了各煤矿监测监控系统联网的工作,将各煤矿的关键监测参数传送到煤矿安全监察分局,监察人员可以实时地查看各煤矿的监测数据,再通过其他必要的人工检查、核查,可全面地掌握各煤矿的安全生产情况,提高了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有效性。

1.2我国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的技术水平

1.2.1系统中心站

  环境监测。

主要监测煤矿井下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及工作面的作业条件,如高浓度甲烷气体、低浓度甲烷气体、一氧化碳、氧气浓度、风速、负压、温度、岩煤温度、顶板压力、烟雾等。

  生产监控。

主要监控井上、下主要生产环节的各种生产参数和重要设备的运行状态参数,如煤仓煤位、水仓水位、供电电压、供电电流、功率等模拟量;水泵、提升机、局扇、主扇、胶带机、采煤机、开关、磁力起动器运行状态和参数等。

  中心站软件。

具有测点定义功能;具有显示测量参数、数据报表、曲线显示、图形生成、数据存储、故障统计和报表、报告打印功能。

其中,部分系统可实现局域网络连接功能,并采用国际通用的TCP/IP网络协议实现局域网络终端与中心站之间实时通信和实时数据查询。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目前,各厂家的系统应用软件正不断更新版本,如KJF2000系统中心站应用软件版本2.40和MSNM局域网络终端应用软件版本1.1的操作界面全部实现了可视化和图形化功能,而且具备矿井采空区火灾早期预测预报和专家决策分析功能;具备皮带运输机全线火灾监测功能;具备井下瓦斯抽放监控功能。

1.2.2局域网络

网络系统应用软件。

抚顺分院开发率先开发的WEBGIS数字化矿山安全监测监管网络系统应用软件版本1.10,采用人性化设计,利用WebGIS技术使得大到省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矿业集团公司所辖各矿井分布位置,小到各矿采区工作面实际尺寸及设备实际使用位置,以任意无级缩小或无级放大图形的形式达到图形和数据的无缝集成和浏览;提供完备的安全监测与安全信息管理和监管功能;建立煤矿基础数据库、对主要图纸(通风系统图、采掘工程平面图、井下运输系统、抽排水管路系统图、电气系统布线图等)实现动态浏览;实现安全信息的共享和设备隐患排查;安全信息的网上公开(公司内部);安全隐患排查及信息发布(如对各矿下达整改通知)等。

与WEBGIS安全监测系统相配合,可实现对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性分析、诊断、评价、管理及通风网络调整的科学决策。

1.2.3煤矿监控系统井下分站。

  尽管各厂家的监控系统井下分站形式多样,但基本上具备了如下功能:

  ①开机自检和本机初始化功能;

  ②通信测试功能;

  ③分站设程控功能(实现断点仪功能、风电瓦斯闭锁功能、瓦斯管道监测功能和一般的环境监测功能等);

  ④死机自复位功能且通知中心站;

  ⑤接收地面中心站初始化本分站参数设置功能(如传感器配接通道号、量程、断电点、断电点、报警上限和报警下限等);

  ⑥分站自动识别配接传感器类型(电压型、电流型或频率型等);

  ⑦分站本身具备超限报警功能;

  ⑧分站接收中心站对本分站指定通道输出控制继电器实施手控操作功能和异地断电功能。

1.2.4系统配接的各种传感器控制器

  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煤矿监测监控系统能正确反映被测环境和设备参数的关键技术和产品。

目前国内生产和用于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的传感器主要有瓦斯、一氧化碳、风速、负压、温度、煤仓煤位、水仓水位、电流、电压和有功功率等模拟量传感器,以及机电设备开停、机电设备馈电状态、风门开关状态等开关量传感器,以上传感器的开发和应用基本满足了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的需要,但国产传感器在使用寿命、调校周期、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某些传感器(如瓦斯传感器)的稳定性还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

  实践表明,综合评价我国现有煤矿监测监控系统及配套传感器等设备的现场应用效果,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的KJ90、天地科技股份公司常州自动化分公司的KJ95、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的KJF2000和北京瑞赛公司的KJ4/KJ2000等系统无论在软硬件功能、稳定性和可靠性、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企业性质和生产规模等方面几本代表了我国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的技术水平。

1.3目前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使用的现状

目前虽有不少矿井都装备了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但很多都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些矿井只重视对生产方面的监测而忽视对安全方面的监控。

其实,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最关键的技术是对瓦斯的监测监控,矿井只要生产,就随时会有瓦斯产生,靠工人检测只能是间断性的,而矿井监控系统不仅能时时连续监测,还能对瓦斯超限信号及时进行报警和断电控制,对保证矿井安全起着人工无法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发生的几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多数是因为领导对安全监控系统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投入不足,造成瓦斯积聚没能及时进行断电控制而发生的。

因此,管好用好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有效预防瓦斯事故的关键。

1.4煤矿现在存在的问题

矿井监测监控系统满足了机械化采煤的需要,但这些系统均存在着控制功能差、通用性差、性能价格比低等问题,这既不符合监测与控制并重、硬件通用、软件兼容、现场总线监控与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又满足煤炭高产、高效、安全生产的需要。

这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1)现有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均针对某一监控对象开发,其为单一的多参数监测监控系统,包括环境安全、轨道运输、带式输送、提升运输、供电系统,从而造成硬件不通用、软件不兼容、信道不共享、信息不共享。

一个矿井要实现全面监测监控,则需要装备环境安全、轨道运输、带式输送、提升运输、供电系统、排水系统、矿山压力、煤与瓦斯突出、大型机电设备、健康状况等数个互不兼容的监测监控系统,从而造成设备重复投资、电缆重复敷设、维护人员增加,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2)现有监测矿井监控系统均在同一技术水平上重复开发,若需进行新领域的监测监控,又需重新开发,开发周期长,在开发过程中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现有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均没有将数据、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统一监测、传输,难以提高信息的利用率。

4)现有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均没有针对矿井机电一体化和一定监控的功能,这主要表现在没有用于机电一体化的、体积小、功能齐全的本质安全型嵌入式职能监控站和便携式一起接入的移动监控网。

5)现有矿井监测监控系统的通信协议晕自我定义,互不兼容,没有符合矿井电气防爆等特殊要求的总线标注,从而造成不同厂家的设备无法接入,无法共享传输电缆。

6)现有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均采用主从式传输。

这种传输方式的可靠性受地面主站设备及主千电缆影响很大,当地面主站设备或主干电缆发生故障时,将会造成整个系统瘫痪。

当该传输方式用于环境安全、轨道运输、带式输送、供电系统等单一方面监控时,一边不回出现主站瓶颈效应;当用于全矿井多方面综合监控时,由于信息量的增加,必然会出现严重的主站瓶颈效应。

虽然可以通过提高传输速度的方法来避免或减少瓶颈效应。

但经过理论分析和试验表明:

采用矿用电缆,系统传输距离为10km时,最大传输速率可为4800bps(在无中继条件下)。

7)现有矿井监测监控系统软件均为某一特定系统开发,通用性差,难以满足环境安全、轨道运输、带式输送、提升运输、供电系统、排水系统、矿山压力、火灾、水灾、煤与瓦斯突出、大型机电设备健康诊断等多方面综合监测监控的需要。

8)现有监控分站均为某一监控目的而开发,功能单一,用户难以通过简单的操作实现环境安全、轨道运输、带式输送等多方面底层监控目的。

9)现有传感器及执行机构一般采用星形结构与监控分站连接(除个别系统外),这种结构虽然可使用一根多芯电缆既给传感器及执行机构供电,又传递信号,但由于电缆复用率低,需铺设大量的电缆,导致系统投资大,维护不便。

10)现有传感器及执行机构一般需经监控分站接人系统(个别除外),这样虽然便于监控分站实现就地控制,但当个别传感器和执行机构距离监控分站较远、距离系统电缆较近时,就显得十分不合理,既不便于系统维护,又增加了系统电缆投资。

11)现有传感器输出信号为模拟信号(频率型、电流型和电压型)和开关量信号,采用模拟信号和开关量信号很难实现传感器及执行机构的电缆多路复用。

12)现有传感器的电路均针对某一种传感元件设计,仅能实现标校、显示、声光报警等基本功能,不能实现同一电路可以配接不同传感元件(如监测甲烷浓度的黑白元件,监测温度的半导体元件等)的功能,不便于用户维护。

现有传感器不能实现多参数监测。

若研制多参数传感器,如甲烷和风速二参数传感器,既能测出监测点甲烷浓度,又可测出监测点风速,便于通风调度;一氧化碳和温度二参数传感器,既能测出监测点的一氧化碳浓度,又可测出监测点的温度,便于监测自然发火情况。

这样,可以减少传感器的数量,降低设备成本,便于安装与维护。

13)控制功能(特别是地面远程控制功能)难以满足减少井下危险环境从业人员的需要。

1.5我国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

1.5.1不规范

  由于现有厂家的监控系统几乎都采用各自专用通信协议,所以,很难找到两个相互兼容的系统。

目前,信息传输系统的兼容性已成为装备监控系统的各集团公司、矿井进一步补套和扩充系统功能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用户在装备了某厂家的系统后,在众多型号、价格不同、功能各具特色的监控系统的软件、硬件(如分站)的补套以及服务等方面,就别无选择地依赖于这个厂家。

有些矿井为了安全生产的需要,在系统存在严重问题和得不到技术服务的条件下,不得不废弃原有系统而另选择其他的系统。

因此,通信协议不规范的后果是造成设备重复购置、系统补套受制于人和不能随意进行软硬件升级改造。

1.5.2井下信息传输设备物理接口协议不规范

  井下信息传输设备物理接口协议不规范也是制约用户进一步补套和扩充系统功能的关键因素。

如KJF2000和KJ4/KJ2000系统,尽管两种系统均采用FSK技术,以及信息传输波特率均为1200bps或2400bps,但其传输信息的调制频率不同和传输信息的收发电压幅值不同也造成这两种系统的分站不能兼容。

1.5.3传感器等质量不过关

  与监测监控系统配接的甲烷传感器已成为矿井瓦斯综合治理和灾害预测的关键技术装备,并越来越受到使用单位和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

  据统计,国产安全检测用甲烷传感器几乎全部采用载体催化元件,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载体催化元件一直存在使用寿命短、工作稳定性差和调校期频繁的缺点,严重制约着矿井瓦斯的正常检测,与国外同类传感器比较差距较大。

主要问题是:

  ①抗高浓冲击性能差。

在巷道瓦斯涌出量大的情况下元件激活。

反复作用的结果造成零点漂移并使其催化性能下降,抗高浓冲击性能差是造成元件使用寿命低、稳定性差的主要原因;

  ②对过分追求低功耗的元件,在矿井高湿度环境条件下,CH4在元件表面燃烧生成的水蒸气易于凝结在元件表面,降低元件使用寿命;

  ③抗中毒性能差;

 ④载体催化元件制作工艺水低,元件一致性差。

1.5.5现场管理和维护水平有待于加强

  尽管国家和各省、地、市煤炭管理部门强制性要求各大、中、小煤矿的高瓦斯或瓦斯突出矿井必须装备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并加大了对矿井安全生产的管理力度,但一些地方国有煤矿,特别是乡镇小煤矿,多数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而不能正常使用和维护已装备的系统,甚至对系统配接的传感器根本不进行调校。

1.5.6市场秩序亟待规范

  大大小小的系统生产厂家的不断出现,无疑存在着市场竞争条件下初级阶段的恶性竞争,其结果是不仅损坏了厂家的利益,而且由于导致生产企业的系统研发后劲不足、技术支持能力降低,最终将影响产品用户的正常使用。

此外,由于煤矿监测监控系统涉及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和网络化管理技术、系统传输设备的软硬件技术、各种传感器技术、系统的完善和升级改造技术、技术支持和服务能力等综合性技术。

因此,在选择某种系统时必须特别强调厂家的企业规模、研发能力、系统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支持能力等。

1.6发展趋势

a.系统不仅能实现监测监控,而且在软件技术上应研究开发能根据被监测环境地点的参数进行有效的危险性判别、分析和提出专家决策方案。

同时系统应用软件应向网络化发展,按统一的格式向外提供监测数据。

b.针对通信协议不规范和传输设备物理层协议不规范尽,应尽快寻找一种解决系统兼容性的途径或制定相应的专业技术标准,这对促进矿井监控技术发展和系统的推广应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研制高可靠性瓦斯传感器;

d.矿井瓦斯爆炸多半是由电气火灾引起的,因此应研制智能化的高压开关柜、高压真空馈电开关、低压真空馈电开关等,依此向系统提供多参数的信息,如电流、电压、单相/三相漏电电流、开关运行状态、开关机械/电气闭锁状态等;

e.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研究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管理技术,使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从以人治为主,发展到以法治理。

当前,煤矿开采正在向高产高效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全矿井的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技术在一些现代化矿井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使矿井在“采、掘、运、风;水、电、安全”等生产环节和管理环节逐步实现综合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

为此,国内技术力量强的厂家都在开发新型的工业以太环网加现场总线煤矿综合监测监控系统,并在一些大型现代化煤矿得到了实际推广应用,使监测监控系统的技术性能跃上了新的台阶,也代表了国内煤矿监测监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矿井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2.1矿井概况

盐边县金隆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金隆煤矿位于攀枝花市盐边县红坭矿区三滩井田内,位于盐边县新县城307°方向,直距约20km,地处攀枝花市盐边县红坭乡三滩村辖区,隶属于盐边县煤炭局管辖。

矿区中心点坐标为:

东经101°45′24″,北纬26°46′44″。

矿区有矿山公路约10km与二滩电站主干公路相连,距成昆铁路桐子林站约30㎞,至攀枝花市70km,交通较为方便。

金隆煤矿为生产矿井,核定生产能力9万吨/年,准采煤层为13、14、15、16、24、30、34、38、39号煤层,准采深度为+1685m~+1600m,矿井共布置有四个井硐,分别为1600主井,1683水平三平硐,1697回风井,1627回风井。

各煤层经鉴定无自燃发火倾向,煤尘无爆炸性。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各煤层夹矸以泥岩为主,煤层顶、底板均为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

直接顶板多为细粒砂岩,局部地段为粉砂岩;老顶为巨厚层状中~粗粒砂岩。

矿井采用平硐开拓方式,采煤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式采煤法,后退式开采,放炮落煤,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井下采用机车运输,自流排水。

中央边界抽出式通风,1627回风井安装了两台功率为2×15KW的FBCZNO9/15的主要通风机,一台备用;1697回风井安装有两台功率为15KW的BKYNO10-4的主要通风机,一台备用,矿井总进风1700m3/min,总回风1840m3/min左右。

矿井安装KJF2000N型监控系统、KJ151型人员定位系统各一套,完善了井下及地面通讯、压风、供水系统,实现了双回路供电。

矿井设立生产技术科、安全管理科、通风科、机电运输科、安全生产调度室等“五科一室”。

队级管理机构中,设立采煤队、掘进队、机电队、通风队、运输队等“五队”。

2015年根据采掘部署计划布置两个采煤工作面四个掘进工作面作业。

2.2井田地质特征

一、地层

矿井出露的地层由新至老有三叠系上统大荞地组三滩四、三、二、一段。

第四系零星分布于沟谷两侧及地势低洼处,现简述如下:

1、第四系(Q)

由松散的坡残积、冲洪积物形成的块碎石土、粉土、砂土、粘性土等组成。

零星分布于山坡、溪沟两侧及地势低洼处。

不整合于三叠系之上。

厚度0~5.00m,一般小于1.00m。

2、三滩段四亚段(T3st4)

分布于矿井的中部东南,厚140.84-420.00米,一般284米,岩性主要为:

上部泥岩、粉砂岩、细~粗砂岩,含煤线。

下部为粗粒砂岩夹粉砂岩及泥岩,含煤线;底部有一层厚约20米的底砾岩,与下伏地层冲刷接触。

3、三滩段三亚段(T3st3)

分布于矿井的中部北西,厚187.75-410.00米,一般厚282米,岩性主要为中厚层状中~粗粒砂岩及泥岩、粉砂岩。

含13-41号煤层,其中13-16、20、24、30、34、38、39号煤层在矿界范围内可采及局部可采。

底部有一层厚约30米的巨厚层状中~粗粒砂岩,是区内该亚段的识别标志,与下伏地层为过渡接触。

4、三滩段二亚段(T3st2)

分布于矿井的北部外,厚85.85-540.00米,一般厚192米,岩性主要为中厚层状粗粒砂岩及细粒砂岩、粉砂岩及泥岩。

含煤5层(42-55)。

与下伏地层为过渡接触。

5、三滩段一亚段(T3st1)

分布于矿井的北部外,厚106-500米,一般厚288米。

岩性主要为浅灰色厚层状含砾粗粒砂岩夹细粒砂岩,粉砂岩及泥岩。

含5层煤(56-65号煤层),其中60、61、63号煤层局部可采。

与下伏地层为冲刷接触。

二、构造

1、褶皱

矿区出露的褶皱主要为S112、B113、S113、B24。

S112斜其特征为:

区内延伸长度280余米,往南逐渐尖灭。

B113背斜其特征为:

区内延伸长度400余米,往南逐渐尖灭。

S113向斜其特征为:

区内延伸长度400余米,东倾角75~80°,西倾角50~58°。

B24背斜其特征为:

区内延伸长度180余米,东倾角80~88°,西倾角60~80°

2、断层

矿区出露的断层主要为F94,分布在矿区范围西部,总的延伸方向为195°,其性质为一正断层,断层产状为倾向东,倾角70°左右。

矿区出露的断层次要为F109,分布在矿区范围外的西北部,总的延伸方向为190°,其性质为一正断层,断层产状为倾向东,倾角70~65°,断层特征由北向南,断距变大,破坏作用增强。

综上所述,矿区构造复杂程度中等,褶皱对煤层开采影响不大。

C12煤组南边界的F94断层落差大,作为煤层开采边界或矿井边界,留出一定保安煤柱,对煤层开采无大的影响。

三、水文地质概况

矿区内地形陡峻,最高点在矿井范围西南部尼姑垭山顶,海拔标高约2309米、最低点在矿井范围东北部海拔标高约1710米,海拔高差约599米,属中高山切割地貌。

矿区属亚热带山地湿温型大陆性气候,春长冬短,四季不太分明,昼夜温差大。

年最高气温40.6℃,最低气温零下7℃;年最大降雨量1775.7mm,最小降雨量862.2mm,年平均降雨量1197.6mm。

每年1~5月为风季。

矿井范围内无大的水体,仅在矿井西部有一条三滩沟由南向北经过,其余多为季节性溪沟。

该矿井最小涌水量约13立方米/天,最大涌水量约50立方米/天,矿井日常平均涌水量约18立方米/天。

(二)含水岩组

矿井内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和上三叠统大荞地组三滩段。

由于大荞地组是典型的内陆山间断陷盆地沉积,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互层产出。

根据以往水文地质资料表明,砾岩、砂砾岩、中~粗粒砂岩、细粒砂岩为含水层,粉砂岩、泥岩和煤层为隔水层。

因沉积旋迴的多阶性,使含水层与隔水层频频出现,给划分含水层带来不便,为叙述方便和实际工作需要,我们采用“含水岩组”一语,来评述其埋藏条件、分布范围和富水性。

1、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岩组

第四系堆积物由坡残积和冲洪积物形成。

岩性以块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等组成。

一般厚0~5.0m,在沟谷两侧及地形低凹处较发育。

泉点少见,且多为季节性接触泉,流量随季节变化明显。

属强透水性的弱含水岩组。

2、三滩段含水岩组

按其富水性(据各含水岩组的天然泉水流量、钻孔单位涌水量划分为富水性弱和富水性中等两级)分为四段,主要由中-巨层状含砾粗粒砂岩、粗粒砂岩、细-中粒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为井田主要含煤层段,为富水性弱的含水岩组。

(三)地下水的补、运、排条件

矿井地处地表水、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区,区内岩体褐露较少,沟谷发育,切割强烈,地表、沟谷坡降较大,降雨集中,有利于大气降水、地表水迅速排出区外,不利于大气降水、地表水渗入补给地下水。

区内植被发育,大气降水转化为地表水后在地表滞留时间相对延长,又有利用地表水、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

另区内构造裂隙、风化裂隙较发育,为大气降水、地表水的渗入补给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矿井大部分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大气降水为其主要补给来源,次为地表水;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下的部分,大气降水为其主要补给来源,次为地表水、地下水。

地下水在地形条件适宜处或经人工揭露成泉补给地表水。

(四)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矿井大部分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少部分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地处地表水、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区,大气降水为地表水、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据水文地质调查、生产井水文地质编录、访问及相邻井田的水文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矿井的主要充水水源为大气降水,次为地表水、地下水、老窑积水;充水途径为构造裂隙、风化裂隙及采空塌陷裂隙等。

 

第三章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设置要求

3.1矿井监测监控系统的分类及组成

矿井监测监控系统是由单一功能的甲烷监测、就地断电控制的瓦斯遥测系统和简单的开关监测模拟调度系统发展而来的:

由于早期的系统监测参数单一、监测容量小、电缆用量大,难以满足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

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传感器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传输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