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61857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

《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docx

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

简述学校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表现:

(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简述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

(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2)热爱学生。

全面关心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解放和放飞学生。

(3)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善于与同事合作;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加强修炼,言行一致。

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

(1)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2)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3)形成良好班风;(4)健全班级规章制度;(5)加强班级常规管理;(6)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7)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简述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在班级中开展课程方式的心理健康辅导;

(3)为其他教师以及家长担任顾问或提供间接咨询;

(4)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心理测验工作;

(5)组织协调学校和社会的有关资源共同参与咨询辅导工作;

(6)教师和学校咨询与辅导。

上海市的全国优秀班主任冯恩洪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性,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在自修课上组织了一次无人监督的英语测验。

测验结束后班长向他汇报,说测验情况一切正常。

但是,冯老师感到这个班的舆论和学生行为规范的水平还不能达到在无人监考下一切正常的程度。

后来经了解,这次测验看书的人不少,连班干部也看书了。

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冯老师确定了启发学生自发学习、自觉改正错误行为的教育方案。

第二天,他在黑板上写了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

“在真相肯定是永远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出他的品格。

”并要求学生把这句名言背下来。

同时,讲了一个在学生时代作过弊的人30年后悔恨心情的故事,要求每个学生写一篇体会,题目是《心灵答卷》。

在答卷中,有的学生写道:

“作弊发生后,老师没有批评我们,但在背名言时,我的心比挨了打还难受。

我将永远记住这次错误,永远记住这句名言的教导。

”有的还写道:

“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说说容易,做到却不简单。

测验时我有一道10分的题目做不出,分数的诱惑使我偷看了书本。

我的英语考卷虽然得了好分数,但在道德答卷中却得了零分。

”……全班共有22个同学在答卷中承认了测验时翻书的错误。

接着,冯老师把这些答卷上的语言制成了录音带,取名《心声》,让同学们在听录音带时再次接受教育。

结合本案例回答:

什么是说服法?

运用说服法进行德育有哪些基本要求?

(1)说服法的含义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教师在运用该方法时,要结合以往的教学和说服经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讲道理,举事例,让学生能深刻体会这种真实的情景。

学生在这种深刻的体会中,对以往认识形成冲击,在矛盾之处颠覆此前的观念与意识。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新的认识,构成新的正确的观点。

教师在运用说服法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方式,可以是讲。

解、可以是谈话,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参加讨论,对一些观点进行反驳,提出自己的看法。

(2)说服法的基本要求

①明确的目的性。

说服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个别特点,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符合要求,切中要害,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切忌一般化、空洞冗长、唠叨。

在对学生进行谈话时,有必要明确谈话的目的,事先对达到什么目的形成构建,然后再根据这个目的进行交谈,做到有的放矢。

如果在说服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进行,那么应尽量避免过长的讲解,这样容易冲淡原有的主题,使得学生对此次谈话的目的不甚了解,达不到原定的目的。

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说服要注意给学生以知识、理论和观点,使他们受到启发,获得提高,所选的内容、表达的方式要力求生动有趣、喜闻乐见。

教师在运用该法时,应尽量避免说一堆空泛的理论,这些理论很可能不着边际,也难以反映应有的主题。

教师可以将讲道理和举实例结合起来,通过案例的分析来阐明深刻的道理,同时在说理的过程中,注重话语的节奏,不应太快,同时要注意谈话的趣味性和有意义性。

③注重时机。

说服的成效,往往不取决于花了多少时间,讲了多少道理,而取决于是否善于捕捉教育的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

教师在运用说服法时,应该把握时间的度,既不要太长,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和反感;也不要太短,很可能学生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

在学生将懂未懂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思考。

有可能学生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将老师说的道理弄明白,如果学生还没有明白,继续进行诱导,到适当的程度再戛然而止。

④以诚待人。

教师的态度要诚恳、深情、语重心长、与人为善。

只有待人以诚,才能叩开学生心灵的门户,使教师讲的道理易被学生所接受。

教师着重在于表明自己的态度,这份态度既深藏于心,又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白做老师的一片苦心,这点很重要。

教师信任学生,学生就会以相同的态度来进行回报,对教师也非常信任,教师在进行说服的过程中,将虔诚的态度和对学生的关爱都体现出来,必然收到很好的效果。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是尊师爱生、#_4、教学相长。

民主平等

简述学生的本质特征。

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

但人共有的本质属性不能代替学生个体特有的本质属性。

可以这样理解:

与生产劳动的对象不同,教师的工作对象—学生,首先是一个活的能动体,他不仅能够以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和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且能够作为一种实践对象,积极和自觉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去;另外,学生也是有血有肉、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这就意味着要有自身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愿望、需要和尊严,应当得到正当的满足和尊重。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未定型到定型的“形成中”的人,具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

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承受者,这是由学校的使命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决定的。

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包括:

第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第二,培养学生在德、智、体、关诸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首先,人的发展是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教育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必须通过德、智、体、美诸方面教育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

其次,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内完成德、智、体、美诸方面教育的任务,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相互联系、共同促进的。

第三,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严峻挑战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各个国家都把创新能力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

因此,倡导并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与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

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领会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它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

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3)巩固知识。

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对学习过的材料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稳固的联系。

知识的巩固是不断吸收新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

巩固知识往往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环节。

(4)运用知识。

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要组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以形成技能技巧,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5)检查知识。

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调查等方式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

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和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有: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2)共青团活动,这是通过青少年自己的组织开展的活动来对他们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3)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是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4)劳动,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5)班主任工作

刚上一年级的小刚,上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

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小刚说:

“在家就是拿起来就吃。

老师说:

“你的话梅是哪儿的?

小刚说:

“妈妈买的。

老师说:

“妈妈怎么买的?

小刚说:

“用钱买的。

老师说:

“钱是怎么来的?

小刚说:

“妈妈用劳动换来的。

老师说:

“所以是妈妈用劳动换来的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给你吃。

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

小刚说:

“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

老师说:

“小刚不是,小刚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区别。

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什么?

对小刚的品德形成有什么意义?

(1)以上对话直接改变了小刚的品德认知能力,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

(2)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别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它是产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指导道德行为的基础,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不可能产生正确的情感、意志和行为。

道德认知包括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3)案例中,教师通过对话引导小刚知道在超市拿起话梅就吃的行为是不对的,对是非、善恶进行判断,使小刚产生正确的道德认知,为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论述“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并联系实例说明其中的一个观点。

(1)目前,我国德育工作在现实的教育效果、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上都存在问题,对青少年学生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不强。

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注重方法的变革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德育工作应注重“以德育人”。

“以德育人”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仅在口头上要求学生有思想品德,更重要的是要用行动把什么是道德展示出来。

(2)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形成社会主义品德的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3)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①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能动地吸取教育影响的。

②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

③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又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个人内部的道德修养活动,使两者联系起来,相互促进。

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善于同学生交往:

教师应把学生当成朋友,积极与学生交往,和学生形成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下,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生的学习效率高。

(3)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体现人格尊严,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合作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体验,得到尊重与信任。

有人说“启发式就是问答式”,也有人认为“启发性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主动性的发挥”,而更多的人则是感到困惑:

“在教学中为什么总是启而不发?

”那么,你认为启发性的关键或核心是什么?

在教学中又应该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启发性原则的关键或核心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只要提问切中要害、发人深思,学生的思想便能一下子活跃起来,课堂上将出现令人兴奋、紧张有趣的生动局面。

其次,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以获取新知。

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思考时间,要有重点,问题不能多,要深入下去。

提出补充问题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知,不仅要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而且要启发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

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并提出要求,让他们自己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别出心裁地完成作业,以便发展创造才能。

④发扬教学民主。

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贯彻启发性原则还应注意:

①建立教学相长的平等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②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挚情感、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教学内容、生动有趣的形式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其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④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不专心,课后追逐打闹,乱花钱,无节制,甚至连回家的钱都向老师借。

老师找他谈话后答应改过,但并无实际行动。

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你将如何运用德育的有关知识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所以,在解决小王品德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提高小王的道德认识,又要重视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培养。

(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小王的思想品德修养。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接受其检验的。

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此教育者应把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和开展社会交往看成德育过程的基础。

(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思想内部的转化问题。

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4)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反复抓。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哪些独特的功能?

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又有其特殊性。

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构成了学校活动主体的特殊性。

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

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

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从个体活动的角度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是一种以影响个体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特殊活动。

这种特殊性使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作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目标和方向,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并有意识地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式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去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是一项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使个体处在一定的学习群体中,尽管个体之间的发展水平有差异,但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功用。

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是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属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普通学校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学生表现出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被发现。

在个性发展方面,学校教师和领导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素养,这有助于他们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尊重和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同时,学生过群体生活也有助于每个人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闪光点,丰富自己的个性。

教学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1)教学的首要作用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这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各科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作用。

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增知益能、陶冶性情。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趣、意志、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指在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为导向,指导学生形成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

(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指在进行德育时,把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与合理、严格地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指在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实际出发,根据其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确定德育内容,选用德育方法和形式来进行有针对性教育的德育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指在进行德育时,使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的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

对于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每个学生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学生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中,学生会感受到集体对他们的关心和尊重,体会到能从集体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友谊和实现他们的某种心愿,这时学生往往也会努力使自己成为对集体有所奉献的一员。

在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强化。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

班集体是学生活动和交往的基本场所,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可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拥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与活动。

因此,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联系实例谈谈在教学中应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只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才能生动活泼,使抽象的书本知识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他们有用的精神财富,而不至于造成学生囫囵吞枣,掌握的是一大堆无用的空洞死板的概念。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首先要重视教学实践,如练习、实验、参观和实习等;其次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在教学中,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状态。

如果教师讲,学生听,而无技能的训练,那么学生是否理解难以检验,即使他们理解了也缺乏动手能力。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方面的差异很大,为了使教学不脱离实际,必须补充必要的乡土材料。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应注意:

(1)加强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的教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只有深刻的理论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赞科夫倡导“重视理论知识在认识中的指导作用”;布鲁纳主张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求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关系的掌握。

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基本原理及体系,注意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保证理论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

(2)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

教学中的实际有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规定的与实践相关的活动性作业,这是大量的、经常性的,如实验、实习、参观等;二是学生本身的实际;三是社会生活实际。

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书本知识,而且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谈谈你对主题班会的认识。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由学生自己主持、组织进行的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

主题班会的形式有:

(1)主题报告会。

选定一个主题,请人作专题报告。

这种形式的班会。

听者处于被动地位,具有灌输性。

(2)主题汇报会。

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活动以后,班主任组织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思在班上交流汇报。

这种形式的班会具有交流性。

(3)主题讨论会。

为解决某一问题或达成某种共识而进行的讨论会。

这种形式的班会具有广泛的民主性。

(4)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

这种形式的班会具有明显的竞技性。

(5)主题竞赛。

如智力竞赛、演讲比赛等。

(6)主题晚会。

如诗歌朗诵会,野营晚会等。

组织主题班会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