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62860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资料.docx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资料.docx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word文档资料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教学设想: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本文来自苏教版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千古江山”版块,这个版块有两篇古代诗词,这是第二首词。

教学的重点和前文一样还是指导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阅读,教会学生掌握方法。

让学生学会独立地赏析古诗,提高他们应试的做题能力。

教学中注重读诵。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教学目标: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了解本词的有关典故,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2、学习古诗词朗诵,会背诵默写本文。

3、感受辛词豪放的风格,体会词人在词中抒写的复杂情感。

4、体会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教时设置:

一教时

教时教案

一、导入

在中国词坛上有位人物,能够上马带兵打仗,下马写诗作赋,做官造福一方百姓,他就是被人们誉称为“词坛飞将军”的辛弃疾。

今天我们要学他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一生以抗金救国为己任。

词属豪放派,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领。

21岁时,他在敌后组织起义,并参加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

宋高宗绍兴32年,他南下与南宋联系,准备合击金人。

回军的途中,知起义军的首领被叛徒杀害,便带领50骑,夜闯有五万金兵的营垒,活捉了叛徒,随后带领万余人投奔南宋。

朝廷并没有让他指挥这支军队,而是安排他去做地方官。

他曾提出过很多备战和抗金的建议,但均未被采纳。

他在朝廷内又受到主和派的排挤,郁郁不得志。

晚年,主战派得势时,他被启用为镇江知府,在任内特别重视备战工作。

但由于对当时的当权者韩侂胄急功冒进有看法,仅一年多时间,又被解职回家,不久便郁郁而死。

本文正是写于镇江之任(66岁),他预感到韩氏的北伐难以成功,登上北顾亭,北望中原,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词。

三、朗读

1、听读

2、散读

注意节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意读音:

舞榭——(xiè)胥——(xū)

四、内容理解

(1)京口:

江苏镇江市。

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2)孙仲谋:

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孙权(182-252),一代明主,英雄豪杰。

赤壁之战中,不惧怕曹操的汹汹气势,联合刘备,打败曹操。

曹操曾不无感慨地说:

“生子当如孙仲谋。

(3)寄奴:

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4)“想当年”三句:

刘裕曾两次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5)“元嘉草草”句:

暗用典故。

元嘉是刘裕儿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

轻率。

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刘义隆遭到对手的重创。

(6)“四十三年”句:

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7)佛狸祠: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

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

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8)神鸦:

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

祭祀时的鼓声。

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祭祀供奉,而不知道这曾是外族入侵的耻辱。

(这里暗指敌统治区的人民已经精神麻木,时间长了将不利于收复失地。

(9)廉颇:

暗用典故。

战国时赵国名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多次打败仗后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考察廉颇时,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回来报告王说:

“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假字为:

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比喻自身衰老,却仍有廉颇的斗志;也比喻自己和廉颇一样遭到冷落,壮志难酬;又比喻统治者不能恰当用人。

(10)怀古:

缅怀旧事。

(11)风流:

指业绩。

(12)封狼居胥:

北方地域两座山名。

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

(13)赢得:

落得

(14)凭谁问:

向,靠。

五、同学合作,将词句前后串联,翻译。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坚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皇失措。

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有谁还想到我呢,即便像当年赵王想起廉颇,靠谁来问:

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六、赏析

同学合作,先思考,再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学会归纳诗词的内容:

上片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

缅怀古人业绩,哀叹人间世事变迁;下片:

借古喻今,警醒世人,并感叹自己的境遇。

2、选择词句品味,看看词里有怎样的气势、氛围和情感?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境界宏远,气势辽阔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气势雄壮、沉郁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氛围萧索、冷落、沧桑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气势雄壮、豪迈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情感凝重,忧心忡忡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情感悲凉、悲怆

3、这首词的写作特色是多用典故,说说运用典故有什么好处?

运用典故,借史讽今。

如借刘义隆元嘉草率出兵的惨败,讽喻韩侂胄的急功冒进。

运用典故,可直而不露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

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畏缩无能。

可收言简意丰之功效。

运用典故,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材。

运用典故,切合怀古的题材,形成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

如写刘裕北伐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人们忘记国仇家恨,“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

七、背诵、作业(做书后练习)

附教师参考阅读资料:

辛弃疾登上北固亭,看着眼前滚滚滔滔的长江,无数思绪纷至沓来,不由发出种种感叹。

一叹世无孙权、刘裕似的英雄。

孙权占据江东,联合刘备,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在京口建立了政权,与魏、蜀鼎足三分。

难怪曹操也不由得赞叹:

“生子当如孙仲谋。

”再看刘裕这位寒家出身的子弟,在京口起事,平定了桓玄的叛乱,推翻了东晋的统治,做了皇帝,又先后灭掉南燕和后秦,光复长安、洛阳等地,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而今,却只有偏安一隅的君臣,风雨飘摇的朝廷,割地求和,输币纳捐,金人的铁蹄纵横奔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试问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润尚书》)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概括。

二叹统治者昏庸无能。

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四个皇帝。

就在辛弃疾出生的那一年,宋高宗害死了坚持抗金的岳飞,向金称臣,每年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匹。

1162年,抗金取得大胜,但是宋高宗却违背人民的意愿,甘心作金朝的藩臣,他对大臣说:

“朕料此事终归于和”,“至如以小事大,朕所不耻”,表现了一付投降者的嘴脸;宋孝宗即位,发动了对金的战争,可符离一战,宋军大败,孝宗屈辱求和,割去商、秦等六州,换来的是不再向金称臣,改称侄皇帝;宋光宗在位的日子并不长,宫内被皇后(李后)所左右,朝政被反战主和的妥协派官员所操纵;宋宁宗听从韩仛胄的意见,积极备战,可战争的形势并不乐观,他也不能控制局势,韩侂胄被史弥远一伙谋杀,宋宁宗被迫答应金朝提出的无理要求:

增岁币为三十万,赔款三百万两。

三叹当权者不作积极的准备。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对宋文帝刘义隆北伐的嘲讽,更是对宰相韩侂胄的严正警告。

应该说,韩侂胄为北伐作出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充分准备,可是军事上的准备却明显不足,符离之战后,多年没有作战,象辛弃疾南归已经四十三年了。

辛弃疾的话是有相当的依据的,可惜韩侂胄头脑发热,听不尽逆耳的忠言,匆匆地任命了几个将领,就开始北伐。

结果西线的吴曦勾结金朝,图谋叛变割据,使金军得以集中优势兵力应付东线的宋军,打乱了宋军北伐的计划。

金军步步进逼,东线主将丘崈多次派人与金军谈和,韩侂胄的处境日益窘困。

最后,投降派杨后、杨次山、史弥远秘密勾结,将韩侂胄截至玉津园夹墙内害死北伐彻底失败。

四叹自己有才得不到施展。

辛弃疾文武双全,超群绝伦,21岁时率领两千多队伍参加了耿京的义军,在军中任掌书记。

次年,奉命南下见宋高宗,北归时,听说耿京遇害,他率五十骑直入金营,于五万军中生擒叛徒张安国,投奔南宋。

这一英勇行为影响很大,“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

南归后,他写成《美芹十论》、《九议》等文章,上书朝廷,陈述自己的抗金主张。

在文中,他详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认为只要作好各种准备,收复中原是指日可待的。

可是他的正确主张不仅得不到采纳,相反遭到猜忌。

他是北人南归的,被看作投诚人员;他是武人,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和防范;加之他与当权的主和派政见不和,政治上屡受排挤和打击。

他只能作地方官,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

因此,他感慨“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他痛悔“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他本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却落得“可怜白发生”的悲惨局面。

六十五岁时被韩侂胄招至朝廷,任浙江东路安抚使,后改任镇江知府。

可惜韩侂胄用人不专,不久因与韩侂胄的躁进主张不合,被罢官。

等到韩侂胄北伐失败,不得已再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院都承奉,指挥军事,不幸的是,辛弃疾此时已身患重病,未及上任,就抱着一腔报国热忱辞世了。

五叹生命老迈。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确实表现了辛弃疾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同时,不可否认,诗人在这里流露出的更多的是对生命的追怀,对虚度时光的痛惜。

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报国无门,自己如今虽被朝廷起用,可已经65岁,毕竟岁月不饶人,生命中的宝贵时光已然逝去,能否亲眼看到北伐的大军驱逐金兵,能否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还是一个未知数。

更何况,朝廷对他的态度瞬息万变,不知能在位几日,廉颇的遭遇很可能也就是自己的遭遇。

因此,他渴望报效祖国,更企盼朝廷用人能始终如一。

其实,由于他独特的处境,他常常感叹生命的老迈。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也应惊问:

近来多少华发”(《念奴娇·书东流村壁》),“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

茶瓯得篆小廉栊”(《定风波·暮春漫兴》),“清溪上,被山灵却笑,白发归耕”(《沁园春·再到期思卜居》),“甚矣吾衰矣”(《贺新郎》)。

辛弃疾第一次感慨生命的衰老是在他34岁的时候,那本是一个人精力最旺盛的时节,是为国效力的最佳时期,可是他得不到重用,故而读他的词,常见其自叹衰老,蕴藏其中的是对生命白白流逝的感叹,是对不能建功立业的遗憾,是对有才不能施展的惋惜,是对朝廷的鞭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