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5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64055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5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5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5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5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5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5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5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5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5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docx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5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5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5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docx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课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望海潮》45课件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望海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了解作者。

3、掌握词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韵美。

2、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

2、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

2、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胜景自古美不胜收,叫人魂牵梦绕,而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

如果把钱塘大潮比作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那么“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则是西湖美景的丝竹管弦。

杭州的美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望海潮》,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板书《望海潮》)

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别称

词作为文学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乐章”“乐府”等。

2、词的形式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结构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3、词的风格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二、作者简介:

柳永在词的建筑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人物。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人、时、地、事)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代表作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柳永在文学史最大的贡献是三创之功:

1.创体:

宋词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小令,即58字以内的词的创作形式,在柳永创作慢词之前,小令独占鳌头。

在柳永创作慢词之后,出现了小令和长调平分秋色的局面。

2.创意:

柳永之前词的内容主要写男女之间的恋情,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忧伤。

柳永之后,他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羁旅行役移植到词中,赋予了词新的情感特质和审美内涵。

3.创法:

柳永词之前主要以描写为表达方式,柳永之后,将赋这种手法融入了词中,赋予词新的审美色彩。

柳永词中,大量运用铺排手法。

《望海潮》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写杭州的美,层层铺展。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正音,找同学朗读。

参差

cēn

天堑

qiàn

珠玑

罗绮

叠巘

yǎn

钓叟

sǒu

千骑

图将

jiānɡ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形胜:

地理形势重要。

天堑:

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

高牙:

古代行军的牙旗,借代修辞。

重湖叠巘清嘉:

重湖,西湖的内湖和外湖。

巘,山峰。

清嘉,清秀美丽。

异日图将好景:

异日,他日。

图,名词用做动词,画下来。

将,用在动词后面的语气助词,没有任何意义。

出郭相扶将:

同义复词,扶持。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有感情。

(齐读、个别读)

朗读指导: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多媒体展示全词,并标出节奏)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琦,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4、根据诵读提示,学生先自由读,然后再齐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过渡:

最能抒发作者情感倾向的字是哪一个?

“夸”,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赏析该词,看一看作者夸了些什么?

(一)赏析上片

1.找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2.上片从哪些方面或角度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合作探究完成)

明确: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

——

地理位置重要(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优美,故曰:

“形胜”):

三吴都会

——

社会条件优越(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会,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

“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

有长期繁盛的历史(这一句也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小结:

这三句是全词的总纲,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参差”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景象,“十万”极言人口之多。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

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

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

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

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摧”的气势。

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平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

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

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

描写了两个方面:

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

“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3.分析点染手法

我们会发现:

词的上片四句话,第一句紧紧扣住了“形胜”“都会”“繁华”三个词,剩下的三句话是对“形胜”“都会”“繁华”的具体描写。

这种先概括的点出了内容,紧接着就去展开的手法,叫点染。

点染本是绘画的手法,后来引入到文学中,所谓“点”:

抽象的评点(总写);“染”:

烘托也,具体的描述(分述)。

二者紧密相连,表达共同意境。

在学过的诗作中《天净沙秋思》点染手法如何体现的?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那一句是“点”?

“断肠人在天涯。

”是“点”,其他是“染”,也就是渲染、烘托。

(二)赏析下片

如果说词的上片从地理角度、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风貌和百姓生活方面夸了杭州的繁华和美丽,那么词的下片又夸了杭州的什么呢?

1.找同学读下片。

上片写了杭州、杭州的历史,杭州的风貌,杭州的风土人情,下片主要写的是西湖。

西湖属于杭州,杭州面比较大,要想把这个面写好,作者选取了杭州最具代表性的点,这种手法叫点面结合。

我们只要把西湖最美的地方,这个点突破了,西湖的美就会令人流连忘返。

那么看一下柳永是怎样写西湖的美丽的?

2.下片又夸了什么?

从哪些方面夸的?

(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合作探究完成)

明确:

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

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

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

“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

“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

红花绿叶,莲子清香,这是西湖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能体现西湖特点的典型景物。

“三秋”,从时间着眼,点出桂子飘香的季节。

“十里”,从空间着眼,渲染荷花的种植之广。

这一句牵动诸多意象:

湖、山、秋月、桂花、荷花,这些意象扑面而来读了令人心旷神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工整的一联描写的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景美人更美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

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

“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千骑拥高牙”点出人物的身份。

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显赫景象。

接下来从两方面写官员的乐趣,“乘醉听萧鼓”写宴酣之乐不仅尽兴而醉,醉了还要听音乐;“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不仅赏山玩水,赏玩之余还要吟诵诗篇。

既衬出了山水之美,也写出了官员的儒雅风流。

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笑傲于山水之间。

可见不仅百姓安居乐业,官员也儒雅潇洒。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美好祝愿。

“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

此句也表明了该词的写作目的: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由于是投赠之作,必然会在词中对长官金星夸耀和奉承,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伤害了该词艺术的完美性。

但总的看来写景还是占主要部分的。

即便白璧微瑕,无碍其千古流世。

五、归纳主旨

综合全词,作者以文尾的“夸”字来体现情感,通过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极力铺陈,从五个方面即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风貌、百姓生活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抒发了作者对杭州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六、修辞手法

对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对西湖的美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1.比喻:

“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

2.借代:

“千骑拥高牙”点出人物的身份。

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显赫景象。

高牙借指官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