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65568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docx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专项复习附解析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的阅读》

专项复习(附解析)

基础题

一、文言文阅读

1.课外阅读练习。

伯牙绝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1)在这首伯牙追悼知音钟子期的诗歌中,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思一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最能表达伯牙痛失知音后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

①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②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遽契其舟,曰:

“___________。

”舟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而剑不行,求剑若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将原文补充完整。

2.根据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说说这个故事的意思。

3.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读完这个小故事后,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

“老爷想是因为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上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眼泪,走近上前道:

“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文中的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______》中的一个人物。

(2)把文中带点的词换成另一个词,意思保持不变。

登时:

___________

(3)①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

请选出来。

[A]神态描写[B]动作描写[C]心理描写

②如果此时严监生还能说话,他会说什么呢?

用一两句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这段文字,看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上文内容简单写出理由。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4.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胡:

____________.

皆:

____________.

此:

____________.

居:

_____________.

归:

_____________.

十九:

____________.

5.用“/”将本文划分层次(在原文划分)。

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7.翻译下列句子.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

(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歆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①读书,有乘轩冕②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注:

①同席:

唐代以前人都是席地而坐,一席至少可坐两人。

②乘轩冕:

乘车。

8.写出句子大意。

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9.本文写了哪两件事?

10.从文中可以看出管宁一个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正确的停顿处用“/”断开,并在文后的横线上写出与文段相对应的成语。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成语:

______________

12.句子乐园:

翻译下面一段古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

“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

“其家甚智其子”,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个人发表一些感慨?

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娃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6.说说上阕词的意思。

17.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七八个/星天/外B.两三点雨/山前

C.旧时/茅店/社林边D.路转溪桥/忽见

18.下列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写明月惊鹊,半夜蝉鸣,这是对夜晚宁静气氛的渲染衬托。

B.第四句写蛙声,这是从侧面烘托丰年。

C.第五、六句描写的是骤雨即至的景象。

D.第七、八句描写的是词人的迷惑。

阅读训练营。

(一)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

“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①菱:

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仕:

做官。

③坐:

因为。

19.解释字的意思。

(1)识:

_______________

(2)欲:

_______________

20.翻译下列句子。

(1)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选择正确的答案。

(1)北人食菱,并壳入口。

是因为()。

A.连壳吃可以清热。

B.他不知道吃菱要去壳。

(2)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A.他们那个地方前山后山都有菱。

B.他不知道菱生长在水里。

22.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巳暮矣。

”师旷曰:

“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注释]①炳烛:

点烛。

②盲臣:

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

在黑暗中行走。

23.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暮:

____________

(2)闻:

_____________(3)善:

_____________

24.用“/”划分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25.文中师旷连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   )龙,钩以写龙,凿(   )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   )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26.在括号里给带横线的字注音。

27.解释题目的意思

28.翻译下列句子。

(1)钩以写龙,凿以写龙。

(2)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写出你喜欢的三个寓言故事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学斋规(节选)

朱熹

凡读书,须整顿①几(jījǐ)案②,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③书册,详缓看字,子细④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dàodǎo)一字。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

①整顿:

整理。

②几案:

书桌。

③对:

正对。

④子细:

同“仔细”。

31.用“√”选出文段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32.下面的句子,每个分句如果都作一次停顿,该如何停顿?

在没有画停顿线的分句中画上“/”。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33.“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请用两个成语来回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关于读书的名言还有很多,请你写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升题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35.读句子,完成下面各题。

叶如桂,冬靑;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1)这句话介绍了荔枝的叶子_____、_____、_____。

(2)仿照这个句子写一写你眼中观察到的植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用“”画出。

37.文章按照()的顺序介绍了荔枝的特点。

A.从整体到部分

B.从部分到整体

C.由内到外

38.这篇短文主要运用了()这种说明方法。

A.列数字B.打比方C.举例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蚌方出曝(pù),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huì)。

鹬曰(yuē):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39.解释加点的词

40.用课文中的原话来解释下面语句。

(1)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滥竽充数

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③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④之,廪食以数百人等⑤。

宣王死,湣王⑥立,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齐宣王:

战国时代齐国的国君。

②竽(yú):

古代的一种乐器。

③南郭处士:

南郭先生。

④说:

通“悦”,喜欢、高兴。

⑤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等: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廪食,官府供给的粮食,待遇。

以数百人,按(那)几百人(的标准)。

⑥湣(mǐn)王:

齐国国君,宣王死后继王位。

4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齐宣王使人吹竽:

()

②好一一听之:

()

42.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43.现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课文精彩回放。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1)这篇短文选自《_________》。

_________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请将短文中括号内的内容补充完整。

(3)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用“√”在音节下面标出)

思援弓缴(jiǎozhuó)而射之。

为是其智弗若与?

(yúyù)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

(5)根据下面的意思,在原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抄写在横线上。

只听弈秋讲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的意图是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观者如市,匠伯①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

“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

“已矣,勿言之矣!

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

“女将恶乎比予哉?

若将比予于文木邪?

夫柤梨橘柚果蓏(音luǒ)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

大枝折,小枝泄。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

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

物莫不若是。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

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

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

子綦曰:

“此何木也哉?

此必有异材夫!

”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子綦曰:

“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

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

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②;三围四围,求高明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斩之。

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

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

此皆巫祝以知矣,所以为不祥也。

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①匠伯:

即匠石,②杙(yì):

小木桩,用来系牲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絜之百围絜:

丈量

B.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到辍:

中止

C.奈何哉其相物也相:

看待

D.不可以适河适:

适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匠石之齐,至于曲辕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以至于此其大也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使予也而有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几死,乃今得之而后乃今将图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匠人去齐国的曲辕看到了一棵被当作神树的栎树,树冠高大,树身粗壮,看的人如同赶集一样多,而木匠师徒对此却不屑一顾。

B.木匠认为栎树是百无一用的散木,所以才能长得如此粗大。

文章以寓言的形式阐述了无用而用的深刻道理,贴切自然,形象生动。

C.许多树木正因为对常人有用而中途夭折,不能成材,世间许多事物都是如此。

栎树因为无用才活得长久,又因为长寿而被世人尊为神树。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说理。

宋国荆氏生产楸树、柏树和桑树,这些树常为人所用而被砍伐,相反,在祭祀时许多有缺陷的牛、猪和人却得以保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女将恶乎比予哉?

若将比予于文木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螳螂捕蝉

园中有树,其①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②后也。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③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④下也。

都因想得其⑤前利。

而不顾其⑥后有患。

(1)写出文中“其”分别具体指什么?

A.自己B.黄雀C.螳螂D.树E.蝉

其: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词语中画线字读音完全相同的是第()组。

①间断亲密无间

②假日不假思索

③号召风号浪吼

④勉强坚强不屈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是第()组。

①绝妙舍己救人

②催促束手无策

③陌生无价之宝

④来历呼风换雨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47.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辩斗()

日中()

探汤()

知()

48.这段话体现了两小儿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同时我们要像孔子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49.这两个小孩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

50.解释下列两句话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

(1)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①来时多么欢乐,离去为什么如此痛苦,连江边升起的云彩都发愁。

②这只乐曲已经结束,不能再弹起,为了知音,宁愿摔掉这三尺长的瑶琴。

③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解析】

(1)考查学生对本文内容的掌握。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思是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与“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的含义形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意为这首曲子永远都不会再弹起了,这把三尺的琴陪你一起死。

(2)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的意思为来时多么欢乐,离去为什么如此痛苦,连江边升起的云彩都发愁。

注意平时对词组含义的积累与识记。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的意思为这只乐曲已经结束,不能再弹起,为了知音,宁愿摔掉这三尺长的瑶琴。

(3)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

意思正确即可。

2.【答案】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

“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

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

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能力。

意思对即可。

3.【答案】

(1)儒林外史

(2)立刻

(3)①B②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太费油了。

(4)极其吝啬、爱财如命、守财奴(其一即可)

严监生即将咽气之时.还惦记着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怕浪费油。

这件事充分反映了他吝啬之极。

【解析】

(1)《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2)先分清楚所给的近义词在意义、用法或感情色彩上的区别,然后联系所给的句子进行判断选填。

(3)描写方法:

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

按内容来分,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种。

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4)“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