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66578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 王道俊 王汉澜版.docx

《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王道俊王汉澜版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学:

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

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

(1)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2)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3)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

(1)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2)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

与哲学等学科分离

1、时间:

17世纪以前

2、特征:

(1)人们还没有将教育现象作为独立的现象来加以研究,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与哲学等分离,教育思想散见于哲学着做中。

(2)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还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

3、代表人物及著作

中国:

孔子:

《论语》、《学记》(世界最早)

西方:

伯拉图:

《理想国》,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1、时间:

17——19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2、特征:

分离成独立科学

(1)对象上,教育已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概念上,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规律的概念或概念体系

(3)方法上,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结果上,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5)组织上,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和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专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3、代表人物及著作

(1)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2)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本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

(三)多样化阶段

1、时间:

19世纪40年代以后

2、发展动力:

传统教育学与现代教育学的斗争

3、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研究教育

4、重要的教育学流派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

梅伊曼、拉伊

主要观点:

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辩教育学体系

提倡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用于教育研究

形成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将结论应用于实践以检验实研结果

教育实验不同于心理实验,是在学校与教学环境中进行的

主张用实验、统计等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方法的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

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主要观点:

人是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文化的历史

教育对象是人,因此教育过程是文化历史的过程

教育过程是文化历史过程,因此应该用思辩的方法研究

教育目的是将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转变为主观文化,培养完整人格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

杜威、克伯屈

主要观点:

第一、教育即生活

第二、教育即经验不断的改造

第三、学校即社会

第四、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

第六、教学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劳动

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教育既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方法论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

鲍尔斯、金迪斯、吉鲁、阿普尔、布迪厄

主要观点

当代资本主义学是维护社会不平等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歧视与对立的根源

教育与社会是对应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制约教育目的

人们已经对这种不公平麻木了

批判教育学就是要揭示教育背后的利益纷争对人们进行启蒙

批判教育学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

5、代表人物及著作

外国:

斯宾塞《教育论》,拉伊《实验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凯洛夫《教育学》

中国:

王国维《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著作)

(四)理论深化阶段

1、时间:

20世纪50年代以后

2、动因:

科学技术促进教育学的发展,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相互渗透;“新三论”提供了新思想、新方法。

3、代表人物及著作: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知、情、动),布鲁纳《教学过程》,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2、新三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1)控制论的基本方法

(2)信息论的基本方法

(3)系统论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二、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

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

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永恒范畴,与人类共始终。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

教育是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因为动物活动不管多复杂也只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动物既不会制造工具、也不会自觉地改造自然,更没有用语言来传授经验。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既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又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是一个统一的活动过程。

总之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其特点就是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措施。

(1)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2)受教育者(学习者):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3)教育措施:

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全民性、原始性)

1、没有专职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广义的教育时期,“能者为师,长者为师”。

2、教育内容极其贫乏简单。

教育内容:

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如何改进居住条件;骑马、射箭的本领。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生产就是教育、劳动就是学习。

方式:

口耳相传(没有文字)。

4、教育的全面性。

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没有阶级的差别,只有性别差异。

男子的教育内容:

捕鱼、狩猎……(主外)

女子的教育内容:

缝衣、看小孩、做饭……(主内)

这种教育的特性影响至今。

综上:

原始社会的教育的显著特点:

全民性、原始性。

二、古代教育

(一)奴隶社会的教育(夏、商、西周)

1、学校教育的产生和教师职业的出现,标志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形态。

夏:

庠、序、校的施教机构。

商、西周:

学、辟雍、泮宫、瞽宗。

2、教育内容比较丰富。

标志: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对立,如奴隶主阶级从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当时的学校传授的是政治、伦理方面知识,生产知识很少。

4、教育具有了鲜明的阶级性。

奴隶主阶级垄断了教育,使奴隶被排除,打下了少数人占有的阶级的烙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

综上:

奴隶社会的教育最显著的特点:

阶级性。

(二)封建社会的教育

1、教育方面具有鲜明能够的阶级性。

还表现为突出的具有严格的等级性。

即:

地主阶级内部教育的不平等。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完全脱离。

学校没有培养生产者的任务。

3、奉行“养七”、“愚民”的政策,“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和“独尊儒术”的教育思想。

4、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

5、教学方法上崇尚书本、死记硬背、个别教学。

6、实行严格的封建选士制度和科举制度。

欧洲封建学校:

行会学校:

教会学校:

骑士学校:

综上:

我国的封建教育比欧洲落后,其显著特点:

等级性。

三、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一)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双轨性)

合理点:

1、教育的任务既有培养同志人才的任务,也有培养生产工作人员的任务。

2、教育的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的科目。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

4、教育与生产劳动走向结合。

5、教学组织形式,采用课堂教学。

6、教育时间上,逐渐延长义务教育的时间。

双轨制:

一方面:

把统治阶级的子女培养为管理生产和从事政治文化活动的人才。

具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和教育条件,较高目标。

另一方面:

把劳动人民的子女培养成为会使用机器,并且听话的奴役。

条件较差,目标低。

不合理点:

1、一方面由于现代化生产和经济竞争的需要,资产阶级不得不给劳民以一定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受种族、民族、经济等不平等条件的限制,劳动人民的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与资产阶级是不平等的。

2、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腐朽的思想的宗教结合在一起的畸形现象。

3、教育与生产的密切结合与教育商品化的弊端并存。

4、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普及教育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功能性文盲又不断产生。

(指中学毕业以后并没有真正掌握读、写、算等基本技能。

5、教育的经济价值被重视与完整价值被忽视并存。

教育完整功能:

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人口优化功能、育人功能。

综上:

资本注意教育的显著特点:

双轨性。

(二)社会主义教育(平等性)

1、社会主义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有,教育不再是剥削阶级同志人民的工具,而成为宣传马列、培养社会注意建设人才的途径和手段。

2、社会主义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它反对民则歧视,主张民族平等,并特别关心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3、国家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教育事业,自觉地调整教育机构和体制,有效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综上: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一种平等的教育,体现公民的平等性。

(三)现代的学校教育与古代的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别

(1)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

(2)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

(3)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

(4)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

(5)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

(6)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的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综上所述,教育的概念:

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人的发展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1、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

不过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人的实距,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

2、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

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由于人们对待环境的主观态度不同,人的发展有不同。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

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作出有选择的反应,能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

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三、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第三章教育与社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三、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不能离开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等而架空地存在。

而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表现在: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滞后性、超前性)

第二节教育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1、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培养足够数量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没有基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依靠教育。

2、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以无论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来看,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应置于突出的战略地位。

我们应以战略的眼光看教育,要认识到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

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

所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从宏观方面的几点看法:

1、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改革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

3、作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4、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

5、调整教育结构

6、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

问题:

1、制定教育总体规划的基本论据和方法

(1)要根据人口的调查和预测。

(2)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要根据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全民与集体企业单位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

(4)要因地制宜,不应强调划一

2、怎样作好在教育上的投资?

(1)根据教育事业的规划,在确保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下,计算出所需要的教育经费。

(2)要根据我国的历史经验和参照外国的经验

(3)教育经费的增长应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

(4)考虑到物价的浮动

3、什么是教育结构?

教育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4、什么是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5、如何改革教育领导管理体制?

(1)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职能,政事分开,简政放权。

(2)学校的管理应实行校长负责制

(3)在改革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时,必须注意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水平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教育目的:

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的结构:

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组成:

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

(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3、教育目标:

广义指教育目的。

狭义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所提出的具体培养目标。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不同社会、不现国家的教育目的都各不相同,有的还有本质差别。

这主要是因为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1、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

2、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

3、对受教育者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历史上的两种有影响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观点:

1、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者(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

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2、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者(涂尔干等),他们主张教育目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

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

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要求全面发展。

(生理和心理:

体、智、德、美)

3、具有独立个性

问题:

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关系?

对个性自由发展的看法。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就是说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

而独立个性即全面发展的个性。

二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不排斥。

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

我们并不先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为所欲为的个性。

对于损害社会利益和破坏社会秩序的极端自私自利的个性化或自由发展,必须加以教育、约束,使其回到教育目的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二、普通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1、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任务、特点与地位

(1)性质:

基础教育

(2)任务:

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3)特点:

基础性、全面性、全体性

(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基石的地位,基石的作用

(二)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并非主张门门百分,平均发展)。

(三)两种妨碍教育目的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

一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这种倾向主要表现A、基础教育搞成升学教育、应考教育,驱使广大学生为争夺高学历而奋斗,脱离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B、把精力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放松或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培养。

C、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置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于不顾,忽视甚至取消体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单纯抓智育。

D。

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里,除了苦读还是苦读,为分数拼命。

二是流生增长倾向。

从小学到大学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流生现象日益普遍,流生数量日益增多。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的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学制建立依据

1、学制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学制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3、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学制的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