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2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6718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2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2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2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2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2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2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练习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2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练习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2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练习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2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练习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2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练习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2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练习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2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练习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2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练习及答案.docx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2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2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练习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2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练习及答案.docx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2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练习及答案

单元检测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日本的“二二六”政变主要反映了(  )。

           

A.军国主义势力的日益嚣张

B.日本军部矛盾

.民主势力与法西斯势力的矛盾

D.中日矛盾激

解析 “二二六”政变后,成立的内阁完全听命于军部,意味着军部势力的增强,军国主义势力日益嚣张。

答案 A

2.导致德意日三国法西斯势力上台的诸因素中,相同的是(  )。

A.政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已不起作用

B.社会

生活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军人在国家政治中占主导地位

D.法西斯政党成为法西斯运动的核心

解析 A项所述情况皆未出现;项仅是日本的特点;D项不符合日本的情况;只有B项是三国的共同因素。

答案 B

3.英法对法西斯侵略采取了纵容的态度,主要表

现在(  )。

①对日本侵入

中国东北三省进行辩护和迁就 ②在意埃战争时为意大利提供了方便 ③西班牙内战时实行“不干涉政策” ④通过“中立法案”禁止将武器卖给交战国

A.②③④B.①②④

.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英法”一词,不包含美国。

答案 

4.二战前夕,反映帝国主义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强权政治的典型事件是

(  )。

A.《九国公约》的签订B.《慕尼黑协定》签订

.《洛迦诺公约》的签订D.国联对意大利的制裁

解析 《慕尼黑协定》是在拒绝当事国在场的情况下签订的,并强加于当事国的。

答案 B

5.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政策之所以对法西斯侵略起了绥靖作用,

主要是因为它(  )。

A.给予

法西斯国家直接援助

B.模糊了战争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

.不向发生内战的国家出售武器

D.没有给予苏联等国以中立国地位

解析 美国不向交战双方输送武器使被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不能得到应有的援助。

把侵略国与被侵略国等同,所以应选B项。

答案 B

6.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张伯伦对希特勒行动提出疑问:

“这是老

的冒险行动的终结呢,还是新的冒险行动的开端?

……这是武力征服世界计划中的一个步骤吗?

”这段材料(  )。

A.表明张伯伦思想发生根本性变

B.说明英国放弃了绥靖政策

.反映出英德矛盾趋于尖锐

D.表明张伯伦仍然顽强化训练坚持绥靖政策

解析 首先清楚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是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其次在阅读解题干疑问的强化训练强化训练上确知英德之间已经存在矛盾,但张伯伦政府又未明确表明放弃绥靖政策。

答案 

7.下列事件,使华盛顿体系开始受到巨大冲击的是(  )。

A.“二二六”兵变B.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D.“七七”事变

解析 华盛顿体系是关于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成为亚洲的战争策地,打破了这一地区的稳定,破坏了九国公约。

答案 B

8.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东军主任作战参谋石原莞尔提出:

“满蒙问题的解

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

”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径(  )。

A.九一八事变B.甲午战争

.七七事变D.偷袭珍珠港

答案 A

9.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战争策地的形成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

(  )。

A.经济危机冲击B.法西斯势力增长

.国内矛盾尖锐D.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解析 A、B、三项都是两者的共同点,而D项德国因受凡尔赛和约的制裁,所以民族复仇情绪浓厚,日本不具有这一点。

答案 D

10.20世纪30年代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A.装备落后

B.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

.未形成抗意统一战线

D.埃塞俄比亚军民从未进行英勇顽强的抵抗

解析 20世纪30年代,埃塞俄比亚面对意大利法西斯的入侵,在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的领导下,埃塞俄比亚军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

答案 D

11.20世纪30年代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

A.英美争夺海上霸权

B.英法争夺欧洲霸权

.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法西斯的进攻和反法西斯斗争

解析 30年代,强化训练着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法

西斯侵略加剧,整个世界面临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危险,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也就演变为法西斯进攻和反法西斯斗争的矛盾。

答案 D

12.下列关于中国20世纪30年代反法西斯战争特点和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世界现代史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 ②由局部抗日战争发展为全国性的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配合和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 中国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开始,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答案 A

13.下列事件最能集中反映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矛盾和斗争的

是(  )。

A.国会纵火案B.西班牙民族解放战争

.日本制造华北事变D.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答案 B

14.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和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失败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  )。

A.法西斯势力相对强大B.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

.美国实行“中立政策”D.缺乏国际援助

解析 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

答案 D

1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法西斯在欧洲的占领区不包括(  )。

A.波兰B.捷克斯洛伐克

.西班牙D.荷兰

答案 

16.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的战役是(  )。

A.敦刻尔克战役B.诺曼底战役

.阿拉曼战役D.斯大林格勒战役

解析 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答案 B

17.莫斯战役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鼓舞了苏联军民的斗志

B.扭转了苏德战场的战局

.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进程

解析 本题的限定语是“最深远”三个字,A、两项都是莫斯战役的影响,但相比而言,项最符合题意;B、D两项显然还为时尚早。

答案 

18.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参与签署的反法西斯文件有(  )。

①《大西洋宪章》 ②《开罗宣言》 ③《雅尔塔协定》 ④《波茨坦公告》

A.①②B.①③

.②③D.②④

解析 ④四个文件都是在二战期间签署的,其中①是英、美两国首脑于1941年8月在大西洋的一艘军舰上签署的,③是雅尔塔会议上苏、美两国背着中国政府签订的秘密协定,其中有些内容如维护外蒙古的现状等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带有大国强权色彩。

排除①③。

答案 D

19.中国战场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贡献有(  )。

①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 ②中国战场有力地支援了其他遭受到日本法西斯侵略、威胁的国家 ③中国战场的存在,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④中国战场有力地援助了盟军在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作战,减轻了盟军的压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A

20.美苏两国社会制度不同,但在二战中却结成盟国,其根本原因是

(  )。

                  

A.英法绥靖政策的破产B.国际联盟的大力推动

.战略上相互配合的需要D.面临法西斯的全球扩张

解析 决定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

美苏两国二战前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矛盾尖锐,但法西斯的进攻使它们有了共同的强敌,因而迫使美苏走向联合。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争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重大的问题。

——张伯伦1939年11月在下院的演说

材料二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我可以用一个词答复:

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丘吉尔1940年5月在英国下院的演说

请回答:

(1)张伯伦、丘吉尔分别是在什么背景下发表这些言论的?

二人的言论目的是否一致?

为什么?

(5分)

(2)张伯伦、丘吉尔在对待侵略问题上各自的态度是什么?

为什么有这种区别?

(5分)

(3)在张伯伦眼里,小国的利益与英国的利益存在什么关系?

就这一思想,简要评价丘吉尔的抵抗政策。

(5分)

解析 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提供的时间,结合不同时期英国的处境去寻找二人言论不同的原因,再结合其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加以评论。

答案 

(1)背景:

张伯伦是在德国提出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慕尼黑会议满足了德国的侵略野心的情况下发表的。

丘吉尔是在德国重创了英法军队,打击目标直接对准英法的情况下发表的。

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英国的利益。

(2)张伯伦:

纵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因为当时英国没有直接受到法西斯的进攻,同时英国企图推动德国去进攻苏联。

丘吉尔:

坚决抵抗侵略,因为德国在灭亡波兰后,没有去进攻苏联,而是进军西、北欧,把矛头对准了英法。

(3)只要不牺牲英国利益,不使英国卷入战争,就可以牺牲小国利益保证自己的利益。

丘吉尔的抵抗侵略是在牺牲小国利益还不能保住自己利益的情况下被迫与德国相抗衡。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取胜的。

……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千艘满载战士的船只,但他们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

……我们决不气馁!

我们将战斗到底!

我们将以不断增长的信心和力量在海面上战斗!

在空中战斗!

不论代价多大,我们将保卫我们的国家!

我们决不投降!

——丘吉尔首相对下院发表的演讲词

材料二 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丘吉尔1940年6月4日给议会的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撤退”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英国对德国的态度有何转变?

(6分)

(2)如何解“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

举例说明。

(9分)

解析 解答材料题的关键在于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抓住题眼。

本材料中的题眼是“撤退”“丘吉尔”“1940年”。

答案 

(1)敦刻尔克大撤退。

放弃绥靖政策。

(2)敦刻尔克大撤退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在1940年7月的不列颠之战中,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其中敦刻尔克撤回的远征军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军队的部署情况

 

战初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印度洋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

东南亚太平洋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万多

不到109万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美国海军主力集中于太平洋,但陆军主力的使用始终受到欧洲战场的限制。

法国二战史者亨利·米歇尔写道:

“事实上,由于英国和美军兵力不够,唯一对日军作战的陆军就是中国的陆军了。

材料三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

“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

那些军队

会干什么呢?

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军和纳粹

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四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伤亡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美国死亡405万人;英国死亡375万人。

——以上材料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可得出什么结论?

(5分)

(2)材料三中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

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分)

(3)结合材料三、四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5分)

解析 本题着眼于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联系,属于中外联系比较的思维方式,重点在于掌握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贡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有效信息。

其中

(1)关键是根据材料一、二得出中国的抗战对太平洋战场的影响;

(2)首先概括材料观点,然后结合史实分析原因;(

3)主要是结合材料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答案 

(1)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主力始终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使其在太平洋战场兵力不足。

(2)中国如果放弃抗战,日军腾出兵力与德国法西斯夹击配合,会使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恶。

未出现的原因是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坚持全民族抗战,尤其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抗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

中国人民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

配合作用。

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做出了巨大民族牺牲。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将法西斯战犯起诉为:

“破坏和平罪”(指

策划、准备、发动或进行侵略战争);“战争罪”(指违反战争法规和惯例,

包括虐待或杀害俘虏、人质、

劳工以及掠夺财产、破坏城镇等);“违反人

道罪”(指战争发生前和战争期间,对任何平民的杀害、灭绝、奴役及其他

不人道的行为)。

请结合所史实,以野蛮践踏文明,文明战胜野蛮为主题,撰写一篇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小论文。

(15分)

解析 本题是一道论述题,要求紧扣主题,写出一篇反思二战的历史小论文。

在写小论文时,要联系战争与和平、文明与野蛮、暴力与正义等视角对二战进行深刻反思,同时在文字和结构上层次清楚、文通字顺。

答案 

(1)选题:

所选视角或题目与所给主题相符,确切明了;所选视角或题目与主题强化训练本相符,但不够确切。

(2)观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最大的战争和空前野蛮的暴力行为,它毁灭着人类的文明,践踏着人类的尊严,侵犯着包括生命权在内的人类各种强化训练本权利。

可从人权、人的尊严、人道与现代文明,人类文明的各种载体和象征,民族精神与人类和平、战争与法治文明、暴力与正义等视角进行反思。

(3)史实:

所选史实典型与充实。

(4)结构:

层次分明、文章连贯。

(5)文字:

文字流畅,通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