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77351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docx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docx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

试题精粹

05-181709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关于现代游民问题的思考

                                      钱理群

   王学泰先生在书中谈到鲁迅的《阿Q正传》对他的研究的启示,并且指明“阿Q就是游民”。

这可以说是一语道破了我们争论多年而说不清楚的阿Q的典型性问题。

我要补充的是,鲁迅关注的中心是“阿Q式的革命党”和“阿Q式的革命和改革”。

1936年7月19日,即鲁迅逝世前三个月,他在一封通信中还谈到,“《阿Q正传》的本意,我留心各种评论,觉得能了解者不多”,他因此感到“隔膜”与“无聊”。

其实鲁迅的“本意”,在十年前即1926年写的《〈阿Q正传〉的成因》里,已经讲得很清楚:

“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式的革命党出现”,“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后”。

鲁迅所思虑的是,中国进入“现代”历程“其后”的问题:

他深知,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很容易培育出“阿Q式的革命党”,出现“阿Q式的革命和改革”;至少说,在中国“其后”的革命和改革中必要打上“游民文化”的烙印。

   本来,阿Q这样的游民,被社会挤压,抛弃,受到“赵太爷”、“假洋鬼子”们的欺辱,他们要造反,是必然的,也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鲁迅早就说过:

“人受压迫了,为什么不反抗?

”学泰先生强调“游民”不是一个简单的内含贬义的概念,应该区分“游民”与“流氓”(阿Q就不是流氓,只是一个沾染了流氓气的游民),就是提醒我们要注意游民反抗、阿Q造反的合理性。

问题是怎样的“反抗”,如何“造反”?

鲁迅有一个精辟的分析。

他在《学界的三魂》里引用一位学者的观点说:

“表面上看只是些土匪和强盗(造反),其实是农民革命军”,而农民革命是要“自己过皇帝瘾”的;因此,鲁迅说,“在中国最有大利的买卖”,就是“造反”。

著名的阿Q在土谷祠的梦就说明他的造反就是为了得到“权势,元宝与女人”。

这是反映了游民文化的特点的:

他的思想仍旧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而对奴役制度有内在的依附性,他的反抗,最大目标就是“受招安”和“取而代之”,于是也就没有真正的信仰,“有奶便是娘”,为达到“取而代之”的目的,什么事都可以做,便是必然的逻辑。

鲁迅在《杂忆》里还谈到,中国人(他们中许多人是游民)“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

但他们却不敢向强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发泄”,阿Q受了假洋鬼子的气,不是向小尼姑嫁气愤吗?

鲁迅说,这正是证明“这些人的卑怯。

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愤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烧掉甚么呢?

”这也是游民文化的特点:

不仅是欺弱怕强、欺软怕硬的“卑怯”,更是“烧掉”一切的破坏性。

鲁迅既看到了这样的阿Q式的游民反抗的必然发生,并有其合理性,又忧虑其不能根本走出“奴隶时代”,及可能带来的破坏作用。

历史已经证明鲁迅的远见性。

——当然,以后发生的中国革命并不能简单地看作是阿Q式的革命,或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再演,其基本性质还是一个现代革命;但所打上的游民造反、游民文化、游民政治(如学泰先生所讨论的会党政治)的印记,从而构成了某种“中国特色”,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说的鲁迅的远见性即指此:

他是真正了解中国的国情的。

(节选自钱理群《现当代中国社会的游民问题》)

1.下面对“游民文化特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游民的思想仍然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而对奴役制度有内在的依附性。

      B.游民的反抗最大的目标,就是希望受到统治者招抚和成为统治者。

      C.没有任何信仰,贪利忘义,谁给好处就投靠谁,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D.不仅表现出欺软怕强、欺软怕硬的卑下怯懦,更具有毁掉一切的破坏性。

2.下面不属于鲁迅先生的观点的一项是                                                  (   )

      A.阿Q就是游民。

      B.此后倘再有改革还会有阿Q式的革命党出现。

      C.在中国最有大利的买卖就是“造反”。

      D.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愤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烧掉甚么呢?

3.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鲁迅先生认为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很容易培育出“阿Q式的革命党”,出现“阿Q

式的革命和改革。

      B.王学泰先生强调“游民”不是一个简单的内含贬义的概念,应该区分“游民”与“流氓”。

      C.鲁迅先生忧虑阿Q式的游民根本不能走出“奴隶时代”,及可能带来的破坏作用。

历史已经证明鲁迅的远见性。

      D.认为鲁迅以后发生的中国革命是打上了游民造反、游民文化和游民政治印记的现代革命。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于頔,字允元,后周太师谨七世孙。

荫补千牛,调华阴尉,累劳迁侍御史。

为吐蕃计会使,有专对材。

擢长安令、驾部郎中。

   出为湖州刺史。

部有湖陂,异时溉田三千顷,久廞①废,頔行县,命脩复堤阏,岁获粳稻蒲鱼无虑万计。

州地庳薄,葬者不掩柩,頔为坎,瘗枯骨千余,人赖以安。

   未几,改苏州。

罢淫祠,浚沟浍,端路衢,为政有绩。

然暴横少恩,杖前部尉以逞憾,观察使王纬以闻,德宗不省。

俄迁大理卿,为陕虢观察使,慢言谢纬曰:

“始足下劾我,三进官矣!

”益自肆。

峻罚苛惩,官吏惴恐,皆重足一迹。

参军事姚岘不胜虐,自沉于河。

   贞元十四年,拜山南东道节度使。

是时,吴少诚叛,頔率兵自唐州战吴房朗山,取之,禽其将李璨,又胜之濯神沟。

于是请升襄州为大都督府,广募战士,储良械,撊然②有专汉南意,所牾者类治军法。

帝晚务姑息,頔所奏建,无不开允。

公敛私输,持下益急,而慢于奉上。

尝怒判官薛正伦,奏贬陕州长史,比诏下,頔中悔,奏复署旧职。

正伦死,以兵围其居,强使孽子与婚。

昵吏高洪,纵使剥下,别将陈仪不胜忿,刺杀洪,一府惊溃。

累迁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燕国公。

俄擅以兵取邓州,天子未始谁何。

   宪宗立,权纲自出,頔稍惧,愿以子尚主,帝许之。

遂入朝,拜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久之,拜户部尚书。

帝讨蔡,頔献家财以助国,帝却之。

又坐季友居丧荒宴,削金紫光禄大夫。

帝初欲頔告老,宰相李逢吉谓得谢乃优礼,非所以示责。

明年,乃致仕。

宰司将以太子少保官之,帝改署宾客。

郁郁不得意卒,赠太保,太常谥曰厉。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廞(xīn):

淤塞。

②撊(xiàn)然:

凶猛的样子。

4.对下列句子中辊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累劳迁侍御史                                       累:

连续

      B.撊然有专汉南意                                     专:

独占

      C.頔稍惧,愿以予尚主                                尚:

匹配

      D.又坐季友居丧荒宴                                   坐:

因为

5.下列四组句子,分别表明于頔“为政有绩”和“暴横少恩”的一组是(3分)(   )

      A.①为吐蓖计会使,有专对材               ②峻罚苛惩,官吏惴恐,皆重足一迹

      B.①命脩复堤阏,岁获粳稻蒲鱼无虑万计    ②参军事姚岘不胜虐,自沉于河

      C.①頔为坎,瘗枯骨千余,人赖以安         ②广募战士,储良械

      D.①帝讨蔡,頔献家财以助国               ②俄擅以兵取邓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于頔因祖先的功勋而做官。

出使吐蕃有独自应对的才能,被提拔为长安令、贺部郎中。

   B.于頔做官也有政绩,比如修复堤闸,疏浚沟渠,掩埋枯骨,废除淫祠,休整道路等。

   C.于頔为人残暴,因为惩罚过于严厉,官吏非常恐惧,有个官员受不了凌虐而沉河自尽。

   D.于頔尽管暴横擅权,但却被宪宗无原则地宽容,甚至想与宪宗结为儿女亲家都被应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然暴横少恩,杖前部尉以逞憾,观察使王纬以闻,德宗不省。

                                                                          

(2)尝怒判官薛正伦,奏贬陕州长史,比诏下,頔中悔,奏复署旧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8—9题。

                                酹江月·和邓光荐①

                                    文天祥

乾坤能②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③。

风雨牢愁④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

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去去龙沙⑤,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注释】①1297年8月文天祥被俘后押送大都途经建康。

其时,同时被俘并被押送大都的邓光荐因病滞留健康。

文天祥将继续北上,邓作《酹江月·驿中言别》相赠,文写此词相和。

②能:

这样。

如许。

③本句语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④牢愁:

忧愁。

⑤龙沙:

龙堆沙漠。

这里指极北之地。

8.“堪笔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一句中笑谁?

笑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5分)

                                                                                                  

9.下阕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烽火连三月,          。

白头搔更短,        。

(杜甫《春望》)

  

(2)乡为身死而不受,      ,亦不可以已乎?

           (《孟子·告子上》)

  (3)故木受绳则直,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荀子《劝学》)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4)题。

(25分)

                                          会说话的墙

                                         [马来西亚]朵拉

   沉静的周末下午,客厅里的两个人都没有看电视的嗜好,一个在看报纸,一个在看杂志。

   斜斜的阳光穿过窗口,像一条一条明亮的线照在厅里。

余芳美把手上的书放在桌子上,刚好放在阳光里,反射的光刺着她的眼,她抬头,看着浴在一丝丝阳光里却纹风不动的赵百越。

  “要不要拉上窗帘?

”她其实走前去把窗帘拉起来便可以,但她却问他。

   赵百越的头仍然埋在报纸里,只是轻轻地摇摆。

   自从认识赵百越,余芳美就知道他最怕阳光炙晒的。

因为他怕热。

   他们两个人开始走在一起,余芳美的好友苏丽亚曾说过:

“奇怪,你那么怕冷,他那么怕热,一个要开冷气,一个连风扇都不要。

   但是,他们还是越过众人的诧异,并且给大家一个意外,不只恋爱,还结了婚。

   随着时光的脚步,渐渐地,怕热的人似乎不那么怕热,怕冷的人仿佛也不那么怕冷,然而,两个人的话题却像存款一直都没有增加的户口,银行里头的钱一日一日少了。

   沉默变成两个人之间的墙。

   余芳美发现以后,她担心的是有一天,墙最终将会倒塌。

   有一次她下班回来,经过巷口,看到一辆推土机正在推着那间旧杂货店的墙,她亲眼看着那堵一块块由红砖砌成稳固如山的墙在瞬息间崩塌了去,就在眨眼间,迅速得让观看的人心慌意乱。

然后她又看见杂货店铺里面,一片破落,又脏又乱。

   还是有一道墙隔着,比较让人安心。

   他们夫妇之间的墙是由谁、是什么时侯砌起来的呢

    半年前莫方才开始进入她工作的公司当总经理,也在那个时侯,她搭莫方才的便车上下班。

   “用不着让你踅来踅去的,浪费时间。

”她是这样同赵百越说的。

   只不过,她花在购买化妆品和衣物的钱和时间越来越多了。

   念书的时侯,余芳美听到老师告诉同学们说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她深信不疑。

外在的美丽是不可恃的,人的外皮终究会老会丑,谁都躲不过光阴的大手,唯有内在美才是永恒不变的。

走到社会上以后,余芳美仍然没有否定老师的话,但是,外在美对于一个人在社会上行走,依旧是有帮助的。

她给了自己这个理由,买衣物服饰时,掏钱便理直气壮得多了。

   当她在莫方才面前越来越活泼,说的话题越来越繁复而不仅只是公事的时侯,她在赵百越面前就越来越木然,越来越不知道要同他如何沟通。

   赵百越看着她的变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看报纸的时间加长了。

   而她比前些时侯买更多的女性杂志,一呆在家里就努力地读,心虚地却像就要上考场去考试,正在用心地找资料那样的专心一意。

   “是什么声音?

”赵百越突然问。

   她被赵百越这意外的问题吓一跳:

“什么声音?

没有呀!

   她以为自己心里的秘密被揭穿了。

   赵百越走到客厅的墙边,把耳朵靠在当初漆成米白色,而如今己经有数点黄渍的墙上:

“好像有说话的声音呢!

  “不!

”余芳美摇头,坚持:

“我没有听到。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婚前生活习惯相差太大,成为婚后夫妻生活的隐患。

B.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感情之所以越来越淡薄,他们的存款一直没有增加,银行里的钱越来越少,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C.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在小说中总共只说了两句话,他在家里的主要表现,就是埋头看报纸。

D.在小说中,有两处对真实的墙的直接描写,形成了小说中的两座山峰,让小说在平稳的叙述中有了起伏。

E.小说中有虚写的墙和实写的墙,虚实结合,以虚衬实,富有韵味。

  

(2)小说的标题“会说话的墙”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用它做标题的好处有哪些?

(6分)

                                                                                                  

  (3)小说中有两处描写真实的墙,第一处描写具有象征意义,表现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心理?

第二处描写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6分)

       第一处:

                                                                           

       第二处:

                                                                   

  (4)小说中“夫妇之间的墙”是由谁砌起来的呢?

请结合文本分析。

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砌起这道墙?

如果有了这道墙,应该怎样拆除?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马寅初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徐梅 易洁

   1916年,马寅初拿到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和哲学博士学位回国,时年34岁。

他先在北洋政府财政部任职,后应蔡元培之邀到北京经济系任教。

   1920年起,他一边创办新式商科学校,一边陆续在上海、北京的学校和金融机构发表演讲,普及经济常识、吁请整顿币制。

1927年,45岁的他辞教入仕,抱着“为国牺牲”、“为社会服务”的理想加入了国民党,历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委员、立法院经济委员会与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等职。

   官越做越大,最初秉持的信仰却越来越虚空动摇,寄望税制改革、再造中国经济的他最终发现,政府“不能办富人税,只能在穷人身上着想”;“三民主义”是虚、权贵资本是实;“此种丧心病狂之事,在昔日满清政府及军阀所不敢为者,而今已现于青天白日之下,诚可谓每况愈下,令人为之痛哭也!

   “今旧道德已渐失其势力,欲打破人民升官发财之思想,非用武力可能奏效。

应将新旧两教育互为表里,10年教育之后,或有希望。

”他重返文教阵地,先后在杭州财务学校、上海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

   “很多人赞叹祖父在1958至1960年间的表现,其实这既不是他第一次因言获罪,也不是他第一次知难而进。

   马思泽指的是1939年。

那时,国民党的达官显贵们大发国难财,马寅初在《新华日报》等进步报刊上接连发表《提议对发国难财者开办临时财产税以充战后之复兴经费》、《对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为我国财政与金融唯一的出路》等檄文,并公开发表“我对于抗战的透视”、“我们要发国难财的人拿出钱收回膨胀的纸币”等演讲,矛头直指“蒋委员长”。

   “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我看他只能算是个家族英雄,因为他庇护的只是他的亲戚家族。

他们用租税、公债和通货膨胀三种方法,刮尽了天下的民脂民膏,甚至连他们子子孙孙的棺材钱都捞足了,哪里还管老百姓的死活!

   他把儿女带到演讲现场,对着人群中的特务说:

“我马某人愿效谭嗣同先生,可以毫不惭愧地说,我自横刀向天笑!

为了抗战,英勇的数十万将士在前方流血牺牲,我们文人在后方无所贡献,也应当不惜死于后方,把应该说的话大胆地说出来。

如果我惨遭毒手,也让他们(妻子儿女)知道我是怎么死的,从而把我今天讲的话,当作赠给他们的一笔遗产!

   1940年12月,马寅初被逮捕,国民党中央社发稿称“立法委员马寅初,奉命派赴前方研究战区经济”,实际上他已被押进贵州息烽看守所。

次年8月,他被押至江西上饶集中营。

1942年8月回到重庆,被软禁在歌乐山家中。

   经周恩来等人在国民参政会上的强烈呼吁,1944年12月,62岁的马寅初终得自由,当月月底他在重庆工商界“星期五聚餐会”上第一次公开露面。

数年监禁丝毫未能折损他的刚正公义,他作了题为《中国工业化与民主是不可分割的》的演讲,这位声名远播的经济学家、资深国民党员亮出了自己最新的政治主张,“今日中国之最大事业,要先走上民主的路而后方可解决经济问题。

若反其道而行走,就是舍本逐末”。

   其后数年,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坚定的党外盟友,以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观察开启民智,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发表《中国为什么穷》、《今日我国经济的总检讨》、《有黄金美钞的不要卖出来》、《我们应该怪什么》等演讲。

   “‘言人之言者易,言人之欲言者难,言人之不敢言者就更难’。

我爷爷的这句话传播很广,很多人佩服他的硬骨头精神,把他想象成了钢铁战士,”马思泽看过一些有关祖父的文章以及影视作品,“大义凛然,言辞激昂,很正面很高大。

   他笑着说,很多细节“是善意地夸大和演绎”,“我爷爷的性格确实具有嵊州人特有的那种倔强,但通常他为人做事、撰文演讲的风格很平实,很多时候又显得诙谐幽默。

在‘新人口论’遭到全国范围持续的口诛笔伐、‘右派’帽子随时可能扣下来的政治高压态势下,他居然还会公开撰文调侃自己被批得‘心广体胖了’,‘对我泼冷水,是最受欢迎的’,可见他那深入骨子里的倔强和幽默。

(节选自《马寅初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两项是(5分)              (   )

A.从选文看,马寅初从美国留学归来,经历了任教——人仕——任教的过程。

B.不管人仕还是任教,都表现出马寅初热爱国家、服务社会的思想。

C.国民党也曾经给予马寅初很大的理想,但后来国民党的极端腐败让马寅初彻底失望。

D.马寅初也于痛斥国民党腐败政府和最高统治者蒋介石,主要是他的性格倔强使然。

E.选文通过马寅初敢于冒死抨击国民党腐败政府的种种丑恶行径,展现给读者一位正气凛

然、刚直不屈的勇士形象。

(2)文中哪几件事表现了马寅初“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请简要概括。

(6分)

                                                                                                  

  (3)选文中直接引用了马寅初和他的孙子马思泽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6分)

                                                                                                  

  (4)马寅初说:

“言人之言者易,言人之欲言者难,言人之不敢言者更难”,请问:

“言人之欲言者难,言从不敢言者就更难”,“难”在哪?

马寅初为什么明知难却还要言?

请你另外找出一位我国古代或现代的人物,结合他们的事迹谈谈知难而言精神的可贵。

(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人们选择逃离,必然与曹操的残暴有关。

曹操屠城的往事,也许他自己已经淡忘,但人民不会忘记。

荆州是逃难者的乐园,来自徐州的难民对曹操的暴行更是没齿难忘。

B.眼下,“用工荒”不仅涉及长三角、珠三角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