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66782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doc

《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doc

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分析

黄解字  2011-04-13

摘 要:

金融集聚形成动因问题上,本文对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

从金融本身的特点出发,本文提出了如下观点:

(1)金融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伴随物,随着产业集聚的形成而发展;

(2)金融本身的高流动性加速了金融集聚;(3)金融成长至高级阶段成为经济主导与核心,其对经济的主导性促进了金融集聚。

从空间经济学及相关的视角来看,本文认为:

(1)集聚的空间外在性是金融集聚形成的基础;

(2)不对称信息与默示信息所要求的金融主体的空间邻近促使金融集聚的形成;(3)金融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促使金融集聚的形成。

关键词:

金融集聚,产业集聚,金融中心,金融规模经济

  从各种类型的金融集聚区形成发展的历史看,很难用单一的理论对其形成的内在动因进行解释。

金融集聚形成通常是多种动因交织的产物,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不同的因素推动。

对内在动因的洞察,可以从实证的角度,通过对金融中心的形成、发展脉络的研究做出一定的判断,也可以从理论的角度,通过对金融供求关系理论、金融地理理论、金融产业成长理论特别是区域金融成长理论的研究得出结论。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金融地理学派的信息流理论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马歇尔的外在性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也有一定的解释力。

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对金融集聚成长过程、速度的动态考察。

从而难以揭示金融集聚内在动因的动态特征。

总体来看,金融集聚往往首先作为产业集聚的伴随物产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其高流动性进而成为经济的主导与核心。

下面将从产业集聚伴随物、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与主导、外在性、信息流、规模经济等角度对金融集聚现象形成的内在动因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金融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伴随物,随着产业集聚的形成而发展

  

  格利和爱德华·肖曾指出“如果离开实际经济发展的来龙去脉,金融发展难以理解。

”经济发展与金融产业成长总是相互伴生的,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将为金融发展提供必须的资金需求市场。

根据需求反应金融体系理论,金融体系的发展是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自动反应,取决于实际经济部门的货币化程度。

金融过程的繁荣是否推动了经济增长,抑或是经济走向成熟以后推动了金融业的繁荣目前还不得而知。

但是,经济发展的历史明确地表明,

(1)每一次经济发展的高潮都伴随着金融制度、金融过程以及金融功能向高级化和复杂化演变,而每一次金融整体水平的提升,都使经济运行的某些环节更为平滑;

(2)更为明显的是,每一次经济发展的停滞,都造成金融运行和金融秩序的混乱,而每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或多或少地导致经济发展的暂时中断。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这种经验关联得到了戈德史密斯实证研究的支持。

他通过对35个国家从几十年间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得出了“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粗略的平行关系”的结论。

  金融集聚和产业集聚的关系,实际上是宏观领域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关系在中观区域层面上的反应。

(1)产业集聚为金融产业成长提供了承载空间。

(2)金融产业成长是产业集聚的动力性条件和重要力量,是推动产业集聚的启动器和神经中枢。

实践证明,国际性金融中心总是出现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经济中心。

同时,区域性金融中心也总是出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核心。

虽然并非所有的金融中心都是由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带动形成的,如资金供给型金融中心,但大多数金融集聚区都可以称为需求拉动型金融中心,特别是在它们发展的初始阶段,是作为区域产业集聚的伴随物而出现的。

  

  

(一)产业集聚需要金融集聚满足其资本需求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决于内生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的内生源头来自于投资的增加与资本的积累。

在区域产业集聚过程中,区域资本的形成、积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资本的累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地区储蓄的增长以及储蓄转化为生产资本且增值的成本(不仅在总量上最大限度地将储蓄转化为有效益的投资,而且能尽量缩短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的周期)。

(1)产业集聚区金融机构的数量、种类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金融制度的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通过信用机制的积累、储蓄时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减少来改变本地区消费与储蓄的弹性比例,增加实际储蓄比重,形成以利益为导向的互补和竞争并存的多元化储蓄--投资渠道。

(2)金融产业的成长决定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能力大小和方向的选择。

金融中介的发展,能够凭借反映资金稀缺度和收益报酬率的利率杠杆和多样化的金融资产有效地分配储蓄,引导储蓄流向高收益投资项目。

同时,“通过提高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降低金融中介的交易成本,保持资金供给价格在较低水平上,刺激投资主体竞相投资,从而达到缩短储蓄--投资转化的周期,促进有效的实质资本的形成。

”(张凤超,2003)(3)在聚集资源和配置资源的过程中,资本市场可以分摊和细分与单个投资项目相关的成本和风险,推动区域经济集聚的进程。

  

  

(二)产业集聚需要金融成长提高其要素生产力

  

  区域产业发展、集聚的过程,也是其要素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要素生产力提高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产业集聚中技术进步以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的结果。

从根本上说,技术进步是生产率提高的最主要的内动力,而金融产业的成长则通过减少信息成本、加快各种金融信息传递速度,扩大信息分布范围,促进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和国际贸易发展,为吸引、应用域外科技成果开辟途径、减少科技成果转化环节“阻梗”的压力、减少科技成果转化成本从而促进科技进步,成为带动产业集聚区要素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跨国银行追随客户战略导致金融集聚伴随产业集聚

  

  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过程首先是国际金融机构集聚的过程。

各国学者对银行跨国经营的动机做了大量的研究,其结论是:

(1)-国银行的海外扩张主要是为本国企业服务,即当本国的客户到国外从事直接投资或贸易活动时,银行也会到国外设立分行,在地理上接近客户;

(2)为东道国企业服务,提供与本土相同或相似的进出口信贷服务。

跨国银行在选择业务点时,主要考虑因素有:

(1)该地区全球网络客户及业务规模;

(2)该地区设立机构的资本回报率。

适应大客户需求,追随大客户是西方商业银行擅长的市场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吸引众多跨国公司前来投资,随之也吸引了追随客户的跨国银行,为金融集聚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

  郑伯红、汤建中(2001)所做的“跨国银行在华发展区位研究”显示,我国沿海九省市分布有跨国银行分行共145家,在全国158家跨国银行分行中占91.7%。

中西部地区仅湖北、四川、云南和重庆四省市设有跨国银行分行,但总共也只有5家分行。

研究表明,跨国银行基本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区,同时大部分也是产业集聚区。

这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实证了金融集聚对产业集聚的伴随。

  此外,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促进产业集聚,满足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很多地方政府通常会采取一些税收或其他优惠措施,通过放松管制,采取较低的会计标准等办法吸引金融机构迁移或设立分支机构。

地方政府的此类政策往往为金融集聚的形成构建了初始条件。

这种状况下的金融集聚同样表现为产业集聚的伴随物。

  

  二、金融本身的高流动性加速了金融集聚

  

  区域金融理论作为一种较新的金融理论,立足于金融的区域化,重视区域形态对金融结构和运行的影响,目前为止尚未形成系统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主要是在研究方法上存在问题:

“沿袭金融发展理论的方法论,只考虑区域经济体系内部诸因素的内生综合作用,而不是依据空间思维动态地揭示金融参与区域运行的驱使力,即重区域结果而轻区域运动过程,导致理论缺少逻辑起点的支持,无法形成夯实的理论根基。

”(白钦先,2001)。

  金融集聚理论作为区域金融理论的一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存在同样的问题。

如对其形成内在动因、形成条件的考察上,着重于不同类型金融中心的经济发展、政策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基本上是一种静态的研究方法,缺少对其成长过程、速度的动态考察,从而难以揭示金融集聚内在动因的动态特征。

因此,必须从区域金融成长的角度来研究金融集聚,才能更全面地揭示其特点。

  区域金融成长内涵了两方面的涵义,

(1)金融在量的扩张,即金融资源存量与流量的相对规模的增大;

(2)质的改善,金融发展是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使用效率的提高。

区域金融集聚的过程也即是区域金融成长的过程。

虽然在初期成长阶段,金融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伴随物而出现、发展,并以实体经济为依托,但一旦金融产业达到一定的规模,金融本身的高流动性将加速金融集聚,使其甚至超过产业集聚的进程。

  

(1)金融机构的沉淀成本,尤其是进入一个新市场的启动成本与制造业相比相对较低。

沉淀成本除了包括员工的培训和搬迁费用、营业条件的完善和建设,以及申请营业执照的相关成本外,还包括潜在客户的流失和从一个地区或市场退出时造成的声誉上的损失。

客户关系的损失可能是最严重的沉淀成本。

迁移营业场所时由于资产专用性比制造业要小,导致退出成本也相对较低。

较低的成本增加了金融的流动性以及集聚速度。

  

(2)金融市场上的各类金融商品较强的流动性和替代性、金融商品和金融交易方式较强的创新能力、市场价格对经济信息的灵敏反映及价格波动的内在稳定机制、市场对投资风险较强的分散能力、市场较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等决定了金融市场的高效运作。

  (3)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特点,使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产生大小各异的乘数效应;金融衍生品的交易特征,使其形成巨大的杠杆效应;这些特征使金融集聚产生螺旋上升的可能。

  (4)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金融的电子化、工程化和自由化的发展与深入,进一步提高了金融跨地区、跨国、跨洲的流动性和信号扩散性,实行全球性的金融资源共享和配置,加速了区域金融集聚的进程。

  

  三、金融成长至高级阶段成为经济主导与核心,促进了金融集聚

  

  以动态的、成长的观点分析金融集聚,把这一过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在此过程中,金融由区域经济发展的伴随逐步演变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一)初级阶段

  

  在一些发展较快的经济区域,产业聚集带动金融产业逐步成长,金融逐步成为产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门。

但受到成长能力的限制,金融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仅属于发挥基础保障作用的基础产业。

金融依然被定位为服务、中介、工具、杠杆,被认为依附于其他产业,是外在和从属的。

金融产业低级成长阶段决定了城市的金融职能层次较低、规模较小、强度较弱,一般将此类城市称为金融支点。

  

  

(二)中级阶段

  

  金融产业进入中级成长阶段,开始在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中占据较大份额,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性条件和重要力量,成为推动核心产业集聚的启动器和神经中枢,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

这种状况下的区域金融职能层次较高、规模较大、强度较强,此类城市称为金融增长极。

金融增长极在区域金融等别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数量、规模以及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三)高级阶段

  

  金融产业跃升为主导产业,其成长达到高级阶段。

金融表现出强大的渗透力和推动力,在区域产业结构系统中居于带头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业结构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金融产业凭借强烈的极化效应引致更大规模的资金流入,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体经济,表现出独立运动的特征。

区域金融职能层次、规模和强度都达到高峰,此类区域称为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是区域金融等别结构的核心。

发展到此一阶段,金融不仅成为经济的主导与核心,同时也是社会、技术、文化等的信息中心,其整体功能不断地扩展与提升,独立运作、追求效率、规避风险的产业特征逐渐地突显,并表现出一定的自组织和自我强化的特征,自身的发展成为自身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成长的条件和动因。

这种自我增强特征源于外部经济的正反馈机制。

集聚一旦形成,就能通过发挥其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优势以及区域创新环境弥漫的“产业空气”,既促进区域内部新金融机构的衍生,又增强对区域外部金融机构进入的吸引力,从而使集聚的规模不断扩张,优势持续累积,体现出一种“路径依赖”和“累积因果”的自我加强过程。

  经济史学家Gras在1992提出了都市发展阶段论。

他考察了都市发展为内地经济服务的4个阶段:

(1)商业;

(2)工业;(3)运输业;(4)金融业。

金融业的发展处在都市发展的最高阶段。

而且金融业比商业、工业和房地产业具有更大的集中度。

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本部分内容的论点。

  

  四、集聚的空间外在性是金融集聚形成的基础

  

  

(一)马歇尔关于空间集聚外在性的理论

  

  对于空间集聚的原因最早进行分析的是马歇尔(Marshall,1890/1916)作出的(朱英明,2003)。

马歇尔在19世纪90年代提出空间外部性的概念来解释集聚,提出了著名的产业空间集聚的3个原因。

他认为空间集聚:

(1)能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尤其能提供不可贸易的特殊投入品;

(2)为具有专业化技能的工人提供了集中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劳动力共享。

(3)独特的非正式信息扩散方式有助于知识外溢,使公司从技术溢出中获益。

  

  

(二)金融集聚的空间外在性解释

  

  金融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其集聚的过程与机制虽然不同于一般的产业集聚,有其特殊性,但是,马歇尔的空间集聚理论对金融集聚仍然有着基本的解释力。

(1)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乃至新产品的开发,都需要专门化的配套服务行业的发展,包括投资咨询、信用评级、资产评估、金融专业技术培训机构等。

大量金融机构聚集在一起能扩大需求市场来维持众多中介机构的存在,形成专业化的供应网络。

这个网络越密集,竞争越激烈,关键的设施和服务越容易获得,而且越容易享受到合理的价格和更高的服务效率。

集聚的金融机构可以支持更多专业化的附属产业,反过来这些专业化的工业和服务又使这些金融机构更有效率。

(2)金融机构集聚能培育出可以共享的金融劳动力市场。

不同经营水平的金融机构吸引各层次的金融专业化人才,并可以通过不同经营状况下的余缺调剂实现人才共享。

(3)金融集聚所产生的非正式信息包括所谓缄默知识和黏性知识的外溢,使不同的金融企业从知识溢出中获益,并成为创新的重要源泉。

缄默知识是指在传播中不易留下痕迹的知识。

具有高度语境限制的、不确定的知识则称为“黏性知识”(参见VonHip-ple,E(1994》。

缄默知识和黏性知识最好的传播方式是面对面的交流和连续地、重复地接触与联系。

这类知识的传播不易和个人、环境和社会分开,所以产生了知识溢出的地方性。

所以才使空间集聚在知识传播中具有特殊意义。

知识溢出既包括产业内公司之间的专业性知识溢出,也包括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差异性知识溢出。

两者均促进了创新发明。

朱英明(2003)将集聚与地方环境在促进创新中的作用问题相联系,认为集聚经济根植于某一地理区域中,正是集聚的学习含意才是最重要的。

金融产业的核心资源即为信息。

此类知识溢出、学习和创新效应更为显著。

  

  五、不对称信息与默示信息促使金融集聚的形成

  

  

(一)信息经济学、信息传播理论的相关论述

  

  信息经济学是对经济活动中信息因素及其影响进行经济分析的经济学,也是对信息及其技术与产业所改变的经济进行研究的经济学。

不完全信息经济学和非对称信息经济学作为其中的理论精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是经济研究中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领域。

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理论因其强大的解释能力,被应用从市场营销到制度比较、从传统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的广阔范围内。

  随着计算机和通讯的发展,标准化信息由于容易编码并具有单独的含义且能释义,可通过大众媒介公开传输,其跨空间传递的边际成本成为恒定变量。

但那种具有高度语境限制、当地化的不可以通过惯常媒体传输的非标准化信息的传播成本却是随距离递增的,并可能因距离而耗损。

演化经济学常把非标准化信息表述为默示知识。

正如Glaeser(1992)所说:

“知识穿流肯定是跨走廊和跨街道比起跨海洋和跨大陆来得更容易。

”(seeGlaeserE.H.,J.andShieifer,A,1992)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才使空间集聚在信息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金融集聚形成原因的解释:

信息的外部性、不对称性信息与默示信息

  

  新兴的金融地理学强调用信息理论解释金融中心在空间地理的兴衰变更。

这个学科认为,“信息外溢效应”、“不对称信息”和“信息腹地/信息心脏地带”是决定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因素,能有效地解释跨国企业总部和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布局和集结动力。

此外,它比以往理论对描述金融中心形成过程的先进之处,在于它还能够准确地预测某中心在区内金融地位的升跌。

  该学科的理论认为,金融中心在提供专业及高增值的中介服务的同时,很大程度地依赖信息,一个金融中心不单是信息的收集者和使用者,也是将低层信息升华为高层信息的中转站。

信息与金融中心有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

前者的性质和流量主导着后者发展的步伐和方向,而后者亦同时将前者引导向高层次化。

换言之,信息流是金融中心发展的先决条件,金融中心是信息最集中的地方,而金融业也可被理解为“高增值”的信息服务业。

  信息之所以成为塑造金融中心的最关键因素,在于信息具有的几个显著特征:

  1.信息的外在性

  金融机构本质上是依靠经营信息赚取利润。

在金融集聚区,金融机构的互动能产生大量具有经济利益的信息,而很多信息的传播具有高速性和低成本性,特别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巨大的“信息外在性”使金融机构的集结能在信息量倍增中获益,产生信息套利活动。

  2.不对称性信息与默示信息

  信息不对称性被认为是金融中心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Porteous(1995)认为,尽管存在当今的电讯革命,借贷双方的物理距离仍是金融交易的重要影响因素。

他认为在证券抵押的二级市场上(即金融产品相对标准化的流动市场),借贷双方的相邻性大大影响到证券的收益;在金融产品非标准化的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效应,银行由于与借贷者在距离和关系上的邻近性,导致有关非标准化贷款的风险减小。

  Poteous(1995)更进一步将“信息不对称”概念深化,认为大部分信息本质都是“非标准化”的,即所谓的默示信息。

默示信息本身多是意义含糊、不明确和难以理解的,并且具有广阔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正如上文所述,这种信息的距离传递具有歧异性和边际成本递增性。

要想准确解释默示信息的内涵和价值需要接近于信息源。

特别是在金融市场日趋投机和不稳定的今天,要掌握准确信息和市场动向,金融机构必须与该地的社区网络紧密联系。

金融地理学家更是指出默示知识的学习需要面对面的交流。

因此,地理因素成为巨大约束,正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掌握所有的信息,金融机构集中到信息源,从而形成了金融集聚区,即金融中心。

  此外,金融地理学还同时借助于“信息腹地”、“国际依附性”、“路径依赖”等概念来解释金融中心形成的内在动因。

“信息腹地”指智能和信息活动综合的货物和服务生产地,一般都是信息的生产地、收集地或是传播的源头,是信息成本最低,同时又能以最高速度和可信度流动的地区。

它们的迁移和演变决定了金融中心的兴起和衰退。

“国际依附性”是衡量该地的开放程度和可达性(包括对外交通和通讯)的指标。

而“路径依赖”关系到该地与某一经济领域过去的成功经验,在基础设施发展完善下,越来越多来自相关行业的经济个体将会自动往该地投资。

  

  六、金融规模经济促使金融集聚的形成

  

  在谈到规模经济的时候,一般包含两方面的涵义。

(1)对一个企业而言,若生产的长期平均成本随产出增加而减少,即产量增加了一倍而成本增加不到一倍,我们就说该企业享有规模经济。

具体来说,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节约各方面的费用,使设备和劳动力配置合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并不是所有的规模经济都存在于企业内部,收益递增也可能是完全外在于企业的。

某种行业在一个或几个地点集中生产从而降低了该行业的成本,而行业中单个企业的规模仍可能很小,这时规模经济存在于行业内而不是单个企业内部。

这源于企业决策的相互影响而导致的外部经济。

所以,可以将规模经济这样分类:

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本文将借用这一分类方法来讨论规模经济对金融集聚形成的作用机理。

  

  

(一)内部规模经济与金融集聚的形成

  

  与很多行业一样,金融业也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

金融机构的内生规模经济产生于以下几个原因:

金融机构专业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金融营销成本的节约;技术开发的规模效应;技术装备效应;规模管理效应;融资成本的节约;抵御风险能力的提高等。

  金融业的规模经济可以分为金融产品规模经济、分支机构规模经济和金融企业规模经济3个主要层次。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产品生产的分工和专业化,获得第一层次的规模经济。

也采取扩大经营规模的战略,在不同的金融中心设立分行,将服务的成本分散到全球金融业务中去。

金融企业层次的规模经济则主要通过兼并、收购、增资扩股、上市等各种方式追求规模的扩张。

单个金融机构的做大是一国或地区金融发展、成长的一项重要内容。

各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史无一例外地表明,规模对于金融机构是重要的。

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金融霸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强大的金融机构。

  单个金融机构在产品、分支机构和企业总体上规模经济的实现,使金融机构产品丰富,数量增多,规模扩大,使金融集聚形成成为可能,也是金融中心形成的条件之一及重要标志。

  

  

(二)外部规模经济与金融集聚的形成

  

  韩国经济学家帕克首先将微观经济学的规模经济理论应用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因分析上。

这里的规模经济即是我们所说的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实质上涵盖于前文所说的外在性,由于其效应较显著而独成一种理论分支。

它是指产业的微观经济单位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时所产生的降低成本和增加收益的经济效益,是由于公司、机构和基础设施间的联系引起的规模经济:

一般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专业化技能的集中、地方供应者和消费者间增加的相互作用、共享的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的地方化外部性等(Dicken&Iloyd,1990;Enright,1994;Hoover,1948)。

外部规模经济是促成生产和经营单位空间聚集的主要动因之一。

金融集聚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一方面通过直接作用于金融产业本身从而促进金融集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又反作用于金融产业,推动金融集聚的深化。

图1:

金融集聚及其外部规模经济关系示意图

  

  1.外部规模经济直接作用于金融集聚

  

(1)行业内金融机构之间的协作与合作得以开展

  当大量金融机构集聚在较小空间时,可以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和配合,降低成本,扩大经营能力。

银行业内部可发展众多的合作项目和业务联系,如商业银行的银团贷款业务。

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批发市场贷款业务逐渐成为国际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

由于这些贷款数额大,风险高,特别要求银行间的密切配合。

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这种配合的良好环境。

金融机构还经常可以建立清算和结算的联合服务,如联合的票据结算中心等,这将导致规模的外部经济效益。

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保险公司与证券公司之间都可开拓出众多的跨专业业务合作关系。

  

(2)金融机构之间共享基础设施

  各部门的空间聚集,可以共同建设和使用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从而可以减少投资,降低成本。

同时,还可以形成一个多样化的劳动市场,方便各产业部门的人才交流。

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往往是多部门的空间聚集,拥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和良好的基础设施。

这些设施往往成本巨大,金融、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各部门同时使用,可以大大提高使用效率。

  (3)金融辅助性产业得以发展

  著名交易成本学派经济学家威廉姆森(0.Williamson)曾以资产专用性理论解释中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