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82644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5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docx

《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docx

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

2009年高考历史应试解题技巧(选择题部分)

一、前言:

选择题是高考两大基本题型之一,考查的主要是考生是否充分掌握了史实,是否有较高的历史分析与判断能力,因此提高选择题得分的前提是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即熟悉课本的基础知识和在此基础上能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

同时,做题的过程中,应该把会做的力求做对,不会做的要充分利用有效的途径尽量做出来,这样就能大幅度提高成绩了。

二、审题方法:

审题,是考试的第一重要大事。

选择题审题通常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第一步:

找准关键词,即“答什么”,这一步同学们基本上能做到,但一定要记住做到“准”和“全”。

2、第二步:

审主体,即“答什么的什么”,这一步最为同学们所忽视,也是命题人经常利用我们的定势思维在此设置“陷阱”。

(如例2:

考查的是工业复兴法实施的主要目的但我们同学却容易看成是罗斯福新政)

3、第三步:

审清限制条件:

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和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

4、认真研究被选项:

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即其本身的说法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5、简化题目条件或从被选项入手:

1)在我们碰上太长的材料时或看起来太复杂的题目时,则需要做这一步的工作,简化题目条件通常是运用语文学科中的有关知识,分析题目中的若干条件,把握住核心,排除题目中只起叙述、连接、支撑、限制作用的语句(或条件),这样解题就会容易多了。

2)在题目意思无法读懂的情况下,我们则可以考虑去研究被选项的情况,从选项获得启示再去做题。

6、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注意认真审题和动脑筋思考,同时,在做选择题或非选择题时做到在审题时将题干和选项中的一些重要信息、条件做上记号,以提醒自己不能忽视这些因素。

〖注意〗以上这些步骤在审题中要灵活运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举例说明如何审题及做题〗

例1: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这体现在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重大问题②北戴河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④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解析〗审题时首先找出关键词,即“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同时要注意限制条件即“新中国建立后”,(此处的限制条件属时间限制),审好题后,我们明确此题是考查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提高的表现。

此题有时间限制,因此我们首先考虑从时间入手,即看四个选项是否符合题干的时间。

七届二中全会在新中国成立前召开,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故排除与①有关选项,即排除A、B;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左”倾错误,不属于执政能力提高的表现,故排除②,即排除C,故正确答案是D。

例2:

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

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经济复兴B.增加就业机会C.国家干预经济D.防止盲目竞争

〖解析〗做这道题目时,如果我们不认真审题,再加上受固定思维影响,即以为题目是问罗斯福新政的特点(这就是命题人设计的“陷阱”),就会错选答案C。

正确的审题方法:

首先确定此题的关键词是“主要目的”,第二步是什么的主要目的,即“工业复兴法”实施的主要目的,而不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我们就能排除C,第三步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剩下三个选项的内容:

增加就业机会应该是“以工代赈”措施所起的作用,故排除B,(一般上在排除了两个选项后,较安全的做法应再看一次题目加深对题干的限制条件等的理解)剩下选项A、D,这两个选项均符合题意,在这样的情况下,则要看一看这两个选项有没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这也是做题过程中碰上这种情况后的一般做法),实施工业复兴法是为了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最终是为了实现经济复兴,故D包含在A中,正确答案为A。

三、解答选择题的技巧:

1、时间突破法:

如果题目有时间出现的话(时间提示语一般上分为两类:

一类是通过特定的人物或历史事件间接提步的;一类是有比较的明确的年份、世纪、时期和朝代等提示),我们要首先考虑从时间入手进行做题,即看被选项必须符合题干的时间限制,不在题干时间范围内即可排除,同时联系题干的时间联想课本相关的知识帮助我们答题。

下面略举几例,以期有所启发。

例3:

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B.轮船招商局C.发昌机器厂D.耶松船厂

〖解析〗此题有时间提示:

洋务运动时期,因此我们做题时应该首先从时间入手,通过这个时间提示我们可以确定两个信息:

一是选项要符合这个时间范围,二是选项必须是洋务

企业,题中四个选项均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因此从第二个信息“必须是洋务企业”入手,即可把答案圈定在A、B之间;第二步结合材料确定“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由官督商办的,推出是民用工业,从而得出正确答案是B。

例4:

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解析〗注意图片下方的时间1953年4月,这个时期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人民公社(1958年)与包产到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与1953年时间不符合,排除C、D。

公私合营是在城市,与图中的农村风格不符合,排除B,故正确答案为B。

2、排除法:

(这是解题中较实用的方法之一,在做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排除)

1)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有部分错误。

(做否定型选择题除外)

例5:

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B.《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C.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

D.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

〖解析〗该题的关键词是“联合国”,考查考生对联合国这个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要求精确到位。

A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一战后成立的国联,B项本身错,联合国构想的提出应是雅尔塔会议上,C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联合会安理会。

所以D为正确答案。

2)待选项与题干意思不符:

如时间、地点、性质、人物或内容不符。

例6: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解析〗首先确定关键句子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之一,限制条件是1949年10月1日。

此题有明确的时间:

1949年10月1日,我们做题时首先从时间入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1954年一大确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D;新中国刚成立时,如解放战争尚未结束,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故A的说法本身错了;B这个选项中“彻底”一词的说法过于绝对,我们可以考虑此选项有问题,(简单的方法是结合一个具体的史实看能否排除,如新中国成立之初还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故B的说法也错了,得出正确答案为C。

3)选项表述相同的(即具有并列关系),二者都应该排除,(因为历史高考选择题是为单选,不可能出现两个答案,故二者皆不是)此类选择题较少,选择时应慎重分析。

例7: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政权的确立,这主要因为

A、国王权力受到限制B、议会权力大为增强

C、法律具有了至高的地位D、内阁制得以形成

〖解析〗“国王权力受到限制”与“议会权力大为增强”选项的意思其实是相同的,即具有并列关系,排除A、B。

D项“内阁制得以形成”在君主立宪制形成之前就已出现,也不能选,故正确答案为C。

(我们在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后,注意检查该答案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另外,在每做完一道选择题后最好把题干与所选答案连起来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思考所选答案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4)排除与题干变相重复的选项:

例8: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所反映的有效历史信息的本质是

A.明朝时期天下庶务繁多

B.由于废除丞相,各部门之间不敢相互扯皮,工作效率提高

C.丞相制度的废除意味着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D.明清时期由于君主不理朝政,造成大权旁落

〖解析〗这则材料是明太祖对废除丞相后的一段言论。

A不是本质,可排除;选项B“各部门之间不敢相互扯皮,工作效率提高”与题干中的“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意思相重复,可直接排除;D项不符合明初的史实,故得出正确答案为C。

(因为丞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将相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这样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5)选项内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规定(或材料)无关的也应该排除:

如例1中的选项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重大问题,选项内容本身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限制条件即新中国建立后,也应排除。

6)选项中有过于绝对的说法(如选项中含有“全部”、“都”、“完全”、“彻底”等字眼)往往有问题:

如例6中的“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彻底”一词的说法就过于绝对,在做题中我们我们只要发现有过于绝对的说法时,只要联想课本知识举出一个例子与其不符的即可排除。

3、原因类:

(根本原因、主要原因与直接原因:

主要原因就是几个选项中最重要的那个,如果根本原因在其中,主要原因就得选根本原因。

选直接原因,就是选时间靠得最近,同时又是一个最具体的事物。

主要原因与直接原因的区别,一个诀窍是:

主要乃到根本原因多是宏观或抽象的,直接原因多是具体形象的)

题目涉及到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或最主要原因)时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分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引起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例9: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根本原因是

A.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B.议会的权力超过国王权力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D.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的妥协

〖解析〗此题是考查君主立宪制形成和完善的根本原因,是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应从经济方面考虑其根本原因,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理论,即可得出答案为C。

此外我们还可归纳: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日本的明治维新发生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即原有的旧制度或统治体系阻碍其发展,即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就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2)思想主张的不同、政党的主张不同、某个阶级领导的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也可从阶级本质去分析:

例10: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B.拜上帝教不适合中国国情

C.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解析〗题目问及的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我们应从阶级本质去分析。

研究四个选项,只有A符合,故答案为A。

又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都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来分析,如文学、艺术、思想等社会意识的根本原因,要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社会存在去找。

例11:

19世纪末“天择”、“物竞”和“淘汰”等成为中国有识之士的常用词,其根本原因是(A)

A.中国民族危机严重B.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

C.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D.中国人普遍要求进行社会改革

4)从事物的内因来分析:

(例题略)

例12:

孙中山思想转变的根本原因:

(C)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十月革命的影响

C.坚持民主革命的精神D.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5)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历史实践是否成功来分析。

如袁世凯复辟失败的根本原因:

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

6)从社会形态(社会性质)来分析:

如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根本原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的。

4、对应估计法:

具体做法是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或根据题干内容,在选项中选出与题干或关键词意思相同或相似的选项,但在做题过程中运用此法选出的答案定要仔细推敲。

下面略举几例以期说明:

例13:

文艺复兴时期宣传人用知识武装起来便有伟大力量的作品是

A、《乌托邦》B、《巨人传》C、《哈姆雷特》D、《愚人颂》

〖解析〗题干的“人……有伟大力量”与选项《巨人传》相对应,故选B。

(此题的做法有点牵强,最正确的做法是熟悉这些作品,看哪一部作品符合题干要求)

例1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国家在全球化中充当了重要角色的最主要表现是

A.推动世界殖民体系瓦解B.亚洲国家实现工业化

C.亚洲等地区经济实现腾飞,成为国际重要的经济力量

D.结成亚洲范围的地区经济集团并发挥积极作用

〖解析〗此题的关键词是全球化,利用关键词与各个选项相对照,我们可以发现只有选项C符合全球化的表现,故正确答案为C。

5、图表类选择题:

1)文物类:

①利用文物的外形和文物上附着的文字、图案等;

②命题者对图片所做的文字注释或说明(这种文字注释,一般上是由于解题需要命题者才加上的,因此这些信息有效率极高,必须高度重视);③在正确获取信息后,将选项内容与课本知识相联系,运用排除法等解题方法进行解题。

例15:

图1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的印文。

该印是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

〖解析〗题干提示的“汉印”推知时间是汉朝,图片

上的文字及注释均是“滇王之印”,将滇王之印与课本知识

挂钩,即滇王之印是汉武帝赐予西南夷滇池地区滇王的印信,

从时间上(即汉武帝赐予)排除A项,滇池在今天的云南昆明,从地域上排除B、D两项,正确答案为C。

2)地图类:

读地图,要先看图例,通过图例来了解和寻找地图内容,这是我们看地图的角度。

许多考试用地图选用局部,这其中要高度重视图中所作的城市地名等标注,这是引导我们发现特点的关键之处。

例16:

下图为历史上某次战争的形势图。

该图所示战局的时间是

A.1812年B.1914年

C.1918年D.1941年

〖解析〗读图时先把地图上的主要国家或重要地点确认。

当我们看到“奥匈帝国”“彼得格勒”(二战时为列宁格勒)等标注,就可确定此图是一战的,则可排除A、D;联系课本知识:

1914年一战爆发,德国重点在西线,东线不可能出现大规模东进俄国力量,故排除B,正确答案为C。

3)漫画类:

历史漫画往往凸出重大历史事件中各方力量之间关系的焦点冲突。

处理漫画要注意充分挖掘所有信息(如画面上的信息、漫画的标题等),以利于更准确表达,从而形成全局认识。

要避免只见局部不看全局的错误。

例17:

对下图反映的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A.国际联盟在巴黎和会上诞生

B.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C.美国无法实现操国际联盟计划

D.国际联盟不能维护战后和平

〖解析〗漫画上的“鹰”代表美国,“鹰嘴”夹住“小孩”——国际联盟,结合标题:

希望注定要无情破灭,联系所学知识,美国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以期操纵世界,但结果国际联盟却由英法主导,结合漫画标题正确答案应为C。

4)表格(数据比较):

常用于数据比较,看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如果是单一的一组数据,则看发展;如果是几组数据,则要横看、纵看、比较看,既看发展,又要看变化。

其中要特别注意看数据表格的标题。

例18:

下表为1870——1900年世界铁路发展状况(单位:

千米)

年份

世界总里程

欧洲

美国

1870

210000

105000

85277

1880

373000

169000

144000

1890

617000

224000

269010

1900

790000

284000

320133

表中信息反映的情况不包括

A.30年间美国铁路发展超过欧洲总和B.1870年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领先地位

C.铁路的发展扩大了欧美之间经济联系D.欧洲地区内及美国国内贸易不断扩大

〖解析〗横看1870年,B是正确的;再纵向从1870到1900年的发展,D是正确的;再同时纵横比较看,A是正确的。

C错在铁路是陆上交通,而欧美之间没有陆地连接,C是错误的。

答案选C。

5)柱状图:

常用于表达历史发展中的趋势比较。

单一的几个柱状反映的是发展趋势,复杂的几组柱状反映的则是发展中的比较与变化,其中要特别注意看数据表格的标题。

例19:

下列对图7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四国工业总量之和在当时世界上占绝对优势

B.各国工业比重的变化与其资本输出量成正比

C.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组柱状图,1870到1910年期间(第二次工业革命已进行了),英国、法国是资本输出最大国家,而工业比重却下降,最后沦为第三、第四,故B是错误的。

答案选B。

6)曲线图(趋势变化):

曲线图反映的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变化:

坐标横轴线表达时间;坐标纵轴表达发展水平;曲线中的转折点与重大事件密切相关,通过对应坐标时间判定;曲线中的趋势段表达一个历史阶段;如果有多个曲线形成交叉点,则这个交叉点是变化的临界点关键处。

此类题常借助坐标时间进行分析。

例20:

下图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国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D.石油生产的就本状况

〖解析〗从曲线图的标题的时间:

1956——1965年,我们可以判断此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图中的最低点是1960年,两边较高,1959年到1961年,这是三年困难时期。

再对应纵坐标,十年大致平衡,缺乏明显增长。

在优先重工业的背景下,没有进步并出现严重危机的是农业。

答案选B。

7)图片:

包括大量照片在内的图片是考试中常用的材料,用以考查对历史特征的判断。

处理该类材料要注意:

通过上面的文字信息判断相关的历史事件;通过图形风格推敲历史时间;通过其中人物事物判断历史归属;通过画面场景理解相关历史。

例:

见例4。

6、比较型选择题:

1)比较相同点:

即寻找事物的共性,是题干中两个或多个比较事物,全都具备的,通常也是较抽象的,包容较广的。

例21:

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解析〗君主不管权力大小与否,都是国家元首。

答案选A。

2)比较不同点:

即寻找具体事物的个性,是题干中唯一的事物的独一无二的特点,通常是较具体,包含较狭窄的。

寻找不同点要注意题干的主语,即判断项,这是选择的中心,题干中的比较项只是参照。

例22: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解析〗主语是1954年宪法,特点应该是属于它的,《共同纲领》只是用于比较的参照物,主语内容的特点必须是它所没有的。

因为《共同纲领》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的,而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故答案选D。

再用排除进一步确定:

A、C早在《共同纲领》中就确定了,1954年宪法颂布时,三大改造还没有完成。

7、转化法:

即是“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具体做法是认真审好题,获取有效信息,将题目的信息转化为旧知识进行做题。

下面举例说明:

1)学科内知识的转化:

例23:

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

这个事的实质是

A.建立地主与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B.为近代化扫除障碍

C.对外殖民获得相当的成功D.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解析〗此题的关键词是“事”,解题的关键是首先翻译出“事”的含义,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应该是资产阶级革命。

然后根据题目的时间(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的事应该是指德意志的统一。

德意志的统一的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质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故正确答案为B。

2)语文知识迁移:

在试题中碰到以文字的形式来表现,且涉及到语文知识的(如以古诗词作题干的),在这种情况下,运用语文知识来解答则可事半功倍。

例24:

辽统治者认为:

“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

反映这一认识的史实是

A.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B.和北宋贸易往来频繁

C.建造了崇圣寺千寻塔D.制造瓷器,印刷书籍

〖解析〗此题是考查“吾修文物”的史实是什么?

因此解答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文物”的真正含义。

故运用语文知识来解答就容易多了。

在现代汉语中,文物是指历史上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物品。

但此题给出的时间是“辽代”,所以就需要运用文言文的相关知识,了解古汉语中“文物”的含义:

文字和物品,据此作出新的判断:

制造瓷器,印刷书籍,答案为D。

3)政史迁移:

例25:

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因为它

A.成立时间早B.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D.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

〖解析〗此题是考查的是中国同盟会为什么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的原因,我们如果把政治里的政党基本特征(只有具备了明确的纲领、鲜明的阶级性、全国性的组织系统才可能称为政党)运用到这道题目上来,一对应,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D。

8、包含法:

在做题过程中,所有待选项都符合题干之意,或排除后剩下两个选项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考虑一下这些选项之间是否有包含关系,能够包含其它的待选项即是最佳答案。

此法运用得当,可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例26:

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抗意识增加B.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各殖民地之间初步形成统一市场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解析〗分析可知,四个选项所述均是出现转变的原因,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明显包含了其它三个原因,所以D是正确答案。

9、理论法:

(即规律性知识)

特别适合思维含量高、理论性强的选择题,尤其是评价型、因果关系型、史论结合型和程度型选择题,这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进行科学分析,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或经济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

例27:

史学界之所以肯定武则天,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唐高宗处理政事

C.她能重用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解析〗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评价历史人物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即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经济发展是生产力发展最根本的体现),按照这一原理对应下来,正确答案为D项。

本例如果不用理论法解答,将很难确定正确选项,因为四项史实本身都符合历史实际,都能从不同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