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83219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docx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docx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

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亚历山大二世说“与其等农奴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奴。

”此话表明(   )

A.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农奴                                

B. 面对统治危机,沙皇不得不进行改革

C. 沙皇认识到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D. 沙皇要扫除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2.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论述一场战争的影响时说:

“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人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

”这一“觉醒”指的是

A. 开始认识到封建农奴制的腐朽落后                      

B. 开始认识到沙皇专制政体的腐败落后

C. 开始认识到军事制度建设的迟滞落后                  

D. 开始人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3.(2013·北京卷)俄国在19世纪曾与西欧国家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

在这两次战争中,“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战争的结局大为不同,并对俄国和欧洲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1812年战争的胜利挫败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②1812年战争巩固了十二月党人对现存制度的信念③1855年战争前赫尔岑等人提出了解放农奴的主张④1855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4.“1859—1879年,注册棉纺企业的机器织机数量增长了46倍,而手工织机减少了23%。

两种生产设备的比例为3.2∶1。

”这些数据表明(   )

A. 19世纪中期,俄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              

B. 农奴制改革使得俄国手工纺织缺乏人员

C. 棉纺织业是农奴制改革后的新兴行业                  

D.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机器生产得到推广

5.彼得一世曾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客观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事实上是强化了农奴制

C.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D. 有利于俄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6.直接刺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是( )

A.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其困难                                

B. 农奴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C. 克里木战败使经济更加恶化                                

D. 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7.下列不属于民粹派主张和活动的是(   )

A. 主张发动工人阶级与农民结成联盟推翻沙皇统治     

B. 痛恨沙皇制度对农民的剥削

C. 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                                               

D. 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发动农民革命

8.之所以说俄国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依据是( )

A. 它是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的                                

B. 它使俄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C. 它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 沙皇专制统治让位于资产阶级统治

9.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

A. 亚历山大二世倾向于发展资本主义                      

B. 改革实际由资产阶级借助沙皇的权威而展开

C. 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 改革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俄国得以确立

10.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特点是( )

A.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 总体水平落后于美国、西欧

C. 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                                           

D. 分布不平衡

11.“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1822年一样英勇作战……总之战争是失败了。

”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俄国的发展受到农奴制的阻碍                             

B. 俄国没有开展工业革命

C. 俄国孤军难以对抗强敌的联合                             

D. 没有获得海军的保障

12.(2010年四川成都石室中学二模)19世纪中期,俄国在欧洲的地位已远远不如1815年和1848年时那样突出。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英国成了第一工业国                                           

B. 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

C. 农奴制的普遍存在                                              

D. 法国、德国已经开始强大起来

13.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的法令中最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款是(   )

A. 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B. 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C. 农奴摆脱农奴主的控制                                       

D. 高价赎回一小块份地

14.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   )

A. 加强资产阶级专政                                              

B. 学习西方的司法制度

C. 加强军事实力                                                     

D. 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15.“斯托雷平是革命之父”的含义是

A. 他镇压了1905年革命                                          

B. 他实行了农村土地改革

C. 他消除了农奴制残余                                           

D. 他主持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40分)

1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为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

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

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

并指出俄、日两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17.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两幅材料各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历史现象?

(2)图中“文明的火炬”指的是什么?

到西伯利亚又说明了什么?

(3)如何认识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

18.阅读下列材料:

   1861年2月19日(俄历),沙皇颁布的解放农奴的宣言(节选):

根据上述新法令,农奴在适当的时候将获得自由农村居民的一切权利。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

   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

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

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改革法令的主要内容。

(2)依据俄国社会发展情况评述上述材料对俄国经济的影响。

(3)结合材料说明法令颁布前后农民的地位有何变化?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由“与其等农奴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奴”分析,说明亚历山大二世解放农奴的目的是避免“农奴自下而上起解放自己”,其是为巩固沙皇统治而不得不进行改革,故A项“为了解放农奴”说法错误,B项正确;C项“认识到必须顺应历史潮流”说法错误,D项“扫除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说法错误,因为其目的是巩固统而不得不进行的,沙皇统治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的障碍,CD项排除。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

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沙皇统治危机的出现。

2.【答案】A

【解析】【分析】19世纪中期进行的克里木战争(目前一般译成克里米亚战争)使得俄国遭到大败,俄国的失败证明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已经成为了阻碍国家发展的严重的障碍;故选A。

而B项错误,随后进行的1861年改革并未改变沙皇制度就是证明;C项错误,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并非仅仅是军事技术的落后造成的;D项错误,俄国随后的改革进入的正是资本主义社会。

3.【答案】B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1812年的战争是反对拿破仑对外侵略扩张的战争,俄国获得胜利;1855年是英法俄争夺土耳其地区的争霸战争,俄国由于落后的农奴制而失败,由此催生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

十二月党人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出现的,因此②表述错误,故排除含②的选项即可。

4.【答案】D

【解析】【分析】从内容看,题目反应的是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所占比例的变化,出现的是机器生产的推广,从时间上看,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结合备选项,可以看出D项符合这些条件,故选D。

5.【答案】C

【解析】【分析】彼得一世改革强化了农奴制,因而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因此C项错误,故选C。

彼得一世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鼓励发展工商业,有利于俄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但是这种措施事实上强化了农奴制,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从长远看,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6.【答案】C

【解析】【分析】克里木战争失败使得俄国南下扩张战略严重受挫,大大降低了它在欧洲的地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推动了农奴制改革,这是直接原因,C项符合题意;AB项是根本原因;D项是政治上的因素,并不是直接原因。

正确选项为C项。

【点评】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1.经济上: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根本原因)

2.政治上:

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

3.思想上:

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4.军事上: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社会危机。

(直接原因)

5.统治阶级:

亚历山大二世酝酿改革

7.【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针对的是俄国1861年改革,民粹派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但并没有主张反对工人阶级与农民结成联盟推翻沙皇专制。

其他三项都是民粹派的主要活动,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点评】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整合与再现能力。

结合教材知识进行梳理总结。

8.【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一场改革的性质不在于其领导力量是谁关键在于改革最有利于何种力量的发展,所以根据上述理论不难判断出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它应该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故C项正确;

“它是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它使俄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沙皇专制统治让位于资产阶级统治”的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故AB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解题时紧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然后对此理解与认识。

9.【答案】C

【解析】【分析】改革虽然是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但就其背景、内容和作用来说,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C项正确;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沙皇专制统治,A项说法不正确;农奴制是统治阶级主动进行一次由上而下的改革,B项说法不正确;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改革后俄国仍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D项说法错误。

故正确选项为C。

【点评】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方面来分析,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上:

改革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改革后,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

(2)政治上:

沙皇专制政权逐步变成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因此,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里程碑。

10.【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总体上与欧美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对外国资本的依赖严重及经济发展不平衡,关键因素在于改革的不彻底性,俄国的社会现实也深刻影响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由此可知,ABCD项都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但最基本的应是A项。

【点评】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总体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19世纪七八十年代,外国资本占俄国资本总额的三分之一,并有逐年上升之势;(3)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地区分布也非常不平衡,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莫斯科等几个主要地区,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工业成分很少。

11.【答案】A

【解析】【分析】1855年的战争指的是俄国与英法等国的克里木战争,俄国战败,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克里木战争俄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俄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故选A。

B项错误,俄国也已经进行了工业革命;C项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D项说法错误,俄国的海军和陆军都是相对于英法来说相当落后。

【点评】俄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农奴制下,农奴没有人身自由,不能自由的到工厂做工,使工业生产缺少劳动力;同时农奴生活艰难,无力到市场上购买商品,也影响了市场的发育;工业生产也缺少必要的资金,改变农奴制度已经是势在必然。

12.【答案】C

【解析】【分析】19世纪中期,使俄国远远落后于西欧各国的主要原因在于俄国农奴制的存在。

故C为正确答案。

13.【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是最佳型选择题,注意题干中的“最有利”的限制词。

A项内容为俄国资本主义提供了自由劳动力;B项“无条件”说法错误;C项“摆脱”说法错误;改革后土地仍掌握在地主手中,农民可赎买份地,D项“赎回”说法错误。

故正确选项应是A项。

【点评】本题解答过程中的特别要注意D项。

区别赎回与赎买的含义。

14.【答案】D

【解析】【分析】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点评】1861年俄国农奴制废除后,新的生产关系逐步确立,不可避免地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

上层建筑的调整是顺应经济基础变化的。

15.【答案】D

【解析】【分析】斯托雷平土地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使俄国处于革命的前夜。

故选D。

A项是其镇压革命的行动,不能称为“革命之父”;B项的农村土地改革并不是一场革命;C项说法错误,农奴制残余并未消除,斯托雷平的改革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点评】斯托雷平领导实施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1906年法令规定农民有权退出村社,随时可将份地确定为私产,以建立独立田庄(在村社某一地段内获得一块份地)和独家农场(完全脱离村社的土地),通过农民银行扶持“殷实”农民建立独立田庄和独家农场;1911年法令公布土地规划条例,规定凡进行土地规划的地方,村社份地均自动变为私产;推行向西伯利亚等边疆的移民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

(1)“西方的脚步”:

近代资本主义文明。

“旧制度”:

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

(2)主要表现:

政治:

宪法赋予天皇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

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崇拜。

(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启示:

既要顺应历史趋势及时改革,又要与本国国情结合。

(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问,第一小问,“西方的脚步”据材料一“警告俄罗斯会因为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结合所学得出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第二小问,“旧制度”据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结合所学得出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

(2)问,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二“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及所学从政治、文化方面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启示据材料一“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和材料二“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综合分析归纳即可。

17.【答案】

(1)材料一反映的是贵族宣读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材料二反映了亚历山大二世缓慢的政治变革。

(2)“文明的火炬”指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

“到西伯利亚”说明沙俄仍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挑战都会受到压制,形象地说明了改革不彻底,带有明显局限性和不彻底性的特点:

(3)1861年改革是由农奴主阶级进行的,所以很不彻底。

它没有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由于农奴制残余,经济发展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劳动人民遭受看要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图片主要夏映的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不彻底性及政治变革的缓慢进程。

(1)题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2)题注意“文明的火炬”是指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本图片实际是把沙皇的反对者流放到西伯利亚,文明指代沙皇的反对者.即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从性质、结果等角度分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是对历史学习方法的考查。

由材料以可以看出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解放的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而材料二则是从更多的角度来说明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评价重大历史改革的方法应该是实事求是;全面辩证地分析。

18.【答案】

(1)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的人;土地仍归地主所有:

农民可得到一块份地、赎买居住的房屋等;农民只有赎买了土地后.才能真正地成为自由人;过渡状态下农民必须向地主履行法令中规定的义务。

(2)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改革在法律上使2000多万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大大地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3)由地主的私有财产到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

【解析】【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第

(1)题时,注意依据材料,答案直接来源于材料,可在正确处理材料的基础上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出答案;第

(2)题一定要重视问题强调对“经济”的影响;第(3)题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