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6896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docx

一年级国学计划及教案

经典诵读课教学计划

班级一年级教师罗晓

教学内容

学习《三字经》以及简单易懂的古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义理,感受中

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

感。

3初步启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背诵、记忆。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三字经》,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难点

懂得其中的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方法

讲授、诵读

 

内容

周次

内容

周次

《三字经》1---4句

1

学习古诗

1

《三字经》5---8句

2

学习古诗

2

《三字经》9---12句

3

学习古诗

3

《三字经》13---16句

4

学习古诗

4

《三字经》17---21句

5

学习古诗

5

《三字经》22---25句

6

学习古诗

6

《三字经》28---29句

7

学习古诗

7

《三字经》30---33句

8

学习古诗

8

《三字经》34---48句

9

学习古诗

9

《三字经》49---51句

10

学习古诗

10

国学课教案

班级一年级教师罗晓第()周

教学内容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教学目标

1、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2、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教学方法

讲授

 

 

 

一、导入揭题:

提问:

请同学分享每周父母花多长时间陪你们?

(如果你的爸妈很少陪你,你会有什么想法呢?

)我们看看古代的一个同龄人是怎么做的。

原文: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讲黄香的故事)

分享同学们的感受

二、学文晓理:

提问:

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

是什么在驱使他们?

父母,兄长为你做过什么?

(善,恩)

引入:

感恩。

实施时,是由我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思考和跟着我的语音提示回忆父母是怎么无私的关爱我们的。

然后请大家来分享。

有的孩子真的有所悟,

而有的不但配合,还总是睁眼。

不过,我觉得当时助教体会得更深,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三、熟读背诵

自己读熟

分组检查,指名背诵

会背的还可以接着往下进行背诵

 

三、总结

(1)朗读今日所学。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对父母、对家里的长辈、对老师。

也可以用完整的话说向老师和同学们说说你的打算。

国学课教案

班级一1班教师罗晓第()周

教学内容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

教学重点

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教学难点

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

教学方法

讲故事

 

 

 

一、导入揭题

二、学文晓理

三、扩展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孩子讲谦让的故事,请小朋友们边听边想:

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文晓理: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2、讲解这几句的意思。

(东汉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才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然后提问:

(出示图片)

⑴图中谁是孔融?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⑵孔融最先拿梨,本来能拿到最好、最大的,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

⑶他为什么要给自己选一个最小的?

⑷孔融把大梨、好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这说明了什么?

⑸孔融吃梨时讲谦让,爸爸的表情怎样?

(课件展示插图)爸爸看到孔融这样做,心里会怎样想?

他会怎样夸奖孔融?

 

⑹谁能学学爸爸的语气夸夸孔融?

⑺孔融受到爸爸的表扬,心里会怎样想?

⑻孔融这样做,他的哥哥会怎样想?

弟弟呢?

他们以后也会怎样做呢?

3、小结: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能让人,他不仅受到了全家人的称赞,也受到了世人的赞扬。

所以,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孔融也成为了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

4、那么,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呢?

5、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6、老师解释语译部分。

7、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8、故事情景再现:

学生表演。

(三)扩展活动:

学习儿歌《谦让歌》

《谦让歌》

好儿童,要谦让,

好处、方便,我不抢,

要学孔融把梨让,

不抢先,能让人,

先别人,后自己,

人人夸我“你真棒”!

国学课教案

班级一1班教师罗晓第()周

教学内容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知道这几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教学难点

理解三字经的意思

教学方法

讲授

 

 

 

一、导入揭题:

提问:

有谁背过“三字经”?

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二、学文晓理: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来就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提问:

你知道是以什么意思吗?

学生解释它的意思

 

三、熟读背诵

自己读熟

分组检查,指名背诵

会背的还可以接着往下进行背诵

 

四、总结

(1)朗读今日所学。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好孩子?

试着用完整的话说向老师和同学们说说你的打算。

国学课教案

班级一1班教师罗晓第()周

教学内容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理解它们的意思。

教学重点

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教学难点

理解三字经的意思

教学方法

讲授

 

 

 

一、导入揭题:

提问:

有谁会背前面学过的“三字经”?

(指名背诵)

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二、学文晓理:

原文: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

如果对孩子不严加教育,孩子善良的禀性就会改变。

教诲一个人按照本性发展放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始终不懈。

提问:

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解释它的意思

 

三、熟读背诵

自己读熟

分组检查,指名背诵

会背的还可以接着往下进行背诵

 

四、总结

(1)朗读今日所学。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好孩子?

试着用完整的话说向老师和同学们说说你的打算。

国学课教案

班级一1班教师罗晓第()周

教学内容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理解它们的意思。

教学重点

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教学难点

理解它们的意思。

教学方法

讲授

 

 

 

一、导入揭题:

提问:

有谁会背前面学过的“三字经”?

(指名背诵)

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二、学文晓理:

原文: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

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能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曾三次搬家。

孟子不努力学习,孟母生气的割断正在织布的纱线,以此告诫孟子只有日积月累的学习,方有进益。

提问:

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解释它的意思

 

三、熟读背诵

自己读熟

分组检查,指名背诵

会背的还可以接着往下进行背诵

讲故事《孟母三迁》

 

四、总结

(1)朗读今日所学。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好孩子?

试着用完整的话说向老师和同学们说说你的打算

国学课教案

班级一1班教师罗晓第()周

教学内容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理解它们的意思。

教学重点

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教学难点

理解它们的意思。

教学方法

讲授

 

 

 

一、导入揭题:

提问:

有谁会背前面学过的“三字经”?

(指名背诵)

你能简单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二、学文晓理:

原文: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

古代时候,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提问:

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解释它的意思

启示:

  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三、熟读背诵

自己读熟

分组检查,指名背诵

会背的还可以接着往下进行背诵

讲故事

 

四、总结

(1)朗读今日所学。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好孩子?

试着用完整的话说向老师和同学们说说你的打算

国学课教案

班级一1班教师罗晓第()周

教学内容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理解它们的意思。

教学重点

理解它们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它们的意思。

教学方法

讲授

 

 

 

一、导入揭题:

提问:

有谁会背前面学过的“三字经”?

(指名背诵)

你能简单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二、学文晓理:

原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

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

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提问:

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解释它的意思

师:

这几句三字经告诉我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都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家长为了工作、生意没有时间管自己的孩子,这是不对的,老师如果对学生不严个要求,就是老师的问题了。

 

三、熟读背诵

自己读熟

分组检查,指名背诵

会背的还可以接着往下进行背诵

讲故事

四、总结

(1)朗读今日所学。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好孩子?

试着用完整的话说向老师和同学们说说你的打算

国学课教案

班级一1班教师罗晓第()周

教学内容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理解它们的意思。

教学重点

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教学难点

理解它们的意思。

教学方法

讲授

 

 

 

一、导入揭题:

提问:

有谁会背前面学过的“三字经”?

(指名背诵)

你能简单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二、学文晓理:

原文: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

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用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提问:

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解释它的意思

启示:

小时不努力学习,等自己老了,岁数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提问:

你还想说些什么?

三、熟读背诵

自己读熟

分组检查,指名背诵

会背的还可以接着往下进行背诵

四、总结

(1)朗读今日所学。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好孩子?

试着用完整的话说向老师和同学们说说你的打算

国学课教案

班级一1班教师罗晓第()周

教学内容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理解它们的意思。

教学重点

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教学难点

理解它们的意思。

教学方法

讲授

 

 

 

一、导入揭题:

提问:

有谁会背前面学过的“三字经”?

(指名背诵)

你能简单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二、学文晓理: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提问:

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解释它的意思

三、熟读背诵

自己读熟

分组检查,指名背诵

会背的还可以接着往下进行背诵

 

四、总结

(1)朗读今日所学。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好孩子?

试着用完整的话说向老师和同学们说说你的打算

国学课教案

班级一1班教师罗晓第()周

教学内容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理解它们的意思。

教学重点

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教学难点

理解它们的意思。

教学方法

讲授

 

 

 

一、导入揭题:

提问:

有谁会背前面学过的“三字经”?

(指名背诵)

你能简单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二、学文晓理:

原文: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启示:

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提问:

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解释它的意思

 

三、熟读背诵

自己读熟

分组检查,指名背诵

会背的还可以接着往下进行背诵

四、总结

(1)朗读今日所学。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好孩子?

试着用完整的话说向老师和同学们说说你的打算

 

国学课教案

班级一1班教师罗晓第()周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鹅》

教学目标

了解诗中所写的鹅的特点,产生对鹅的喜爱之情,初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背诵理解古诗的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诗中所写鹅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

 

 

 

一、导入:

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唐朝一个7岁的小孩,名叫骆宾王。

有一天,他在池边戏水,有人指着池中的白鹅让他做诗,他就出口做了一首诗,名叫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学习背诵

读懂诗句的意思,指导朗读。

1、师范读,学生体会古诗的读法。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2、照老师的样子读一读。

3、指名读,互评,老师纠正停顿。

4、自由练习读,边读边看图,想一想每句诗的意思。

5、指名读一句说一句的意思。

四:

背诵

1、自由背诵。

看谁记的又对又快。

2、指名背诵

3、通过背诵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受?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鹅》,是7岁的小作者骆宾王仅用18个字,就描绘出了在碧绿的池水里嬉戏鸣叫的白鹅那种自由自在的样子,多么了不起呀!

因此,被人称为“神童”

如果你们也努力学习语文,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们也回向骆宾王那样出色的!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国学课教案

班级一1班教师罗晓第()周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夜宿山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2、了解诗的内容。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方法

看视频、讲故事

 

 

 

一创设情境,激兴导入:

1教师配乐诗朗诵《夜宿山寺》,把学生带入情境。

2请学生说说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山很高......)

3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夜宿山寺》吧。

二了解内容:

1齐读古诗,纠正字音建立整体印象。

2小组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自学要求:

1)先互读古诗,要读通读顺。

2)讨论:

“从哪儿看出山寺很高”?

3)互相说说自己对每句诗的理解。

(不必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

4)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解决。

解决不了的,一会儿在全班提出,集体解决。

3汇报自学情况,集体解决疑问。

(危楼;瑶台;星辰)

三指导朗诵:

1指名朗诵诗,要读出韵律和自己的感受。

2教师范读,让学生比较师、生的朗诵有什么不同?

3指导断句:

1)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断句,说明理由:

“为什么要断在这儿”?

2)教师根据学生的断句进行分析:

好的保留,不好的去掉,最后总结出最佳断句方法。

3)按照断句再朗诵,看看有什么不同。

4同桌互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和韵律。

5请一两名学生吟诵,生生评读、师生评读。

四指导背诵:

1看投影片填空,帮助背诵。

危楼()()(),

()可摘()()。

()()()()(),

恐惊()()()。

2教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合作背诵。

3试着自己被下来,看谁背的快。

国学课教案

班级一1班教师罗晓第()周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花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2、了解诗的内容。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方法

讲授

 

 

 

一创设情境,激兴导入:

1教师配乐诗朗诵《花影》,把学生带入情境。

2请学生说说你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

(花的影子)

3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花影》。

二了解内容:

1齐读古诗,纠正字音建立整体印象。

2小组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自学要求:

1)先互读古诗,要读通读顺。

2)讨论:

“从哪儿必一个字看出是写花的影子”?

3)互相说说自己对每句诗的理解。

(不一个字的解释。

4)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解决。

解决不了的,一会儿在全班提出,集体解决。

3汇报自学情况,集体解决疑问。

(收拾;教;将)

三指导朗诵:

1指名朗诵诗,要读出韵律和自己的感受。

2教师范读,让学生比较师、生的朗诵有什么不同?

3指导断句:

1)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断句,说明理由:

“为什么要段在这儿”?

2)教师根据学生的断句进行分析:

好的保留,不好的去掉,最后总结出最佳断句方法。

3)按照断句再朗诵,看看有什么不同。

4同桌互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和韵律。

5请一两名学生吟诵,生生评读、师生评读。

四指导背诵:

1看投影片填空,帮助背诵。

重重叠叠()瑶(),

()度()童()()()。

()()()()()()(),

()教()()()将()。

2教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合作背诵。

3试着自己被下来,看谁背的快。

国学课教案

班级一1班教师罗晓第()周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梅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方法

讲授

 

 

 

一、导入:

1、揭示课题,板书《梅花》。

2、介绍作者:

王安石

二、观察图画,听教师朗读。

1、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

2、听教师朗读。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并指导)

1、借助汉语拼音反复读课文

2、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诗中要掌握的生字。

(数、独、暗)

四、读诗句、学生字。

1、检查古诗朗诵情况。

2、学习生字。

(1)齐读第一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解释句意,读准生字。

(2)齐读第二句: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解释句意,读准生字。

3、巩固所学生字。

(学生讨论如何记住这些字,教师指导)

4、朗读《梅花》一课。

五、自学课文(教师巡视并指导)

1、借助汉语拼音反复读课文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

国学课教案

班级一1班教师罗晓第()周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江上渔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方法

讲授

 

 

 

一、课堂导入:

1、揭示课题,板书《江上渔者》

2、介绍作者:

范仲淹

二、自学课文(教师巡视并指导)

1、借助汉语拼音反复读课文

2、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诗中要掌握的生字。

(者、往、君、舟)

三、读诗句、学生字。

1、检查古诗朗诵情况。

2、学习生字。

(1)齐读第一句: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解释句意,读准生字。

(2)齐读第二句: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解释句意,读准生字。

巩固所学生字。

(学生讨论如何记住这些字,教师指导)

3、朗读《江上渔者》一课。

四、巩固今日所学生字,熟练朗诵诗文。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国学课教案

班级教师第(5)周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游子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懂得慈母的恩情是报答不了的。

教学重点

有感情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方法

讲授理解

 

 

 

一、导入: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在一起讨论了低年级同学应该怎样学古诗。

你们还记得吗?

学古诗应该多读、多背,可以用多种方法帮助我们大致理解诗的意思。

二、学习理解

1、我们先来读《游子吟》。

(课件)(声音读诗两遍)

虽然读得还不太熟练,但生字的读音你们都读对了,让我们来读一读。

慈慈母线慈母手中线

临缝临行密密缝

恐迟意恐迟迟归

晖春晖报得三春晖

吟游子吟

2、说说每句是的意思

3、连起来说说

三、说说学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四、总结

“游子”,就是离家远游的人,这首诗的作者是孟郊,他是唐代诗人,他年轻的时候多次外出求学,要很长时间离开自己的妈妈。

孩子要出远门了,这一去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所以,妈妈为孩子缝制衣服的时候,一针一线缝得那样细密,生怕孩子的衣服穿破了,没有人为他缝补。

孟郊后来做了官,她最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