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94501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x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docx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

【学习目标】

1.学习“盖”“所以”“而”“观”“名”“道”“文”“相”“然”“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课前自主学习

一.自主预习

(一)了解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时代背景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二)给加点字注音

无物以相()之 何可胜()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

(三)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通,。

(四)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于是余又叹焉。

(五)一词多义

【重点实词】

“道”

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

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5.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

“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

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然”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

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相”

1.无物以相之相:

帮助

2.则将焉用彼相矣相:

扶助盲人的人

3.桓公欲相鲍叔相:

使为相

4.悔相道之不察兮相:

省视,察看

5.儿已薄禄相相:

相貌

6.及时相遣归相:

(偏指一方)我

【重点虚词】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3.良乃人,具告沛公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

2.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以故其后名之曰

2.距其院东五里

3.独其为文犹可识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视其左右

9.谬其传

10.咎其欲出者

11.其孰能讥之乎?

12.既其出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无物以相之。

3.险以远。

4.由山以上

(六)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2.名之曰褒禅。

3.有泉侧出。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6.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火尚足以明也。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七)、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5.不随以止也

6.此余之所得也!

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八)素材积累

1.“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除了阐述“治学要深思慎取”之外,还可以用于以下话题:

做事要深思慎取。

治学要有求是精神。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经典链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 子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 游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例文:

治学要有求是精神。

(观点)我们知道治学所得很多来自间经验,而间接获得的必须在辨别真假之后,因为“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课文)质疑、识别、去伪、求是。

陆游说的则更透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典运用)躬行求是,求真务实治学才得真经,真经才能经久传承。

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以及“我”听信别人不能“极夫游之乐”和有志、有力、有物关系,阐述“凡事要尽志”“治学处事,要有百折不饶的精神”之外,还可以用于以下话题:

人生之路是靠走出来的。

无限风光在险峰。

志存高远。

成功要靠坚强的意志支撑。

有志者事竟成。

经典链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 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 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 子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例文:

鹰要翱翔高空,人要志存高远。

(观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课文)景犹如此,人何以堪?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经典运用)三国诸葛志存高远,静卧龙岗等贤主,遇到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毅然出山,唱空城,布八阵,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联吴抗曹,平定中原。

试想卧龙没有高远志向,随便屈尊就卑,哪里有后来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美名传扬。

3.写法借鉴

《游褒禅山记》借游览褒禅山引发对人生立志的思考,作者善于从平常所见所闻中挖掘新见解,想别人所未想,发别人所未发。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值得我们效仿学习。

由此延伸,种种现象背后蕴含了多少哲理,大自然里俯拾皆是,略举两个为例:

落叶归根——人老归乡

经典链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

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崔岱气

落叶归根——知恩图报

经典链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晚霞满天——发挥余热

经典链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阳红——陈 毅

例文:

母亲是快70岁的人了!

早晨,和我一起参加晨练,跳健身操!

一起晨练的年轻人都叫她老姐姐,她们说:

“老姐姐跳得比我们还灵活呢!

”黄昏,母亲手把手地辅导10岁的小孙做作业,纠正普通话发音……这时晚霞正一点点映红着半边天!

绚烂多彩,母亲似乎深有感触,脱口而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就是晚年母亲的胸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问题存疑

 

 

课堂合作探究

【思考】

1.阅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

2.第一段内容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看似闲笔,是否显得赘余?

3.第二段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4.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5.此段文字哪些地方体现了与第一段的照应?

此段借仆碑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慨?

【探究】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

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2.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3.“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

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

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4.探究本课的写作特点。

随堂达标训练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是()

A.今言“华(huā)”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èng)道也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4.选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词的一项()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下列句中“观”字词性不同的一项是()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B.大王见臣列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C.火尚足以明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8.选出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二、阅读下面课文节选,完成文后的题目。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

拿着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

弄错

C.火尚足以明也明:

明亮

D.而在己为有悔己:

自己

10.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则其至又加少矣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其孰能讥之乎

A.两个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C.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11.下列句中加点“以”字,都属于连词,并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④有志矣,随以止也⑤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②/③/④⑤B.①/⑥/②/③⑤

C.①④/②/⑥/③D.①③/②/④/⑤

12.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的。

C.“有志矣”,而且“力足以至”,却“不能至”,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会感到“有悔”的。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二)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不出,火且尽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14.翻译下列句子,

(1)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

(一)略

(二)注音

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三)通假字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四)古今异义

1.古义:

十分之一。

今义:

数词。

2.古义:

不平常。

今义:

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古义:

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

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古义:

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

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古义:

“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

合用为一个连词。

(五)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道”

1.名词,路、道路2.名词,道理3.名词,主张4.动词,说、讲5.名词,方法

“盖”

1.名词,车盖2.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3.动词,超过,胜过4.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文”

1.名词,文字2.名词,纹理3.名词,文章4.动词,掩饰

“然”

1.代词,如此,这样2.形容词,对、正确3.形容词词尾,“……的样子”4.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相”

1.帮助2.扶助盲人的人3.使为相4.省视,察看5.相貌6.(偏指一方)我

【文言虚词】

乃:

1.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副词,竟,竟然,居然

3.副词,于是

4.副词,才

而:

1.表示转折

2.因而,表示因果

3.表示并列

4.表示递进

其:

1.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

2.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代词,代“仆碑”

4.前“其”:

代词,它,代“穴”;后“其”:

代词,那些,作“好游者”定语

5.前“其”:

代词,它,代后洞;后“其”:

代词,代游人

6.代词,他们,指古人

7.代词,指自己

8.代词,洞,洞壁

9.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0.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1.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12.助词,无义

以:

1.作介词用:

因、由于。

2.作连词用,相当于“而”,表目的,来。

3.作连词用,相当于“而”:

表并列。

“险以远”

4.作连词用,相当于“而”,表承接。

(六)词类活用

1、舍:

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侧:

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深:

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穷: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见:

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至:

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明:

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极:

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险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谬: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

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

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七)文言句式

1.判断句2.判断句3.判断句4.状语后置句5.省略句6.判断句7.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

课堂合作探究

思考

1.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2.不是。

因为第一段与第四段内容相照应。

它是第四段议论的根据和材料。

3.⑴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4.为第三段的议论作铺垫。

5.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其文漫灭”照应;“后世之谬其传”又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一句照应。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探究

1.(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

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

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明确: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2.

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3.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至洞之深处。

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

“无限风光在险峰”。

“随之”。

4.

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

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

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

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

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课堂达标训练

1.C(“胜”应读“shēng”。

2.D(“至”是动词活用作名词,其他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3.D(例句中的“其”与D项中的“其”都用作副词,表反诘语气。

其他三项中的“其”都用作代词。

4.B(A项中“以”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C项中“以”是表修辞关系的连词;D项中“以”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5.D(D项中“观”当动词讲,意思是“观察”,其他三项中的“观”都是名词。

6.C(A项中“所以”表原因,B项中“非常”是“不同寻常”的意思。

D项中“至于”是“到……”的意思。

7.B(“侧”是名词作状语,“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幽暗昏惑”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8.A(A项中者在句中起停顿作用,其余B、C、D项中三者都译为“……的人”。

9.C照明。

10.D(第一组,第一个意为正当,第二个将要。

第二组第一个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第二个语气助词,表反问,难道。

11.C(①连词,表承接。

②连词,因为。

③连词,表并列。

④连词,表承接。

⑤连词,来。

⑥介词,因为。

12.C(这里讲的是没有“志”而仅有力与物的情况。

13.

(1)多

(2)由,沿着;窈,幽深。

(3)将要。

(4)或,有的人;咎,责备。

14.

(1)即使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2)进入越深,前进也越困难,而看到的景象也越奇异。

(3)大概我到达的地方,与那些喜欢游玩的人所到的相比还不及他们的十分之一,但是,看看两边洞壁,来到这里并题字留念的已经很少了。

(4)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洞,而没能极尽那游玩的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