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教师用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6982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教师用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教师用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教师用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教师用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教师用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教师用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教师用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教师用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教师用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教师用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教师用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教师用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教师用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教师用书.docx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教师用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教师用书.docx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3阅读技法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教师用书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

要想做好诗词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词。

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或一首词曲,才能有针对性地得出答案。

因此,诗词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词。

那么,怎样去读懂诗词呢?

可以采用“两步四法”。

第一步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就是从标题、注释、意象、关键词句等方面把握诗词大意,从而揣摩诗词情感。

需用“三法”:

“看一看,找启示”“抓一抓,寻突破”“辨一辨,明关系”。

看诗词的题目、注释、诗序甚至标点等,从而找到理解诗词的启示点。

 看题目,思考信息

[讲一讲]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是诗词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词的重要切入点。

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以下作用:

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④揭示诗歌的线索;⑤表明诗歌的题材;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从题目抓住题材是较为实用的方法,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

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词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能较快地深入到诗词的内容中去。

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读标题

①时间是中夜(半夜);②地点是西园;③人物动作:

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

猜 想

①作者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

②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

读 诗

①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点题)

②标题里有月,诗中颔联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③作者“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于是尾句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作者的心情很寂寞。

那么,作者为何会寂寞呢?

再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晓了。

带着对标题的疑问,我们读懂了该诗。

[悟一悟]

1.根据表格中的解读提示,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卷 别

诗 题

重要信息

2017·高考

全国卷Ⅱ

送子由使契丹

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别怀人;②点明了送别的人物子由;③点明了出使的地点契丹

2016·高考

全国卷Ⅰ

金陵望汉江

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怀古咏史;②点明了地点金陵;③交代了诗歌的内容望

2015·高

考全国卷Ⅰ

发临洮将赴

北庭留别

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留别);②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

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

2014·高

考四川卷

秋暮吟望

①点明了时间秋暮;②交代了诗歌的内容望;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落寞、惆怅

2014·高

考广东卷

望江怨 送别

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②暗示了全词的感情基调悲凉

2.《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一诗,从标题来看,交代了哪些内容?

答:

                                      

                                        

                                        

                                        

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和内容(竹窗闻风);②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③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和类别(怀人诗)。

 看注释,推测作用

[讲一讲]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

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注 释

作 用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

帮助读懂诗句

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

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主旨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有关

[悟一悟]

3.根据表格中的提示,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诗 歌

借助注释理解写作意图

赠花卿[注]

杜 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 花卿:

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赠花卿”的目的是给花卿以委婉的讽刺

“此曲只应天上有”是说花卿僭用天子音乐,不当受之

“人间能得几回闻”隐含警示之意,意谓这种享受难于长久

抓诗词的意象,抓诗词中的关键词句,抓题干中的暗示信息,来突破诗词情感。

 抓意象

[讲一讲]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古典诗词中,意象数量繁多,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光秋露、鸟啼蝉鸣、柳絮榆荚、清霜白露、冷雨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小荷残菊、鹧鸪杜鹃、山水烟花雪月风,包罗万象。

意象不仅数量多,而且形象最生动、意蕴最丰富、使用最灵活、表现力最强,也最能表现诗人情感。

[悟一悟]

4.阅读下面的诗歌,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这首词中的主要意象:

杜鹃;词中直接描写其特点的词句:

声声只道不如归;这首词的主题:

游子思乡。

 抓关键词句

中国古代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

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一扫而过,这样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的,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寓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

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词句,迅速把握情感基调。

1.抓关键词

[讲一讲]

诗词中的关键词包括:

(1)情感词。

直接表明情感(或暗示情感)的词语,如悲、喜、愁、闲、苦、忧等。

如:

技 巧

举 例

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词”。

如抓住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

它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还藏在写景叙事句中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字就是情感词,它揭示出了诗人的孤独感;“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词,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2)修饰词。

冷暖色调的形容词等。

“墨分五彩,词含七情。

”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

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当然,词语表达感情多因境而变,婉转曲折,风情万种,阅读时应深加体味。

(3)表现景、人、事、物等特点的词语。

注意景的时令性以及景物本身的暗示性,人的动作行为的暗示性,特别注意描写人的细节性词语。

[悟一悟]

5.阅读下面的诗歌,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本诗借柳条、藤蔓、黄莺等意象以及“好”“离情”“相识”“别”等词语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拜新月

李 端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

(2)本诗可以从细节解读形象。

“即便”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

“细语”二字,惟妙惟肖地状写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

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

而“北风吹罗带”看似客观描写,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

诗歌采用素描手法,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

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

2.抓关键句

[讲一讲]

关键句多指用典句和诗词的尾句。

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增加诗的意韵。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句,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如:

技 巧

举 例

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

王维的《山居秋暝》最后一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眼句,而“留”则是诗眼,全诗要表达的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官场的厌恶都通过“留”字表现了出来

[悟一悟]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注]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

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

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1)诗中的典故句:

                                        

(2)诗歌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寻得桃源好避秦。

(2)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

 读懂“诗家语”

[讲一讲]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作的变形处理。

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句子作变形处理的呢?

1.以词语错综颠倒的方式组句

词语的错综颠倒是指古代诗歌词语的运用,打破了一般语法上的固有顺序。

其具体情形大致有二:

一是词语在单个诗句内的错综颠倒。

如崔颢《黄鹤楼》中的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是“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的倒装变形,若按常规词序表达,读起来则会有别扭之感,既不能与首联之“楼”,颔联之“悠”,尾联之“愁”押韵,节奏感也不强;再者,“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视觉意象也得不到突出强调,很难引出尾联之渺渺茫茫的乡愁。

二是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

如王翰的《凉州词》有这样两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第一句的“葡萄美酒”是第二句“欲饮”的对象,这种跨句位移,极大地强化了“葡萄美酒”这一形象,让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筵席盛况直接撞击读者的视觉神经,视觉效果强烈。

这种词序颠倒变形的跨度相当大,往往是由此句跳跃到彼句,弹跳力极佳。

2.以词语超常搭配的方式组句

所谓超常搭配是指词语突破了常规的搭配习惯,表面上有悖于生活逻辑,实则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合乎诗意的真实。

以这种方式组接的句子最能表现出诗人的独特感受。

如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西江月·黄陵庙》上片的起调两句“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就属于词语超常搭配、锤炼颇佳的句子,“明月”居然可以“满载”,“秋江”居然可以“平铺”,这似乎有悖于生活逻辑,但它却获取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词人巧妙地将抽象与具象嫁接在一起,便有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感染力。

这两句不仅点明了行船的季节,描写了洞庭湖上风浪未起的景色,而且营造了一种烟波浩渺的雄阔意境,这与词人达观豪迈的胸襟是极为相称的,为下面写自己不畏风浪险阻的胸怀进行了很好的渲染,奠定了整首词作的情感基调。

3.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

诗歌语言为了力求凝练传神,蕴含极丰富的审美信息,往往会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

省略压缩的情形比较复杂,譬如省略句子的一些主要成分,或主语,或谓语,或宾语。

句中的介词也常常被省略,所以要求考生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这也是一种可能考到的题目。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但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式,将其精简为二十个字。

作者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让我们根据生活的逻辑、积累的经验、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有时就连极关键的动词也可以全部省略。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按句意应当为“闻鸡声,出茅店,见残月一弯,上板桥,踏秋霜,留下一行足迹”。

4.句子的反常组合

在古代诗歌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组接顺序也可以突破常规,它不一定会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情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逻辑规律,这样反而能收到突兀奇警、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首联便是句子的反常组合。

按常理,应先说“昨夜”,再说“今朝”。

这里却把“朝闻离歌”这事置于句首叙说,就突出了与朋友别离的悲凉氛围。

古代诗歌中这类句子的倒装现象,被诗评家称为“逆挽”笔法。

会翻译古诗歌

在读懂“诗家语”的基础上,应把诗歌当作文言文来对待。

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可以翻译为: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面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悟一悟]

7.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李弥逊《春日即事》)

答:

                                      

                                        

                                        

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

                                      

                                        

                                        

解析:

诗句①的前半句很好理解,即雨丝如网一般想要把春留住;后半句如果也这样理解,就显得不合逻辑。

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应把诗的后半句里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即落花一片狼藉,天色接近黄昏。

诗句②的上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去谓语动词“送”,如果将“争”误解为动词谓语“争夺”,势必贻笑大方。

答案:

①省略主语。

下句应为“(天色)近黄昏”。

②省略谓语。

上句应为“争(送)缠头”。

8.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答:

                                      

                                        

答案:

诗句应理解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浣女”和“渔舟”分别是“归”和“下”的主语。

因平仄的限制,动词前置,主语挪后,使诗词更富韵味,更生动有致。

9.指出下列诗句中词性活用的妙处。

(2015·高考广东卷)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查慎行《早过大通驿》)

答:

                                      

                                        

答案: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的“软”“轻”,都是使动用法,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

全句意为:

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

10.指出下列诗句中互文见义的妙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答:

                                      

                                        

解析: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

答案:

本句中“见”和“闻”互文,诗句意为:

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抓典故

[讲一讲]

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

齐梁文学用典太多,晦涩难懂,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

(大多加注)

[悟一悟]

11.(2014·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

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 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 ①被酒:

刚喝过酒,带着醉意。

四黎:

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

②翁:

苏轼自称。

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

答:

                                      

                                        

                                        

解析:

读懂典故,平时的阅读和积累很重要,另外就是要会关联,即把题目中涉及的诗句跟自己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

根据“舞雩风”这个关键词,可以联想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句,可知该典故出处为《论语》。

(根据典故出处及其内涵,可以明白作者在诗中运用典故的目的:

表达自己虽处境艰难,但仍不失乐观的人生态度。

——对解答此诗的另外一题“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有提示作用。

答案:

《论语》

 抓首句和尾句

[讲一讲]

首句往往交代写作缘由和奠定诗歌情感;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悟一悟]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本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

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抓题干的暗示

[讲一讲]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

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

这也叫借题解文法。

[悟一悟]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

流 莺①

李商隐②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③何处有花枝?

【注】 ①流莺:

不知所往、飞落无依的黄莺。

②李商隐:

唐代诗人,颇具才华,但受尽冷遇排斥,潦倒终生。

③凤城:

这里借指长安。

金圣叹称此诗为“托流莺以见意也”,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1)分析题干提供的信息:

“托流莺以见意也”,需要分析流莺的特点,然后把流莺的特点和作者的“意”(情感)对接。

(2)本诗妙在使用托物言志手法,明写黄莺,暗喻身世。

首联借流莺的漂泊无依写自己的辗转流徙(飘零身世),借流莺的“不自持”写自己的命运难以掌控;颔联借流莺的美妙啼唱写自己的才华横溢;颈联借流莺啼唱的执着写自己求索的坚持(希望得到赏识);尾联用流莺无枝可栖写自己的年华虚度、抱负成空。

通过对流莺形象的刻画,生动抒发了自己遭受冷遇、终生潦倒的愁苦和无奈。

[讲一讲]

就是辨一辨人、事、景、物、情之间的关系,各联(各句)间的关系;明确是否是托物言志、因事说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关系。

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

我们要做的就是,仔细阅读全诗,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

只有一个意象的画面,如荷花、菊花、竹子,本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感情;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

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的主旨。

明朝胡应麟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王国维也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弄清了景和情的关系,也就大致把握了诗歌的主题。

要想尽快辨明人、事、景、物、情之间的关系,还要掌握以下常识:

1.结构章法

2.基本特点:

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例:

诗 歌

层次及内容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

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

郊野。

③棰:

鞭子。

前四句为第一个层次

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意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后四句为第二个层次

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悟一悟]

14.从景、事、情三方面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颔联、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白鹭洲。

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

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变化,感受晋代衣冠成冢。

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到衰的变化

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然景物亘古永恒,古今对比,诗人抒发了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浮云、太阳

“浮云蔽日”有深意,“云”飘浮不定,与左右逢源的奸邪小人相似;“日”为天的代表,指皇帝。

浮云蔽日使自己不得见长安,暗示自己因不被统治者重用而忧愁

诗人望长

安而不见

第二步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讲一讲]

“以”是“用”,“意”是“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是“推测”,“志”是“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以意逆志”就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也就是把自己当作作者,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作者在诗歌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同时,还要“知人论世”,即了解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