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04774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1.docx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 中国古代总集分体1.docx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中国古代总集分体1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中国古代总集分体

  一、总集的生成及其编纂体例  所谓总集,指的是按照一定的体例收录不同作者诗文作品的图书文献。

  在中国古代图书文献中,春秋时代编纂成书的《诗三百》应是第一部诗歌总集。

但早在西汉,人们就把《诗三百》视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从东汉刘向父子的《七略》开始,历代书目都将《诗经》列入“经部”,而不把它当作总集  [ ① ]  。

  刘向辑录的 《楚辞》,收录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作品,原本也应属于诗歌总集。

《四库全书总目》卷148 《楚辞章句》提要即云:

  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九辨》、《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及向所作《九叹》,共为《楚辞》十六篇,是为总集之祖。

  [ ② ]但在历代书目中,又一直以“楚辞”别为一门,与集部的“总集”、“别集”并立  [ ③ ]  。

《四库全书总目》卷 148 “楚辞类序”称:

  《隋志》集部以“楚辞”别为一门,历代因之。

盖汉魏以下,赋体既变,无全集皆作此体者,他集不与楚辞类,楚辞亦不与他集类,体例既异,理不得不分着也。

  [ ④ ]按《隋书》卷 35 《经籍四·集志》分集部为三类:

楚辞类、总集类和别集类。

其“楚辞类序”云:

  《楚辞》者,屈原之所作也。

……其后贾谊、东方朔、刘向、扬雄,嘉其文彩,拟之而作。

盖以原楚人也,谓之“楚辞”。

然其气质高丽,雅致清远,后之文人,咸不能逮。

  [ ⑤ ]既然后世文人在楚辞写作的体例与风格两方面都难以为继,那么就只能将楚辞单列一类,与后世的总集判然而别。

  正因为如此,《四库全书总目》卷 186 “总集类序”说:

  文籍日兴,散无统纪,于是总集作焉。

……《三百篇》既列为经,王逸所裒,又仅《楚辞》一家,故体例所成,以挚虞《流别》为始。

其书虽佚,其论尚散见《艺文类聚》中,盖分体编录者也。

  [ ⑥ ]以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为总集编纂体例之始,其说亦本于《隋书》卷35 《经籍四·集志》:

  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滋以广。

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

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 ⑦ ]挚虞所作,据《隋书·经籍志》着录,有《文章流别集》 41卷,《文章流别志》、《文章流别论》各2 卷  [ ⑧ ]  。

“集”选录各体文章,“志”着录篇目及作家简历,“论”评述各体文章的源流、优劣,三者别名,合为一书,体例详尽完备。

这是现有着录的最早的收录各体文章的着作,可惜早已佚失,唯遗残篇,无法睹其全貌  [ ⑨ ]  。

  在挚虞之前,实已有总集的编纂。

现知最早的总集,是王逸的“《汉诗》百二十三篇”  [ ⑩ ]  。

此外,见于《隋书·经籍志》着录,在挚虞之前或同时编纂的总集,尚有:

杜预《善文》,应璩《书林》,傅玄《七林》,荀勖《晋歌诗》、《晋燕乐歌辞》,陈寿、《魏名臣奏事》,荀绰《古今五言诗美文》,陈勰《杂碑》、《碑文》等 [11] 。

但这些总集大抵都是汇聚某一体文章为一编的,与《文章流别集》的总汇各体文章有别。

也许正因为如此,《隋书·经籍志》才以《文章流别集》作为总集的发铏之作。

从总体上说,总集兴起于曹魏西晋之际,这是大致可以断定的。

  要而言之,总集的生成,盖由于东汉末年之后,别集繁兴,所谓“众家之集,日滋以广”,于是为了避免读者翻检之劳倦,便于作者属辞之取则,各种文集总钞便逐渐涌现 [12] 。

由此可见,总集生成的最初动因,不是为了保存典籍,而是为了读者和作者的实用。

易言之,便于读者翻检和作者取则,这是总集的原初功能。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说:

  余监抚馀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

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七代,数逾千祀。

辞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

自非略其芜秽,集其精英,而欲兼功,太半难矣!

 [13]  正因为作品繁多,难于兼功,所以萧统不得不“略其芜秽,集其精英”,编为总集,以为当世作者写作的范式。

上引《隋书·经籍志》所说的“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唐李善《上〈文选注〉表》所说的“后进英髦,咸资准的” [14] ,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

总集的这一原初功能,实本于类书。

类书的功能,正如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序》所说的:

“俾夫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可以折衷今古,宪章坟典云尔。

” [15]  至于后世,“文集日兴,散无统纪”,为免散佚,才有了收罗全备的总集。

因此,《四库全书总目》卷 186 “总集类序”认为,综观历代作为“文章之衡鉴,着作之渊薮”的总集,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是“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即从收集保存古典文献出发,尽量求全求备,辑集零章散篇,汇录全文,编成全集性的总集,如《全唐诗》、《全唐文》之类;二是“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择优精选,辑成选集、选本之类的总集,如《唐文粹》、《皇朝文鉴》、《国朝文类》之类 [16] 。

  正因为总集的原初功能是便于读者翻检和作者取则,因此从挚虞《文章流别集》发端,“类聚区分” [17] ,“分体编录” [18] ,即区别不同文体加以选编着录,便成为总集的基本编纂体例。

因为分体编录,以类相从,使用者就可以便捷地“按图索骥”,根据自身写作的需要,翻检和阅读前人的相关作品,作为写作的楷模 [19] 。

因此早期总集基本的编纂体例便是“分体编录”,如挚虞的《文章流别集》、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等都是如此。

由此而派生出一种别体,即辑录一代或历代同一体裁作品的总集,如南朝陈徐陵的《玉台新咏》 [20] 。

于是,总集编纂与文体分类,从一开始便相因相成:

总集编纂成为文体分类的胚胎,文体分类成为总集编纂的根据。

  那么,分体编录的总集又有哪些具体的基本体例呢?

因为挚虞的《文章流别集》早已散佚,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首推《文选》,而且在实际上《文选》也成为后世编纂诗文总集的主要蓝本,因此我们便从《文选》入手,归纳分体编录的总集的基本体例。

  《文选》为南朝梁太子萧统组织编纂 [21] ,萧统死后谥号“昭明”,所以此书后世又习称《昭明文选》。

全书 30卷,共收录先秦至南朝梁的作家130家,作品700 余篇。

萧统《文选序》云:

  式观元始,眇觌玄风。

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

逮乎伏犠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曰: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之时义远矣哉!

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

何哉?

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

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尝试论之曰:

诗序云:

“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

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

自兹以降,源流实繁。

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

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

耿介之意既伤,壹郁之怀靡诉。

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

骚人之文,自兹而作。

  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关雎》、《麟趾》,正始之道着;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

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

自炎汉中叶,厥途渐异。

退傅有“在邹”之作,降将着“河梁”之篇,四言五言,区以别矣。

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镳并驱。

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褒赞成功。

吉甫有“穆若”之谈,季子有“至矣”之叹。

舒布为诗,既其如彼;总成为颂,又亦若此。

次则箴兴于补阙,戒出于弼匡;论则析理精微,铭则序事清润;美终则诔发,图像则赞兴。

又诏诰教令之流,表奏笺记之别,书誓符檄之品,吊祭悲哀之作,答客指事之制,三言八字之文,篇辞引序,碑碣志状,众制锋起,源流间出。

譬陶匏异品,并为入耳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目之玩。

作者之致,盖云备矣!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

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亦略诸。

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善话,辩士之舌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

所谓坐狙丘,议稷下,仲连之却秦军,食其之下齐国,留侯之发八难,曲逆之吐六奇,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载,概见坟籍,旁出子史。

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今之所集,亦所弗取。

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盖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同异,方之篇翰,亦已不同。

若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

远自周室,迄乎圣代,都为三十卷 ,名之《文选》云耳。

  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

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

类分之中,略以时代相次。

 [22]  以萧统《文选序》为本,参照《文选》本文的情况,《文选》的编纂盖有如下 5 条基本体例:

  第一,选文范围之例。

“文”作为文籍的意思,有广狭二义:

广义之“文”泛指所有的文字写作的文本,狭义之“文”特指文学写作的文本。

而《文选》之“文”,盖取狭义,既不包括经籍、子籍,也不包括史籍中的言辞、记事之文,而仅取“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篇章,包括诗篇、赋作和文章。

  第二,分体归类之例。

虽然历时地看,各种篇章“随时变改,难可详悉”,但是采用共时性的观点,各种篇章毕竟各自有体,相因相承。

因此总集编纂,便可“次文之体,各以汇聚”,即区别各种文体,分类加以编排篇章。

  第三,体类排序之例。

虽然文体“众制锋起,源流间出”,但是编纂总集,次其先后加以排序,何体在先,何体在后,应该有一定的顺序。

  第四,二级分类之例。

《文选序》称:

“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这里所说的“类”,则非体类之“类”,而是体类之下的二级分类。

而二级分类的分类标准,可以不同于一级分类,自有其特点。

  第五,篇章排序之例。

所谓“类分之中,略以时代相次”,即在各体各类之下所收录的篇章,一般按作者时代先后加以排序,以便历时地观察此体此类篇章写作的演变轨迹。

  二、历代《文选》类总集概说为了详细考察分类编录的总集的基本体例,本文拟抽样分析历代编纂的以《文选》为蓝本的总集,即“《文选》类总集”。

如前所述,“《文选》类总集”最基本的编纂体例,是甄选历代的或当代的诗篇、赋作和文章,分体编录。

本文拟抽样分析的《文选》类总集,按编纂时代先后依次为:

《文苑英华》、《唐文粹》、《宋文鉴》、《元文类》、《文章辨体》、《明文衡》、《文体明辨》、《明文在》。

本节即对各书情况略加说明。

  《文苑英华》系宋初朝廷组织编纂的大型总集,有《四库全书》抄录明万历刊本、中华书局影印南宋刊残本配明刊本等。

该书编纂,以翰林学士承旨李昉、宋白等20余人先后主持其事,始于太宗太平兴国七年九月,成于雍熙三年十二月 [23] 。

全书 1000卷,共收录魏晋至晚唐五代的作家2000余人,诗、赋、文等作品近20000 篇 [24] 。

明胡维新《重刻文苑英华序》云:

  坟经义邈,词华郁蔓,延刘汉而接萧梁,昭明之《选》备矣。

《苑》之集,始于梁,而部系类分,悉宗《选》例,非嗣文以承统乎?

 [25]  《四库全书总目》卷 186 《文苑英华》提要云:

  梁昭明太子撰《文选》三十卷,迄于梁初。

此书所录,则起于梁末,盖即以上续《文选》。

其分类编辑,体例亦略相同,而门目更为繁碎,则后来文体日增,非旧目所能括也。

 [26]  可见该书实承《文选》而作,编纂体例以《文选》为圭臬。

  《唐文粹》是现存最早的断代诗文总集,有《四部丛刊》影印《重校正唐文粹》本等。

该书系姚铉在《文苑英华》的基础上,精选唐代诗、赋、文作品,历经10年,于真宗大中祥符四年编纂而成。

初名《文粹》,重刻时题《唐文粹》,后人因之。

全书100卷,收录古体诗961首,赋、文1104 篇,不取近体诗、骈文和律赋。

姚铉《唐文粹序》云:

  今世传唐代之类集者,诗则有《唐诗类选》、《英灵》、《间气》、《极玄》、《又玄》等集,赋则有《甲赋》、《赋选》、《桂香》等集,率多声律,鲜及古道,盖资新进后生干名求试者之急用尔。

岂唐贤之文,迹两汉,肩三代,而反无类次,以嗣于《文选》乎?

铉不揆昧懵,遍阅群集,耽玩研究,掇菁撷华,十年于兹,始就厥志。

得古赋、乐章、歌诗、赞颂、碑铭、文论、箴议、表奏、传录、书序,凡为一百卷,命之曰《文粹》。

以类相从,各分首第门目,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

故侈言蔓辞,率皆不取。

 [27]由此可见,该书亦矢志上承《文选》,“以类相从”,分体编纂唐代诗、赋、文作品。

此书在宋代的影响比《文苑英华》广,周必大谈到《文苑英华》“印本绝少”,因其“卷帙浩繁,人力难及,其不行于世则宜”,而《唐文粹》“由简故精,所以盛行” [28] 。

  《宋文鉴》为南宋秘书郎吕祖谦编纂,有《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本《皇朝文鉴》等。

该书以江钿《文海》为本 [29] ,重加芟补,始于孝宗淳熙四年丁酉十一月,成于次年十月,淳熙六年正月赐名曰《皇朝文鉴》 [30] ,后人通称《宋文鉴》。

全书 150卷,收录宋南渡以前作家200余人,诗、赋作品1100余篇,文1400 余篇。

该书分体编录,编纂体例亦多本《文选》,吕祖谦《奉圣旨铨次札子》云:

  寻将秘书省集库所藏本朝诸家文集,及于士大夫家宛转假借,旁采传记它书,虽不知名氏,择其文可录者,用《文选》《古诗十九首》例,并行编纂。

 [31]  可为一证。

周必大《皇朝文鉴序》评其各体文的选录标准时说:

  古赋诗骚,则欲主文而谲谏;典策诏诰,则欲温厚而有体。

奏疏表章,取其谅直而忠爱者;箴铭赞颂,取其精悫而详明者。

以至碑记论序、书启杂着,大率事辞称者为先,事胜辞则次之;文质备者为先,质胜文则次之。

复谓律赋经义,国家取士之源,亦加采掇,略存一代之制,定为一百五十卷。

 [32]  因此历代对此书都颇为推崇。

  南宋魏齐贤、叶棻编纂《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 110卷,有《四库全书》本等。

该书选录范围从北宋扩展到南宋中期陆游、杨万里、辛弃疾、陈亮、叶适等人的诗文,可视为《宋文鉴》的续编。

但是该书所收作品以四六文为主,表、启、书、疏等应用文体占绝大多数篇幅,诗、赋只收1卷,因此本文不予分析。

清庄仲方编纂《南宋文苑》70卷,有清光绪十四年江苏书局刊本。

该书上继《宋文鉴》,收录南宋诗文作家300余家,作品1700余篇,分文体为55 类,除了缴指挥、进故事、经筵进义、祈谢文、史断等几类罕见的文体以外,其余文体及其排序均与《宋文鉴》大略相近 [33] 。

因此,本文亦不将该书取作分析文本。

  《元文类》原名《国朝文类》,有《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明嘉靖十六年晋藩刻本等。

该书为元翰林待制苏天爵编纂,历时20年始成,刊于惠帝元统二年。

全书70卷,收录元初至中叶作家162人,诗文作品800 余篇。

陈旅《国朝文类序》云:

  翰林待制赵郡苏天爵伯修,慨然有志于此。

以为秦汉魏晋之文则收于《文选》,唐宋之文则载于《文粹》、《文鉴》,国家文章之盛,不采而汇之,将遂散轶沉泯,赫然休光弗耀于将来,非当务之大缺者欤?

乃搜摭国初至今名人所作,若歌诗、赋颂、铭赞、序记、奏议、杂着、书说、议论、铭志、碑传,皆类而聚之。

积二十年,凡得若干首,为七十卷,名曰《国朝文类》,百数年文物之英尽在是矣。

 [34]则其上承《文选》、《唐文粹》、《宋文鉴》,将元代之文“类而聚之”的编纂意图,昭然若揭。

在《元文类》之前,收录元人诗文作品的总集有周南瑞《天下同文集》 50卷,刘将孙序于大德八年,有《四库全书》本。

该书亦承《文选》一脉而作,分文体为28 类,大抵未出《元文类》的范围 [35] ,故本文不选为分析对象。

  《明文衡》为明翰林院侍讲学士程敏政编纂,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间卢焕刻本《皇明文衡》等。

全书98卷,补缺2卷,收录明洪武至弘治年间诗文作品1121篇,体例略本《文选》,按文体编录。

此外,明人编选的当代诗文作品总集,尚有汪宗元《皇明文选》,张时彻《皇明文苑》、《皇明文范》,张士瀹 《国朝文纂》,何乔远《皇明文徵》,陈仁锡《明文奇赏》等。

这些总集,有的专收赋作与文章,不收诗篇  [36]  ,有的分体编录体例与《明文衡》相类似  [37]  ,因此本文均不取作分析对象。

  《文章辨体》为明左副都御史吴讷编纂,刊刻于英宗天顺八年。

全书50卷,外集5 卷,收录先秦至明初诗文作品,分体编录。

吴讷《文章辨体凡例》云:

  文辞以体制为先。

古文类集今行世者,惟梁《昭明文选》六十卷、姚铉《唐文粹》一百卷、东莱《宋文鉴》一百五十卷、西山前后《文章正宗》四十卷、苏伯修《元文类》七十卷为备。

然《文粹》、《文鉴》、《文类》,惟载一代之作;《文选》编次无序……独《文章正宗》义例精密……然每类之中,众体并出,欲识体例,卒难寻考。

故今所编,始于古歌谣辞,终于祭文,每类自为一类,各以时世为先后,共为五十卷。

 [38]  然则其书遵循“每体自为一类,各以时世为先后”的编纂体例,亦为《文选》之流裔。

  《文体明辨》为明左给事中徐师曾编纂,系在吴讷《文章辨体》的基础上加以增益,始嘉靖三十三年春,迄隆庆四年秋,历十七年而后成书 [39] 。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云:

  《辨体》为类五十,今《明辨》百有一;《辨体·外集》为类五,今《明辨》附录二十有六;进律赋、律诗于正编,赋以类从,诗以近正也。

 [40]  全书共 84卷,收录上古至明初诗文作品,条分缕析,不厌其详。

明清之际贺复征 编纂《文章辨体汇选》780 卷 [41] ,以《文章辨体》与《文体明辨》二书为蓝本,“别类分门,搜罗广博”,分文体至 122 类。

但一者因为该书不收诗赋,二者“其书秘存抄本,传播甚稀” [42] ,对总集分类影响甚微,故本文不单独罗列,间或用以与其他总集相对照。

  《明文在》  100 卷,清薛熙编,有康熙三十二年古渌水园刻本。

该书仿《文选》体例,分体选录明人诗文作品 2000  余篇,各体之中,所选文章又以类相从。

  此外,清乾隆间张廷玉等奉旨编纂《皇清文颖》124 卷,有《四库全书》本。

该书虽意在继武《唐文粹》、《宋文鉴》、《元文类》,但是该书在编纂体例上另起炉灶,将文集与诗集分列,先文集,后诗集,而且“诸体未能悉备,与《文粹》诸编,体裁小异” [43] ,因此本书不作论列。

至于清代姚鼐《古文辞类纂》 74 卷、曾国藩 《经史百家杂钞》 26 卷、吴曾祺《涵芬楼古今文钞》 100  册等总集,虽然也兼收诗文,分体编纂,但在编纂方法上与《文选》分道扬镳,采取的是合并同类、以简驭繁的方法,故本文均不作详细论列。

综考上述诸总集,虽然都是按文体分类编纂的,但所区分的文体,各书不尽相同。

《文选》分文体为 39 类 [44] ,《文苑英华》分为 39 类 [45] ,《唐文粹》分为 26 类 [46] ,《宋文鉴》分为 60类,《元文类》分为43类,《文章辨体》分为59 类 [47] ,《明文衡》分为 41类,《文体明辨》分为127 类 [48] ,《明文在》分为 46 类。

各书文体分类对照情况,详见本文后附录《历代〈文选〉类总集文体分类对照表》。

  三、历代《文选》类总集的选文范围  从总体上看,《文选》类总集的选文范围,大致不出《文选》所厘定的狭义之“文”的界限,但是略微有所增损。

  《文选》之“文”与挚虞《文章流别集》所谓“文章”,应有密切关系。

挚虞《文章流别集》所谓“文章”,究竟包括哪些文体,因为原书已佚,无法详考。

但从现存《文章流别论》的逸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该书所收录的“文章”,至少包括诗、赋、颂、七、箴、铭、诔、哀辞、解嘲、应宾、连旨、应间、碑等 13 种文体 [49] 。

早于挚虞,曹丕约作于东汉建安二十二年的《典论·论文》称:

“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其所论之“文”,包括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等4类8 种文体:

  夫文本同而末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唯通才能备其体。

 [50]  与挚虞大致同时,陆机约撰于西晋永宁元年的《文赋》云 [51] :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52]  他论及的“文”,包括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等 10种文体。

总起来看,上述诸人所论及的文体,大都是抒情性、说理性、实用性的各种文体,叙事性文体仅陆机所列“碑”一种。

这大致可以反映出汉末至魏晋近100 年中人们对“文”或“文章”的构成的基本看法,这一基本看法无疑成为当时人们编纂总集的基本依据。

  综考萧统《文选序》及《文选》本文,《文选》所厘定的选文范围,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明确地将经籍、子籍以及史籍中的言辞、记事之文,排斥在“文”之外 [53] ;第二,兼收诗、文,所谓“文”或“文章”,不仅包括散体之文和韵体之文,也包括韵体之诗;第三,史籍中的赞论和序述,则因为其“综缉辞采”,“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54] ,因此专列“史论”与“史述赞”二类,加以收录,实际上已兼采史籍;第四,在与诗相对的文类中,除了抒情性、说理性文体以外,细为区分并大量收录诏、册、令、教、策、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移书、檄等朝廷实用性文体,而叙事性文体仅列“碑文”、“墓志”、“行状”三类 [55] 。

阮元《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云:

  昭明所选,名之曰“文”,盖必文而后选也,非文则不选也。

经也,子也,史也,皆不可专名之为文也,故昭明《文选序》后三段,特明其不选之故。

必沉思翰藻,始名之为文,始以入选也。

 [56]  《文选》的这种选文范围,反映了当时与儒学、史学、子学相并称的“文学”的性质和范围,也构成了后世所谓“文学史”的基本范围 [57] 。

  《文选》以后总集的选文范围,大多遵循这一“文”或“文章”的传统,仅仅由于时变代迁,做了些局部的增损。

  如《文苑英华》一书,首先将“史论”并入“论”中,收录文人所撰论史之文,删去“史述赞”,因此完全排除了史籍在总集中的入选资格,在选文范围上一以文章体类为标准,使该书成为更为纯粹的篇章总集。

这一做法为后世大多数《文选》类总集所承袭。

只有《文体明辨》一书,因为着录文体,不厌其详,所以仍立“评”一类,收录陈寿《三国志》史评以后之文。

而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因并收史籍之文,故而在“论”类之外,另列“史论”一类,收录史书中的论赞。

其次,《文苑英华》首次将传、记等叙事性文体单列一类,表现出唐代以来叙事性文体的大量出现和独立存在,以及人们对叙事性文体的特殊重视。

其后,传、记之体便成为各种《文选》类总集和古文总集的必列之目和必录之文。

再次,《文苑英华》增加了杂文、判等文体 [58] ,体现出唐代文人“以文为戏”的时代特点,于是在其后的总集编纂中,朝廷公府应用之文以外的文人之文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姚铉编纂《唐文粹》,标榜“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

故侈言蔓辞,率皆不取” [59] ,因此在文章体类上不免有所取舍。

《四库全书总目》云:

  是编文赋惟取古体,而四六之文不录;诗歌亦惟取古体,而五七言近体不录。

……盖诗文俪偶,皆莫盛于唐。

盛极而衰,流为俗体,亦莫杂于唐。

铉欲力挽其末流,故其体例如是。

 [60]  同时,该书将《文苑英华》的“杂文”类改名为“古文”,其下按文体细列子目十九,包括原、辩、读、解、说、评等,鲜明地体现出姚铉对中唐以降的古文的极力推崇。

到了明代,对古文创作的积极提倡成为时代风气,当时编纂的总集,如《文体明辨》、《明文衡》、《文章辨体》等,更将古文各体单独列类。

  南宋时吕祖谦编纂的《宋文鉴》,与前此几部总集的主要区别,一是更加详细地罗列朝廷实用性文体,如诏、敕、赦文、御札、批答、制、诰、策问、制策、策等,这一做法为《文体明辨》和《文章辨体》所承袭。

这些文体的文章大都用骈体写作,这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