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上册部分题目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7908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上册部分题目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上册部分题目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上册部分题目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上册部分题目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上册部分题目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上册部分题目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上册部分题目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上册部分题目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上册部分题目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上册部分题目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上册部分题目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上册部分题目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上册部分题目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上册部分题目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上册部分题目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上册部分题目集.docx

《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上册部分题目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上册部分题目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上册部分题目集.docx

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上册部分题目集

1、孔子编撰《春秋》的原则为、、故殷、以推广三代一贯的王道。

2、《左传》创立了史论,以评论人事,阐述《春秋》的微言大义,书中常用“君子曰”形式直接表达作者的论断。

3、《汉书》的作者除班彪、班固外,还有班昭和马续。

5、近百年来,我国有不少学者对甲骨文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被称为“甲骨四堂”的四位学者是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和董作宾。

6、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批评司马迁“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弊也。

7、司马迁作《史记》,意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9、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1865~1946)编撰的《史记会注考证》是继三家注之后,对《史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总结和梳理,集《史记》问世以来,两千年来注家、学者对其研究之大成。

俗称“史记三家注”的是刘宋时裴駰注《史记集解》、唐司马贞注《史记索隐》

和唐张守节注《史记正义》。

1、简述《史记》“五体”的名称及其相互关系。

(7分)

2、《史记》反映了司马迁哪些进步思想?

(7分)

3、比较《汉书》的“十志”与《史记》的“八书”。

(7分)

4、列举“十三经”的名称。

(7分,答错一个扣1分、扣完为止)

5、何为编年体?

简述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演变。

(7分)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分,本题共20分)  

1、一条完整卜辞的组成形式。

 2、汉初传《诗》有哪四家。

 3、越王勾践灭吴的具体措施。

 4、《史记》三家注。

 5、《诗经》的体例及内容。

一、填空(每空1分,本题共10分) 

1、甲骨文第一部著录性著作是清末  刘锷 的《铁云藏龟》,第一部研究性著作是孙诒让的   契文举例   。

 

2、《世本》内容有七部分,其中  作篇 记载了上古的技术发明和礼乐初制, 氏姓篇  是先秦大小贵族的起源和宗支分化状况的族谱。

 

3、《诗经》中最长的诗篇是   宓宫  ,《国风》中的第一长篇是        七月          。

 

4、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吴人     韦昭    作的《国语集》,近人徐元诰撰有 国语集解  。

 

5、《汉书》对《史记》的体例有所变更,将“书”改为    志  ,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

六、论述下列问题(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 

1、试论《大孟鼎铭》的史料价值。

 2、《史记》与《汉书》的比较。

 

一、填空(每空1分,本题共10分)  

1、甲骨文集大成的著作是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编辑的甲骨文合集。

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   大系考释    》首创科学地划分金文时代以便应用的方法。

 

2、清代学者闫若璩撰写的 尚书古文疏证  ,惠栋撰写的  古文尚书考 ,都是考辨《古文尚书》的力作。

 

3、我国周代各国都有编年体史书,鲁、燕、齐、宋等国称《春秋》,晋国则称是     《乘》 ,楚国则称       《儔杌》 。

 

4、《战国策》是西汉人  刘向   校录的,东汉人     高诱       最早为该书作注。

 

5、《汉书》较为著名的唐颜师古注汇集了隋朝以前的            家注,清朝王先谦汇集了唐宋以来六十七家成果,作    汉书补注             。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分,本题共20分)      

1、夏商周三正。

 2、《左传》和《国语》的主要区别。

 3、鲁仲连帝秦论的四大危害。

 4、《史记》五部分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5、列举前四史的书名、作者、写作时代。

六、论述下列问题(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 

1、《尚书》的体例及内容。

 

2、试论《晋楚城濮之战》一文中晋胜楚败的原因。

列举题

1、举出“四书五经”     

2、举出《史记》三家注    

3、举出《汉书》新创四志    

4、举出《后汉书》新创列传七篇

名词解释

1. “古文尚书”      

2.《史记》“三家注”      

3.《汉书.艺文志》     

4.《三国志注》 

1. “今文尚书”      

2. “春秋三传”      

3.《三国志注》

简答题

1. 简述《三国志》对正统问题的处理方法?

       

2. 《汉书》与《史记》相比较在体例和内容上有何继承、发展和创新?

1.《左传》与《国语》相比较,在内容.体例.性质上有何不同?

                 

2.为什么说《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一、 填空题  (每小题1分,共10分) 

 

__《尚书》__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

 2、《春秋》_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十三经注疏》本《春秋左传正义》为晋_杜预___注,唐孔颖达疏。

最早为《国语》作注的是三国时吴国的韦昭。

 

5、最早为《战国策》作注的是东汉人__高诱_。

 

6、《史记》的五种体裁有本纪、书、表、世家_和列传。

 

7、《汉书》中专记学术文化的专篇是__________。

 

8、最具价值的《三国志》注是南朝人___裴松_______所注。

 

9、《后汉书》纪传部分是南朝人范晔所撰,志的部分是梁人___刘昭_____采司马彪《续汉书》八志补入的。

 

10、《魏书》中的_________记载了拓跋姓改汉姓的变化,反应了民族融合的情况。

《后汉书》所立类转的独到之处 

《后汉书》中的类传除《党锢列传》以外,对后世史家影响是比较大的。

多数类传都为后来的史家所沿袭。

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看,《后汉书》虽比不上《史记》所创纪传体史书的宏规,也没有《汉书》建立纪传体断代史的范例。

但是在完善纪传体断代史方面,却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这主要表现在类传的设置。

《史》、《汉》类传比较少,一方面是社会历史现实反映还没有这主面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史家造作之初,还没有顾及到这些方面。

从《后汉书》新增了七个类传以后,纪传体史书的类传名目,大体上就齐备了。

后来的纪传体史书只在个别传目有所增减外,基本固定下来了。

 比较《汉书》与《史记》的异同 

司马迁作《史记》有其独创性;班固作《汉书》则倾向于文献保存。

一、体例内容的比较《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取材于《史记》而并非完全照搬,承袭《史记》而有所补充、调整、变化和发展,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

二、思想比较第一,《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比《史记》浓厚。

反映了他俩的思想分歧。

第二,《史记》有较强烈的反天道、迷信的思想,而《汉书》则有宣扬天道、迷信的内容。

第三,司马迁则强调经济所起的决定作用,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相吻合。

而班固所谓“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则是迂腐的道德说教。

三、风格比较1、感情色彩方面。

《史记》的爱憎感情,主观色彩相当明显,而《汉书》常常变成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

2、叙事方法方面。

《史记》善于叙事,笔法千变万化,不拘一格。

而《汉书》只是通过平时的叙述以完成清晰的记事,故其生动性、文学性不及《史记》。

3、人物刻画方面《汉书》中的人物不如《史记》中的人物生动传神、血肉丰满,因而其文学性亦不及《史记》。

4、语言风格《史记》语言感情浓烈、气势奔放、简练畅达、生动形象,完全是文学家的语言;《汉书》简洁整饬、典雅规范、准确严密、韵味深长,堪称史家语言的典范。

36 《后汉书·党锢列传序》与汉末士大夫的“婞直”“摽榜”之风 

党锢中牵涉的人物,其影响多体现在精神上的引导力量,即他们品行高洁,在朝堂上仰仗自己的道德权威和浊流对抗,以实现他们“除奸臣清王道的思想”,他们崛强而刚直,引起社会尤其是众多太学生的同情与支持,形成标榜之风。

 当人触犯了宦官、宠臣的利益,导致党锢之祸的直接原因:

党人将正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连王权也无法阻碍正义的实现,这在当时是正确的,却造成了一场始料未及的浩劫。

 

当道德与强权碰撞时,道德捍卫者的身份是尴尬的,倘若坚持道德,则会遭到迫害;倘若不坚持道德,则会失去高尚节操,不管怎样,其结局都是悲观的。

 

37、《三国志》在编纂体例上的创新点 

《三国志》是我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国别史,它是在扬弃的基础上对纪传体断代史和国别史的创新,因而独具特色。

 

38、《三国志注》与传统史注的明显差异 

过去的史注受汉儒传解笺经的传统影响,以名物古训、章句解释为主,注释范围大抵不超出正文之外。

由于三国时代政治上长期分裂,有些史家采取广集诸说、求同存异、自己不加以评论的办法。

魏晋以后,墨守家法师说的汉儒解经的方式,被注重义理、不拘一说的集解、义疏的方法所代替。

《三国志注》便是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的著作。

《三国志·让县自明本志令》与曹操的历史评价问题 

在此令中,曹操叙述了他55岁以前生平抱负的变化,是曹操一篇很重要的自传。

在《武帝纪》末,裴松之注引《魏书》、《傅子》諸书,综述曹操的为人,并补充了曹操援剑割发、多疑滥杀、生性节俭等方面的史实,都为后人研究曹操提供了重要资料。

从《国语•越语上》看

越王勾践灭吴的根本措施与具体方法

《国语•越语上•勾践灭吴》记述了勾践摆脱亡国危机、重新致敌于死地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勾践含辛茹苦,励精图治,采取了五项根本措施,每项根本措施又通过相应的具体办法付诸实现。

归纳起来,略如下述:

第一,败军之际选贤授能。

一则公开招聘辅政谋臣,二则以谦恭敬重的态度擢用文种。

第二,发动以保存实力为目的的让步型外交攻势。

一则选派能言善辩的文种赴吴求和,把求和条件降低到最低限度;二则制造并利用吴国的内部矛盾促成和议的达成;三则以派遣宦士乃至亲身充当夫差马前卒为烟幕迷惑对方。

第三,切实改革内政。

一则当众引咎自责,做好善后工作;二则改变婚姻陋习,奖励多生多育;三则亲自参加耕织,率先发展生产;四则长期免收赋税,适当减轻徭役;五则收养贫家子女,周济流散人口;六则优待国内人才,礼遇四方之士。

第四,掌握战略反攻的主动权。

一则激励雪耻意识,二则强化战场纪律,三则挥师连战连捷。

第五,务歼仇雠敌战之国。

一则拒不允和,二则残吴社稷,灭吴宗庙。

以上五项根本措施和十六种具体办法,表明勾践具有战略眼光、政治策略、决断能力和率先垂范的精神,不愧为春秋五霸之殿军。

连带需要指出的是,勾践卧薪尝胆这段佳话,并不见于《国语》和其他先秦古书,只有《史记•勾践世家》和《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言及尝胆之事;至于卧薪,在两汉以前的史籍中更无记载。

由此看来,卧薪尝胆究竟有无其事,尚悬而未决。

作为史学工作者对此应持存疑态度。

我们这样说,并不等于否认这条成语所蕴含的积极意义。

《战国策》所记鲁仲连“义不帝秦论”值得肯定吗?

《秦围赵之邯郸》原载于《战国策•赵策三》,在全书中属于第236章。

《古文观止》第四卷也曾选收本文,改题为“鲁仲连义不帝秦”。

教材属于摘字名篇,《古文观止》属于据义名篇。

对鲁仲连的“义不帝秦论”,古今几乎都持肯定态度。

南宋鲍彪在其重校新注《战国策》的《自序》中说,鲁仲连发策之慷慨,“有合先王正道,孔孟之所不能违也”。

这是褒奖鲁仲连“义不帝秦论”符合儒家的节义观和维护分封制的政治观。

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在《古文观止》批注中说:

鲁仲连不仅有“高义”之行,而且还有“远识”,称得上“战国第一人”。

这是赞扬鲁仲连政治目光十分犀利,富有先见之明。

或者说鲁仲连的政治观察力和预见性非世人所能企及。

现代学者冯其庸主编的《历代文选》,在本篇解题中则说:

“鲁仲连站在反侵略的正义立场,坚决主张抗秦,反对投降”。

这是肯定鲁仲连“义不帝秦论”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即认为这种合理性和正确性是由战争的性质所决定的。

与上述诸说略有不同的是,元代吴师道在补正鲍注《战国策》之《自序》中有指出:

鲁仲连“持论立言不戾乎正”,在“攻斗并吞、相诈相倾”的战国社会中,算得上“绝出者,然其排难解纷,慷慨激烈,每因事而发,而亦未闻其反正明本,超乎事变之外也。

”这就是说,鲁仲连与专搞阴谋诡计的说客策士存有区别,区别在于,终竟没有背离儒家的轨道,但同时还有一个根本性的缺憾,即未能做到“反正明本”。

所谓反正明本,就是把霸道转入王道上来,从理论上阐明王道。

而鲁仲连仍然是就事论事,扛着王道的旗帜在霸道的畛域内绕圈子。

吴氏这种论断,只不过在肯定鲁仲连的程度上比鲍彪有所收缩而已。

古人以儒家传统思想作为评定是非、褒贬人物的标准,不足为怪。

今人从战争的性质来观察评判鲁仲连的历史活动也无可非议。

问题的关键在于:

一要弄清鲁仲连“义不帝秦论”的实际具体内容,二要明确当时的历史主题和发展趋势,然后把“义不帝秦论”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做考察与辨析,问题就会得到比较科学的解答了。

至于战争性质,史学界公认战国时期均为封建兼并战争,并不存在侵略反侵略的本质区别,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由于《历代文选》的编注者是文学研究工作者,我们对此可以置而不论。

所谓“义不帝秦论”,集中体现在鲁仲连对“帝秦之害”的揭示上。

帝秦之害概括起来,不外乎四点:

一是招来苛酷之求和天下之讥,二是造成囚禁之灾和杀身之祸;三是引来失礼之责和国格之辱;四是导致罢官之危和后宫之虞。

这四大危害归结到一点,就是:

一旦尊秦为帝,赵魏君臣就会拱手失去全部的既得利益。

既得利益之所在,就是所谓“义”之所在。

换言之,“义”是割据称雄的赵魏统治者既得利益的冠冕堂皇的代名词,既得利益构成了“义”的实际内涵。

辛垣衍之所以被鲁仲连所折服,就因对此心领神会,恍然大悟。

辛垣衍之所以称鲁仲连为天下之士,就因自己对此不如鲁仲连看得远,见得深。

辛垣衍之所以不敢复言帝秦,就因害怕失去“故宠”。

而平原君之所以用“千金为鲁仲连寿”,就因鲁仲连为他本人和赵国君臣保住了眼前的既得利益。

其实自长平之战后,战国形势已经明朗化,统一已成定局,而加速统一局面的到来,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跃升为当时的历史主题。

山东六国尽管苟延残喘,垂死挣扎,不过是维护各自既得利益的主要外在表现。

这种表现无疑构成一股阻碍统一进程的逆流,这股逆流既是必然的,又是成不了气候的。

鲁仲连大谈义不帝秦,力主救赵抗秦,充其量是权宜之计。

这种权宜之计既然以维护赵魏君臣既得利益为目的,为主旨,为归宿,实质上是对当时已经日益明显的统一趋势的一种反动。

赵魏最终败秦于邯郸,尽管延续了山东六国被秦攻灭的命运,但仅过三十六年,秦始皇就如刘向《战国策叙录》所说:

“因四塞之固,据函崤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天下。

”这就雄辩地证明,鲁仲连的“义不帝秦论”,只能得逞于一时,而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如果说鲁仲连的“义不帝秦论”还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就是,它透露出战国后期封建战争的残酷性和统一趋势的不可逆转性,揭露了赵魏两国既联合又争斗的政治关系。

至于鲁仲连辞封爵,拒千金,则属道德修养问题,和他极力倡行的“义不帝秦论”完全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尚书?

牧誓》中 

从武王列举的殷纣王三大罪状看上古时期的社会政治观念 

《牧誓》是周武王的伐纣檄文和灭商宣言,自然要把揭露殷纣王的主要罪状摆在首位,这从一个侧面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观念提供了资料。

周武王列举殷纣王的罪状共有三条,简单地说,就是听信妇言,废弃祭祀,不用贵戚而用逃犯。

 

听信妇言这一条罪状,从武王引述古人之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中,可以看出原始社会末期母系公社制被父系公社制取代以后,已经形成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这种观念随着奴隶社会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王位世袭制的最后确立,到了殷末周初,已经根深蒂固,为了防止王权旁落,奴隶主贵族集团是绝对不准妇女干政的,哪个帝王如果允许妇女干政特别是允许毒蛇式的美女干政,那就是莫大的罪恶。

这种政治观念是被社会所普通接受的,因而周武王便把听信妇言列为第一罪状,这样不仅可号召周人及其同盟者,也足以瓦解商王室,争取殷贵级。

从这条罪状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封建社会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渊源,还可以看出迄今残存的重男轻女观念也是由来已久的。

 

废弃祭祀这一条罪状,表明鬼神观念和祖先崇拜在当时仍然占据支配地位。

鬼神观念是原始先民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为了了解和控制大自然而产生的,进入阶级社会,逐渐被奴隶主统治者赋予了政治上的意义。

所谓天帝从表面看来,俨然是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凌驾万民之上的绝对权威,决定人间祸福、赏善罚恶的首席裁判,但实际上正是国王在天上的投影,而国王托名天子,反转来又成了天帝在地上的代理人。

所谓鬼神世界,也是人间世界的幻影。

鬼神世界中日月星辰,山川湖泽和大地四方被人格化、序列化,正是人间世界等级制度和国家机构的直接反映,而人间世界的等级制度和国家机构又借人格化、序列化的鬼神世界把它神圣化了。

因而,天帝诸神与国王百官,鬼神世界与人间世界,说到底,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祖先崇拜是由原始社会灵魂不灭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灵魂既然不灭,那么,先公先王就死而不朽。

在奴隶主统治者看来,先公先王既是天帝所感生的,又是天帝所收留的,他们生前作为天子来到人间,死后又作为天子陪伴天帝,在人间秉承天帝的旨意治理臣民,为后世子孙树立榜样;在天庭又侍奉天帝,根据天帝的意向来向自己的后代降福免祸。

对于天帝来说,先公先王是天子,对于子孙来说,先公先王是地上执政王的楷模和保护人,这样一来,先公先王一身而二任,成为天帝和地上执政王的媒介了。

 

由于先公先王具有媒介作用,所以鬼神观念和祖先崇拜就自然结合在一起了。

天帝既然是以祖先为首的地上王的神秘化的偶像,而地上王奉为祖先的先公先王又以配享的方式登上天帝的宝座,因而,敬天必法祖,法祖必敬天。

在这里,天帝和祖先,天上王和地上王,死去的和活着的,就完全合二而一了。

这种合二而一的交汇点,集中在当代执政王身上。

当代执政王既是上帝的代表,又是祖先的化身。

由此所决定,他必须把敬天法祖为灵魂的祭祀活动作为政治生活的头等大事来对待。

以上这套思想,本来是奴隶主贵族集团幻想出来借以巩固阶级统治的,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商朝和西周又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差别,殷人尊神敬鬼胜过祖先崇拜,周人追远尊先胜过鬼神迷信。

周武王把殷纣王的废祀行为作为讨伐的理由之二,最容易激起深知祭祀奥妙和作用之所在的殷贵族对纣王的强烈反感,也容易激起深受鬼神观念和祖先崇拜思想影响的天下人的愤慨。

由此可以看出殷末周初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和特点。

 

不用贵戚而用罪犯这条罪状,反映了宗法观念在当时是不可动摇的。

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任人唯亲。

这一点在商朝尤为突出。

《春秋》中就保留着“殷道亲亲,周道尊尊”这样一种见解。

也就是说,周朝的宗法制度,以区别嫡庶长幼、大宗小宗为着眼点,商朝的宗法制度,以联结同宗亲属为立足点,而纣王对其叔父、兄弟摒而不用,对多罪逋逃者却破例提拔,势必要危及宗法制度甚至整个奴隶制政权的,这与“亲亲”观念,显然是格格不入的,无怪乎周武王要把它作为第三条罪状来口诛笔伐。

 

总之,以上三大罪状是按照由表及里,由务虚到务实的顺序来排列的。

如果在东周礼崩乐坏的形势下,拿它们来声讨,并不会产生多么大的号召力,可是在殷末周初,却条条击中了殷纣王的要害,足以引起周朝从征将土和商朝贵族平民乃至奴隶的共鸣。

这是因为殷纣王的行为,与当时的社会政治观念背道而驰,可谓冒天下之大不韪,神怒而人怨。

其结果,两军对阵,商师溃败,殷纣王也自焚于鹿台。

这在《逸周书?

克殷解》中更有详细的记载。

《中国历史文选》习题解答

甲骨文、金文(《武丁卜辞(二则)》、《大盂鼎铭》) 

1、甲骨文献的主要内容与史料价值 

2、一条卜辞的完整程式 

3、《武丁卜辞(二则)》说明的问题 

4、金文文献的主要内容与史料价值 

5、《大盂鼎铭》所反映的问题 

二.书(《尚书·牧誓》、《逸周书·克殷解》) 

6、《尚书》真伪和六体辨析 

7、《尚书·牧誓》的写作年代与可信程度 

8、从周武王列举的殷纣王三大罪状看上古时期的社会政治观念 

9、关于殷纣王的评价问题 

10、《逸周书》的来历和主要内容 

11、殷末周初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方式在《牧誓》和《逸周书·克殷解》中的体现 

12、《逸周书·克殷解》与西周的开国大典仪式 

三.诗(《幽风·七月》、《鲁颂·閟宫》) 

13、《诗经》六义与美刺说 

14、从《诗经·幽风·七月》看周初农夫的社会身份及幽地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15、《诗经·鲁颂·閟宫》的作者、创作年代与基本特点 

16、《诗经·鲁颂·閟宫》与春秋前期鲁国国势的变化 

17、《诗经·鲁颂·閟宫》与鲁国的宗庙祭祀秋尝礼 

四.左传(《宋楚泓之战》、《晋楚城濮之战》) 

18、《左传》的记事特点 

19、《左传》中子鱼论战与曹刿论战的异同 

20、城濮之战晋胜楚败的原因 

五.国语(《越语上·越王句践灭吴》、《楚语下·楚昭王问于观射父》) 

21、《国语》八语的具体内容 

22、《左传》和《国语》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23、从《国语·越语上》看越王勾践灭吴的根本措施与具体方法 

24、从《国语·楚语下·楚昭王问于观射父》看古代的宗教意识 

六.世本(《作篇》) 

25、《世本》对《史记》创立纪传体史书新体裁的影响 

26、《世本·作篇》与上古的创造发明及其真实性问题 

七.战国策(《秦围赵之邯郸》) 

27、《战国策》的性质、内容与主要缺陷 

28、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对研究《战国策》的作用 

29、《战国策》所记鲁仲连“义不帝秦论”值得肯定吗?

 

八.楚辞(《天问》) 

30、《楚辞》和以诗证史说 

31、《楚辞·天问》与夏代历史 

九.史记(《秦始皇本纪》、《六国年表序》、《陈涉世家》、《孙子列传》、《货殖列传》) 

32、《史记》的编著宗旨、编著体例和主体内容 

33、综合论析《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载录的东巡刻石 

34、《史记·六国年表》的编写方式和研读方法 

35、从《史记·六国年表序》看司马迁的历史观 

36、从《史记·陈涉世家》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动方式 

37、《史记·孙子列传》与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 

38、《史记·货殖列传》所显示的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39、谈谈你对《史记·货殖列传》所反映的南北民俗的看法 

40、谈谈你对《史记·货殖列传》所载述的富商大贾的认识 

十.汉书(《武帝本纪》、《百官公卿表》、《食货志上》、《张骞传》、《赵充国传》) 

41、《汉书》与《史记》在体例与内容上的异同点 

42、依据《汉书·武帝本纪》,归纳汉武帝定立施行的文化政策 

43、依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剖析西汉******的职权及其相互关系 

44、《汉书·食货志上》所记赵过代田法透视 

45、简析中汉王朝与中亚各古国的往来活动 

46、你怎样看待张骞的“凿空”之功 

47、简析“屯田奏”的合理性 

十一.后汉书(《刘盆子传》、《党锢列传序》、《仲长统传》) 

48、《后汉书》所立类传的独到之处 

49、从《后汉书·刘盆子传》看赤眉起义军的历史局限性 

50、《后汉书·党锢列传序》与汉末士大夫的“婞直”“摽搒”之风 

51、《后汉书·仲长统传》“理乱篇”所体现的政治思想 

十二.三国志(《诸葛亮传》、《让县自明本志令》) 

52、《三国志》在编撰体例上的创新点 

53、《三国志注》与传统史注的明显差异 

54、你对《三国志·诸葛亮传》的陈寿评语持何种看法 

55、《三国志注》引《让县自明本志令》与曹操的历史评价问题 

十三.晋书(《晋书·食货志》、《晋书·刘毅传》) 

56、《晋书》十志与载记的内容要点 

57、简析《晋书·食货志》所载述的户调式和占田制 

58、《晋书·刘毅传》“请罢中正除九品疏”的重心所在 

十四.宋书(《谢灵运传论》) 

59、《宋书》的突出特征 

60、简析《宋书·谢灵运传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 

十五.魏书(《魏书·释老志》) 

61、《魏书》序纪与十志的内容要点 

62、《魏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