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07740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docx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docx

课堂观察报告附课堂实录

 

课堂观察报告

(2013届)

 

学院: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

生物科学

学,号:

09190113

实习生:

阮美霞

实习学校:

金华汤溪高级中学

指导教师:

唐恒钧麻艳芳

完成时间:

2012年10月18日

 

浙江师范大学制

课堂观察报告

生物科学阮美霞

授课课题:

细胞膜和细胞壁

授课科目:

生物

授课教师:

麻艳芳

授课时间:

2012年10月18日

授课班级:

高二

(2)班

一、教学环节、知识结构与教学顺序

(一)、课堂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

麻老师在教学“细胞膜和细胞壁”这一课时,基本忠实于教材的安排,即先讲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后讲细胞膜的结构组成和各部分成分的功能,再然后讲解生活中实例。

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在做几道练习。

最后讲解不同生物体细胞壁的成分和功能。

表1《细胞膜和细胞壁》的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

教学环节

具体内容

时间(秒)

时间%

导入

实验:

伊红染液注入变形虫体内

伊红染液不会溢出细胞,说明有细胞膜。

56

2.6%

细胞膜

实验:

玉米胚染色实验。

说明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选择透性。

304

14.2%

细胞膜的第一种成分:

脂质。

1磷脂的结构、排布和功能。

②胆固醇的分布和功能。

451

21%

细胞膜的第二种成分:

蛋白质。

①蛋白质的分布和功能。

223

10.4%

细胞膜的第三种成分:

糖类。

①糖类的分布和功能。

164

7.6%

小结:

细胞膜的成分。

87

4.1%

1实验:

人和鼠细胞融合实验。

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一定的流动性。

②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实例。

337

15.7%

细胞壁

1植物、真菌、细菌细胞壁的成分。

②细胞壁的功能和特点。

163

7.6%

随堂习题

同学回答随堂练习并讲解共5题。

324

15.1%

布置作业

作业本《细胞膜和细胞壁》。

15

0.7%

从上表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一是麻老师课堂时间安排非常紧凑,主体内容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占用整节课的的80.6%,导课和随堂习题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其中,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是重点,细胞壁则是简单的讲解。

二是麻老师讲解“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内容主要采用实验法。

在讲解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讲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三是麻老师能将课堂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用生活的例子来巩固所学。

(二)、知识结构与教学顺序

从下图中可以发现麻老师的知识结构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学科内部与生活实例相结合。

在本课中,主体知识来自学科内部和实验教学,随堂习题则多数联系生活。

二是逆转推理的逻辑结构。

突出表现在,麻老师总是先从功能出发讲解,不管是细胞膜还是细胞壁都先讲述其功能,然后再来具体讲授细胞膜、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

这反映了她的生物学观点:

结构决定功能。

也体现了她思维的逆向发展性特征,从功能来看结构。

三是麻老师讲授不同模块的知识时用的逻辑顺序是一致的。

比如讲细胞膜和细胞壁的时候,都是先讲功能,再讲结构和组成成分。

而在讲细胞膜中每一种组成成分的时候则都是先讲其组成成分,再讲这种成分有什么功能。

在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对这些结构的认识。

在本节课中具体表现在,从固定的角度构建知识体系,整体来说讲解细胞膜这一块内容时,先讲解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再讲解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特点,而在讲解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时,又是层层递进的,组成成分的结构、分布到功能逐一讲解。

对于细胞壁这一块的内容也是按照同样的逻辑思维讲解的。

 

 

二、课堂问答、课堂互动分析(分析师生交互方式)

(一)、课堂师生互动观察

利用互动分类体系,对本节课后15分钟的课堂进行分析后发现:

麻老师认为需要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在生物任务的分析中也体现出她在这方面的努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她给予学生主导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还可以。

但在课堂后15分钟,学生主导活动的时间约为0,而教师主导时间却占约75%。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后半段的新课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为主。

麻老师主要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向学生展示各种知识体系及其结构。

其次,在课程最后的课堂练习中多以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进行,通过该环节主要反馈学生对于当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综上所述,故而在教学过程后半段中,学生主动活动的时间较少,而教师主导的时间较多。

 

图1课堂11类活动类型百分比

 

图2师生互动百分比

(二)、生物课堂问答分析

本节课中麻老师共提了72个问题,学生没有提出问题。

对该课的问答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第一,提问的类型主要集中在机械性问题,占所有问题的27.03%,主要是“对不对?

”“是不是?

”等形式,学生回答的类型也常是机械性地判断是否(占34.72%)。

对提问后停顿时间的分析表明,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停顿不足3秒的占62.50%。

由此可见,年轻教师麻老师的课堂上能调动学生思考的深层次问题较少。

第二,有42个推理性问题(占58.33%),提问后学生沉默的几乎没有,另有30个问题由教师自己回答或问而不答,占所有推理性问题的71%。

因此,学生回答推理性问题的比率偏低。

根据笔者的观察,出现这种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并不习惯回答这类问题,而麻老师多设计梯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自问自答帮助学生思考。

第三,回答问题的方式比较单一。

提问后让学生集体回答的比率约为58.33%,另有41.67%为问后不答或教师自答。

这样的答问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改变学生不愿思考的习惯。

在笔者的课堂观察中也确实发现,在麻老师与学生之间问答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学生学习不投入现象。

表2《细胞膜和细胞壁》的课堂问答

行为类别

频率

百分比

提出问题的类型

1、常规管理性问题

2、机械性问题

3、记忆性问题

4、推理性问题

5、创造性问题

6、批判性问题

0

20

9

42

1

0

0.00%

27.03%

12.50%

58.33%

1.39%

0.00%

回答方式

1、问前先点名

2、问后让学生齐答(或自发回答)

3、问后叫举手者答

4、问后未举手者答

5、问后不答(或教师自答)

0

42

0

0

30

0.00%

58.33%

0.00%

0.00%

41.67%

停顿

1、提问后,没有停顿或不足3秒

2、提问后,适当停顿3秒以上,学生未出现不投入状态

3、提问后,停顿过长,学生出现不投入状态

45

27

0

62.50%

37.50%

0.00%

学生回答的类型

1、无回答

2、机械判断是否

3、认知记忆性回答

4、推理性回答

5、创造评价性回答

31

25

9

7

0

43.06%

34.72%

12.50%

9.72%

0.00%

教师理答方式

1、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

2、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

3、不停顿提出其他问题或继续演讲

4、重复问题或学生答案

5、追问、沿着学生的答案演讲或解释

6、等待数秒后提出辅助性问题

7、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

8、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理由

0

0

28

22

6

9

7

0

0.00%

0.00%

38.90%

30.56%

8.33%

12.5%

9.72%

0.00%

第四,从教师理答方式可以发现,麻老师希望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重复问题或重复学生答案占30.56%,而且整节课不存在打断学生回答,或对学生回答进行消极评价的情况,即使在学生未能回答周全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附录一:

麻艳芳老师《细胞膜和细胞壁》课堂实录

指教科目

生物

指教教师

麻艳芳

授课

班级

高二

(2)班

授课日期

10月21日

授课课题

《细胞膜和细胞壁》

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

教师的教学行为

(讲解、提问等)

学生的学习行为

(互动、参与等)

教学媒体

教学策略

00:

00-00:

01

上课。

起立。

00:

02-00:

04

同学们好。

老师好。

00:

06-00:

07

请坐。

00:

07-00:

24

大家先看PPT上的问题,科学家用显微注射器,一种非常微小的注射器,将一种叫做伊红的物质注入到了变形虫的体内,我们知道变形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是不是?

嗯(是)。

00:

25-00:

48

它整个个体是由一个细胞组成的。

那这个时候将伊红,伊红是一种红色的染液,它是红色的,红色的,把它注入到变形虫体内以后呢,这个伊红的红色很快就扩散到整个细胞,但是红色的伊红并没有溢出细胞,为什么没有溢出细胞呢?

有被膜。

00:

50-00:

52

因为它有细胞膜。

00:

52-01:

53

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说,变形虫它的细胞是有细胞膜的。

我们接下来进入我们要学的内容,第二章第二节--细胞膜还有细胞壁。

“细胞膜”又称为“质膜”。

(板书)。

细胞膜又称为质膜。

接下来我们看这个实验。

这里有许多玉米种子,把这些种子分为甲乙两组,首先呢,把这些玉米种子都给泡胀了,泡涨了,这说明这个种子,它吸收的应该是,应该是什么啊?

水。

第二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

01:

54-03:

10

水啊,是不是?

它能吸收水分是不是?

那其中呢,泡胀以后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玉米种子呢我没给它煮熟,而乙组的玉米种子呢把它煮熟了,煮熟了以后把这个玉米种子给它纵切,纵向切,切成两半,切成两半以后呢,我们就可以看到,玉米的话,这里有白白的小颗粒,这就是闻名所说的胚,胚呢是由细胞组成的。

那这个时候甲组和乙组,煮熟和没有煮熟的玉米种子都纵切了以后,用稀释了20倍的红墨水进行染色,染色以后再洗去浮色,实验结束以后你会发现,甲组没有被煮熟的玉米种子呢,它的胚染色比较浅,耳烛蜀国的玉米种子这个胚这部分细胞,染色非常的深,染色非常的深,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它们的着色为什么是不一样的呢?

何研婷

细胞膜被破坏,两侧的浓度会…….

03:

19-06:

04

煮熟了以后细胞已经死亡了,是不是?

死亡了以后这个细胞膜也就被破坏了,这个时候红墨水就非常容易进入死亡的细胞,而这个没有被煮熟的这个玉米种子的胚的细胞还是活的,是活的。

那对于活的细胞而言,红墨水是不能进去的,它具有选择吸收的功能,活细胞具有选择吸收的功能。

那对于一个细胞来说,它选择吸收的话主要还是靠它最外界的一个边界,就是细胞膜。

奥,细胞膜。

第一点,质膜的功能特点,我们将这种,这个细胞膜能选择性的吸收物质的这种功能的特点,我们称为选择透性。

我们称为选择透性。

那既然这个细胞膜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有些物质能进去,比如水,能进去,而红墨水不能进去,主要还是跟它的结构相关,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质膜的结构。

质膜,它到底都有什么成分组成的呢?

它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接下来我们看下一个实验。

在1895年,欧文顿他选用了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进行了上万次的研究,他研究发现,如果是不溶于脂质的物质的话,它是不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而如果是溶于脂质的物质的话,它比较容易能进入细胞。

它是比较容易能进入细胞的。

那我们现在想一下,对于细胞膜来说,它里面应该含有什么呢?

吴静捷

……

 

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选择透性

 

06:

06-06:

09

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而不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容易通过细胞膜。

那细胞膜里面应该有什么物质?

脂质。

细胞膜的成分:

脂质

06:

11-07:

40

在化学里面我们学过,相似相容嘛,是不是?

所以这个细胞膜当中肯定是含有脂质的。

第一个,细胞膜,质膜它含有脂质。

我们在讲到脂质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什么物质是可以组成细胞膜的?

磷脂,对不对?

我们来看一下磷脂。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磷脂的结构,磷脂它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组成的,那这个呢,图上这个呢就是一个磷脂分子,它有一个头部,是磷酸的头部,长长的尾巴呢是脂肪酸,其中这个磷酸头部是亲水的,就是它愿意和水呆在一块,而对于脂肪酸来说呢,它是疏水的,尾部疏水的,它不愿意和水呆在一块儿。

就这样整一个称为磷脂分子。

那这个磷脂分子,如果它在空气水这个界面上,铺成一层的话,对于它来说,头部和尾部会怎样排列呢?

请同学说一下啊,方思聪

头在水里。

磷脂:

细胞膜基本骨架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07:

44-07:

46

头在水里,那尾巴呢?

在空气里。

07:

51-08:

52

那排下来就是这样的结构,亲水的磷酸头部它是在水里面的,而亲脂的尾部则在空气里面,这是磷脂分子排成单分子层的时候是这样排布的。

那在1925年呢,两位荷兰科学家,他们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提取出来以后,它把这些脂质平铺在了这样一个水空气的界面中,他发现这个,铺完以后这个铺出来的这个界面的面积呢是相当于红细胞细胞膜的两倍,这个面积是红细胞细胞膜的两倍。

那大家想一下,为什么面积正好是红细胞细胞膜的两倍,细胞膜应

该是由怎样组成的?

有两层。

08:

54-11:

29

这是什么东西双层?

啊?

啊?

这个是磷酸头部这个是脂肪酸尾部,这个整个称为磷脂分子。

它是应该有两层磷脂分子层组成的。

磷脂,组成细胞膜的时候它是形成磷脂双分子层,是形成磷脂双分子层,我们也称为脂双层。

我们也称为脂双层。

也就是说,一层细胞膜它是有两层磷脂分子组成的。

那接下来我们看这个细胞,在生物体内,细胞里面是水,细胞外面也是水,对不对?

那这个时候这两层磷脂分子它应该怎么排列呢?

应该选C,因为对于细胞内和细胞外来说它都是水,这个时候亲水的磷酸头部排列在外侧,而尾部的脂肪酸则形成亲脂的小环境,在细胞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是这样的一个结构,两层磷脂分子组成了一层细胞膜组成了一层细胞膜,那我们将这种以脂双层组成的膜的话,我们给它一个名称,称为单位膜。

由脂双层组成的膜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单位膜。

那一层单位膜由几层磷脂分子构成的啊?

两层。

胆固醇

11:

31-14:

26

那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磷脂它的功能。

无论是什么细胞他的细胞膜的,它的结构基础,都是脂双层。

它是纸膜的结构基础。

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还是细菌,它们的细胞膜的结构基础都是磷脂双分子层,都是脂双层,这个它们的结构基础。

这是一个磷脂的功能,是质膜的结构基础。

那质膜它组成了细胞膜,磷脂分子间的孔隙是非常小的,那这个时候如果物质要从细胞外进入到细胞内的话,只有当这个物质的大小小于这个孔隙的时候,才能够进入到细胞里。

所以这个磷脂双分子层同时也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那它第二个功能它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那我们在讲到脂质的时候,说组成细胞膜的脂质里面除了磷脂以外,还有什么啊?

胆固醇。

那我们看一下胆固醇是怎么样存在的,那蓝色的这个代表的就是磷脂分子,那黄色的代表着就是胆固醇,胆固醇是夹杂在脂双层中间的。

夹杂在里面的。

脂质的第二个成分就是胆固醇,就是胆固醇。

那脂质了解完了以后,科学家又想了,除了脂质以外细胞膜上还有什么物质呢?

然后科学家又进行了以下实验,他们把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然后用蛋白酶处理,蛋白酶主要就是分解蛋白质的,他发现用蛋白酶处理以后,细胞膜被破坏了。

那这个时候能说明什么问题啊?

细胞膜里面有?

蛋白质

蛋白质: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生物催化作用

14:

28-19:

00

蛋白质。

那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呢,科学家一直都认为啊,蛋白质是覆盖在脂双层的外面的,那后来呢,随着这个电子显微镜发展,用冰冻蚀刻电子显微法,科学家呢,先将质膜冰冻,冰冻以后,然后将这个脂双层给它撕开,他发现两层磷脂分子它其实是不一样的,它的磷脂分子是一样的,但是上面的蛋白质是不一样的,有的蛋白质呢,它是贯穿于整个细胞膜,有的呢是嵌入在细胞膜里面,在脂双层里面,有的呢是覆盖在脂双层外面,这样呢就导致两层磷脂分子上的蛋白质是不一样的,那这个主要是由于蛋白质跟磷酸分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蛋白质也有亲水部分和疏水部分,那它的亲水部分就会露在外面,那亲脂的部分就会和这些尾巴,与这些小尾巴挨在一起。

所以说这个蛋白质在脂双层上面分布式不一样的。

这个是第二个,蛋白质。

它可以嵌入或者贯穿或者覆盖质膜。

它可以嵌入或者贯穿或者覆盖质膜。

第二个,外面来看一下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的功能。

我们前面说到,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磷脂分子间的间隙出入细胞膜,而有些,比如说有些金属离子,比如说钠离子、钾离子,这些离子呢它本身是不能通过磷脂分子间的间隙,这个时候呢,它就用到了蛋白质,细胞膜上有些蛋白质它上面呢是有离子通道的,假如这个蛋白质呢,含有钠离子通道,那这个时候钠离子就能通过蛋白质这个通道进入细胞或从细胞里面出去。

所以蛋白质的第一个功能就是控制物质出入细胞,他也可以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那另外一方面呢,细胞膜上有许多化学反应,那么这个时候细胞膜上这个蛋白质就可以充当生物催化剂。

可以充当生物催化剂。

这是蛋白质的这个功能。

那接下来我们再看这个图,这个图上面除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链状结构吧?

这链状结构是什么,有人知道吧?

这个应该是糖类,是糖类。

是组成细胞膜或者质膜的第三类物质,就是糖类,我们看看糖类在两侧脂双层上有区别嘛?

两侧都有么?

它是不是一侧有的啊?

那实际上呢糖类它只存在于细胞膜的外表面。

假设这是一个细胞,这是细胞膜的话,糖类它只存在于细胞膜外面这一侧,而里面这一侧是没有的糖链的,所以给你一个图,告诉你这一侧有糖链的话,说明这上面是?

外侧。

糖类

19:

02-19:

37

这上面是细胞膜的外侧。

下面是细胞膜的内侧。

奥,那这个是糖类的一个特点,它是存在于细胞膜的外表面。

存在于细胞膜的外表面。

那我们看图中这个糖跟什么结合在一起啊?

跟蛋白质。

糖蛋白:

细胞的通讯

免疫识别

19:

40-20:

04

当糖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呢,我们称为糖蛋白。

我们给它称为糖蛋白,那糖蛋白在我们身体里面的话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进行识别。

20:

05-20:

31

每个人身体里面都有自己相应的糖蛋白,每个生物是不一样的。

当我们被细菌或者是病毒入侵的时候,我们体内的这个细胞上的糖蛋白就会识别到说这个东西它不是我体内的,然后就会启动免疫系统,把它进行消灭,这就是糖蛋白的作用。

那如果糖类和磷脂分子连在一起呢?

我们把它称为糖脂。

我们把它称为糖脂。

糖脂

20:

31-22:

52

细胞膜就主要由着三大类物质组成。

一个是脂质、一个是蛋白质、一个是糖类。

这个细胞膜它一旦由这些物质组成了以后,它是不是就完全不动了呢?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实验。

1970年的费雷和埃迪登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的蛋白质进行了荧光标记。

我们说细胞膜上是有蛋白质的,而科学家将人的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用红色的荧光标记了,上面蛋白质用红色荧光标记了,而鼠的细胞上面的蛋白质他用绿色的荧光进行标记。

然后,在人工诱导的情况下将这两个细胞进行融合。

我们知道人和鼠本身是不能杂交的,那为什么这里能够进行融合,而且能融合成一个细胞呢?

这细胞膜为什么会合到一起去了?

它们有相应的什么基础啊?

结构基础是什么啊?

它们相同的结构基础是?

磷脂双分子层吧。

是不是?

它们的结构基础都是磷脂双分子层,所以这两个细胞能够融合在一起。

而融合结束以后,发现上面这一部分是显示红色荧光的,这里全是人细胞蛋白质。

而下面全是绿色的荧光,所以下面所在的全都是鼠的蛋白质。

在37摄氏度下培养40分钟以后,我们再去观察发现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都均匀分布了。

均匀分布了,融合在一起了,而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说明蛋白质可以运动。

流动性

23:

00-23:

47

说明蛋白质是会运动的,好。

因为我们这里荧光标记的是蛋白质,蛋白质原来是两边分开的,而这个时候混到一起了,说明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

其实,细胞膜上面除了蛋白质以外磷脂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我们看一下磷脂分子它有两条长长的尾巴,这两条尾巴会摆动,导致磷脂分子会运动,而蛋白质分子在质膜当中也是能够运动的。

它们都能运动,使得细胞膜具有了一个结构特点,就是流动性。

24:

35-25:

16

为什么我这里说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而不是完全有流动性呢?

因为我们在质膜当中,除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外,还有一种物质就是固醇,胆固醇。

胆固醇它实际上在细胞膜上是不能够运动的,它能够限制磷脂分子的运动,所以我们说这个胆固醇,它的存在使我们的质膜比较的坚实。

这里就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一定的流动性

25:

16-25:

48

我们先看右边这张图。

随着温度的升高,我们可以看到细胞膜它的面积在变大,而且厚度减小,这个就是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然后,草履虫的分裂实验我们看一下。

细胞膜是如何运动的,会一分为二,之后细胞质、细胞核再分裂,这些都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25:

48-26:

00

细胞膜的流动性主要靠哪两种分子来体现啊?

磷脂和蛋白质分子。

26:

07-26:

26

流动性主要靠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来体现。

而这个流动性当中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要靠什么分子来体现啊?

胆固醇。

26:

40-27:

38

在1972年的时候,桑格和尼克森他们这些观察和这些数据最后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是目前比较认可的一种细胞膜的模型。

蓝色的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上面连着糖的话就是糖蛋白,如果连的是磷脂分子的话就是糖脂,这些黄色的分子就是胆固醇。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看一下。

以什么为基本支架,然后蛋白质是怎么样子在质膜上的?

磷脂构成质膜的基本支架。

27:

43-27:

44

是单层的?

双层的。

27:

45-27:

56

双层的,因此我们也可以称为脂双层。

脂双层构成了质膜的基本支架。

而蛋白质怎么样存在于质膜上呢?

贯穿、镶嵌......

28:

05-28:

13

可以贯穿、可以嵌入、也可以覆盖于质膜上。

第三个,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

是可以流动的。

28:

15-28:

19

是可以运动的,体现了质膜具有一定的?

流动性。

28:

20-28:

42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这个就是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接下来,我们这个细胞膜看完了之后就看一下细胞壁。

细胞壁,所有细胞都有细胞壁吗?

不是。

28:

44-28:

46

那什么细胞有细胞壁呢?

植物细胞。

纤维素和果胶

28:

48-30:

42

植物,植物有细胞壁。

那么植物的细胞壁成分是什么呀?

纤维素。

纤维素与纤维素之间的孔径是很大的,是什么物质都可以穿过去的。

与这个我们的细胞膜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性。

而对于纤维素来说的话,什么物质都能穿过去的,所以可以称为全透性。

植物的细胞壁它是具有全透性的。

而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的功能是支持作用,树能长这么高都是由于这些植物死亡的细胞的细胞壁支撑起来的。

另外呢,还有保护作用,我们看这些树皮,它的外面都是这些植物的死亡细胞的细胞壁组成的。

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除了植物以外还有什么是有细胞壁的?

书本的第32页看一下。

还有什么是有细胞壁的啊?

真菌和细菌。

真菌:

细菌:

 

功能:

支持和保护作用

细胞壁特点:

全透性

30:

44-30:

50

真菌,真菌的细胞壁成分?

壳多糖。

壳多糖

30:

53-31:

12

壳多糖,壳多糖就称为什么啊?

几丁质。

除了真菌还有什么啊?

细菌。

31:

13-31:

19

细菌,细菌细胞壁成分是什么啊?

肽聚糖。

肽聚糖。

肽聚糖

31:

47-32:

28

接下来我们看几个练习题,看一下。

第一题?

选什么?

选B。

32:

29-33:

15

选B。

细胞膜的流动性主要靠我们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来体现。

第二题,变形虫吞噬细菌和小颗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